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盛洁弃肥薰,入室东向诵玉篇,约得万遍义自鲜,散发无欲以长存,五未皆至正气还,夷心寂闷匆烦冤,过数已华体神精,黄华玉女告子情,真人既至使六丁,即授隐芝大洞经,十读四拜朝太上,先谒太帝后北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曰师受者盟,云锦风罗金钮缠,以代割发肌肤金,携手登山敌液丹,金书王景乃可宣,传得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真文。
【沐浴盛洁弃肥薰】此入静持经之法也。盛字,古之净字,肥,鱼、肉。薰,五辛也。
【入室东向诵玉篇】太帝在东故也。
【约得万遍义自鲜】遍数既足,功多则义自明。
【散发无欲以长存】潇然无欲而得。散发,无为自得之意,无外情欲而已
【五味皆至正气还】神凝液流,正气入藏成五味,而俱至也。合五为一,自然之道。
【夷心寂闷匆烦冤】不见有心,自然无闷。闷静也寂然清静。老子曰,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过数已毕体神精】读过万遍,则身入虚妙。
【黄华玉女告子情】丹田之神示其经意,丹田阴神与其言也。
【真人既至使六丁】黄庭神至,役使六丁。真人,指神真。
【即授隐芝大洞经】隐芝,英芝。秘而不宣之内药。
【十读四拜朝太上】《玉精真诀》曰:《东华玉篇》者,必十读四拜。玉篇,谓此文。
【先谒太帝后北向】太帝在东,七元居北。
【黄庭内经玉书畅】如上修习朝拜,则使黄庭道成,玉经理通。
【授者曰师受者盟】此言持经功著,可以为师授人也。
【云锦凤罗金钮缠】信誓之物。
【以代割发肌肤全】古者为盟誓不妄传,当割发歃皿,今代以云锦使全肌肤也。
【携手登山歃液丹】如传丹经,歃血立誓,学神丹金液者,必先重盟而后传授。
【金书王景乃可宣】立盟,乃可宣传神仙法也。
【传得可授若三官】三官者天地水。 传人要向三官禀报。
【勿令七祖受冥患】授非其人,七祖受殃。
【太上微言致神仙】此经可尊可贵,乃神仙之道。
【不死之道此其文】此经长生之道,一心敬受奉行。
《黄庭经》中的内容是什么?茅山派的始祖是谁?下面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魏华存(公元252-334年),字贤安,人称魏夫人。西晋任城(今山东济宁市)人,乃司徒(承相)魏舒的女儿。自幼爱好道家气功,性静恭谨,喜读《老子》、《庄子》等书,不愿交往,常想独居。父母不许,二十四岁时嫁与京城(洛阳)太保椽刘文为妻,但练功学道的志气不变,待所生二子稍大,即与丈夫分居,专心练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感动了高士。清虚真人王褒传授给她《太上宝文》等书三十一卷,景林真人又向她传授了《黄庭内景经》。刘文死后,她携子到江南,冥心斋静,苦练《黄庭内景经》所示功法,并常去茅山(江苏句容县境)传道扬法,又命其子刘璞将《黄庭经》传给司徒琅邪王舍人杨羲、护军长史许穆等人。后经杨、许二人的传播,《黄庭经》功法便广行江南。魏夫人七传至陶弘景(公元456-536年),经陶氏的发扬,遂形成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该派尊魏夫人为始祖。
《黄庭经》一出,即为时人所重,大书法家王羲之楷书《黄庭经》后,更是名声大震,为历代文人学者所推崇。隋唐五代,注家蜂起,研读《黄庭经》成风。宋代文豪苏轼曾书《黄庭内景经》,并仿其文体作文。欧阳修还删正《黄庭外景经》并作序。大诗人陆游曾写诗赞道:“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鱼曾破万年功。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明清学者将《黄庭经》与《道德经》、《周易参同契》相提并论,上升到中华气功三大经典的地位.
《黄庭经》分两篇,一为《黄庭内景经》,一为《黄庭外景经》。一说先有《外景经》,《内景经》是对《外景经》的注释和发挥。但又有人认为《外景经》为魏夫人晚年所作,约在晋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问世,一般所说的《黄庭经》是指《黄庭内景经》,乃在晋武帝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先出。就气功炼养而言,《黄庭内景经》更为重要。
道家气功“黄庭”功功法
“黄庭”功法比较好掌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习此经。在静室致诵经文,按照经文之意存想返照,本身就是练功。因为《黄庭经》以七言韵语写成,又采用多种比喻,形象生动,一边默诵,一边随文义存想返照,呼神存真,就能使六腑安和,五脏生华而返老还童。古人练“黄庭”功,也多是采用默诵法,正如《黄庭经》说“咏之万遍升三天,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现将炼养三宫的有关经文摘录于此,以供习诵。
一、练养泥大宫(大脑)
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 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陇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 齿神崿峰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居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所存在心自相当。
《内景经·至道章》方寸之中念深藏,不方不圆闭牖窗。三神还精老方壮,魂魄内守不争竟,神生腹中衔玉珰,灵注幽阙那得丧,琳条万寻可荫仗,三魂自宁帝书命。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长谷玄乡绕郊邑,六龙散飞难分别。长生至镇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忽之祸乡三灵没。但当吸气录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当决海百渎倾,叶去树枯失青青,气亡液漏非己形。专闭御景乃长宁,保我泥丸三奇灵,恬澹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悫矣匪事老复丁,思咏玉书入上清。
《内景经·琼室章》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侠以幽阙流下竟,养子玉树令可仗。
《外景经·方寸章》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孑丹当吾前,三关之中精气深,于欲不死修昆仑。
《外景经·明堂章》昆仑之上不迷误,蔽以紫宫丹成楼,侠以日月如连珠,万岁昭昭非有期。
注释①九真:指在脑中的九位真神,即上真、高真、太真、神真、玄真、仙真、天真、灵真、至真。非其有什么神,是喻大脑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都有它的功用。②方寸:大脑、泥丸。③三神还精:指精、气、神养脑。 ④玉珰、琳条:美玉,喻有精神。⑤琼室.脑室。入紊集,指体内各部之神,都集中干脑.⑥三灵:指精、气、神。⑦专闭御景:关闭口、眼、耳,杜绝外界干扰。⑧悫矣匪事:谨守泥九,排出杂念。⑨明堂:指脑内中宫。⑩孑丹:元神。
二、炼养綘宫心(中丹田)
心部之宫莲含华,下有童子丹元家,主适寒热荣卫和,丹锦衣裳披玉罗,.金铃朱带坐婆娑。
《内景经·心部章》心典一体五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普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耀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
《内景经·心典章》心晓根墓养华彩,服天顺地合藏精,九原之山何亭亭,中住真人可使令。内养三神可长生,七日之五回相合。
《外景经·心晓章》颇色光泽老不白,下于喉咙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入绛宫紫华色,隐藏华盖通神庐,专守心神传相呼。
《外景经·颜色章》恍惚不见过清灵,坐于庐下观小童,旦夕存在神光明,出于无门入无户,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玄气可遂生。
注释①童子、丹元:都指心神。②心典.心主。⑧三神,精、气、神.④神庐:指心。⑤玄气:指天之清气。
三、练养脾宫(下丹田)
脾部之宫属戊己,中有明童黄裳里,消谷散气摄牙齿,是为太仓两明童,坐在金台城九重,方圆一寸命门中。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赢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光华所生以表明,黄锦玉衣带虎章,注念三老子轻翔,长生高仙远死殃。
《内景经·脾部章》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厥字灵源名混康,治人百病消谷粮,黄衣紫带虎龙章,长精益命赖君王。
《内景经·脾长章》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醒,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靡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内景经·百谷章》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仙人道士非有异,积梢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昧,独食阴阳太和气,故能不死天相既。
《外景经·中有章》伏于玄门候天道,近在吾身还自守,清净无为神留止,精气上下关分理。
《外景经· *** 章》观我诸神辟除邪,脾神还归依大家,藏养灵根不复枯,至于胃管通虚无,闭塞命门似玉都,寿传万岁将有余。
《外景经·颜色章》脾中之神游中宫,朝会五神和三光,上合天气及明堂,通利六腑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通利血脉汗为浆,二神相得下玉英,上禀元气年益长。
注释①两明童:指脾和胃。②命门中:指脐下丹田。③尺宅:指面部。④二老。上中下三丹田⑤灵源:心为脾之原,即脾乃心之子。⑥混康:混,脾消磨后的水谷。康,保人安康.⑦黄宁:黄庭。入黄宁,指意守中丹田。⑧真人巾金巾:戴金色头巾的脾神。⑨专年:专为长寿炼养。⑩玄门:下丹田。大家:指黄庭。二神:指脾胃功能,相得,指功能协调.玉英.指口中津唾。
道家气功 “黄庭”功功理
《黄庭经》所述功理功法与《参同契》不同,《参间契》用《周易》八卦、河图洛书阐述玄奥的功理,借外丹之炉鼎火侯喻内丹之炼养,语多隐晦,其理难明,其法更难掌握,且强调“丹”的形成与功效。《黄庭经》直接应用医学上五脏六腑,其理易明,且对五脏六腑之神作了形象生动的比喻,便于存想炼养。炼养是以“积精累气”为宗旨,而不专事结“丹”,所以“黄庭”功很普及,在民间流传甚广。
“黄庭”一词,早在东汉边韶《老子铭》中就有“出入丹庐,上下黄庭”之说。至于“黄庭内景”,《道藏,黄庭内景玉经》梁丘子云:“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喻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也。”
“黄庭”功,是通过存想、内照(存神)三宫:脑中泥丸,心中绛宫(中丹田)、脾宫(脐下丹田)为中心,炼五脏之气,以养五脏之神。积精累气,养五脏神,即可长寿。“黄庭”功,特别重视对大脑泥丸宫的炼养,认为“泥丸百节皆有神”,“但思一部寿无穷”,所以强调指出“子不欲死修昆仑”。昆仑即头部大脑。现代科学证实,这对保护大脑,开发智力很有意义。在气功入静状态下,可使脑电波稳定而有节律,减少能量消耗,比休息和睡眠时消耗的能量还少20%,还能使毛细血管充分舒张,微循环改善,使作为疲劳素的血中乳酸盐明显下降,所以练功后头脑特别清醉.日本川烟爱义博士指出:“超觉静思是与人类的文明同生并存,它是解答人们如何生存的钥匙,是人类控制自己的最大武器,……能够最有效地使用大脑。”
《黄庭经》问世以后,历代道家都重视对大脑的炼养,出现了许多“还精补脑”的功法。
其次,《黄庭经》对脾宫的炼养也相当重视,认为“脾健在中宫,五脏六腑神明主”,即脾气健,脾神旺,“可使五脏六腑之神得养,确保整个身形健康无病,命长寿永。
书名,即《黄庭经》 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旨意相通,这点是无疑问的。历来校注本经的较多,今所见最早注本为唐玄宗时隐士白履忠(号梁丘子)注的,收入《云笈七签》和《修真十书》,另有胡?、欧阳修、刘处玄、蒋慎修等都注过《黄庭经》,而清人董德宁《黄庭经发微》较晓畅易懂,陈撄宁《黄庭经讲义》分类诠释,解难释晦。据《云笈七签》本,《内景经》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为标题,正文计416句,2912字;《外景经》分上中下三部,计98句,686字。别本与此大略相同。经名“黄庭”一辞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王明《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内景者,含气养精,内视神象:似义取双关。”今人陈撄宁认为庭乃阶前空地,故黄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对人体而言就是脐内空处。总而言之,“黄”是中央之色(根据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为黄,故黄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阶前空地,“黄庭”即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 又名《太上琴心文》、《东华玉篇》、《大帝金书》。历代称它是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其实它远在一般药物养身、术数延命之类书之上,而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经典,故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内景经》包含着一些医学理论,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经中认为心是脏腑之王,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窃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体和无病身不枯。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
经中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经文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九天。”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
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 陈景自小随老剑客在天地间游历,他的记忆之中只有老剑客传授的剑诀,他却不知道老剑客已经在他的心中刻印下了大道。
老剑客离开后,陈景拜入千罗门修行,只因掌门得了上古宝物,被城隍城窥视,导致门派破灭,陈景侥幸逃脱,机缘巧合之下,继承了河神神位。
河神有敕符禁制,上有龙王管束,下有妖灵作乱,又有人间香火祈福,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神道大门在他面前打开…… 第一卷:泾河席卷淹昆仑
契子
第一章:千罗
第二章:《浮游剑经》
第三章:路边野花迎风生
第四章:雷光片片若清雪
第五章:金台玉阙换长生
第六章、天地铜炉
第七章、炼剑
第八章、无声的画面
第九章、斩
第十章:泾河妖灵
第十一章:河神
第十二章:愿来生为鸟
第十三章:微尘
第十四章:怨愿
第十五章:借法
第十六章:沙公
第十七章:翠屏山神
第十八章:借山川一用
第十九章:泾河祭神咒
第二十章:御水
第二十一章:神战
第二十二章:头颅祭英灵
第二十三章:三问
第二十四章:无胆
第二十五章:融
第二十六章:凝煞
第二十七章:剑术
第二十八章:巫蛊
第二十九章:数月的围杀
第三十章:先天灵宝
第三十一章:黑白世界
第三十二章:机缘
第三十三章:封印
第三十四章:迷天
第三十五章:秩序
第三十六章:力有尽时
第三十七章:斗法
第三十八章:神庙留影
第三十九章:河域之势
第四十章:洪汛
第四十一章:镇
第四十二章:青丘有狐
第四十三章:霸陵
第四十四章:诛魔
第四十五章:阴间
第四十六章:兵阵
第四十七章:破头
第四十八章:山巅拂剑青袖轻
第四十九章:岁月里的剑痕
第五十章:幻真
第五十一章:幽幽
第五十二章:无间地狱
第五十三章:黑灰飘场
第五十四章:九天神宵
第五五章:谁持雷光深渊舞。
第五六章:请让我永坠梦中
第五七章:借天地一缕清音
第五八章:亡魂梦魇咒
第五九章:忘
第六十章:化蝶
第六一章:还阳
第六二章:苍雪仙符
第六三章:黑曜州
第六十四章:赵玉帛
第六五章:斩仙佛
第六六章:借道
第六七章:十面围杀
第六八章:遥远的泾河
第六九章:千罗弟子
第七十章:卦算
第七一章:寻
第七二章:叶清雪
第七三章:尽败
第七四章:神像
第七五章:谁为石像插剑簪
第七六章:亿万枷锁锁万年
第七七章:重生
第七八章:天劫
第七九章:妖族的时代
第八十章:剑化无形
第八一章:神游星空
第八二章:化蝶
第八三章:盗经
第八四章:方寸
第八五章:罗浮剑仙
第八六章:斗剑
第八七章:离尘
第八八章:点卯
第八九章:心战
第九十章:逆行
第九一章:蛟龙王
第九二章:化龙
第九三章:张口生术
第九四章:玲珑镇妖塔
第九五章:昆仑传人
第九六章:噬念
第九七章:静夜
第九八章:问道
第九九章:骑鹤少女
第一百章:炼魂
第一零一章:那年泾河中的打鱼女孩
第一零二章:讲道
第一零三章:言行观德性
第一零四章:护法
第一零五章:一盏灯、一行人
第一零六章:风雨亭、定魂灯
第一零七章:雷霆法剑
第一零八章:白雾如浪
第一零九章:《灵河陷空剑域》
第一一零章:探阵
第一一一章:尸路
第一一二章:破庙
第一一三章:化剑为丝
第一一四章:陷仙
第一一五章:入庙
第一一六章:逃
第一一七章:来日饮仙梦
第一一八章:外力岂渡心魔
第一一九章:何事不炼心
第一二零:存在必有所克
第一二一章:诸邪辟易
第一二二章:缘灭正神位
第一二三章:缘起缘灭时
第一二四章:一念之间,自在天地
第一二五章:一卦问鬼神
第一二六章:泾河龙王
第一二七章:心有幼苗暗发芽
第一二八章:会当凌九天
第一二九章:请神庇佑
第一三零:天地有神禁
第一三一章:发乎于心、止乎于礼
第一三二章:她属于黑夜
第一三三章:低眉有浅笑
第一三四章:天乱谁封神
第一三五章:层层的缠绕
第一三六章:处处皆争命
第一三七章:神庙前的听道妖灵
第一三八章:广寒
第一三九章:真神
第一四零章:一夜换神
第一四一章:谁哭谁笑谁薄凉
第一四二章:神佑?自救!
第一四三章:不争浮华
第一四四章:何去何从
第一四五章:就此霸陵祭魂幡
第一四六章:祭我霸陵之神
第一四七章:曾有剑河倾天诛仙圣
第一四八章:众愿聚则生焰
第一四九章:燃烧的剑芒
第一五零章:人间鬼域
第一五一章:顾家有女初斩鬼
第一五二章《神明守身经》
第一五三章:此世可有友朋
第一五四章:谁人无算计
第一五五章:幻由心生
第一五六章:曾经虔诚的心
第一五七章:燃烧的灵魂
第一五八章:一曲怨魂伴浪涌
第一五九章:天心何物
第一六零章:除魔卫道
第一六一章:逐浪霸陵初显名
第一六二章:若我是草木
第一六三章:我若有剑
第一**章:神像镇天地
第一六五章:怒浪狂涛淹昆仑
第一六六章:曙光探头云彩间
第一六七章:宝塔镇泾河
第一六八章:焚江煮河
第一六九章:无命石像聚真灵
第二卷:一朵浊浪映天地
第一章:尘世犬马
第二章:月下话别离
第三章:花开数朵枝枝艳
第四章: 黑暗中的灯
第五章:转轮殿中的新生
第六章:霸陵鬼城,生人勿近
第七章:城上城下
第八章:从此吾身掌教尊
第九章:有梦有怨结心头
第十章:天地道场纳信仰
第十一章:她有柔肩负广寒
第十二章:三陵凶地
第十三章:观浪映天地
第十四章:观大道而生神通
第十五章:一朵清浪画心像
第十六章:神明之劫
第十七章:象由心生
第十八章: 最难心安坐
第十九章:宝不迷人人自迷
第二十章:千年月华一鞘装
第二一章:神庙画地狱
第二二章:持守不若容纳
第二三章:浊浪观
第二四章:分神化生降临术
第二五章:风吹不散的杀机
第二六章:纵跃万里、一剑入东海
第二七章: 绝仙
第二八章:浊浪之中的剑意
第二九章:世间有法名驱神
第三十章: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三一章:故事内外
第三二章:天魔圣者都是我
第三三章:结伴游罗浮
第三四章:绝仙剑阵
第三五章:殿前剑高挂
第三六章:随风潜入夜
第三七章:诸般疑惑,吾愿飞升亲解之
第三八章:祭台上躺着的女子
第三九章:融法刻黄庭
第四十章:神之降临
第四一章:公主神侍
第四二章:乘虾入战国
第四三章:荆城
第四四章:透明的谋划
第四五章:火烧泾河一百里
第四六章:永不消逝的人与蝶
第四七章:泾河神碑
第四八章:青莲法会
第四九章:神碑镇乌霞
第五十章:不言利则无私心
第五一章:不哭,不能哭
第五二章:山海间的迷天剑蝶袍
第五三章:周天法则
第五四章:蓬莱
第五五章:狂风卷浪生险象
第五六章:静垢
第五七章:月光如梦
第五八章:切开青龙额头的剑光
第五九章:言谈两三事
第六十章:浊浪观清雪
第六一章:龙王大寿
第六二章:秋月峡谷
第六三章:龙宫
第六十四章:杀机
第六十五章:炼魔入碑
第六六章:神像心中立,魔念自消泯
第六七章:司雨
第六八章:腾飞中遗忘
第六九章:守护神庙的妖灵
第七十章:怜叶
第七一章:坐井观天
第七二章:吃龙
第七三章:生命归属
第七四章:请河神斩此魔物
第七五章:河面上的呐喊
第七六章:等待
第七七章:初七,月半弯
第七八章:初九,月如眼,观世间
第七九章:借一缕魔音
第八十章:沉睡
第八一章:清心除魔咒
第八二章:似梦非梦
第八三章:太上洞渊神咒经
第八四章:夜深,月浓,剑如霜
第八五:决战霜华满天
第八六章:上天入地
第八七章:大网
第八八章:黄昏,请祭祀我
第八九章:心起,而风雷生
第九十章:不屈的幻象
第九一章:倾倒一山道意符法
第九二章:昆仑的钟声
第九三章:护教弟子
第九四章:山外流矢
第九五章:众生皆是真魔
第九六章:千载意作法
第九七章:生死之间,各显妙法
第九八章:时至今日,行犹未晚。”
第九九章:灵山世尊
第一百章: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一零一章:坍塌的玉虚
第一零二章:昆仑大阵
第一零三章:雷雨中封神
第一零四章:一龙西来
第一零五章:非请不入家宅
第一零六章:人有辱,隐解之
第一零七章:不应恶祈,不涉人祸
第一零八章:天神司雨
第一零九章:周天星斗阵图
第一一零:浊浊乾坤,自有识神者
第一一一章:信我可消无妄
第一一二章:兰陵王府神像成
第一一三章:祈求
第一一四章:君安
第一一五章:风雨之中僧问神
第一一六章:人君之头,重几何?
第一一七:一身化千
第一一八章:阴阳何处可安生
第一一九章:老祖
第一二零:十七路鬼王
第一二一章:朋友
第一二二章:抬头观天是何色
第一二三章:阎罗
第一二四章:步步有法
第一二五章:一根红线绣血河
第一二六章:黑暗
第一二七章:独坐案前显法阴阳间
第一二八章:狮子明王
第一二九章:七月十一
第一三零:飞扬吧,我的朋友
第三卷:迷天剑幕写神则
一、诸天生灵若飞蛾
二、剑咒
三:世尊名救苦,道君号长生
四、翩翩剑蝶入凌宵
五:护
六:迷天剑法
七:浓如墨,艳如血
八:一人、万众
九:呼风唤雨
十:各有各法
十一:凌宵剑域
十二:他年我若为天帝
十三:张口一言,便是神则
十四:神像镇泥丸
十五:孤寂
十六:当时只道是寻常
十七:我的样子
十八:显神
十九:小圆融
二十:心中世界
二十一:独自活着的人
二十二:仙不持授,道应弃之
二十三:一朝醒来帝王出,百神千仙尽失聪
二十四:这风、这雨
二十五:不要回来
二十六:有个男孩叫青帝
《黄庭经》是魏晋间出世的道教上清派修炼经典,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其中《中景经》出世较晚,《内景经》和《外景经》出世早晚亦有争论。本文遵循陈撄宁先生的原则,“两篇文字,不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贯通,体用相备,真知个中消息者,当不复存歧视,”①以研究经文思想为要,重点放在现存内容较为完备的三十六章《黄庭内景玉经》。②
《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通篇以七言韵文形式讲解上清派“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它继承《太平经》五脏有神,存思即可除病的思想,认为人身脏腑、四肢百骸各有司主之神,“假神以托用”,靠这些神的主宰,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才能维持。只要讽诵《内景经》,存思这些身神,便可以消除百病,却老延年,最终,可以“咏之万过升三天”,达到成仙的理想境界。梁丘子注释叙称该经是“学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③
一、“存神”的主要内容
按照《黄庭经》的思想,人身中本有“散化五形”而变之万神,这些身神与人体组织器官相伴,“千千百百自相连,一一十十似重山”④,多得不可计数。为便于存思修炼,《内景经》又提出了“八景神”和“二十四真”作为存神的重点。所谓八景二十四真,乃是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八景神镇守。“兼养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则三田五脏真气调柔,无灾无病,自然得道成仙。事实上,八景神中,《内景经》仅记载了头面七神、五脏及胆腑六神,故务成子在《内景经注序》中说:“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⑤《黄庭经》的存神就是以这十三位身神为主要对象。
存神的一个重要内容首先是存思身神的居所,即特定的身体部位。如《上有章第二》描述黄庭的位置云: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
又如《灵台章第十七》描写灵台的位置云:
灵台郁蔼望黄野,三寸异室有上下,间阙营卫高玄受,洞房紫极灵门户。
搞清身神所处身体的部位,是存思的前提,就像找人先要知其居处一样。
识得身神字号,以便直呼其名,是存神的关键。《内景经》将主要存思的十三位身神名号在《至道》、《心神》两章中集中列出:
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闲,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崿峰字罗千。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内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
心神丹元字守灵,肺神皓华字虚成,肝神龙烟字含明,翳郁导烟主浊清,肾神玄冥字育婴,脾神常在字魂停,胆神龙曜字威明,六腑五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存。
存思身神所主器官的生理功能,在修炼中不可或缺,尤为重要。如《脾部章第十三》描述脾脏之神所主功能云:
脾部之官属戌己,中有明童黄裳里,消谷散气摄牙齿……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赢无病伤。外应尺宅气色芳,光华所生以表明。
《脾长章第十五》又云:
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治人百病消谷粮……长精益命赖君王。
事实上,通过存思,使身神归于所主器官之本位,正常发挥功能,乃存神目的之所衷。
最后,作为道教修炼终极理想,还要存思自己亲见神明、位列仙班的景象。
黄庭经解
栖云山悟元子刘一明解
黄庭经者,东华扶桑帝君之秘文也。一名大帝金书。以其刻于金简,故名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以其又刻于玉。亦名玉篇。其经有内外两篇。内篇者,太上玉晨道祖之所著。是谓正经,故名内篇。外篇者,太上老君道祖之所解。是谓辅经,故名外篇。虽分内外两篇,其言黄庭诸景之义一也。黄者,中央之色,即中之象;庭者,人居之处,即神室之象。以其中虚,无物不包,无理不具,故以庭喻之;以其中藏生机,万物皆从此出,故以黄庭喻之;经者,径也,道也。黄庭经即演说“中”之道也。这个中,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惚杳冥,无方所、无定位;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内有四象五行、九宫八卦、三元九气,万神所归,千灵所聚,出圣出贤,成佛成仙;儒曰太极,又曰道义之门;释曰真空,又曰不二法门;道曰虚无,又曰众妙之门,又曰元牝之门。三教圣人,方便立名,无非形容此“中”之真实象耳。在人身,非四大一身上下之中,非肾前脐后之中,非心下肾上之中,亦非头顶天谷之中,乃在四大不着之处,万有皆空之境。后人不知此“中”是何模样,直以有形有象、有方有所度之。玉晨、老君二道祖,著为黄庭经内外篇,即有以形无,即实以形虚,大露天机,点化后学,慈悲之至。奈何后世学人多无真传,罔识二篇取义。见有内景外景之名,而遂认景为真,执於有象;或守窍,或思神,或搬运,千门万户。无怪乎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兔角也。夫景者,可见可闻、有形有象之谓。“中”本至虚至无,不可见、不可闻,何得有景?若稍有景,便是幻象,非其道矣。况黄庭只一物,而景则有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之多般。可知景是景,黄庭是黄庭。诸般之景,乃黄庭之外物耳。盖景者,黄庭之枝叶;黄庭者,景之根本。根本不可见,枝叶乃可见。故书名曰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道祖分明与人说了,特人未之深思也。试观诸景,皆各有神。如上部,则有发神、脑神、眼神、鼻神、耳神、口神、舌神、齿神;中部则有喉神、心神、肝神、脾神、胃神、胆神、肺神、三焦神;下部则有腹神、大肠神、小肠神、膀胱神、左阳神、右阴神、左肾神、右肾神;又有身中九宫真人:心为绛宫真人;肾为丹元宫真人;肝为兰台宫真人;肺为尚书宫真人;脾为黄庭宫真人;胆为天灵宫真人;大肠为永灵宫真人;小肠为元灵宫真人;膀胱为身房宫真人。又有元首九宫真人:双丹宫真人、明堂宫真人、丹田宫真人、泥丸宫真人、流珠宫真人、大帝宫真人、天庭宫真人、极真宫真人、大皇宫真人。又有重楼十二神。其神甚多不可数计。易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又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曰不测,曰妙万物,则是在恍惚杳冥之中,不色不空、不有不无,不可见、不可闻,亦不可思议,仅可心知,不可口说。这个不可见、不可闻、不可思议之神,即黄庭之神也。黄庭之神,不在心下肾上黄庭之处,不在泥丸黄庭之处,不在脾部黄庭之处。经中虽言三黄庭,皆言黄庭之景,非言黄庭之真也。黄庭之真,乃一大包罗。因其为一大包罗,其神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其有此黄庭大包罗之神,故五脏六腑、九窍百骸,津液上下流通,血气来往穿贯,皆自然而然,无容勉强於其间。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之神,皆本於绛宫真人。绛宫真人,一名肉团神,即心王也。心为一身之主,一身之神,皆心王统之。然虽心王统之,其所以能神者,总是黄庭一神运动焉。心王若不借黄庭神之灵,亦不能神。是黄庭神,又为心王之王。心王统诸神,实黄庭神统诸神也。一神分而为诸神,诸神归而为一神。神为真,景为假,真借假而施功,假依真而得灵,真中运假,假中藏真。假之有神,实黄庭之神而神也。可知黄庭经说来说去,只是说一神字,无非说一“中”字。“中”即神也,神即“中”也。中字从“口”从“|”。 “口”象太极“○”,即黄庭也;“|”象一气,①即神也。“口”内有“|”而为神,即黄庭中有神也。所谓神室者是也。中而未有不神,神而未有不中。且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混然圆成之义。混然圆成,活活泼泼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自有个神在。因其有神在,故五脏六腑、九窍百骸,各形其形,各事其事,并行而不相悖也。内篇曰:“虚无寂寂空中素,使形如是不当污”。又曰:“玄元上一魂魄炼,一之为物叵卒见。须得至真乃顾眄,至忌死气诸秽贱。六神合集虚中宴,结珠固精养神根。玉匙金钥常完坚。外篇曰:“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有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旷然口不言。恬淡无欲游德园,清净香洁玉女存,修德明达道之门。”又曰:“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元气可遂生。还返七门饮太渊,通我喉咙过清灵。问於仙道与奇功,服食灵芝与玉英。头戴白素之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虚无、玄元、德园、华池、皆黄庭之别名也。上一、至真、神根、华根、灵根、灵芝、玉英,皆黄庭神之别名也。空中素、虚中宴、结珠固精、恬淡无欲、服食元气,皆养黄庭神仙道奇功也。内外二篇,皆先形容诸景,而后归局於虚无、玄元、德园、华池,结果於空虚恬淡。若以景为道,何言“须得至真乃顾眄,至忌死气诸秽贱,恬淡无欲养华根,服食元气可遂生”乎?《阴符经》曰:“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神。”神而神者,诸景之神;不神而神者,黄庭之神。因其有黄庭之神,而诸景亦各能神其神。若不修不神而神之神,只修神而神之神,则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俱皆有神,将从何处下手?岂不至难至烦?非道祖至道不烦无旁午,灵台通天临中野之义。灵台即真灵所居之台,亦即天心发现之处。中野即黄庭之中位。能守黄庭,则天心真灵之神炯炯不昧,一真百真,而诸景之阴神亦皆化而为阳神,至简至易,约而不烦。学者须要会的言外意。若不会的言外意,只於话头上摸索,按图造作,未免以石为玉,以铜为金,在皮囊上做功夫,焉能还元返本,结成至灵之丹,超出乎阴阳之外哉?正阳翁云:“四大一身皆属阴,不知何物是阳精。”缘督子曰:“一点阳精,秘在形山,不在心肾,而在乎元关一窍。”若执一身而修,无非修此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何能得阳精乎?不能得阳精,何能成阳丹乎?阳精不是别物,即是黄庭之神,又名谷神。黄庭即元关一窍,因其为天地之根、阴阳之门、性命之源,故谓元关;因其为谷神所居,统御万法,主宰万事,故谓黄庭;因其无形无象,无方无所,离种种边,又谓虚无。落到实处,总是一中而矣。识得此中,则知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一动一静,一收一放,皆谷神默运之。毘陵翁云:“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即此黄庭神之所以为神乎?《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三丰翁云:“守黄庭,养谷神,男子怀胎笑杀人。”凡此皆言黄庭中一窍,有谷神居之。守之则昌,失之则亡。人能守此一中,须臾不离,则万神来朝於一神,不特五脏六腑、九窍百骸听命於黄庭,即八万四千毫毛,亦皆化为护法神,内外光明,表里莹净,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千变万化,总是一中,总是一神,大丈夫之能事毕矣。噫!悟之者,立跻圣位,迷之者,万劫沉沦。识得真正黄庭、不神而神者,有几人哉!后附二图,以备参考。(图1)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何见其有神哉?如曰无神,则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俱是死物矣。如曰有神,神不可见,谁其信之?试言其神,发升血,发之神也;脑藏精,脑之神也;眼能视,眼之神也;耳能听,耳之神也;鼻能臭,鼻之神也;口能食,口之神也;舌能味,舌之神也;齿能嚼,齿之神也;喉嚥物,喉之神也;心灵明,心之神也;肺调气,肺之神也;肝养血,肝之神也;脾消谷,脾之神也;胃藏谷,胃之神也;,胆威明,胆之神也;,三焦温热,三焦之神也;大肠出秽,大肠之神也;小肠受水,小肠之神也;膀胱出水,膀胱之神也;腹包物,腹之神也;左阳升阳气,左阳之神也;右阴运阴气,右阴之神也;左肾主受精,左肾之神也;右肾主出精,右肾之神也;身中九宫各司其事,身中九宫之神也;元首九宫皆含其灵,元首九宫之神也;重楼十二串送饮食,重楼十二之神也;其外四肢百脉、十二经络活动流通,无一不有神。内篇曰:“至道不烦诀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可知一身内外,皆是神也。虽一身内外其神多般,皆心中一神统之。然其所以能神其神者,非心之神,杳冥中还有个难以拟议之神,即黄庭之神也。经内不明指出此神是何模样,居於何地。惟内篇曰:“带执性命守虚无,名入上清死录除。”外篇曰:“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理无敢污。”曰虚无,曰正室,方是真正黄庭,而非可与有景之黄庭同观。既是无景之黄庭,则其中之神亦不与诸景之神相同。人能守此虚无正室之黄庭,则心神清净。心神清净,则五脏六腑、九窍百骸之阴气俱化,诸神皆归於黄庭之一神。所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也。(图2)黄庭出於先天,藏於后天,本无形象,亦无名字,强而图之,这个“○”而已;强而名之,黄庭是也。因其浑然生机,故名黄庭;因其变化不测,故谓之神。黄庭体也,神其用也。一物而二名。儒修之为道义之门;释修之为不二法门;道修之为众妙之门,又为玄牝之门。因其无形无象,故道祖以诸景之神,形容其黄庭之神,使人於诸景之神追究其黄庭无景之神耳。人能於无景中追究出个所以为神处,则知黄庭上柱天,下柱地,无头无尾,无背无面,大包宇宙,小入毫端,可以同虚空界,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庭经中景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