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讲复卦初九爻的爻辞。复,是地雷复,就是复兴的复,光复的复。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只悔,元吉。这几句话怎么讲法呢?复卦的初九爻说“不远复,无只悔,元吉”。“不远”就是不很远,“复”就是回来,意思是说“不要很远就回来”。这样说像什么?所以过去我答应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成白话,现在想想真是未经思考胡乱答应。《易经》怎么翻白话?根本无法翻。就像这里,“不要太远,回来”。这像什么话?完全不对。翻译成“不要很远又回来”,也不对,到是比第一句话好一点,不过翻成白话,便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了,一点意思都没有。
“只无悔”是没有一点可以后悔的,“元吉”是根本大吉大利……照这样翻成白话,实在没有味道。
在这里,孔子非常捧他的学生颜回能够不迁怒、不二过。为什么孔子再三强调这两点?因为这两点很难做到。所以颜回不迁怒、不二过,孔子特别强调。至于能够受得了穷,那还是小事。人做到不迁怒很难,历史上很多的人物都会迁怒。譬如两夫妻吵架,小孩子一定倒楣,没有办法便拿孩子出气,打孩子;再不然兄弟姊妹吵架,爸爸妈妈倒楣,这个样子就是迁怒。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别人来问事情,就要挨骂,这就是迁怒。做官的要去晋见长官,先见要问问“今天上司的气象如何”?今天的心情好不好?不好改天再见。同学们也会打听我的气象。为什么?因为我的气象不好他会挨骂。有时候长官对某一个单位主管不满意,便连带把这一个单位的事情也全破坏了,这个道理就是迁怒。只有颜回不迁怒。不迁怒是十二万分困难的。
不二过更难,自己的错误犯一次,下一次不会再犯。这一点我们都做不到,这就是fo家说的习气。人永远犯自己常犯的错误。但是孔子这位得意门生,不幸短命的颜回,他却能做得到。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到“不远复”,意思就是不二过。有些人也不错,也时常检点自己不要犯错,错了不可再犯。但是我们一般人也只脂做到两三天以内很小心,不会再犯,过了半年三个月便忘记了,又犯啦!
孔子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他说不迁怒、不二过,只有一个人做得到,就是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他的得意学生子贡,你跟颜回两个人比比看,你们两个哪个好?子贡说:“回也问一知十”。跟学禅宗一样,学禅宗的人要能“良马见鞭影也驰”,骑在一匹好马上,马鞭子一扬起来,它就跑了。那匹笨马呢?马屁股打烂了,它不但不跑,还倒退呢!“良马见鞭影而驰”,这是学禅宗的条件。所以找不到良马,宁可不讲禅。
颜回问一而知十,告诉他一样,他知道十样。“赐也,问一而知二”,子贡说我呢?老师告诉了我一点,我能懂得了两点。加起来问一知二懂了三面。当然《易经》的卦,第四面他还没有懂,而颜回已经懂了全卦,问一而知十了。所以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你实在不如他,连我都不如他。孔子对颜回推崇到这种程度,不但子贡不如他,连自己也不如他。孔子对两个心爱的学生这样说,也是真话。
孔子说,这种道德修养,颜回做到了。他说颜回做到了什么程度呢?这方面孔子对颜回非常赞叹,在《论语》上固然可见,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
孔子说:颜回呀!“有不善未尝不知”,他的思想修养,行为修养,有一点错误,自己都不能知道,这就是颜回的自知之明,一般人很难做到。
“知之未尝复行”,自己一知道错误,便不会再发生错误。就像学fo的修到了“空念头”后,起心动念,无论是善念、恶念,自己清清楚楚。善念保留,恶念不起,恶念一萌,立即把它空掉,这就是“知之未尝复行”,知道了便不会再来。
“不远复”也可以解释为一起心动念立刻就知道了,就马上平息了的意思。
“无只悔”,因此做人做事永远没有后悔,这样就大吉大利了。
历史的经验
前言 第01部分 第02部分 第03部分
第04部分 第05部分 第06部分
南怀瑾与经典教育
南怀瑾与经典教育
论语别裁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 孔学新语自序
老子他说
由老子到孙子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孟子旁通
易经杂说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第八部分
第九部分 附录
般若正观略讲
般若正观略讲
维摩精舍丛书
《榴窗随判》 《灵岩语屑》 《黄叶闲谈》
如何修证佛法
如何修证佛法(上) 如何修证佛法(中) 如何修证佛法(下) 如何修证佛法(终)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
且说“三际托空”——禅宗的观心法门
且说“三际托空”——禅宗的观心法门
禅宗与道家
前言 禅宗与佛学:一、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佛学内容简介 三、禅宗概要(一)
三、禅宗概要(二) 三、禅宗概要(三) 四、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 道家与道教: 一、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二、隐士思想与道家 三、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四、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六、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七、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一) 七、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二) 八、道教
九、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禅与道概论》后语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前 言 1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2静坐的方法 3静坐的心身状况
4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 5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8静坐与气脉 9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10七支坐法的形式 11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12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16存想与精思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20守窍与炼气 21什么是气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26背部的反应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28前脑的反应 29间脑的反应 30如何打通任脉 31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32大腹便便不足道 33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34气脉的异同之争 35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36中脉的重要争论 37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38打通气脉为什么 39静坐与锻炼精神
40三炼精气神之说 41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42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43认识真精
44静坐与“炼精化气”的剖析 45炼气和止息 46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47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48炼气不如平心 49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50炼气与化神 51神是什么东西
52气化神的境界 53炼气化神三问 附:修定与参禅法要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上)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下)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上)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中)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下)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上)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中)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下)
第一章 天尊地卑
象数之钥
《易经》是情报学吗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符号逻辑
《易经》文化中的尊卑
独立的方块字
远近、难易与贵贱
宇宙的生命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达尔文的祖宗
变的哲学
打秋千的学问
大自然的法则
人文世界的开始
把戏只隔一张纸
第二章 设卦观象
《易经》与鬼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人生的历程
下台一鞠躬
人生的价值
心安故理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以经解经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
卦彖爻象
楚人失弓
善于补过
月儿弯弯照九州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
一切学问的准则
神秘的无字天书
旅程
谁创造了宇宙万物
堪舆学上的问题
神奇的堪舆术
理论与科学
死生如旦暮
道家不死之药
儒者之耻
安土与爱
宇宙的大学问
光明来自黑暗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可道非常道
矛盾与均衡
性与情
旁门八百左道三千
错误的相对论-
宇宙间至善的代表
凡夫不知的道
天爱万物一切平等
真正的爱
永远活着
占与卜
变通与通变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
无所不包的易
致虚极守静笃
好梦由来最易醒
生老病死春夏秋冬
第七章 易其至矣乎
人生的最高原则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无所在无所不在
无是无非的形而上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先闹后笑
君子之道
争白茅的战争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有终的君子
以功下人大吉大利
高处不胜寒
为历史背黑锅的女人
亢龙有悔的人
梅花易数
保密的最高原则
苦命的皇帝
万物之盗
第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易经》的数
地心的奥秘
古代的祭祀
合十与合适
后天八卦与《洛书》
易学在蜀
五的哲学
蓍筮的程序
孙悟空七十二变
数理的最高境界
道与神通
中国历史上的巫筮
隐身术与祝由科
台湾庙宇的杯笺
天圆地方
科学的排列
演绎与归纳
向南与向北
二十八宿的分野
无往不复无平不陂
六十花甲有好有坏
奉了西方的正朔
《参同契》与一阳来复
复与姤
生命的圆与七日来复
道家的长生不老术
女性修道的秘诀
活子时的奥秘
一阳来复与回光返照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圣人之道一
有感斯应
学《易》的基本原则
形而上道体与无为一
生命真谛的根,
第十一章 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开物成务千秋大业
退藏于密
最高的智慧
神武不杀的圣人境界
领导人的条件
变与通
你我的太极
大富大贵以利万民
圣人寻宝
第十二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孔子的宗教哲学
没有声音的语言
圣人之意
念佛珠与乾坤圈
地球的轮回
有情世界
割舍之难
千秋万代
差不多先生
一言兴邦 第一章 八卦成列
不动心与权力欲
善《易》者不卜
恩以生害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月球是我们中国的
万变不离其宗
银河系里的妙音
人生成败关键
大君的统治学
第二章 包羲氏之王天下
包羲氏作八卦
“田字的文化意义
医技、易理与鬼神
人类文化的起源
从农业到商业
变的开始
罪恶与文明并生
文物衣冠
葬的异俗
教育文化的功过
第三章 易者象也
一动生吉凶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阴和阳奇与偶
同床异梦
第五章 憧幢往来朋从尔思
孔夫子的道行
上台容易下台难
孵豆芽的学问
精义入神
非所困而困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学问与治事
因果报应
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张公百忍
德薄位尊
几与神
介如石
良马见鞭影而驰
男女构精阴阳怪气
全始全终一
易其心定其交
立心勿恒
第六章 乾坤其易之门邪
《易》之门
龚定庵的影响
《春秋》言三世-
知往而察来
成功失败两相依
第七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忧患意识
成功的妈妈叫失败
不择手段
第八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万变不离其宗
第九章 原始要终以为质也
原始要终
杂物撰德
未济的人生
二与四
柔与中
三与五
第十章 广大悉备
三才之道
第十一章 易之兴也
医世的学问
第十二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乾健坤顺
人心天心
识人的才能
人人都是诸葛亮
爱恶相攻
相由心生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原文) (卦辞): :咸,亨,利贞。取女,吉。
(爻辞): 上六:咸其辅、颊、舌。
九五:咸其脢,无悔。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
初六:咸其拇。
(译文)(卦辞) :真诚的感情能使人类之间和睦相处,利于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建立在男婚女嫁的婚约基础上的感情将会产生完满的结局。
(爻辞): 初六( ):触摸对方的脚,以传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六二( ):鲁莽地触摸她的小腿,将造成不好的结局。向深爱的人表达自己的尊重才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九三( ):抚摸她的大腿,并强制发生性行为,将会留下悔恨。
九四( ):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就不会发生使人感到悔恨的事。使人心旷神怡的和谐的性生活是建立在你情我愿、心心相印的状态之上的。
九五( ):心心相印的恋人热情地拥抱,没有过错。
上六( ):吻她的脸、额和舌头。
(注释):咸卦卦辞:“ :咸,亨。利贞。取女,吉。”
“ ”:咸卦卦画。由损卦卦画“ ”演变而来。经过了六个变化过程,即由损卦变为初六爻的蒙卦“ ”;再变为六二爻的剥卦“ ”;九三爻的艮卦“ ”;九四爻的旅卦“ ”;九五爻的遁卦“ ”;上六爻的咸卦“ ”。咸卦卦画是咸卦完成六爻变化后的上六爻爻形。
“咸”:《说文》:“咸,皆也,悉也。”《尔雅·释诂下》:“咸,皆也。”《庄子·知北游》:“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咸有普遍、全部之义。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古人未说。观字形,甲骨文咸字从戍,从口,其本义当为军人手持武器守卫边防,保家卫国。古代兵役制是以家为单位应召,每家至少出一人服兵役,基本上是全民皆兵,故咸字被引申为都、普遍等义。军人远离故土,与家乡的亲人相互牵挂,故咸又引申为感知、感化、感应、感情等义,后加“心”字底写作“感”。这里用感情、感应之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9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