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德经简读第十章

网络 2023-09-21 10:48:19

道德经》简读第十章

来源:大道家园整理作者:周高德道长时间:2014-04-25 15:44:02 繁體中文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简读]

形神相依气致柔,涤除玄鉴心无垢,

无为无智能守静,修道养德上瀛洲。

注:为笔者以七言诗(不讲究平仄)的简练形式,对经文进行简要概括,以及简单理解。

复制去Google翻译翻译结果

一起读经典《道德经》第十章第十一章

老子·第十章》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

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自己的灵魂和道合一,一举一动,心里想的,都是道的表现,不容易。能够保持柔顺的像婴儿一样,就能够长存。洗净自己心里的杂念,让心里透亮,就会冷静深沉。爱民掌权的时候,能够舍弃自己私立,顺应道,达到无为而治。运用心智能够顺应天意,也就是符合万物人们的本性和习惯,就会成功地体现出来。能够创造并养育世界万物,但是却不强行占有,什么都干,却不自夸自己的能力,即使自己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割和加以制约。这样的德是深不可测的。

这是对于行道上的要求:身心合一,并且和道要相合。做到像婴儿一样保持柔顺,清除心里的杂念,做事业的时候舍弃自己的私利,顺应道。运用心智的时候也要达到道的要求,做事业和团体的母亲般的存在。这样,就能做到深不可测的德了。

身、心、道合一,清除杂念,摒弃私利,对事业像母亲对孩子一样。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的圆木上,圆木有空的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用处(能容纳)。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的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是由于无形者的功用啊。

空的地方,象征的是无形的;辐条,器皿,房屋和窗户象征的是有形的。有形的能够给人创造利益和好处,但前提一定是和无形的配合起来了。如果只注重有形的,看得到的东西,而注意不到看不见的无形的东西,一定不能够成功的。同样的,和有形无形类似的,也有对的错的,这样的看起来对立的后者似乎没有用处的一组组的东西,其实对于掌握道,对于做成事情和获得好处是有着甚至比起前者更加有用的作用的。

这是在讲学习道的一个容易忽略的地方:有了名以后,名是根据用途而来的,但是会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因为通常人们会认为它是有利的,那么他的另一面就是有害的,至少是没有用的。这就违反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样的客观冷静的俯瞰态度,均衡地看待他们,另一面通常人们认为的有害的一面也是有着大用途的,甚至如果能够心思明净,他的作用甚至比起人们通常认为的有用的一面更加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利益的获得。

人们看重有利的,规避有害的,但是如对他们平等研究,有害的甚至更有利。

《道德经》第十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一、原文

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zhì)乎?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二、各家之解

1、白云先生《老子之道》摘要:

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又在讲另外一件事,讲什么事呢?虚静。我们心里放空了,才能够比较宁静,宁静下来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不受外来的那么多诱惑的干扰。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靠什么来抵抗诱惑?除了外在的制度之外,规则之外,还有我们的内心。

上一章阐述了圣人功成事遂身退,去人道全天道的道理。本章接着讲,具体应该如何去人道全天道。

2、南怀瑾《老子他说》摘要

(1)修习内养的方法——内圣

第十章的开始,从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道来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第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要点。

第一步修身:“营”,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和养分等作用。“魄”字,边旁是白,一半形声,一半会意。在肉体生命中的活动力,便是它的作用。所以俗说一个人的“气魄”、“魄力”等等,就是这个意思。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第二步养气修心: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差不多可使“营魄抱一”了。然而老子这句名言,却使后世人为了想达到“专气致柔”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

第三步修心智: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的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2)为政治国的哲学——外王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到达涤除玄览而无疵的内养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个要点必须做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统。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在《老子》本书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经自作答案,不须我们另加发挥。如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再明显地说,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为无为”,是同一道理。

第二要点,便是“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据说,修道的人,修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天门就会自然开阖。到此程度,自然智周万物,神通天地,明达古今,超凡入圣。

具备了这种知不知与天门开阖而无雌的最高修养,才能做到第三要点“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为而不为,垂拱而治的德业。因此,从表面看来,虽然都是入世、治世的君主,但在实际上,同时就是超越世俗的圣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畜之”,而护佑万邦,安养百姓。

可是到了最后,却是“生而不有”,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有,但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虽然是因为他的德业作为而有此成功,但他却不自恃为己功。虽然雄长万方,但却不愿永久自居于主宰的地位。因此说“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玄德”的意思,不只是大德而已。

3、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解释

身体像车一样载着魂魄,它们能不能不要分离?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不能像婴儿那样的纯粹呢?像玄镜照心一样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不能让心灵没有瑕疵呢?爱民治国能不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呢?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不能守住雌柔宁静呢?明白四达,能不能不用心机诈术呢?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它们,这就叫做“玄德”。

三、我之体悟—— 内圣外王

比较喜欢南怀瑾对这一章的解读,前三句讲人如何修内在,要做到身心合一,气息平稳而柔和,心无杂念如明镜。后几句讲如何治理国家(也可以用于治理公司),要做到开明通达,贤明纳谏,利万物生长!

先说如何修内在。身心合一不用说,这是目前大家都很认可的一个理念,有一本书叫做《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就讲了身心合一带来的好处:身心合一会让人放松而专注,从根本上找到自信,全力的投入一件事。那么如何做到气息平稳柔和。我们说气定神闲,只有内心平和,身体放松的时候才可能气息平稳柔和。如果能够常常处于这种状态,那这个人一定是通透豁达之人。最后,还能做到心无杂念如明镜,照见万像。那真是修为极深之人了。

再说说如何治理国家(也可以是一个组织),要做到开明通达,贤明纳谏,利万物生长!这真的是一个相当理想的状态。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组织如何才能发挥最大潜能,一定是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展现自己,发挥优势,团结协作,力量往一处使。大树底下无丰草,如果一个组织只允许一个人展现自己,别人只能顺从,只能埋没自己的才华,时间长了,这个组织的力量一定会越来越弱。有一句话说:所有的生命毕生的追求都是被看见。那我们如何让每个生命都被看见——就是老子说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9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