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2章,包羲氏之王天下(07)在线学习

网络 2023-09-22 14:59:39
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全集 >>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下传02章 包羲氏之王天下(07)


变的开始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神农氏没”,过了农业社会这个阶段,“皇帝尧舜氏作”,由轩辕皇帝开始,到了唐尧、虞舜这个阶段。“通其变,使民不倦”,这个时候人口增加多了,社会的结构变了,人们的生活不断地进步,领导人运用他们的聪明智慧,教导人们。“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要使每一个老百姓,都能适应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根据大家的需要而来,这就是“宜”。《易经》的道理告诉我们,人类的法则就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情,天地间的一切事情,随时变,随地变。跟我们一样,我们的生理、思想、情感也是随时变,随地变,没有不变的道理,不变是不可脂的。所以社会的形态到了某一个阶段,非变不可,你想保持不变是不可能的。“穷则变,变则通。”所以我经常说,历史上的伟人,第一等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人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在后边骂:“格老子你变得那么快,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三字经六字经都邮口啦,像搭公共汽车一样,骂了半天,公共汽车已经开到中和啦,他还在骂。这一类的人到处都是,竞选落败了,做生意失败了,都是这样,一直在骂别人。所以大家都要做第一等人,知道怎么变,等它变到了,你已经在媾等着啦。

所以学了《易经》的人,要懂得这个“穷则变,变则通”的原则,知道宇宙万物都有一个变,自己更要知道来适应变。要想上帝保佑你?没有这回事;pusa保佑你?也没有这回事。自助则天助,自则则人助。自己不站起来,想靠上帝帮忙,pusa帮忙,那是傻瓜,那是笨蛋,那是情感上没有办法的人的一种愚昧。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真能自己站起来,所谓天人合一,自助则天助,这是中国文化自助人助的道理。愚味的宗教徒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另外的人来掌握,交给fopusa、交给上帝,自己不做事,靠上帝、靠fopusa给他弄饭吃,没有这回事。所以《易经》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样才能大吉大利,所以《易经》的文化完全是人的教育。

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指望别人依赖别人,永远是没有出息的人。因此我们要效法我们的老祖宗,学学老祖宗们奋斗创造的精神!


道家经典.CN

南怀瑾作品集有那些?

历史的经验
前言 第01部分 第02部分 第03部分
第04部分 第05部分 第06部分
南怀瑾与经典教育
南怀瑾与经典教育
论语别裁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附录 孔学新语自序
老子他说
由老子到孙子 第01章 第02章 第03章
第04章 第05章 第06章 第07章
第08章 第0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孟子旁通

易经杂说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第七部分 第八部分
第九部分 附录
般若正观略讲
般若正观略讲
维摩精舍丛书
《榴窗随判》 《灵岩语屑》 《黄叶闲谈》
如何修证佛法
如何修证佛法(上) 如何修证佛法(中) 如何修证佛法(下) 如何修证佛法(终)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
且说“三际托空”——禅宗的观心法门
且说“三际托空”——禅宗的观心法门
禅宗与道家
前言 禅宗与佛学:一、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佛学内容简介 三、禅宗概要(一)
三、禅宗概要(二) 三、禅宗概要(三) 四、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 道家与道教: 一、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二、隐士思想与道家 三、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四、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六、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七、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一) 七、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二) 八、道教
九、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禅与道概论》后语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前  言 1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2静坐的方法 3静坐的心身状况
4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 5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6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7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8静坐与气脉 9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10七支坐法的形式 11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12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13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14盘足曲膝与健康 15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16存想与精思 17安心守窍的方法 18当心守窍的后果 19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20守窍与炼气 21什么是气 22静坐与气的存想 23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24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25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26背部的反应 27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28前脑的反应 29间脑的反应 30如何打通任脉 31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32大腹便便不足道 33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34气脉的异同之争 35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36中脉的重要争论 37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38打通气脉为什么 39静坐与锻炼精神
40三炼精气神之说 41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42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43认识真精
44静坐与“炼精化气”的剖析 45炼气和止息 46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47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48炼气不如平心 49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50炼气与化神 51神是什么东西
52气化神的境界 53炼气化神三问 附:修定与参禅法要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上)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 第一部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下)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上)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中) 第二部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下)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上)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中)
第三部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下)

请问易经的奥秘5中提到 八卦方位 南北调换

你说错了。
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亦故称为伏羲八卦。《易经》系辞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包牺氏即伏羲氏)
先天八卦的核心讲究对应,“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也就是把八卦所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并说明它们的对应关系。
天地定位是指乾坤两卦,依据其各自的自然属性,乾为天,居于上为南;坤为地,居于下为北。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向上看,也就是向南看;向下看也就是向北看。上下的相对定位,天高地低,南高北低。山泽通气是指艮、兑两卦,依据它们各自的自然属性,艮为山,居右下,即西北;兑为泽,居左上,既东南。山是高凸的,泽是低凹的。雷风相薄是指震、巽两卦。震为雷,居左下,即东北;巽为风,居右上,即西南。水火不相射是指坎离两卦。离为火,为日,居左,即东方;坎为水,为月,居右,即西方。
先天八卦,揭示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天体运行和自然万物生发的规律。它与河图、洛书组成了《易经》中的先天易部分。
后天八卦为周文王所创,亦称文王八卦。《史记 周本记》说:“西伯(即文王)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易经》系辞中说:“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比如致养焉,故曰:至役乎坤。兑,正秋也(方位在正西方),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老乎坎。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方位在东北方)
后天八卦,描述了地球及其物质世界的组合规律、生化合成反应所遵循的法则,并阐述了宇宙天体运转对人类的作用规律。它的核心是讲究”流行”,以此形容周期循环,并用以表示阴阳依存与互为根本、五行相生相克以及阴阳八卦变化运动的规律。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周易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易经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 易为六经之首,《易经》在国学经典之中的地位之重显而易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现代人来说,《易经》却是晦涩的、远离生活的,或者就是算命的。那么,易到底是什么?《易经》是迷信吗?现在学习《易经》有什么意义?赵知易老师从《易经》的形成与沿革出发,为我们揭开了《易经》的真实面貌,阐释了《易经》思想包含的处世之道与现实意义。
 谈起《易经》,人们往往就想到算卦和算命,《易经》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就是用来占卜的,这是因为《易经》离我们年代久远,以至于大家已经不了解它的本质。实际上,《易经》是一套人对自然、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方法的归纳与总结。
《易传·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最早创卦的基础是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也就是说,是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对自然认知的思想进步。
在《周易》之前,传说中有《连山易》与《归藏易》。从汉易的一些记载来看,这些都是以象数为主,但是现在已然没有文本,只有各种记载与传说。就《易经》而言,什么是“周”?什么是 “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什么是“周”?一般认为《易经》是在周代形成故而得此名,我个人不太同意这种说法。之所以称为“易经”,虽然其中也包含有形成于周代的意思,但其本意更应该是周而复始,万物的循环。那么,“易”又当何解?很多人翻译成“日月”,或者从蜥易之变,《说文》中就有“易,蜥易……象形”,又说“日月为易”。
我个人认为,易字上日下勿,勿字通物,即万事万物的意思。易即是表达了以太阳为坐标参照下的事物规律,而易道也是伏羲氏观察日影所创建的。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文化建立的根本是什么,易的本源是从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变化开始,不断去认知周围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也就是说,日字表示太阳,易学是由测量太阳的视运动建立的学术思想,物,是万物之意,表示以太阳系为坐标的理论体系架构下的万事万物的规律。以太阳为核心,伏羲氏这种通过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的变化,确定了时空的循环周期。虽然在伏羲氏测量之前,这个周期已经存在,但是我们对这个周期是不认知的。
伏羲氏用圭表测量太阳视运动,是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迈出的重要一步,即寻找自然的节律性。用什么方法去认知?《易经》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阴阳的方法。阴阳是我们认知、表现道的符号、方法,阴阳不是道,阴阳也在道中。
伏羲氏首先通过木杆观影的方法确定了太阴太阳两极,即24节气中夏至与冬至。两个点的确定使我们对时间的混沌认识发展到清晰认知。知道了这个回归周期有365天,12个月,冬至到夏至及夏至到冬至之间各有6个月。这就是太极生两仪,太阴太阳两个极点的确定是认识周期的开始。两仪生四象,则是通过阴阳运动的圭表现象把两个阶段的过程进行分类,出现少阴、少阳,这就完全对应了24节气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象确定后,伏羲氏在四象的基础上对每一象进行分类,出现了24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人类对自然周期的划分、分类,也是对阴阳量与阴阳性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古人从原本的混沌的时间概念到一个清晰的年、月、日、时的认知,认知过程中体现的完全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量和性的变化,阴阳处在你退我长,消长之间。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这段话是对阴阳运动和阴阳对万物作用的描述。道生的“一”是万事万物已有未有之兆、之机。一个事物可能还未被我们发现,但是其机兆已在天地万物之间存在。例如手机,这是近些年科技发展的产物,但是生产手机的原材料和条件却是在天地诞生的一刹那就已经存在了,这是不能违反的规律; “二”就是机缘,一定是在某一个时空条件下有一个人得到外在启示的机缘;“三”则是需要一个实证的过程。这三步才能形成一个事物。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是说明生产灯泡的材料与灯泡的功能是天地本来具有的;二就是爱迪生的创造思维,有了这种思维还需要去验证;三就是爱迪生的实验过程,经过1000多次的实验,最后得到钨丝是最好的材质。可是距离爱迪生的发明100多年过去了,人类在爱迪生的肩膀上继续提高,我们又发明了很多种灯泡材质与灯泡产品。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格物、致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不能缺少的。
万事万物从根本现象来说只有两种,负阴抱阳或负阳抱阴。“冲”实际上就是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过程,当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是阳冲阴,反之则是阴冲阳。阴阳定性以后,当量和性质达到事物需要的时候,事物就会自然化生。就像梅花到了腊月,一阳复始后,梅花顶雪而放,必然化生一样,万事万物都是得到其量、得到其性而发展变化的。只要是事物所处在的时空达到了事物需要的阴阳量性,事物就会自然发生。
《易经》通过这样阴阳运动的性和量对天下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对万事万物作出归类,因此8象即是8类,12个月即是12类,24节气即是24类。易是人对自然认知、对万事万物归类的一种归纳的学术。中国人常说“触类旁通”,通过阴阳运动分类,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过程中去定类和分类,看似复杂纷纷的世界完全可达到分类而旁通,通过类去认知要容易得多,也成为学习的方法,即纲举目张。
《易经》不是迷信
《易经》是对我们生活的空间,天地之间存在事物的归类。那么,《易经》是迷信吗?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易经》,不难得出答案。
我认为《易经》的学术可以分为4个部分。首先是物理学,即格物致知的过程。其次是数学,用数学的逻辑和数学的方式来表现天下事物。然后是哲学。人在天地之间要实现更好的生活,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相处和谐。64卦的核心是围绕进德修善,以德行为根本。首先要有爱,爱人,也爱万物,具有厚德载物的精神。由进德修善而达到一种人生最高理想,从而掌握进退之机,达到无豫无忧,乐天知命的人生最高境界。最后是玄学。《易经》在思维方式上是有感应学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很多人认为感而遂通就是迷信,其实不是,用我们现在的科学完全可以解释。感而遂通其实是一种波、一种磁场对应。人作为无线的信息接收体与宇宙事物的波、波段、频率进行沟通,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一样,所达到的结果也未必一样,所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现实意义是什么?

可以起到实际作用,对现实生活有帮助的,有利用价值,使用价值,指引价值。
可以在你所谈论的方面,例举该理论的现实应用。就像数学是基础理论,但是数学的现实意义要靠应用数学来实现一样。

亚协杯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累起来的。们对什么都应该像过眼云烟。邓拓那么多那么多痛,那么多最后却终究分离。
哪有什么天生幸运

《离骚》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六种: ① 班固认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即离骚,遭忧。 ② 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 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 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⑤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以此说法最可信。 ⑥ 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补:《楚辞》——屈原,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楚辞”——诗歌样式

《论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夫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众多方面,其儒家思想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孔子思想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依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中道节制、中庸之道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特色。
因此,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论语》中所体现的仁、礼等优良的思想传统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传承的。

广告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把产品介绍给有需要的消费者。

天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天马同时为中西方神话中的形象。在西方,天马的形象是背生双翼的奔马形象。独角兽形象常为头顶生有独角的天马。而在中国,天马的形象通常为奔腾的骏马,无双翼。为战神,有多位,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其中最重要的马神为锋星,是汉武帝刘彻的化身。天马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无量勇气,是军人崇拜的偶像,也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为表现其"天马"的不同,常于马下方绘制云朵,体现天马可以腾云驾雾。唯一的特例出现在乾陵(陕西省咸阳市乾县),乾陵神道上的第一对石刻天马是胁具双翼的。

兵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7,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后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六韬》,旧本题周.吕望撰。《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 ,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 ,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 《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道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释家是前世法,儒家是后世法,道家是世间法,它主张人们不要听天由命,要努力改造世界。

墨家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品位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现代西方思想与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墨家理论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因此在春秋战国时代,它是超过儒家的显学。但在大一统的 *** 时期,其“非天命”的思想使其受到了冷落。而且,相对儒家,墨家显得平俗而不够深厚、丰富。
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十大主张:
“兼爱”。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实行普遍的、无差别的互相友爱。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害皆起于人们之间“交相别”,即亲疏远近,彼此利益之别。因此,要除去天下之大害,就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即“兼以易别”。所谓“兼相爱”,就是“视人之国,若其国;视人之家,若其家;视人之身,若其身。”使彼此的利益兼而为一。这样,“为彼,犹为己也”,就会彼此相爱,从而达到“交相利”。
 “非攻”。他把非正义战争称为“攻”,反对侵略和掠夺战争。墨子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危害。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
 “尚贤”、“尚同”。“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同”就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而天子则尚同于天,这样,整个社会也就达成统一了。怎样对待人才才算是“尚贤”?墨子说,这有三个根本的办法(“三本”)。那就是:要在政治上给予他们尊贵的爵位,要在经济上使他们享受优厚的待遇,还要给他们发号施令,决断事务的实际权力。这叫做“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
 “节用”、“节葬”、“非乐”。墨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他说:“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民利”是用财的标准;加费而又加于民利的事是可以作的;加费而不加于民利的事是不可以作的。他批评“当今之主”“暴夺民衣食之财”,结果是“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墨子还主张“节葬”,反对儒家所鼓吹的厚葬。他认为当时流行的厚葬久丧,使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被埋葬,使能够从事生产的人长期不能参加生产,甚至限制“男女之交”,使人口也不能繁殖,这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墨子还用同样的理由来“非乐”,反对音乐,认为音乐的盛行妨碍男耕女织,“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应该禁止。他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重这些灾难。
 “非命”、“天志”、“明鬼”。墨子批评当时的天命论,认为王公大人所以努力听狱治政,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官吏们所以努力办公收税,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同样,农夫早出晚归,努力耕种,妇女日夜辛苦,纺纱织布,而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知道“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因此,他认为“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术(述),非仁者之言也。”是说天命论是统治者们编造出来愚弄人民的,如果相信它,便要受苦了。墨子“非命”,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反映他所代表的平民小私有者重视物质生产以及对贵族们过寄生生活的不满。但是,这一阶层经济上政治上十分软弱。墨子一方面反对天命,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在他看来天是有意志的,天的意志是衡量人世间一切言行的尺度。他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志的具体内容是要求人们兼相爱、交相利.他说:天希望“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顺着天的意志去做,必得赏;违背天的意志,必得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