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24章,企者不立译文,注释,评析,解读

网络 2023-09-21 16:25:04

道德经》24章 企者不立


译文注释引语评析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①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②跨:跃、越过,阔步而行。③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道家医学经典.Cn

《道德经》法篇第一章(原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七章

余食赘行? 有道不处

(原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注解】

1、企:踮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越过,阔步而行。

3、自见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明智。这里引申为知见障。

4、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不彰显。这里引申为我执。

5、自伐者无功:自我炫耀的人,没有功。

6、自矜者不长:骄傲的人,不长久。

7、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8、不处:不居于此,不这样做。

【释义】

天之道,戒满,戒盈。企者,跨者,已满,已盈。无余力立,无余力行。法执者,失道不明。我执者,失和又彰德,不长。这些对有道之人来讲,自见,自伐,自矜就如身体上多余的赘肉。因为,为道日损,至无为,故恶之。

【释意】

道,戒满、戒盈、戒急,永远有余力,绵绵不绝。法是“因缘法”,随着时间、空间、事件的变化,都会发生变化,没有一个法适用于所有。所以,“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在有道之人看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都是身上的肥肉、累赘。有道之人不求别人赞同,连求赞同的心都没有。他接纳所有合乎“道”的法,不执着于“自我”。所以俗话说“有容乃大”,而“大”正是道的特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意思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者不立,意思是说:抬起脚跟、踮着脚尖、抻着脖子,翘首以盼,是站不稳的,即使站住了也不会长久;跨者不行,是说:做大劈叉的状态,是走不动、走不远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0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