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1章,天尊地卑(06)在线学习

网络 2023-09-22 11:13:42
当前位置:首页 >> 南怀瑾全集 >> 易经系传别讲

《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1章 天尊地卑(06)


独立的方块字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两句话,八个字,就说明了《周易》是以乾坤两卦做开头。换句话说,宇宙物理的法则,到达了人文物理,到达了地球物理。下面“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这两句话解释天为什么那样尊,地为什么叫做卑,“卑高”是翻转过来的运用。

我们看到中国文字,就想起了一个问题,现在的读书人没有学多少西方文字,便批评中国文字不合逻辑。象这里,有人会认为应该是高卑以陈才对。因为高是天,卑是地。上面说“天尊地卑”,跟着下来的解释又翻过来说卑高以陈,这是倒转的用法,要说中国文字不合逻辑,是自己没有弄清楚,就随便批评。因为中国文字与西方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方块字,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好几个意思。现在从白话教育入手,很多人反而不认识中国文字了。要好几个中国的方块字凑拢了,才能表达一个观念。真要研究中国文化中国文字的人,认得了中国字,懂了中国字,懂了这个字,便已懂了很多的观念,很多的思想了。这一种文字学问现在变成专门啦,到了大学,研究所才开始中国文字的研究,我们当年七八岁就开始了。

现在叫文字学,当年叫小学。所以我们中国的古礼,六岁入小学,就是学这个——“天字”为什么这样写法?“地”字为什么这样写法?它是属于哪一部的?哪个范围的?文字加上释义就叫训诂;一个方块字包括了六书的意义,发挥起来就多啦!诸如字型的演变与字义的由来,它的反切,音韵等等,本身就构成了一门学问。它的文字逻辑不是西方白话文那个逻辑,因此它可以随便运用自如。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字,不仅具有独立的一个观念,也往往会连带了很多的观念。不管你怎么摆,怎么配合,它转了一个圈,回来还是那个意义。因此把第二句话解释为“卑高以陈”,并不影响卑与高个别的含义。天是那么高远,无量无边;地同我们的关系那么切近,那么卑近,那么有关联。“以陈”这个自然界现象,停留在那里,我们的生活天天可以接触它,随时随地,每一秒钟,每一个空间都接近天地。一个高远的天,一个切近的地,“卑高以陈”,它自然陈列,摆在那里。

“贵贱位矣”。因此形成人类心理观念上的贵与贱,这个位置确定了。为什么呢?人类有个很大的毛病,拿不到的东西,永远是高贵的;得到了就不珍贵,就看不起,就卑贱了。没有发财的人,看到钱,做梦都在想;但有了钱,钱多了的,不知道钱该怎么用,会讨厌那个钱,听到“钱”字便烦厌了——当然烦归烦,喜爱还是喜爱的。


道家经典.CN

易经系辞上传诗解1乾坤有情大道简易

易经系辞上传诗解1乾坤有情大道简易

题文诗:

情生天地,天地有情,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以雷霆,润以风雷.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刚健至神,

至神自生,生生不息;坤作成物,阴柔自化,

自化不止,情成万物.乾坤有情,情通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有亲,易从有功.有亲可久,贤人之德;

有功可大,贤人之业.至易至简,天下理得,

成位其中.至简至易,至易至常,常易不易,

变易常易.大道至简,至简易知,易知易从,

易从真知,真知真挚,真挚童心,童心天真,

至真情至.真情所至,通无化有,出入无间.

易经·系辞(1)上传

(一)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2)动静有常,刚柔断矣。(3)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4)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5)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注释:

(1)系辞:系,古字作毄,有系属义。辞,本作辞,即词,有说义。系辞本义是系辞于卦爻之下。案《系辞》:“系辞焉以断吉凶。”“系辞焉以尽其言。”即是其正。此处以“系辞”为名。乃指系在《 周易 》古经后面的文辞,为《十翼》之一。它是《 周易 》的通论:追述易之起源,推论易之作用,兼释卦义以补《彖》、《象》、《说卦》之不足,并言明占筮方法等。《系辞》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为十三章,虞翻分为十一章,周氏、 孔颖达 等分为十二章,陆德明分为七章, 李心传 分为十五章,王 申子 分为十六章。今从马融等分法,《系辞》下篇一般分为十二章。

(2)尊:高,贵。天阳气轻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贱。又作“埤”,卑,埤通。地阴气浊重在下,故曰卑。定:谓定其方位。以:已。《 国语 .晋语》“吾以除之矣”即其证。陈:列。

(3)动静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运转不已,故曰动;地凝重不移,故曰静。常:规律。天动地静之说,战国时代极为普遍。如《 庄子 .天道篇》:“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刚柔:刚谓奇画以象阳,柔谓耦画以象阴。断:分,判。

(4)方:先儒多解为方所、道、理、行虫动物类等,然以上诸说似皆不妥。通观此段文意,“方”在此应解作“事”。《象》之《复》“后不省方”句, 王弼 注:“方,事也。”即其证。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变化:天时变,故在天为“变”;变,熹平石经作“辩”,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备一说。坤化成物,故在地为“化”。见:显现。

(5)刚柔相摩:乾刚坤柔之画相互摩荡而成八卦,即《说卦》所谓乾三阳坤三阴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转。此指切摩。八卦相荡:八卦相互涤荡而运动。荡,又作“荡”。《 释名 》:“荡,荡也。”此有推移之义。鼓,通“郭”。《 风俗通义 .声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也,故谓之‘鼓’”。所以鼓有“动”之义。霆:雷之余气。《 谷梁传 》:“云雷者何?霆也。”润,滋。

(6)乾道:即阳道。男:阳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阴道。女:阴性事物,即《说卦》所谓“长女”、“中女”、“少女”。

(7)知,先儒多训为“主”、“为”。笔者管见,由《彖》释《乾》称“万物资始”考之,此“知”就应解作“资”,“资”、“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笔者以为,由上文“乾资大始”考之,此处“坤作成物”之“作”,当训为“为”,即化生。易:平直,无所难。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体浑同虚空,普徧群物,故曰易。《 尔雅 》‘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谓易直,此可识易之训也”。案《系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马氏之说极是。简能:简约之能。先儒有谓作“简从”者,上下文“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考之,此解可备为一说。简,简约而不繁。

(8)易简:平易简约。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于天地之中。位,居位。

今译:

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卑下高上已经陈列,贵贱之位确立。(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易经主要讲什么意思

问题一:易经讲是什么呢?易经讲的是什么。为什么只讲八卦图。
易经,就是讲八卦图。原易经中,前象后辞。可以认为,易经就只八卦图的注解。
易经,是用哲学来解释天地四方,古往今来。你也可以把他说的对象看成是人本身。
易经,经过阴阳结合,一共推演出64种大的状态,又经过各卦象结合,没个打的卦象有6个小卦象。所以一共是384种卦象。者384种卦象,对应一切事物的运行状态。
所以,易经就是八卦图,是一本从哲学方面记录事物运行状态的书。具有很高的价值。
易经与算命。
八卦,是伏羲发明的。流传几百年后,夏朝,商超都对其有改动。当时的周西伯倾其毕生所学,一为避难,一为讲自己的所学传于后人,一为提醒朝廷,一为造反,便修改了其中的一些内容。后至孔子作象辞。而成为完整的著作。这也是易经书中有很多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周西场位于虎穴,不敢直言。一共经历了2500年左右,为我们今天看见的易经最终形态。又流经了2200多年才到今天。
其中,无数高明人士对其注解,增加新的血液。在汉朝时,易经,分为术数合易理两部分研究。术数,即是算命之类的。
因为易经中记录的是各个状态,只要能够定位你现在的状态当然能够指导你的行为,所以它能够算命,是正确的。

问题二:《易经》讲的是什么?易经 》是一个复杂的哲学系统,现在流传的《易经》中的大部分内容,传说是由周文王所著,所以称为《 周易 》,通俗的说法一般认为《易经》是基于 六十四卦 的占筮用书。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其内容涵盖了 哲学 、 政治 、 历史 、 军事 、民俗等诸多方面。是 儒家 和 道教 的重要 典籍 。
在古老的《易经》中,只包括六十四个卦象符号,其后的注解传说是文王所写。而《季传》的作者传说是孔子。在古老的传说里,《周易》只是《易经》的一个部分,完整的《易》还包括《连山》、《归藏》等。
《易》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
成书过程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现在一般认为是 战国时期 或秦汉时的著作。不是一时一人所写,其中的内容基本反映了 周朝 时人的观点。
内容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有两部分组成: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384爻的爻辞。
《易传》:又称十翼,是对《易经》得注释,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周易用一套独特的符号系统象征各种事物。用阳爻“―”(一个长横)和阴爻“--”(两个短横)三个一组或六个一组相叠构成卦。

问题三: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易经》概述 一、《易经》名字简释: 易的释义:基本有四种,1、金乌,大日,生命;2、变易、变化;3、简易,化简为易;4、日月为易。 经的释义,也为三个:1、通“径”字,路径;2、经典;3、方法。 综合起来,易经就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为人处世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三项内容: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它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三教在各自领域内对其有不同理解和应用。 是古代人对太阳月亮的运动规律总结之经验。 二、《易经》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 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中华易经网 zhyj01/

问题四:易经主要讲的什么意思?《易经》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精华的经典总结,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等之大成。传说成书于周文王,后经演《易》者专撰,独向“卜筮”发展,强化成一部专门进行预测的工具书。《易经》主要讲的是“阴阳”二者“生生不息”的变化及规律。

问题五:《易经》主要讲的什么?《易经》概述易是变化,经为方法(或说经典)。即阐述变化的经书(易之经),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代表作。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刺无可否认的,《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但到了商、周之际,经过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围,进入“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由此《周易》一书,便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自东周以来,再经过孔子的研究和传述,同时又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如要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和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诸家之学,不从《易经》探研,便有数典忘祖之概了。《易经》与三《易》通常我们提到《易经》,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这本书。因为中国文化,自经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以及编写鲁国史书《春秋》以后,冠以《周易》一书,统称六经(后因《乐》丢失所剩书籍即:《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易经》成为六经之首。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称《周易》等书为六经,便是说明经过孔子所整理过的这六部书,它是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际”所有学问的大原理、大法则。自秦、汉以后,研究易学的,对于《易经》一书命名的内涵问题,就有“三易”之说的异同出现了。第一:属于秦、汉以后正统儒家学派的理论,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个意义:(一)易。就是简易、平易的意思。因为天地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那样简朴而平易的。(二)变易。认为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随时在交互变化之中,永无休止。但是这种变化的法则,却有其必然的准则可循,并非乱变。(三)不易。天地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人事,虽然随时随地都在错综复杂,互为因果的变化之中,但所变化者是其现象。而能变化的,却本自不易,至为简易。第二:属于秦、汉以后儒、道两家学者通用的观念,根据《周礼?大卜篇》对于“三易”的涵义,是指上古以来直到周代初期之间的《易经》学术思想,约分为三个系统:(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据说伏羲时代的易学是《连山易》,首先以艮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类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为主,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周代人文文化的开始,便以现在留传的《周易》为宝典,首先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但东汉的大儒郑玄,认为夏代的易学是《连山》(故《连山易》又称《夏易》),殷代的易学是《归藏》(又称《殷易》)。当然,周代的易学便是《周易》了。又另有一说:认为上古的神农氏世系名“连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谓“连山”,便是“列山”的音别。黄帝的世系又名“归藏氏”。《连山易》相传为宓戏所作;《归藏易》相传为轩辕黄帝所作。因此两说,又有异同的问题存在其间。如果认为夏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连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学便是《归藏易》,到了周代,经过文王的整理,才构成《周易》体系的易学,那么关于这两个分岐的意见,也就没有太大的出入了。但以考据学者的观点来看《易纬乾凿度》和《周礼?大卜篇》......>>

问题六:周易写的是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鼎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
《周易》这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长存于世,正在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独特的超前预测、超前反映的功能是目前任何科学仪器无可比拟的,可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感应器,它本身就有预测信息的功能,而且分工细而严密。摇卦时铜钱平放于手心,人的易场力作用于铜钱,使之按照感应易场发生运动,于是铜钱的变动就反映了相应事物的阴阳变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乾坤辟阖,阴阳为道
《周易》开篇即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要素,乾坤为阴阳的总根源和代表。《周易?系辞》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

问题七:浅谈什么是易经,易经主要讲什么《易经》,易就是变化,万物是动态有联系的发展的,易经的64卦,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古人理解这个世界的智慧《易经》开篇揭示了“阳”元素的特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7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