《神仙传》中描绘的道术神通世界
谭 敏
神仙其实就是超越现实的神人,一方面超越人生命的局限性,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生命不死,长生久视;另一方面超越社会存在的有限性,以神奇的道术和神通实现存在的自由。 |
道教中神仙所拥有的道术神通也称作道法、法术。道术一词在战国时期泛指有关宇宙本源和人生的学术,如《庄子·天下》所谓“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道教的道术有着特殊的内涵,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卷四十五云:“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人有灵因修而会道。人能学道,则变化自然。”道与术,存在一种体用关系,道为体,术为用。术是道济世度人的具体的可操性的手段与方法,也是人修行体道的津梁和途径。
道术如舟,度人到彼岸。
按照著名学者刘仲宇先生的研究定义:“道教法术是合理借助于种种神秘手段控制鬼神世界,以及造成本身和外物变化的方法。”根据道教教理:作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无疑想借助道术突破和超越人在自然和社会现实能力上的有限性,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灾难,实现能力上的无限。道术在道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道教宗教修持的核心内容,是道教派别形成与传承的纽带,是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部分。
被道教尊奉为经典的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就有很多有关仙人道术神通的文学性的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神仙异于世人的神性特质,突出了道教超越现实的宗教品格。
一、《神仙传》中道术的罗列和描写是道教变化观的形象化体现
人们尊崇的神仙之“神”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神仙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方面,道术就是神仙神性最直观最直接的体现。《神仙传》中的神仙个个都拥有变幻莫测的道术,有的经历沧海桑田而青春永驻,有的起死回生上天入地,有的呼风唤雨驱鬼除魔,可谓千变万化、无奇不有。神仙群像的描写就是一个道教法术的大展示。
相传,白玉蟾可以折纸为船。
这些道术神通描写在《神仙传》中有很多,如刘政,他“好为变化隐形,又能以一人作百人,百人作千人,千人作万人,又能隐三军之众,使人化成一丛林木,亦能使成鸟兽。试取他人器物,以置其众处,人不觉之;又能种五果之木,便华实可食,生致行厨,供数百人;又能吹气为风,飞沙扬石,以手指屋宇山林壶器,便欲倾坏,更指之,则还如故;又能化作美女之形,及作木人”。又如孙博,“博每作火,有所烧,他人虽以水灌之,终不可灭,须博自止之,乃止耳。行火水中,不但己身不沾,乃能兼使从者数百人皆不沾。又能将人于水上,敷席而坐,饮食作乐,使众人舞于其上,不没不濡,终日尽欢”。再如班孟,“以指刻地,即成泉井,而可汲引……又能含墨舒纸,著前嚼墨,一喷之,皆成文字满纸,各有意义”。神仙拥有神通广大的道术,他们能克服一切时空的障碍与限制,自在逍遥。
《神仙传》有关道术神通变化的描写,其实是道教变化观的形象体现。道教的最高信仰“道”本身具有变动不居、周流六虚的特征,道术正是道之用,道之具体显现。在皇初平的故事中,皇初平一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关于此神通的得来,皇初平的解释是:“唯好道,便得耳。”在玉子的故事里,玉子张震的道术更是千奇百怪,法力无穷,他“以草芥瓦石为六畜龙虎,立即能行”,“每与诸弟子行,各丸泥为马与之,皆令闭目,须臾乘马,乘之一日千里。又能吐五色气,起数丈。见飞鸟过,指之坠地。又能临渊投符,召鱼鳖,鱼鳖皆走上岸”。在张道陵的故事里,“老君寻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纳清和之法,修行千里,能内见五藏,外集外神。乃行三步九迹,交乾履斗,随罡所指,以摄精邪,战六天魔鬼”。几乎每篇故事里都充斥着神仙得道具备道术后所展示出的超自然力量。即使是“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的古之仙人广成子,不过是“守其一,以处其和”,因得道持道而达到了“人尽其死,而我独存”的自由自在之境。
丹道,是道家修炼术的核心。
在道教观念里,世界万物在道支配下,可以相互交通,充满变化。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黄白》中表达了道教的变化观念:“夫变化之术,何所不为。盖人身本见,而有隐之之法。鬼神本隐,而有见之之方。能为之者往往多焉。水火在天,而取之以诸燧。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云雨霜雪,皆天地之气也,而以药作之,与真无异也。至于飞走之属,蠕动之类,禀形造化,既有定矣。及其倏忽而易旧体,改更而为异物者,千端万品,不可胜论。人之为物,贵性最灵,而男女易形,为鹤为石,为虎为猿,为沙为鼋,又不少焉。至于高山为渊,深谷为陵,此亦大物之变化。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何为嫌金银之不可以异物作乎?”
葛洪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变化,人类、鬼神、自然事物无不如此,变化随时随处都存在而且没有极限。人一旦因药、因法、因修得道,便能起死回生、脱胎换骨、上天入地、举行飞升、降妖除魔、驱邪治病,变化无穷。道教这种重视变化的思想深深融入其核心宗教理念中,道教的成仙思想其实就是利用各种方法让人的凡胎肉身发生变化,以致像神灵一样长生不死;道教外丹就是炼制金石等自然矿物让其发生奇妙变化,成为服了使人长生不死的金丹;道教内丹是通过修炼人体内部的精气神,使人体发生变化,返回生命与道合一的原初状态。道教是个崇拜变化的宗教,其道术其实就是利用道的力量,让人在能力上也具有驱使万物、变化神通的特点。
道术一派,又有剑仙流传。
有学者认为:“道教法术的特征在于变化之术巧夺天工,参天地之化育,因之‘变化’也是法术的理论根据。内丹学等修道方术也不过是从逆的方向模拟宇宙演化的过程,复归于永恒的大道。”葛洪在《神仙传》中大量描写神仙的神通变化证明了这个理论。
二、《神仙传》中道术描写的神异性和故事性使其具有突出的文学色彩
《神仙传》除了是重要的道教经典之外,也是魏晋时期重要的仙道修炼纪实性作品,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有学者指出:“葛洪广收博采,力求搜得比前人如刘向《列仙传》、汉末佚名《神仙传》更为丰富完备的神仙材料。同时,在写作时注意避免刘向等书‘殊甚简略,美事不举’的弊病,力求比较具体、全面地介绍仙人成仙得道之术及其修炼事迹,所以,篇幅大都较长,文笔也较细腻,人物纪实意味明显增加。”
的确,《神仙传》中的道术描写突出了神仙的无限变化能力,增加了神仙的神异色彩,对塑造超凡脱俗的神仙形象意义重大。同时,这些道术描写很多时候没有流于简单的罗列,而是成为仙道记事的必要部分。《神仙传》常常围绕道术的描写,敷衍铺陈出一个个有声有色、曲折生动的神仙事迹,故事性和感染力都很强,因而具有突出的叙事色彩。
神仙隐逸多从山中出
《神仙传》记述的董奉拥有神奇的医术,可治病救人,令人起死回生。围绕这独特的医术,发生了一系列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环环相扣,令人目不暇接。
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已三日。君异(董奉字君异)时在南方,乃往以三丸药内死人口中,令人举死人头摇而消之,食顷,变开目动手足,颜色渐还,半日中能起坐,遂活……君异后还庐山下居,有一人少便病癞,垂死,自载诸君异,叩头乞哀,君异使此人坐一户中,以五重布巾韬病者目,使勿动摇,乃敕家人莫近。病人云:“闻有一物来舔之,痛不可堪,无处不匝。度此物舌当一尺许,其气息大小如牛,竟不知是何物,良久乃去。”君异乃往解病人之巾,以水与饮,遣去,不久当愈,且勿当风。十数日间,病者身体通赤,无皮甚痛,得水浴,即不复痛,二十余曰,即皮生疮愈,身如凝脂。
董奉用道术救人之后,不图回报,而是要人广种杏树,造福百姓。关于杏林后来又发生了不少神异的事情。故事就这样围绕道术展开,一环接一环,既自然贴切又精彩异常。
杏林高手通于道
又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而山中百虫群兽,游戏杏下,竟不生草,有如耘治也。于是杏子大熟,君异于杏林下作箪仓,语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来报,径自取之。得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云。”每有一谷少而取杏多者,即有三四头虎噬逐之,此人怖惧而走,杏即倾覆,虎乃还去,到家量杏,一如谷少。又有人空往偷杏,虎逐之到其家,乃啮之至死。家人知是偷杏,遂送杏还,叩头谢过,死者即活。自是已后,买杏者皆于林中自平量之,不敢有欺者。君异以其所得粮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岁消三千斛,尚余甚多。
董奉治病而不取财物,来求医治病者都在其所居山中种植杏树以表感谢,如此数年,杏树成林。山中百虫群兽在杏树下嬉戏像是耕耘,令四周杂草不生。杏子熟时,人们自由去交易,凡是以少谋多或偷取杏子者,皆会遇到猛虎护卫。董奉用杏子换来的粮食赈救贫穷、供给行旅。事迹里所展示的道术既是公平规则的保障,也是美好生活的守护。
“蓟子训”故事中对分形术的描写也很精彩。作者不是一开始就展示其非凡的本领,而是将其融入人物事迹中,在众多人物的关系中、在有条不紊的叙事中,蓟子训得道高人的形象和神奇的本领得以充分展现。
京师贵人闻之,莫不虚心欲见子训,而无缘致之。子训比居有年少为太学生,于是诸贵人共呼语之:“卿所以勤苦读书者,欲以课试规富贵耳。但为吾一致蓟子训来,能使卿不劳而达。”书生许诺,乃归,就事子训,朝夕洒扫,立侍左右,如此且二百日。子训语书生曰:“卿非学道者,何能如此?”书生曰:“忝乡里末流,长幼之道自当尔。”子训曰:“何以不道实而作虚饰邪?吾以具知卿意,诸贵人欲得见我,我亦何惜一行之劳而不使卿得荣位乎?便可还语诸人,吾某月某曰当往。”书生甚喜,到京师,具向诸贵人说此意。到期曰,子训未行,书生父母忧之,往视子训,子训曰:“恐我不行也,不使卿儿失信,当发以食时去所居。”
得道之后,腾云驾雾,千里须臾。
蓟子训得道,京师的贵人们想见他,叫一个书生与蓟子训接近寻找机会,并许诺书生让其显达。蓟子训成人之美,主动提出去京师与贵人们相见。可到了时间,书生的父母却不见他动身,很是着急,对他能否按时到达表示怀疑。
既至,书生往见之子训,子训问书生曰:“谁欲见我者?”书生曰:“欲见先生者甚多,不敢枉屈,但乞知先生所止,自当来也。”子训曰:“不须使来,吾尚千余里来宁,复与诸人计此邪?卿今曰使人人尽语之,使各绝宾客,吾日中当往,临时自当择所先诣。”
书生如其言语贵人,贵人各洒扫,到日中子训往。凡二十三处,便有二十三子训,各往一处,诸贵人各各喜,自谓子训先诣之。定明日相参同,同时各有一子训,其衣服颜色皆如一,而论说随主人谘问,各各对答不同耳。主人并为设酒食之具,以饷子训,皆各家家尽礼饮食之。于是远近大惊,诸贵人并欲诣之。子训谓书生曰:“诸人谓我当有重瞳八采,故欲见我,我亦无所道,我不复往便尔,去矣!”
蓟子训信守诺言,以日行千里的速度按时抵达京师。他运用分身术同时到达二十三个贵人家里,贵人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子训,但言谈各不相同,都以为子训先到自己家,知道真相后个个惊讶不已。事情并非一开始就展现蓟子训非凡的道术,而是进行充分铺垫,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先是让人暗中接近神仙,再对神仙的能力表示怀疑,最后才让神仙从容不迫地显示道术。这样写来使得故事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众人的叹服惊异中,将道术的神奇展露无遗。
道术之神奇,在于打破已知定律。
《神仙传》中,道术描写与故事叙述相得益彰,道术的神奇推动了事情的发展,使得叙事更为曲折精彩,叙事的张弛有度又使得道术得以更完整而生动的彰显,因而显现出宗教纪事作品独特的文学色彩。
三、《神仙传》中道术的描写铺陈深化了其超越现实的宗教品格
在《神仙传》里,神仙凭借道术显得能力非凡,无所不能,这对于表达道教超越现实的宗教观念意义重大。道教的信仰目标——神仙其实就是超越现实的神人,一方面超越人生命的局限性,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生命不死,长生久视;另一方面超越社会存在的有限性,以神奇的道术和神通实现存在的自由。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里明确地表达了仙道超越现实的思想,他说:“夫有道者,视爵位若汤镬,见印绶如缞绖,视金玉如土粪,睹华堂如牢狱。岂当扼腕空言,以侥幸荣华,居丹楹之室,受不訾之赐,带五利之印,尚公主之贵,耽沦势利,不知止足,实不得道,断可知矣。”功名利禄是赘疣,荣华富贵如浮云,只有修道成仙才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道家的视角,道术既是道教之道的形象化体现,也是神仙超越现实的手段。《神仙传》故事里的神仙原型基本是来自现实中真实的修道有成之人。凡人受制于现实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和尊严,但是在得道之人,他们通过修道实现了由人而仙的转变之后,就可以凭借道术的神力免遭现实世界的种种伤害,可以无视现实的权威,甚至还可以跳出现实的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对现实的权威秩序予以还击和戏弄。
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神仙传》中的道术描写不是对修炼法理和修持方法的探讨,而是神仙用以消灾免难、上天入地、展示神仙真实存在、度化世人回心向道的手段。这些故事形象化地表现了道教神仙信仰超越现实的文化品格。
其中,左慈就是一个善于运用道术保全性命、展示神仙高贵不可侵犯品性的最生动、最成功的典型。书中对左慈的修道原因和经历作了介绍:
“左慈者,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明五经,兼通星纬,见汉祚将尽,天下乱起,乃叹曰:‘值此衰运,官高者危,财多者死,当世荣华不足贪也。’乃学道术,尤明六甲,能役使鬼神,坐致行厨。精思于天柱山中,得石室内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纪。”
左慈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曹植《辩道论》对他有所提及:“世有方士,吾王(曹操)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郗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接奸诡以惑众,行妖慝以惑民。”
据《后汉书·方术传》、《三国志·方技传》、晋张华《博物志》等书记载,当时被曹操招致魏国的方士很多,除左慈、甘始、郗俭外,还有封君达、鲁女生、华佗、费长房等十多人,都是北方著名的方士。他们将道教和方术传播到魏国,魏国文人武将向他们学习方术的很多。这些人物很多都是真实的修道有成之人,被记录进了《神仙传》。《后汉书·方术列传》有左慈的传纪,其中有一段左慈变鱼取姜的道术描写很有趣。
飞花落叶,皆为道术。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操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饵钓沉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三尺余,生鮮可爱。操使目前繪之,周浃会者。操又谓曰:“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生姜耳。”放曰:“亦可得也。”操恐其近即所取,因曰:“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语顷,即得姜还,并获操使报命。后操使蜀反,验问增锦之状及时日早晚,若符契焉。
这段故事《神仙传》里没有记载,《后汉书·方术列传》左慈传记后半部分关于曹操欲加害左慈、左慈巧妙逃脱的记载与《神仙传》大致相同。与史传不同的是,《神仙传》增加了很多左慈受政治迫害的叙述,这无疑突出了神仙修炼与世俗社会的某种对立关系,展示了神仙境界是对世俗生活的升华。
曹公闻而召之,闭一室中,使人守视,断其谷食,日与二升水,期年乃出之,颜色如故。曹公曰:“吾自谓天下无不食之人。”曹公乃欲从学道。慈曰:“学道当得清净无为,非尊者所宜。”曹公怒,乃谋杀之,慈已知之,求乞骸骨。曹公曰:“何忽去耳?”慈曰:“公欲杀慈,慈故求去耳。”曹公曰:“无有此意,君欲高尚其志者,亦不久留也。”乃为设酒。慈曰:“今当远适,愿乞分杯饮酒。”公曰:“善。”是时天寒,温酒尚未热,慈解剑以搅酒,须臾剑都尽,如人磨墨状。初,曹公闻慈求分杯饮酒,谓慈当使公先饮,以余与慈耳,而慈拔簪以画杯酒,酒即中断,分为两向。慈即饮其半,送半与公,公不喜之,未即为饮。慈乞自饮之,饮毕,以杯掷屋栋,杯悬着栋动摇,似飞鸟之俯仰,若欲落而不落,一座莫不瞩目视杯。既而已失慈矣,寻问之,慈已还所住处。
《后汉书》以正史角度,载有大量神仙方士的行为。
乱世豪雄曹操在当时不可一世,为所欲为,而左慈一番话“学道当得清净无为,非尊者所宜”,将他修仙的企图无情地粉碎了,加之左慈与曹操分杯饮酒,对他不敬,曹操杀心已定,谁知左慈施展神通法术,逃脱追杀,最终曹操无可奈何。故事里,左慈用簪分酒、掷杯悬屋的道术描写非常精彩,充分展示了神仙的神通能力和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和抗拒。
后有知慈处者以告曹公,公遣吏收之,得慈。慈非不得隐,故欲令人知其神化耳。于是受执入狱,狱吏欲考讯之,户中有一慈,户外亦有一慈,不知孰是。曹公闻而愈恶之,使引出市杀之。须臾,有七慈相似,官收得六慈,失一慈。有顷,六慈皆失,寻又见慈走入市,乃闭市四门而索之。或不识者问慈形貌何似,传言慈眇一目,青葛巾,单衣,见有似此人者,便收之。及尔一市中人皆眇一目,葛巾单衣,竟不能分。曹公令所在普逐之,如见便杀。后有人见慈,便断其头以献曹公,公大喜,及至视之,乃一束茅耳。
曹操越是丧心病狂要杀左慈,左慈越是通过分形术等道术加以还击和嘲弄,最后曹操落得个自取其辱的可耻下场。故事中要杀左慈的不止曹操一人,神仙对权威的不敬和抗拒让统治者权威丧失、胆寒心惊,纷纷欲杀之而后快。
道成游宇宙,长啸入云鸥。
有从荆州来者,见慈在荆州。荆州牧刘表以为惑众,复欲杀慈,慈竟已知,表出耀兵,乃欲见其道术,乃徐去诣表,说:“有薄礼愿以饷军。”表曰:“道人单侨,吾军人众,非道人所能饷也。”慈重道之,表使人取之。有酒一器,脯一束,而十余人共舁之不起,慈乃自取之,以一刀削脯投地,请百人运酒及脯,以赐兵士。人各酒三杯,脯一片,食之如常酒脯味。凡万余人皆周足,而器中酒如故,脯亦不减。座中又有宾客数十人,皆得大醉。表乃大惊,无复害慈之意……
慈见吴先主孙权,权素知慈有道,颇礼重之。权侍臣谢送知曹公刘表皆忌慈惑众,复谗于权,欲使杀之。后出游,请慈俱行,令慈行于马前,欲自后刺杀之。慈著木屐,持青竹杖,徐徐缓步行,常在马前百步,著鞭策马,操兵器逐之,终不能及。送知其有道,乃止。
慈告葛仙公言:“当入霍山中合九转丹。”丹成,遂仙去矣。
史书与道书的记载里,三国时期的地方枭雄刘表、吴主孙权都欲加害左慈,最后都因为神仙的道术而没有得逞,他们的政治权威遭到无情的否定。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神仙与世俗政权存在某种对立的,但神仙信仰在现实社会广大民众中又是广泛存在的。能够成就神仙者,毕竟极少,最后左慈入山成仙而去,亦是为了不违天命矣。
数枝梅花春来早,仙家已到蓬莱回。
《神仙传》记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神仙世界,葛洪撰写文章的主管,是证明神仙实有,宣扬神仙可以由修炼而成的思想,文中真实地描写了神仙形象和道术神通,是为了指示人们求仙的途径。客观上,葛洪的修炼成就使得他的神仙传记具有了突出的纪实品格,为人们提供了一系列独具真实特色的神仙成就之路,展示了一个极具想象力与实证性的道术天地,对后世仙道类丹道与道法修炼产生了重大影响。
神仙其实就是超越现实的神人,一方面超越人生命的局限性,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生命不死,长生久视;另一方面超越社会存在的有限性,以神奇的道术和神通实现存在的自由。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2/12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开启时空隧道的钥匙_圆光术
下一篇: 试论《抱朴子内篇》中的隐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