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理、上下和合、天灾除、奸伪断绝谶本文。上古之人,皆心开、目明、耳洞,预知未然之事,深念未然,感动无情,卓然自异,未有不成之施。所言所道,莫不笃达,不失皇虚之心。思慕无极之智、无极之言,知人寿命进退长短,各有分部常以阴阳合,得消息上下,中取其要,与众神有约束,但各不得犯天地大忌,所奉所得,当合天意。
文书相白,上至天君,天君得书,见其自约束分明,乃后出文,使勿自怨,中直自进,不白自闻,声音洞彻,上下法则,各不失期,恐有不及,未曾有不自责,时常恐有非,见督录。神相白,未曾懈,有过见退用。故重复语敕,反覆辞文,宜不违所言。是天之当所奉承,神所仰,皆如法,常不敢息。恐有不达,所受非一,皆当开心意,恐违期。神有尊卑,上下相事,不如所言,辄见疏记。忧心恻恻,常如饥渴欲食。天君开言,知乃出教,使得相主,文书非一,当得其意,后各有信。
上古之人,失得来事,表里上下,观望四方四维之外,见其纪纲。岁月相推,神通更始,何有极时。星数之度,各有其理,未曾有移动,事辄相乘,无有复疑。皆知吉凶所起,故置历纪。
三百六十日,大小推算,持之不满分数,是小月矣。春夏秋冬,各有分理。漏刻上下,水有迟快,参分新故,各令可知,不失分铢。各置其月,二十四气前后,箭各七八,气有长日,亦复七八,以用出入,祠天神地,使百官承漏刻期,宜不失,脱之为不应,坐罪非一。故使昼夜有分,随日长短,百刻为期,不得有差。
有德之国,日为长,水为迟,一寸十分,应法数。今国多不用,日月小短,一刻八九,故使老人岁月,当弱反壮,其年自薄,何复持长时?如使国多臣,枢机衡舒迟,后生蒙福,小得视息,不直有恶,复见伐矣。
惟天地之明,为在南方,巳午同家,离为正目,当明堂之事。日照明,以南向北,阳气进退,亦不失常,阴阳相薄,以至子乡,寒温相直,照彻自然,甚可喜。
生养之道,少阳太阳,木火相荣,各得其愿,是复何争?表里相承,无有失名,上及皇耀,下至无声,寂静自然,万物华荣,了然可知,不施自成,天之所仰,当受其名。
机衡所指,生死有期。司命奉籍簿数通,书不相应,召所求神,簿问相实,乃上天君。天君有主领所白之神,不离左右,其内外见敬,亦不敢私承,所上所下,各不失时。太阴司官,不敢懈止。
正营门阁,恐自言事,辄相承为善,为要道,牒其姓名,得教则行,不失铢分。上古之时,有智虑,无所不照,无所不见,受神明之道,昭然可知,亦自有法度,不失其常。
从太初已来,历有长短,甚深要妙。从古至今,出历之要,在所止所成。辄以心思候算,下所成所作,无不就并数,相应绳墨,计岁积,日月大分为计。
今天地且大乐岁,帝王当安坐而无忧,民人但游而无事少职,五谷不复为前,无有价直。天下兴作善酒以相饮,市道尤极,名为水令火行,为伤于阳化。
凡人一饮酒令醉,狂脉便作,买卖失职,更相斗死,或伤贼;或早到市,反宜乃归;或为奸人所得,或缘高坠,或为车马所克贼,推酒之害万端,不可胜记。
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月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又无故杀伤人,日日有之,或孤独因以绝嗣,或结怨父母置害,或流灾子孙。县官长吏,不得推理,叩胸呼天,感动皇灵,使阴阳四时五行之气乖错,复旱上皇太平之君之治,令太和气逆行。盖无故发民令作酒,损废五谷,复致如此之祸患。
但使有德之君,有教敕明令,谓吏民言,从今已往,敢有市无故饮一斗者,笞三十,谪三日;饮二斗者,笞六十,谪六日;饮三斗者,笞九十,谪九日。各随其酒斛为谪,酒家亦然,皆使修城郭道路官舍。所以谪修城郭道路官舍,为大土功也。土乃胜水,以厌固绝灭。令水不过度伤阳也。水,太阴也,民也,反使兴王,伤损阳精,为害深矣。修道路,取兴大道,以类相占,渐置太平。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四《饮酒缘》引《太平经》云:真人问曰:“天下作酒以相饮,市道元据,凡人饮酒洽醉,狂咏便作,或即斗死,或则相伤贼害,或缘此奸淫,或缘兹高堕,被酒之害,不可胜记。念四海之内,有几何市,一日之间,消五谷数亿万斗斛,复缘此致害,连及县官,或使子孙呼嗟,上感动皇天,祸乱阴阳,使四时五行之气乖反。如何故作狂药,以相饮食,可断之以否?”
神人曰:“善哉!饮食,人命也。吾言或有可从,或不可从。但使有德之君教敕,言从今以往,敢有无故饮酒一斗者,笞二十,二斗杖六十,三斗杖九十,一斛杖三百。以此为数,广令天下,使贤人君子,知法畏辱,必不敢为。其中愚人有犯即罚,作酒之家亦同饮者。”
真人曰:“或千里之客,或家有老弱,或祠祀神灵,如何?”神人曰:“若千里君子,知国有禁,小小无犯,不得聚集;家有老疾,药酒可通。”
考天地阴阳万物,上下相爱相治,立功成名,使心治一家,使人不复相憎恶,常乐合心同志,令太和之气日自出,而大兴平,六极同心,八方同计。所治者若人意,莫不皆响应而悦者。本天地元气,合阴阳之位。邪恶默然消去,乖逆者皆顺,明大灵之至道,神所好爱。
吾乃上为皇天陈道德,下为山川别度数,中为帝王设法度。中贤得以生善意,因以为解除天地大咎怨,使帝王不复愁苦,人民相爱,万物各得其所,自有天法常格在不匿。
古者圣帝明王,重大臣,爱处士,利人民,不害伤;臣亦忠信不欺君,故理若神。故贤父常思安其子,子常思安乐其父,二人并力同心,家无不成者;如不并力同心,家道乱矣,失其职事,空虚贫极,因争斗分别而去,反还相贼害。亲父子分身血气而生,肢体相属如此,况聚天下异姓之士为君、师、父乎?故圣人见微知著,故重戒慎之。
夫师,阳也,爱其弟子,导教以善道,使知重天爱地,尊上利下,弟子敬事其师,顺勤忠信不欺。二人并力同心,图画古今旧法度,行圣人之言,明天地部界分理,万物使各得其所,积贤不止,因为帝王良辅,相与合策共理致太平。如不并力同计,不以要道相传,反欲浮华外言,更相欺殆,逆天分理,乱圣人之辞,六极不分明,为天下大灾。帝王师之。失其理法,反与天地为大仇,不得神明意,天下大害者也。
人生备具阴阳,动静怒喜皆有时。时未牝牡之合也,是阴阳当主为生生之效也。天道三合而成,故子三年而行。三三为九,而和道究竟,未知牝牡之合,其中时念之,未能施也。
天数五,地数五,人数五,三五十五,而内藏气动。四五二十,与四时气合而欲施,四时者主生,故欲施生。五五二十五,而五行气足,而任施。五六三十而强,故天使常念施,以通天地之统,以传类。会三十年而免,老当衰,小止闭房内。天下C167行之属,人象天地纯耳,其余不能也。
故天地一日一夜,共闰万二千物,尽使生。夜则深,昼则燥,深者阴也,燥者阳也,天与地日共养此万二千物具足也。天之法,阳合精为两。阳之施,乃下入地中,相从共生万二千物。其二千者,嘉瑞善物也。
夫万二千物,各自存精神,自有君长,当共一大道而行,乃得通流。天道上下,往朝其君,比若人共一大道,往朝王者也。万二千物精神,共天地生,共一大道而出,有大有中有小。何谓也?乃谓万二千物有大小,其道亦有大小也,各自生自容而行。故上道广万步为法,次广千步为法,其次广百步为法,其次广十步为法,其次广一步为法。凡五道,应五方,当共下生于地,共朝于天,共一道而行。是以大道广万步,容中道千步,小道百步,DA3E道十步,毛道一步。物有大小,各自容往来。
凡乃上受天之施,反下生施地,出当俱上朝天也,故大道但可张,不可妄翕也。翕之辄不相容,有不得生者,或有伤死。不得生出者,令人绝无后代;伤者伤人,死者杀人。古者圣人不敢废绝大道者,睹天禁明也。
子以何天道得伤?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万物多不能生,即知天道伤矣;其有不生者,即知天克有绝者矣。一物不生一统绝,多则多绝,少则少绝,随物多少,以知天统伤。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
吾书中善者,使青为下而丹字,何乎?吾道乃丹青之信也,青者生,仁而有心,赤者太阳,天之正色。吾道太阳仁政之道,不欲伤害也。
天子者,天之心也;皇后者,地之心也。夫心者,主持正也。天乃无不覆,无不生,无大无小,皆受命生焉,故为天。天者,至道之真也,不欺人也,万物所当亲爱,其用心意,当积诚且信,但常欲利不害,不负一物,故为天也。夫帝王者,天之子,人之长,其为行,当象此。夫子者,当承父之教令严敕,案而行之,其事乃得父心志意,可为良家矣。如不承父教令,其家大小不治,即为贫家矣。财反四去,常苦不聚,其事纷纷,灾变连起,大得愁苦,过在此矣。古者帝王将行,先仰视天心,中受教,乃可行也。
夫皇后之行,正宜土地。地乃无不载,大小皆归,中无善恶,悉包养之。皇后,乃地之子也,地之心也,心忧凡事,子当承象母之行若母,乃为孝子。夫天地之与皇后相应者,比若响之与声,于其失小亦小,失大亦大,若失毫发之间,以母不相得志意。古者皇后将有为,皆先念后土,无不包养也。无不可忍,无不有常,以是自安,与土心相得矣。若失之,则灾变连起,刑罚不禁,多阴少阳,万物不茂,过在此。夫是二人正行者,则神真见,真道出,贤明皆在位,善物悉归国。
元气,阳也,主生;自然而化,阴也,主养凡物。天阳,主生也;地阴,主养也。日与昼,阳也,主生;月星夜,阴也,主养。春夏,阳也,主生;秋冬,阴也,主养。甲丙戊庚壬,阳也,主生;乙丁己辛癸,阴也,主养。子寅辰午申戌,阳也,主生;丑卯巳未酉亥,阴也,主养。亦诸九,阳也,主生;诸六,阴也,主养。男子,阳也,主生;女子,阴也,主养万物。雄,阳也,主生;雌,阴也,主养。君,阳也,主生;臣,阴也,主养。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
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阳气一统绝灭不通,为天大怨也;一阴不受化,不能生出,为大咎。天怨者,阳不好施,无所生,反好杀伤其生也;地所咎,在阴不好受化,而无所出养长,而咎人反伤其养长也。天不以时雨,为恶凶天也;地不以生养万物,为恶凶地也。男不以施生,为断天统;女不以受化,为断地统。阴阳之道,绝灭无后为大凶,比若天地一旦毁,而无复有天地也。
是故圣贤,好天要文也。天者,众道之精也。贤者好道,故次圣;贤者入真道,故次仙;知能仙者必真,故次真;知真者,必致神。神者,上与天同形合理,故天称神,能使神也。神也者,皇天之吏也。神人者,皇天第一心也。天地之性,清者治浊,浊者不得治清。精光为万物之心明,治者用心察事,当用清明。
今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民人、奴婢,皆何象乎?然,神人者象天,天者动照无不知。真人者象地,地者直至诚不欺天,但顺人所种不易也。仙人者象四时,四时者变化凡物,无常形容,或盛或衰。道人者象五行,五行可以卜占吉凶,长于安危。圣人者象阴阳,阴阳者象天地以治事,合和万物,圣人亦常合和万物,成天心,顺阴阳而行。贤人象山川,山川主通气,达远方,贤者亦当为帝王通达六方。凡民者象万物,万物者,生处无高下悉有,民故象万物。奴婢者衰世所生,象草木之弱服者,常居下流,因不伸也,奴婢常居下,故不伸也,故象草木。
故奴婢贤者,得为善人;善人好学,得成贤人;贤人好学不止,次圣人;圣人学不止,知天道门户,入道不止,成不死之事,更仙;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与皇天同形,故上神人舍于北极紫宫中也,与天上帝同象也,名天心神;神而不止,乃复逾天而上,但承委气,有音声教化而无形,上属天上,忧天上事。神人已下,共忧天地间六合内,共调和,无使病苦也。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下《人四夷受要箓》引《太平经》云:奴婢顺从君主,学善能贤,免为善人良民,良民善人学不止成贤人,贤人学不止成圣人,圣人学不止成道人,道人学不止成仙人,仙人学不止成真人,真人学不止成大神人,大神人学不止成委气神人。
愿闻绝洞弥远六极天地之间,何者最善?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故天第一,地次之,神人次之,真人次之,仙人次之,道人次之,圣人次之,贤人次之。此八者,皆与皇天心相得,与其同意并力,是皆天人也,天之所欲仕也。天内各以职署之,故思虑常相似也,是天所爱养人也。天者,大贪寿常生也,仙人亦贪寿,亦贪生。贪生者,不敢为非,各为身计之。
德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
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
“玄德”、“孔德”、“积德”等等,但是对于“德”的含义却没有具体的解释。第五
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
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将“道”和“德”两者规定为“生长万物”和“畜
养万物”的关系。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
(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
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
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应在分析“德”的概念时认为,它
有三个意义: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
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
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
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
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
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
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
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
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
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
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
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
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
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
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
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
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
“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
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
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
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
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
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
“物”之中的属性——“仁”。《西升经》中还有“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
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
有“神灵”之神的意思。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毕竟清
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
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
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因此,人能归道,
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
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
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
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
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
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
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
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
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
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
“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这就将“道”
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
“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
“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
“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因此,有
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
“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
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
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
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
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
“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清代道
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
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
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
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
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自谓:“吾尝自内观而无心,外觅而无体,飘飘乎寻之不得,
恍恍乎觉而虚灵,似鱼之随水,如雾之笼烟,一派冲和,荣卫天地,但人不能深进,故
本然之道味却矣。”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
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
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
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
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
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
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
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
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
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
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实质上体现和捍卫的正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利益,同时也是他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4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太平经丙部之十一(卷四十五)在线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