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悟真篇26章,下卷.绝句五首在线注解

网络 2023-09-22 02:13:43

《悟真篇》26章 下卷.绝句五首


饶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抛身却人身。
何以更兼修大药,顿超无漏作真人。

投胎夺舍及移居,旧住名为因果徒。
若会降龙并伏虎,真金起屋几时枯。

鉴形闭息思神法,初学艰难后坦途。
倏忽纵能游万国,奈何屋破却移居。

释氏教人修极乐,只缘极乐是金方。
大都色相惟兹实,余二非真谩度量。

俗语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细寻讨。
能于日用颠倒求,大地尘沙尽成宝。


道家经典.CN

【求助】悟真篇 七言绝句十八

 《悟真篇》是内丹术的主要著作之一。北宋熙宁八年(1075)张伯端撰。全部由诗词歌曲等体裁写成。其中七言律诗一十六首,绝句六十四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以及歌曲三十二首。

七言律诗一十六首为总论。以“人生虽有百年期,寿夭穷通莫预知”等来说明光阴易逝,利禄无常,劝世人“修功积德,力行大道”。大道者何?“学仙虽是学天仙,惟有金丹最的端。”强调惟有修炼内丹,才是唯一途径。并以“人人自有长生药,自是愚迷枉摆抛”等语来坚定修炼者的信心。最后阐述内丹修炼种种方法与要点,以为达到“玄珠成象,寿永天地”的目的。

绝句六十四首为分论。内容虽与总论有所重复,但详略主次不同,且每首诗中各有一二句为重点所指。其一,概述丹功的全过程。指出:“先把乾坤为鼎器 次搏乌兔药来烹”。

“药”即“真种子”,亦即“精、气、神”三宝。“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告诫世人须善用“三宝”,切勿枉自抛丢。又以“竹破须将竹补宜,覆鸡当用卵为之”的原则,强调修炼之始,须以先天真一之气同类之物补足已耗损的精、气、神(称“炼己”或“筑基”),然后循序渐进,进入“炼精化气”阶段。其二,记载该书思想渊源。“《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并谓自身“尽从此处达真
诠”。

如取《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归根复命”、“祸福互变”之论,以“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阐发顺行万物化生,暗示逆行归原丹法。又取《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变”之理,强调内丹修炼重在领悟真诀,适时动机,则阴阳施运,脏腑安宁。书中沿用《参同契》术语,排斥旁门小术,否定外丹烧炼,认
为只有“群阴剥尽丹成熟”,“金丹只此是根宗”。其三,阐发丹经要点。首论火候进退。强调“火候”的重要性,严防太过和不及。调其中和,知其“止足”,如知进而不知退,知作而不知止,则反受其害。次论“性命之学”。虽是“性命双修”,但在功法步骤上要“先命后性”:“始于有作人无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性、命本不相离,但“有作(指命功)”是根基,“无为(指性功)”由之发展而来。“药逢气类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谓希夷大道,本出清静无为,而性命双修,可巧夺生死之权,故云我命在我不在天。本篇多讲“炼精化气”阶段,但亦多处涉及“炼气化神”阶段功法。如“四象会时玄体就,五方全处紫金明,脱胎入口身通圣,无限龙神尽失惊”。谓内丹之妙在“和合四象,攒簇五行”,精、气、神凝为纯阳之体,达通神入圣境界,此诗即概括了“炼气
化神”全过程。

五言一首总括全部功理:“女子着青衣,郎君披素练,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恍惚里相逢,窈冥中有变,一霎光焰飞,真人自出现。”谓阴阳交感,先天真一之气于“恍惚”、“窈冥”之中“无中生有”,霎时之间,内丹成就。

《西江月》十二首,也多是重复律诗八十一首之意。

书成之后,张伯端认为其中对“炼精化气”、“炼气化神”阶段的传统“命功”阐述较详,而对“炼神还虚”(体现“本源真觉”)的“性功”发挥得不够。因此进而深研佛禅之学,然后形成《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附之卷末,专门阐发“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无为”境界。

《悟真篇》与《参同契》齐名,被道教推为内丹术之正宗。

北宋后,道教之主内丹者,莫不祖述《悟真篇》。张伯端四传弟子白玉蟾于南宋嘉定(1208~1224)年间创金丹派南宗,也奉之为祖经。该书广泛流布后,注家蜂起。据元工部尚书张士弘称:“前后注释可见三十余家。”直至明清,此风不衰,蔚然成为一家之学。传世注本甚多。收入《正统道藏》或《道藏辑要》的有宋翁葆光的《悟真篇注释》《悟真篇直指详说三乘秘要》,宋夏元鼎的《悟真篇讲义》以及翁葆光注、元戴起
宗疏的《悟真篇注疏》和元陈致虚的《悟真篇三注》、清朱元育的《悟真篇阐幽》等。

/zongjiao/cndaojiao2/056.htm

“努力很久做一件事没达成,后来顺其自然就出现了”用诗句形容怎么说?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出处:《绝句》

原文: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解释: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湘湖:在西湖附近先说这两个地名的意思是为了表明辗转学道。

万卷诗书看转愚:我觉得是说不必执着在书面本来意思中,否则容易步入迷途。

后两句是说执着未必能获得回报,放弃时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崆峒山一直寻访到湘湖畔,越想从诗书中找寻答案反而变得痴愚。即使把最坚固的鞋都磨穿,然而一无所获,没想到最后答案竟毫不费力地出现在眼前。

作者:夏元鼎[约公元1201年前后在世]字宗禹,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南宋时期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少从永嘉诸老游。好观阴符,尝游祝融峰,自云遇仙人指授,因为作讲义。自号云峰散人、西城真人。

夏元鼎能词,著有蓬莱鼓吹一卷,《强村丛书》又注阴符、药镜、悟直三书,真德秀为之序,《度上腐谈》并传于世。

夏元鼎又号西城真人。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尝入仕为宦,奔走燕齐间,年届五十,方弃官学道。精于《崔公入药镜》、《黄帝阴符经》及《悟真篇》三书,著《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及《崔公入药镜笺》等,章剖句析,皆有灼见。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并为之撰序,称元鼎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其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属南宗清修派。《悟真篇讲义》取《悟真篇》诗八十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依据张紫阳"三教合一"之旨,征引《道德经》、《阴符经》、《参同契》、《入药镜》、《龙虎上经》、《钟吕传道集》、《西山会真记》、《指玄篇》等与炼丹密切相关之道书,逐一诠释,以阐发修炼内丹之要。《阴符经讲义》则据四百余文字本经文,逐句逐段释义,以阐内丹修炼之旨。其中卷四为《图说》,内载日月圣功图、奇器万象图、三教归一图、五行生成图等。每图后有图说,以解图象之意,皆本于南宗,多论天地阴阳五行化生及金丹之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4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