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夫象”,《易经》的卦象,为什么会有这个卦象呢?他说,上古的圣人“见天下之赜”——那个隐密、奥秘看不见的,有时候要用图案来表示,“拟诸其形容”。一个卦象,譬如天火同人,就它的形象、容貌,把它绘成一个图案,“象其物宜”。每个象的意思,只是个大概差不多而已,象乾为天,真的就是指天吗?并不尽然,差不多而已。大家注意,“象其物宜”,差不多像那个样子,譬如我们照相,照相照出来真正是你吗?不是你。天地间没有一个百分之百准确的摄影。乃至于自己照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也不是真的自己。那是镜子里头的影子。所谓“象其物宜”,有一点像我而已。我的面孔究竟怎么样,自己永远没法看到,只有别人看到过。镜子里头照的是反方向的,不是自己的真面孔。因此大家算命看相,百分之百的准吗?没有,“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这就叫做卦象,“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孔子解释《易经》的爻,爻的意义就是交。上古圣人看到天下之大“动”,宇宙万有随时都在动,“动”才有宇宙,宇宙间没有一个真正的静态,静态是个假象,大动小动而已。宇宙万有的生命也永远在动,但是动的当中有其共同沟通之处,所以“而观其会通”,观察它彼此通会的地方。“以行其典礼”,中间找出一个原则、法则,法则就叫典礼,古人这个典,含有“严格”、“确定”的意思,像摆在那里的一个形态一样。礼就是道理,原理,也是法则。
“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因此在《易经》卦下面系上一些话,就是“系辞焉”,做了一些文字来说明,把爻的意思告诉我们,“以断其吉凶”。这种法则,这种现象,就叫做爻。
说到这里,大家要知道,天下的事情是很复杂的。它的变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譬如说,我们现在台湾社会这种情形,这个现象就是昨天、去年的现象吗?不是的,它随时在变。这个变动中间所发生的,往往是小事情大问题、大事情小问题。有时候看来是个小事情,却是天下的大问题,说不定会成为很大的漏子;有时候发生的事情很大,看起来很严重,那却是小问题。所以为政者就要懂得“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这个现象随时在变,发展的前途是好是坏,你事先就要知道。这就是卦象,不需要卜的。所以古人说“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经》学通了,不要卜卦、不要算命,一看这个现象就已经知道了,可以断其吉凶了,“是故谓之爻”,这就是爻。
《易经》系辞上传诗解2观象玩辞知悔无咎
题文诗:
圣人设卦,法天择地,观象系辞,而明吉凶,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吉凶也者,失得之象;
悔吝也者,忧虞之象;变化也者,进退之象;
刚柔也者,昼夜之象.六爻之动,三极之道.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易之序也;所乐而玩,
爻之辞也.君子真情,有动有静,动静适时,
居则观象,而玩其辞,动观其变,而玩其占,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彖者言象,爻者言变.
吉凶也者,言其失得.悔吝也者,言其小疵.
无咎也者,善补过也.列贵贱者,存乎其位;
齐辨小大,存乎其卦;辩吉凶者,存乎其辞;
忧悔吝者,存乎纤介;震惧无咎,存乎其悔.
卦有小大,辞有险易.易辞也者,各指所之.
君子戒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二)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6)
〔注释〕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
(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改正错误,凶变吉)。吝,通“遴”,行难(坚持不改,吉变凶)。虞,度,欢虞。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
(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
(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耫”,有玩味、玩习之义。《 列子 ?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佑:保佑。
〔译文〕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三)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译文〕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系辞上(1)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间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释:
(1)系辞:系,古字作毄,有系属义。辞,本作辞,即词,有说义。系辞本义是系辞于卦爻之下。案《系辞》:“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即是其正。此处以“系辞”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经后面的文辞,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论:追述易之起源,推论易之作用,兼释卦义以补《彖》、《象》、《说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辞》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为十三章,虞翻分为十一章,周氏、孔颖达等分为十二章,陆德明分为七章,李心传分为十五章,王申子分为十六章。今从马融等分法,《系辞》下篇一般分为十二章。
(2)尊:高,贵。天阳气轻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贱。又作“埤”,卑,埤通。地阴气浊重在下,故曰卑。定:谓定其方位。以:已。《国语·晋语》“吾以除之矣”即其证。陈:列。
(3)动静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运转不已,故曰动;地凝重不移,故曰静。常:规律。天动地静之说,战国时代极为普遍。如《庄子·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刚柔:刚谓奇画以象阳,柔谓耦画以象阴。断:分,判。
(4)方:先儒多解为方所、道、理、行虫动物类等,然以上诸说似皆不妥。通观此段文意,“方”在此应解作“事”。《象》之《复》“后不省方”句,王弼注:“方,事也。”即其证。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变化:天时变,故在天为“变”;变,熹平石经作“辩”,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备一说。坤化成物,故在地为“化”。见:显现。
(5)刚柔相摩:乾刚坤柔之画相互摩荡而成八卦,即《说卦》所谓乾三阳坤三阴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转。此指切摩。八卦相荡:八卦相互涤荡而运动。荡,又作“荡”。《释名》:“荡,荡也。”此有推移之义。鼓,通“郭”。《风俗通义·声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也,故谓之‘鼓’”。所以鼓有“动”之义。霆:雷之余气。《谷梁传》:“云雷者何?霆也。”润,滋。
(6)乾道:即阳道。男:阳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阴道。女:阴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训为“主”、“为”。笔者管见,由《彖》释《乾》称“万物资始”考之,此“知”就应解作“资”,“资”、“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笔者以为,由上文“乾资大始”考之,此处“坤作成物”之“作”,当训为“为”,即化生。易:平直,无所难。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体浑同虚空,普徧群物,故曰易。《尔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谓易直,此可识易之训也”。案《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马氏之说极是。简能:简约之能。先儒有谓作“简从”者,上下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考之,此解可备为一说。简,简约而不繁。
(8)易简:平易简约。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译: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返回页首
--------------------------------------------------------------------------------
(二)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1)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2)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3)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5)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6)
注释:
(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系辞:于卦爻之后系属其文辞,在此句“吉凶”之后“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释文》)。以上下文义考之,似当以虞说为是。
(2)吉凶:善恶。吉,善。凶,恶。悔吝:悔难。悔,恨。吝,通“遴”,行难。虞,度。吉凶悔吝,为《易》之辞。失得忧虞,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忧,吝象虞。
(3)变化:指六爻之变化。亦即《系辞》所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爻者,言乎变者也”。进退:由爻之变化而产生。阳动为进,阴动为退。刚柔:指阴阳二画,阳刚为“—”,阴柔为“- -”。
(4)三极: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画,上画象天,下画象地,中画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为下象地,三四为中象人,五上为上象天。
(5)居:静处。安:依。序:次序。虞翻认为当作“象”。依据下文“君子居则观其象”,故认为作“象”为胜。然案之《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价,震无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习之义。《列子·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张湛注:“玩,习也。”乐:一本作“变”,案下文“动则观其变”,“爻者言乎变者也”,似从“变”为是。
(6)此引《大有》上九爻辞。佑:保佑。
今译:
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辞;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返回页首
--------------------------------------------------------------------------------
(三)
缘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注释:
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断之义,此指彖辞。言:说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辞。变:指刚柔两画的变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布。位:六爻之位。齐: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阳卦大,阴卦小。辞:爻辞。介:微小。此指“悔吝”处“吉凶”之间细小界限。震:惊惧。
③险:凶恶。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适。
今译: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阴阳爻画)变化的;吉凶,是说明事务失得的;悔吝,是说明有小的过失。无咎,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齐定其小大,存在于各卦之中;辩别吉凶,存在于卦多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细小的界限;戒惧而无咎,存在于能够悔改。因此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易》辞,就各有所指向。
返回页首
--------------------------------------------------------------------------------
(四)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①。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②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③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④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⑤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⑥。
注释: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齐平。弥纶:包罗,遍论。弥,徧。纶,本指青丝绶。此通“论”。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终: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的终结。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训为“返”。
③精气为物:阴阳精灵之气聚则物成其形。精气,指阴阳精灵之气。游魂为变:气之游散而物变其故。游魂,气之游散。阳气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气指神,游魂指鬼。鬼神:阴阳之气屈伸变化。鬼:归,即气之屈而归,物终气归曰鬼。神:伸,即气之伸而至,物生气伸曰神。
④违:违背。济,助。旁,徧。《广雅》:“旁,广也,大也。”《周礼·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贾公彦疏:“旁,谓四方。”王引之曰:“谓徧招于四方也。”流:《释文》“京作留”。乐天:顺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笃厚。仁,爱。《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⑤范围:包括,法周。范,铸金之范,引申为法:围,匡郭,周围,“范围”,今人黄沛荣解作笼罩,其说甚是。不过:汉儒释此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变化而不过于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过”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因无其它证据,故此仍依汉人之说。曲:本义为器受物之形。成:当为盛。曲成,即受盛。不遗:不遗失细微。
⑥昼夜之道:指阴阳刚柔之道。《系辞》:“刚柔者。昼夜之象。”方:处所。体,固定形体。
今译: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游魂(气散)导致(物形)变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因而不会忧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够爱民。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十二辰),承盛万物而不遗失(细微),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故(阴阳)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
返回页首
--------------------------------------------------------------------------------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这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③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④
注释:
①继:秉受,继续。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发育万物为继‘善’,万物各正其性命为‘成’性。”(《语类》)
②知,智。鲜,少。显,显现。诸,之于。用,功用。鼓,动(解见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极。
③富有:无所不备。日新:变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阴阳相互变化而不穷。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项安世曰:“古语‘法’皆谓‘形’,《系辞》皆以‘形’对‘象’。”
④极数:穷极蓍策之数。占,筮占。通变:即变通,指变化而通达、趋时而利。阴阳不测:阴阳变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测度。
今泽: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秉受(其道)的,为善;顺成(其道)的,为性。仁者看见(道)的仁便称道为仁,智者看见(道)的智便称道为智。百姓日用(其道)却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造就万物)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呀!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为乾,效(地)形为坤,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的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测度叫做神。
返回页首
--------------------------------------------------------------------------------
(六)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①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②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③
注释:
①广:宽广。坤为广。大:盛大。乾为大。御:止。迩:近。正:定。
②专:一本作“塼”,专、塼二者通,此当训为“圜”。《说卦》“乾为圜”即其证。直:刚直。翕:闭合。辟:开。
③配:匹配。变通:变化通达。易简: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即易知易从谓易简。至:大。
今译:
这易道宽广呵,盛大呵!要说它远,则无所穷止,要说它近,则宁静而方正,要说天地之间则(万物)具备。这乾,静止时圆圜,运动时开辟。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生)大(生)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返回页首
--------------------------------------------------------------------------------
(七)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③
注释:
①子曰:《系辞》、《文言》所谓“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为孔子言论,已无从考证。
②知,即智。礼,礼仪。一本作“体”,“礼”、“体”相通。
③存存:常在。《尔雅·释训》:“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阳为道。义:所处之宜,坤阴为宜。
今译: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返回页首
--------------------------------------------------------------------------------
(八)
圣人有以见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②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③“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号啕而后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⑦
注释:
①赜:古本作“啧”,本义是指口里说话杂乱。此指事物繁杂。拟:比拟,摹仿。诸:之于。形:形态,形状。容:容貌。宜:相称,适宜。
②会通:会合交通。典礼:一本作“等礼”。此指典章礼仪。
③恶:厌恶。一本作“亚”,古者恶、亚二字通。先儒有训“亚”为次第者,亦可备为一说。议:一本作“仪”,通观上下文义,“仪”与“拟”对举,当作“仪”为是。仪,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辞。其意为:母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声而和。(若)我有美酒,我愿与你共同分享。阴,通荫。和,应和。爵:古代饮酒器,此指酒。靡:系恋,分享。
⑤此释《中孚》九二爻辞,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内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为阳爻,故为君子。言:言语。九二居《中孚》下兑之中,故曰言。枢:户枢,即门轴。机:弩机。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辞。其意为:与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号啕:啼哭。
⑦此释《同人》九五爻辞。默:不语。利:锐利。臭:通嗅,即气味。
今译: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以推动其典章礼仪,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后而行动,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鹤鸣于树荫,其子和而应之,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在发动时,主宰着荣辱(的变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与人同志,先号哭而后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处,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初六,“藉用白茅,无占。”①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②“劳谦君子有终,吉。”③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龙有悔。”⑤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⑥“不出户庭,无咎。”⑦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子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注释:
①此引《大过》初六爻辞,其意为:用白茅铺地(摆设祭品)无咎。藉:铺垫。茅:茅草。
②此释《大过》初六爻辞。苟,助词。王引之曰:“苟,犹但也。”错:措。有放置之义。慎:谨慎。薄:犹轻,斯:此。术:道。“慎斯术”,一本作“顺斯术”,有训“慎”为遵循者,可备一说。
③引《谦》九三爻辞,其意为:有功劳而又谦虚,君子则有好的结果,吉利。
④此释《谦》九三爻辞。伐:夸。德:得。《管子·心术上》:“故德者,得也。”厚:笃厚。功下人:有功劳而卑下于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辞。亢,穷极。
⑥此释《乾》上九爻辞。贵而无位:《乾》上九之阳处上为贵,上九穷极失位故无位。高而无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无阴,故无民。
⑦引《节》初九爻辞。
⑧此释《节》初九爻辞。阶:《释文》:“姚本作机”,考《涣》卦九二爻:“涣奔其机。”帛书《易经》作“阶”,故阶机互通。此处应解为契机。密:隐密。几事:几微之事。
⑨此释《解》六三爻辞。乘:古时指车辆。引申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的蔑称,后指不正派或见闻浅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从卦象看,阳为君子,阴为小人,《解》六三以阴居阳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骄慢。诲:教。冶:郑、陆、虞、姚、王肃作“野”,《太平广记》引作“蛊”,“野”、“冶”皆“蛊”之假借。(详见李富孙的《易经异文释》)。郑玄曰:“饰其容而见于外曰野。”(《后汉书》注)
今译: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地(摆设祭品),无灾。”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还能有什么灾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有功劳而谦虚,君子有好的结局,吉利。”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龙飞过高处则有悔。”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所以一行动就有悔。”“不出门户庭院,无咎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契机。国君(说话)不机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说话)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以肩负物,这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返回页首
--------------------------------------------------------------------------------
(九)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数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为二以象两⑤,挂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⑦,归奇于扐以象闰⑧,五岁再闰⑨,故再扐而后挂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⑾。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⑿。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⒁。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⒂。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⒃
注释: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此节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为者也”之上)。自“天数五”至“行鬼神也”一节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宋代张载、程颐、朱熹疑为错简。认为此两节相连当在“大衍之数”之上。元人吴澄、明人来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从之。案汉熹平石经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后挂”之下,《汉书·律历志》与卫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经,故当以汉熹平石经本为是。然案上下文义,程朱之顺序较胜,故今从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数,旨在说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数是以这天地之数为根据的。
②进一步阐述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关系。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数各有五位数。(二)五个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为水位,二七合为火位,三八合为木位,四九合为金位,五十合为土位。通观文意,当以第一种为胜。相得:相加。合:即和。变化:指蓍数变化。鬼神:气之屈伸往来。鬼,归。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数能贯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认为,以河图中宫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认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经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郑玄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五行气通,故减五为五十。(五)崔憬认为,天地之数配八卦,八卦之数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兑)+10(离)+8(巽)+6(坤)=50。(六)《汉书·律历志》认为,五十数由元始象一,与春秋二,三统之三,四时之四,相加得十,再与此五体相乘而得(1+2+3+4)×5=50。笔者认为,大衍之数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说,还可以补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数止于五十,生数止于五,成数止于十。(2)蓍草生一本长百茎分为五十。《史记》:“闻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极,也有说四十九根象太极者,前者为胜。
⑤两:两仪。指天地或阴阳。此是说把四十九策分为二,象征太极生两仪。
⑥挂一以象三:依宋人说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无名指与小指之间,象征“三才”。挂一。从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征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数。此是说将左右手之策以四根为一组而数之,象征有“四时”。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后,每只手中策数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将蓍草勒于指间。译文中蓍草之“挂”法与“扐”法皆据宋人这说。闰:闰月。
⑨五岁:五年。一挂两揲两扐为五,故为“五岁”。再:两。此句是说一变之中,有两次归奇于扐,故象两次闰月在五年之中。
⑩挂:一本作(卦),二者
本文转载自大宇乙天帝《孔子《十翼》(《易传》)原文及译文》 《易传》(又称《十翼》)包括:一、彖上传(《周易》每卦有“象辞”,《彖传》就是解释“彖辞”的话),二、彖下传,三、象上传(又称“大象”),四、象下传(又称“小象”),五、系辞上传,六、系辞下传,七、文言传(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八、序卦传,九、说卦传,十、杂卦传。
易传全文
第一章
通过八卦的排列,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而将八卦两两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阳阴两爻相互推演,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每个爻上注上解释,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人事之间,所以有吉凶悔吝的产生,是由于动作营为的结果。阴阳两爻,是设立卦象以推演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推移变通,正是所以趋向于真理或时机的变化的。时机虽有吉有凶,但我们处在吉利或凶险时,必须安常守正,才可稳操胜算,立于不败之地。人事如此,宇宙自然亦复如此,皆以“守正”为前题,所以天地的道理,以正而观照万物。日月的道理,以正而光明,普照万物,都公正无私,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天下一切的动作营为,都是归于端正专一,精诚无欲,才能有成就。乾道造化自然,很刚健的昭示众人,是非常的平易而容易知道呀。坤道是顺应乾道而开务成物,很柔顺地昭示众人的道理,是非常简易的呀。圣人制作卦爻,便是效法乾坤简易的理则而作的。卦象的设立,亦是仿乾坤简易的形迹而设立的。卦爻卦象先有变化于内,遂依象释理,吉凶之真象就表现于外了。进而裁制机宜,导致功业的成就,就表现于聪智的变化。圣人崇德广业、仁民爱物的言行,在卦辞爻辞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地中最大的道理,就是使万物生生不息,对圣人来说,最重要的在于有权位。如何守着职位呢?那就要靠仁爱的道德了。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第二章
古时伏羲治理天下,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上的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如何和环境相适应,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自身,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编绳结网,做为捕捉鱼、鸟的工具,以猎兽捕鱼,是取象于离卦的。离中虚,像孔眼,又离为目,有网罟的象征。包牺氏死后(数百年),神农氏兴起,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以便耕种和除草,创作许多耕作器具,教导人民,使天下增加粮食,是取象于益卦。规定中午为买卖时间,招致天下的人们,聚集天下的货物,互相交换所需要的货物,满足各人的需要,其取象于噬嗑卦的。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氏兴起,由于社会日趋繁荣,旧日的制度,已不适合,所以黄帝、尧、舜诸古圣人先王,随着时代而不断改变,通达其变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产生厌倦的心思。易学的道理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能恒久。能循此变通的原则,何事不成?所以有如天助一般,当然吉无不利了。黄帝、尧、舜氏设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职,各尽其力,终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无为而成。是取象于乾坤两卦的现象。将木材凿成舟船,削锐木头做为船楫,使两岸的人,能互相来来往往,且可航行至更远的地方,便利天下人,是取象于涣卦的。征服了牛,乘着马,用牛来拖载重物,用马来奔驰远地,以沟通有无,便利世人,是取象于随卦。设置重门,击柝巡夜,以防御盗贼的侵入,是取象于随卦的现象。发明杵臼,以利民食,是取象于小过卦。将柔韧的小木条做成绳索弓,把木材削成箭,用弓箭的利益,来威服天下,是取象于睽卦。上古时候,冬天则藏身洞里,夏天在野外居住,后世圣人,为了防止洪水猛兽的侵袭,就教人民建筑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抵御风雨,是取象于大壮卦。古时候的丧葬,用木材厚厚地堆在尸体上面,埋在荒野中,不设立坟墓,也不植树,居丧没有一定的期限。后世圣人,制定丧礼,换用棺木以殡葬,是取象于大过卦。远古时无文字,结绳以记事,圣人便发明文书契据,百官也利于治理,人民也可以随时稽察,这是取象于夬卦。
第三章
所以《易经》的内容,是描述天下万物的形象。《易经》的卦象,就是用以模拟万物形象的。彖此是解释全卦的意义和结构,所以说,彖辞是代表一个卦的才德。每卦六个爻位的演变,都是仿效天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动而产生的。由于有了事物的变动得失,吉凶就发生了,而细小疵病的悔恨,忧虑困扰的灾吝,就由此显现出来了。
第四章
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这是为什么呢?就以奇偶来说,阳卦以奇为主,例如震坎艮三 卦为阳卦,都是一阳二阴,所以说,阴爻多于阳爻。阴卦以偶数为主,如巽离兑三卦为阴卦,都是二阳一阴,所以说,阳爻多于阴爻。震、坎、艮虽多阴爻,一奇为主,即为阳卦。巽、离、兑虽多阳爻,一耦为主,即为阴卦。阴阳两卦,它们的德性,有什么不同呢?阳卦一个国君,两个臣民,这是合理的,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一个臣民,这是不合理的,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周易》说:“往来心意不定,朋友们顺从你的想法。”孔子说:“天下的事物,有何足以困扰忧虑的呢?天下同归于一个目标,所走的途径有不同。同归于一个好的理想,有百种不同的思虑。”太阳落山,月亮就升起了,月亮下山,太阳就升起了,日月往来交替,因而有光明的出现。寒冷的日子结束了,炎热的日子就来了,炎热的日子结束了,就到了寒冷的日子,寒暑往来的交替,遂有春夏秋冬四时递相推移的顺序。已往的事情,已经屈缩,将来的事情,即将伸展,屈缩伸张,互相交感而用,而利益的产生,也就在其中了。屈行虫把身子屈缩起来,正是养精蓄锐,等待时机的来临,以求伸展行进的准备。龙蛇之类,严冬酷寒的时候在土洞里冬眠,以保全它们的躯体。专精地研究精粹微妙的义理,到达神而化之的境界,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可以学以致用了。利用易学所显示的道理,而安洽其身,则可以随遇而安,以崇高吾人的德业。如超过以上所显示的事情,虽然是圣人,也不会知道的。至于专研宇宙无穷的奥妙,了解万事万物变化的原理,而默然和而化之,这是因为圣人道德极崇高了。《周易》说:“前进则受困于坚硬的巨石,后退则又依据于多刺的蒺藜上面,异常痛苦。即使回到家,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是多么不利。”孔子说:“不是自己所应经历的困境,却为了欲望而受困,必遭致声名俱裂的恶果。不是自己所应后退的据点,却后退以安身,必遭致身家危殆的恶果。名辱身危,已步入死亡之境地,妻子那里能见到呢?”《周易》说:“王公出猎,登在高墙上瞄射鹰隼,一箭命中,象征着无往不利。”孔子说:“隼是鹰鸟,弓矢是打猎的利器,能执弓而射中禽兽的是人。君子蕴藏着才能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有所行动时,决无障碍,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才能,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孔子说:“小人不知道羞耻不知仁义,不使他畏惧不会遵守道德,不见到功利不能劝说他作好事,不用刑威就不能使他得到惩罚,小的惩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不犯大罪,这是小人的福气。《周易》说:‘最初犯有轻微刑法的人,被加上脚镣的刑具,将他的脚趾纳入刑具里,把足趾都灭没了,虽受刑,但过失尚小,能从此改过自新,也就无咎了。’善行不积累,就不足以成名于天下,罪恶不累积,也不足以自灭其身,小人做事,完全以利害关系为出发点,以为做出小小善事,不会得到什么好处,便索性不去做了,以为做些小的差错,无伤大体,便不改过,因此日积月累,罪恶便盈满天下,以致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周易》说:‘罪恶深重,刑具已负荷在头部,两耳都灭没了,这是凶害达到了极点。’”孔子说:“凡是获得危险的人,都是因为他先前安逸于他的职位上。灭亡的家国,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国家可以长存的了。扰乱的国家,是因为先前自以为已经治好,而忽略荒殆,因此国家扰乱以致灭亡。所以君子必须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幸存亡国的苦痛,治理的时候不忘祸乱的惨烈,以如此的谨慎之心,本身安定,国家可以常保。《周易》说:‘它将危亡吧,将危亡吧?天下国家的治安,就好像维系在丛生的苞桑一样,是要常常警惕的呀。’”孔子说:“德性浅薄而身居尊位,才知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很小,却担当天下的重任,很少没有灾祸的。《周易》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倾覆家园,身遭刑辱,是非常凶险的。’这是说才力不足以胜任的危险啊!”孔子说:“能预先晓得几微的事理,则将达到神妙的境界了吧?可说是神妙的人物了吧?君子对上决不谄媚阿谀,对下绝不傲慢,坚定立场,不致于受到危害的牵连,可说是位知道神机妙算的人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动机,能先见到吉利的征兆的人吧,君子能见机未然,所以能够把握时机的来临而兴起,而有所行动,不必等待以后。《周易》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整天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时贞固而吉利的。’像被硬石所阻隔,应当机立断而离开,何待终日?君子晓得事理的微妙,也知道事理的彰显,知道柔弱的以面,也晓得刚强的一面,能通达而应变自如,就是万众所景仰的人物了。”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要算位知几通达的君子了吧!有了过失,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反省发觉以后,立即改正,从此不再犯了。《周易》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即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经此警觉,则有大吉。’天地阴阳二气缠绵交密,互相会和,使万物感应,精纯完固。万物之中,雌雄男女,形体交接,阴阳相感,遂得以生生不息。《周易》说:‘三人同行,各有主张,行动难以统一,势必减损一人,一人独行,反而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友伴。’是说天下事的道理都归于一致的呀。”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然后才可以有所作为,心平气和,然后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此三项基本修养,与人必能和睦相处,无所偏失。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用言语去威惧人民,人民不会去响应的。诚信和恩惠尚未施于人民,竟要对人民有所征发和要求,则人民不会理会赞助的。若无人赞助理会,则随时有人会伤害你的。《周易》说:‘没有得人益处,有时也会遭人攻击,心志不坚定的人,会有凶险。’”
第六章
孔子说“乾坤两卦是周易开始的门户吧?乾表示的是阳刚的事物,坤表示的是阴柔的事物,阴阳的德性,相与配合,阳刚阴柔,刚柔有一定的体制,以体察天地间一切的撰作营为,以通达造化神明自然的德性。《易经》的称述万事万物的名义,虽繁杂,但不超越事理。我们考察它创作的事类,大概是衰乱的时代所创的意象吧。《易经》是彰明以往的事迹,以体察未来事态的演变,而使细微的理则显著,以阐发宇宙的奥秘。我们一打开《易经》来看,就可以看到每个卦爻有适当的名称,明辨天下事物的形态,不至于混淆不清,如乾马、坤牛,正确地指陈吉凶变化的道理,推断文辞是吉,则明确地指出是吉象,反之,凶,则指出凶象,毫无偏差,可说所完备无缺的了。《易经》文辞中所指物名,多似细小,但探取其中的旨意,却很广大,它的旨意非常深远,卦爻辞很有文彩,它的语言隐晦而又合乎中理,它所论述事情既明显而又深藏内涵,总是从两个方面去济助民众行为,以明确失得的报应。”
第七章
《易经》的兴起,大概所在中古时代吧?《易经》的作者,大概是因为有忧患吧。所以履卦所教人行礼,它所建立德业之初基,为其根本。谦卦教人卑己尊人,虚心忍受,所道德的把柄。复卦教人除去物欲,教人从善,是德性的根本。恒卦是教人始终如一,恒久不已,它是道德稳固之所由。损挂是教人惩忿窒欲的道理,为修德的工夫。益卦教人迁善改过,使德性日益宽大。困卦教人穷困不乱,守着正道,是道德的分辨。并卦教人德泽似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达到道德的地步。巽卦是教人因势利导,是道德的制宜。履与礼相通,能和顺人情,处世和睦,是吾人立身行事所因应到的准则。谦虚待人,则更加得到他人的敬仰,功业自然更加尊贵而光明。复卦微小的一阳位于群阴暗味之下,但不为五阴所掩没,能于迷途未远旋即回复,而辨别万事万物的是非善恶,事物与环境过于复杂,必使人引起厌倦,惟有恒心,才能克服一切,不为外物的复杂而厌倦,方有成功之日。损卦惩忿窒欲和克己复礼的功夫是修身的起步,是很艰难的,所以说“先难”。以后日久习惯成自然,便容易了。益卦进德修业,长久的增裕自身的德行而无须设防,故弄玄虚,以蒙骗他人。在困境中,虽困穷然足以磨练身心,“困于心,衡于虑,然后作”,故能通。井虽是固定,但泉涌流通不息,日月迁徙而弥长新。巽顺人理,因势利导,隐而不露。履卦是教人以礼的实践为基础,而和顺地去行事。谦卦是教人以礼自制,使性行巽顺。复卦是教人反求诸己,回复自然本性。恒卦是教人始终不二,坚定德行。损卦是教人摒除私欲,以修德远害。益卦是教人损上益下,增兴福利。困可以减少怨尤,井可以辨其义,巽可以申命行权。
第八章
《周易》这部书不可疏远,它所体现的道,经常变迁,变动不拘于一爻一卦,如乾卦初九是潜龙,九二是见龙。还有阴阳六爻,外三爻为上,内三爻为下,更互变动,周流于六个爻位之间,从上位降至下位,由下位升向上位,上下没有经常不变的爻位,阳刚阴柔,互相变易,在另一卦爻时,解释又不同,不可固执于一种典常,唯有观其变化的所往,才能周明其道。《易经》至理,启示我们出入进退,内外往来都要合于法度,或在外以安边定国,匡齐天下,或在内以正心诚意修身养性,皆使我们知道戒惧谨慎,以免除灾祸。同时,明瞭忧患的原因,虽无师保在旁,却似父母在自己面前,不致有过越颠损。最初遵循辞义以揆度爻象和道理所在,就有经常的法则,可让我们恪遵不二了。易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不是毫无根据的空谈,若不是圣人阐明了此道,易道也不会凭空行于世。
第九章
《易经》这部书,是追源事物的始终,究其根本的一本书,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包括万事万物的要素。一卦分为六爻,虽六爻刚柔相杂不一,但只要观察爻位,处在适当的时位,和象征的事物,便可以决定吉凶了。初爻是很难了解它的涵义的,因初爻为根本,卦的形体,尚未形成。而上爻为卦末,全卦形体已经具备了,涵义自然毕露,容易领会了。圣人在拟测而系初爻的文辞时较为困难。等到初爻的文辞已定,则顺此立二三四五及上爻的文辞,顺爻位的次序,由下而上,全卦六爻的文辞就逐渐形成,到了上爻,不过是卦义的终结而已。至于阴阳杂陈,揆述阴阳的德性,辨别是非,不是初爻和上爻二者所能概括的,必须加上二、三、四、五中爻,互相审度观察,它的涵义才能完备而无遗。啊!探存亡吉凶的大要,只要从六爻中推求,虽平居在家,也可得知道了。聪明贤达的人看看彖辞,则卦义多半可知了。六爻中的第二爻与第四爻,同属于阴柔的性质,二与四互成一卦,可知道存亡吉凶的道理,它们的功用相同的,而位置不同,因此他们时位的善恶也有不同。二居下卦中远应九五之尊,不为君王所疑,做事易奏效,故得到赞赏较多。四居上卦之下,接近五的君位,虽旦夕侍在君侧,但言行必须谨慎,动辄得咎,惶恐不安,故常处在危机之中。柔顺的人,自立不易,需亲附于他人,所以不利于远者,只要能够求没有咎害便可以了。用柔之道,要使柔顺居中,不失中庸之道,方能有利。像六二以阴居阴位,处内卦之中,多能获得吉利。六爻中的第三爻与第五爻,同属阳刚的部位,三与五互成一卦,它们的功用是相同的,而位置是不同的。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这是地位的贵贱不同造成的。三五阳位若阴柔处之则危险,而以阳刚则能取胜吗?
第十章
《易经》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人道、地道,无所不包。易学以三划,象征天、人、地的三个位置,易理是相生相对,天有昼夜,地有水陆,人有男女,所以卦爻两两成列,合两个三爻的卦而为一个六爻的卦,兼两爻为一位,五为阳,上为阴,阴阳成象,故五与上为天位,三与四为人位,初与二为地位,为刚柔为形体。六爻而成一卦,皆是相当于三才之道而已。《易经》之道,变动不居,而周流于六位之间的奇耦两画,称之为爻。爻有刚柔大小远近贵贱的等次,好像物类的不齐,所以称乾为阳,称坤为阴物。阴阳两物交相错杂,似青黄两色的相兼,所以称为文。各卦各爻,阴阳参杂,时有当与不当,所以吉凶就产生了。
第十一章
易学的兴盛,大概在商代的末期,周王德业兴盛的时期吧?是周文王和商纣王时代的事情吧?所以他所系的文辞皆含有警戒畏惧之意,常常居安思危,戒慎恐惧,必能化险为夷,操心危虑患深地使他平安。反之,得意忘形,骄傲自恃,虽安定局势,必遭致倾覆。因之安逸懈怠的,就使他倾覆,易学道理是如此广大,所有事物都不能违背此原则,时时戒惧,始终不懈,其主旨在避开灾祸,这就是易学的道理。
第十二章
乾象是天下最刚健的,是由于恒久而平易,所以可以照出天下危险的事情。坤象最为柔顺,其表现柔顺之处,在于恒久而简静,所以可以明察天下阻塞的原因。易学的道理,能使身心和悦,能专精地研制所有的思虑,能断定天下吉凶悔吝的事理,能成就天下勤勉不息的事业。所以无论天地阴阳变化,人类言行举止,吉利的事情,必有吉祥的征兆,观察万事万物的现象,就知道各种事类的器宇或材具,尚未显现的事机,也可以占卜而知吉凶。天地间的事物,都有它自己的法则和位置,圣人仿效之。演成《易经》,使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以成就参赞造化的功能。圣人在做事之前,先谋于贤士,同时又卜筮于鬼神,以谋求吉凶的道理,能如是,虽众人也必能参与这幽明的能事了。八卦是以爻象告诉于人的,爻辞和彖辞,是阴阳变化的道理,和事物消长的情态而言的。刚柔两爻,互相错杂周流于六位之间,他的时位也因而有当与不当,因此吉凶之征兆,便可以见到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刚柔两爻的变动,是为使事物趋于有利的;吉凶的推迁,是随着情理而定的;处世合情合理,则得吉,反之,违背人情常理,则陷入凶害。所以贪爱和憎恶两种不同的情感,互相交攻,必有得失,于是有吉凶的产生。爻位之间,有远有近,互相感应,不得其道,而任意远近相取的话,就会有悔恨困吝的事情,跟着产生了。事有真假虚伪,若以实情相感应,则利益源源而来,若以虚伪相感应,则祸害应运而生,今以实情和虚伪相感应,格格不入,利害的冲突便产生了。易理的情况,是使两相接近事物,能互相交感,以生利,若近而不相交感,不相协调,必有乖违的灾害而产生凶险的事情,甚至有自外来的伤害,而蒙受了后悔和困吝。将要阴谋叛变的人,说话时神色定有惭愧的颜色;心中有疑惑的人,因心神不定,故说话毫无系统,多有分枝不清楚,像树枝一样的杂乱;吉人的言辞很少。浮躁的人讲话很多。诬陷好人的言辞,浮游不定。丧失操守的人,是没有什么言辞可以辩解的。
<< 易经·系辞上传>>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易经·系辞上传》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系辞上传》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 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也各指其所之。
《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上传》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易经·系辞上传》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 矣!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易经·系辞上传》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8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