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徼⑥,其下不昧⑦,绳绳兮⑧不可名,复归于无物⑨。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⑩。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⑾。能知古始,是谓道纪⑿。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①夷:无色。②希:无声。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④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⑤一:本章的一指"道"。⑥徼:音jiao(上声)。清白、清晰、光明之意。⑦昧:阴暗。⑧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⑨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⑩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⑾有:指具体事物。⑿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⒀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第十四章一百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之不皦,其下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芴芒。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58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捆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字】
微:《说文》隐行也。还有细小、衰落、精妙、隐匿等意思。
希:《尔雅》罕也。假借为“稀”,稀少;罕见。
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攸:《说文》行水也。水流的样子。
状、象:均为形状,样子之意。
【校】
微和夷,帛书与传世各本相倒换。
搏:帛书甲乙皆作“捪”,(mín)抚,摹。河上公本作“抟”,把东西揉弄成球形。搏、捪、抟:三字皆与手摩之意有关。
混:帛书甲本作“冂内束”,乙本作“纟+君”。
皦:帛书甲作“攸”,乙本作“谬”。
昧:帛书甲乙皆作“忽”。
绳绳兮不可名:帛书乙本作“寻寻呵不可命也”。绳绳,接连不断。寻寻,无边无际。
芴芒:同“恍惚”,帛书乙本作“沕望”,沕,隐没。他本作“惚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帛书与傅奕前后句倒换。
执古之道:帛书甲乙皆作“执今之道”。
【注】
道不能感知,但是可以通过“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来思索、意会。
【译】
看不见的,叫“微”,听不到的,叫“希”,摸不到的,叫“夷”,这三者没办法深究,因此混而为一。一上不分明,下不清晰,无边无际的说不清楚,返回到了无物之境,说的是没用形状的样子。没有具体事物的形状,称之为“恍惚”。跟在后面见不到尾,迎面而来看不到开头。用今天的方法,统御现有的事物,就能从中意会到“道”的端始,这就是“道纪”。
【解】
本章言:道似有若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上下不清晰分明,前后随迎不见首尾。
鄙人愚见,欢迎批评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此言大道体虚,超乎声色、名相、思议之表,圣人执此以御世也。
夷,无色也。故视之不可见。
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
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
搏,取之也。此三者,虽有此名,其实不可致诘。致诘,犹言思议。由其道体混融而不可分,故为一。
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皦,明也,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礼,故不昧。绳绳,犹绵绵不绝之意。谓道体虽绵绵不绝,其实不可名言。毕竟至虚,虽生而不有,故复归于无物。
杳冥之内,而至精存焉,故曰“无状之状”。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无象之象,是谓惚恍”。此正楞严所谓“罔象虚无,微细精想”耳。由其此体,前观无始,故“迎之不见其首”。后观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此乃古始之道也。
上皆历言大道之妙,下言得道之人。然圣人所以为圣人者,盖执此妙道以御世。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统所系也。故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纪,纲纪。谓统绪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6009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