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宋元时期:全真嵛山开派祖师——王处一

网络 2023-09-20 20:35:46
繁體中文版

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神像(山东烟台昆嵛山神清观七真殿)

王处一(公元1142--1217),号玉阳子(一说字玉阳,号全阳子,一 说号华阳子)。宁海(今山东牟平)人。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师事王重阳,长期隐居昆嵛山 烟霞洞,炼形九年,人称“铁脚先生”。 金庸笔下《射雕英雄传》人物之一, “全真七子”之一。

王处一,号玉阳子,宁海东牟人。母亲周氏于金熙宗皇统二年壬戌(1142)三月十八日梦见红霞绕身而生处一。处一幼年丧父,事奉母亲至孝。体貌魁梧,从小不喜欢嬉戏,而好诵读云霞方外语句。七岁时曾经气绝仆地,很久才醒。母亲惊问:“你怎么会这样?”回答说:“只知熟睡,不知其他”。从此了解死生之说。一天,途径山中,遇见一老翁坐在盘石之上,招呼他,摸摩其头顶说: “你以后必扬名四海,而为为道教宗主”。说完起身,曳杖而去。处一跟从不舍,问道:“老先生,是何人啊?”老翁回答说:“我是玄庭宫主。”瞬间不知所在。此后,处一语言放旷,不同凡响,举止颠狂,敝服赤脚,即使严冬依然单衣,人们认为他得了失心病。

处一曾经作颂自歌云:“争甚名,竟甚利,不如闻早修心地,自家修证自前程,自家不作为群类。”及至弱冠,有人提亲,处一笑而不应,母亲也不勉强他。世宗大定八年 (1168)二月中,游宴到范明叔家的遇仙亭,见到王重阳祖师,重阳知道处一是玄门大器,便答应处一拜师的请求。并带他到昆仑山烟霞洞授与正法及名号。其母亲也愿拜重阳学道。重阳知其贞洁,赐名德清,号玄靖散人。

九年(1169)四月,(处一当时已遵重阳言,隐居铁查山云光洞。)重阳与丹阳等数人从文登将要回归宁海,取道龙泉,临行重阳赠诗云:“修行事理记叮呤、只要心中静里明,眼界不生龙自住,鼻门无闭虎常停,舌根退味心神爽,耳内除声肾水清,南北混融归一处,东西交媾灭三彭,金木厮杈盘桓住,婴姹相随自在行,结作金丹出顶上,五光射透彩云棚”,处一拜受。

处一隐云光洞,常临危崖跷足而立,数日不动,人们都叫他“铁脚仙人”。洞居九年,制炼形魂,心地开明。长春赠诗颂云:“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眠。”处一常常往来齐鲁间,或歌或舞,出神入梦,接物利生。二十二年(1182)秋居宁海,丹阳从关中来,同宿金莲堂,丹阳从容对处一说:”重阳祖师不远数千里来提挈我等,殊无以报,难道不内疚于心吗?!况且得道之人,苟利其身,功不及物,恐非弘济之意,实在想要光昭先师之德,必须普惠生灵,而道兄抱道藏器独善其身,这样不好啊?”处一说:“道无同异,缘有行否,师兄道备一身,德光四海,天下之人望风敬服,正是道兴缘行之时。现在我的仙缘未到,只好猖狂混世了。”

二十七年(1187)金世宗遗使币聘处一出山。时被番seng嫉妒,买通中使,言说处一不是得道之人,可用鸩酒试之,世宗同意了。当处一赴召前,预先叫徒弟凿池灌水,召见后,持杯尽饮。说:“我历尽贫困,曾经乞讨过日,今幸见招,可以饱口腹了。”将剩余鸩酒给他,尽饮。回观,解衣浴池中,一会儿池水沸涸,因此不死,但是须发尽枯,不能戴云冠。

世宗问以卫生、为治之道。处一回答:“保精养神,恭己无为。”世宗嘉许。于是乞请归山侍亲。二十八年(1188)二月又被召见问道。于是建修真观,世宗赐金,并书篆匾额。二月处一主管万春节醮事。八月得旨归。世宗赐金帛巨万,处一推辞不受。

十二月世宗病重,遗使召处一,处一对使者说:“为何晚来,恐怕不能重睹圣颜了”。正月三日下车,世宗崩已一日,处一于是东归。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七月征见处一于便殿,问以养生之道,处一以无为清静,少私寡欲为对,又问性命之理,处一说:“内丹之说,以心运气,都是无为,自然斡旋造化,玄元至道都是这样。”又问以治理天下及边境事,处一答对皆合上心。章宗又问: “先生凡朕所问,必知答案,这有诀窍吗?”处一回答:“偶然碰巧而已”。章宗又问:“不必谦让,朕想听听”。处一回答:“镜子明亮,才能映见万物,天地之鉴,须自己灵明,则自见其妙。”

章宗感叹说:“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其兆必先,就是讲先生你啊。”敕赐“体玄大师”称号,居崇福观,月给钱二百缗。当时吕道安将建祖庭,因无敕额,不敢集众。处一奏请立观“灵虚”,赐道安“冲虚大师”,因此全真祖庭造建始盛。其母“玄靖散人”年九十求归山静养,临行,章宗遗赠丰厚。

泰和三年(1203)癸亥,章宗命处一在亳州太清宫两次主理普天醮事,戒度道士千余人。万鹤翱翔醮坛之上,太上老君现于云中,面赭如日,处一作诗云:“圣感传宣出洞天,金门演教尘无边,东方云海玉阳子,受皇恩第四宣。”处一母亲曾经对处一说:“我今年什么时候归去呀?”处一说:“可能在今秋七月”。母亲因此有不贪生,不惧死之语,果七月得疾,处一于是速营葬事,到了二十五日去逝,逝世那天,人皆闻异香馥郁,管弦清雅。移时方止。

北京按察使前参政孛术鲁公,拜处一为师,每次与处一相遇,或预言雨降之期,或告以后会之处,历历皆应,一日旨圣水致恳而言:“我以前对神仙只闻其名,自从遇师之后,凡伸祈祷,必垂嘉应,行止会遇,示以预知,深愧尘凡,不能跟从云水之游,事与愿违,徒增怅然。”

泰和七年(1207)居圣水玉虚观,元妃施道经一藏,驿送至观,观之水洞前有大石斜出数丈,俯其下过者颇感害怕,大家商议凿去,锤凿俱攻,数日才凿去百分之一。处一到后,远锤三击,声若雷霆,石已堕落。紫烟罩满岩谷,三日方散。东牟有一富家,待处一甚厚,一旦忽冒风邪,百医不能疗愈,因此不能起床。处一令煮青鱼五十尾,用饼卷而让其食之,既饱而起,行步如飞,一方阖然,望风从化。

处一至福山县,见潘山有人身死将葬,于是以手拖死者两耳说道“地府不得收”,须臾即起,饮啖如常,其子以财货感谢,处一微笑拂袖而去。处一在济阳,告法名者甚多,将及三鼓,处一濡毫书“贼人”二字,复历声言“有贼”,众皆出门,见执兵器者数人,惊惶逃窜不知所往。

大安改元(1209)北京请居华阳观。庚午(1210)醮于蓟州玉田县,处一对其徒说:“你听见空中剑盾击撞之声没有?北方气运将回,生灵必有横祸啊。”这年果天兵南牧。贞祐四年丙子(1216)文登令温迪罕龟寿迎处一归天宝观。

明年丁丑(1217)四月二十三日,处一对门人说:“群仙已约我了。”于是沐浴冠带,焚香朝礼十方,索笔书颂云:“跃出乾坤造化权,神光晃朗遍诸天,飘飘鹤驭超三界,喜受金书玉帝宣。”书毕奄然返真,时祥光溢于山谷,瑞气覆于川原。凡所作诗歌千余首,目之曰:《云光集》,收于明正统《道藏》中。

仙化后元世祖至 元六年(1269)敕赐「玉阳体玄广度真人」号。至大三年加赠:「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

祖师以 修炼、传承他的教理、思想为主的门人派别称为全真道嵛山派。简称嵛山派。

王处一继承王重阳思想,以道教本门为本位,以无为主教,主张全抛世事,内 炼心性,名之为“齐修万行,聚神一气”。修行讲求“真实”,即真 性、真功、真行。 著作有《云光集》、《清真集》、《西岳华山志》。

王处一 弟子很多,碑言:“条分派出,多于六宗,数不啻万。”弟子见于金石者有解道 枢、朱景逸、李志明等。王处一也是一位词人,他的多部作品留传至今。

请简述道教各教派

一盟威道(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沛人张陵于蜀中创立正一盟威道(俗称五斗米道)。据《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等史书记载 丹鼎派又称金丹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炼金丹求仙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最早由古代的神仙家、方仙道发展而来 符箓派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于君道三国时道教的一个道派,流传于东吴一带,存在时间不长,托教祖于吉之名而传道,从北方流入江南 李家道魏晋时的一个道派,活跃于江南一带。据《抱朴子·道意》记载:吴大帝时,蜀中李阿穴居不食,号称八百岁公,后不知所在 帛家道魏晋时的一个道派,活动于北方及江浙一带。帛家道的来历还不太明确,依据史料只知与帛和有关 清水道五斗米道的支派,托称为张天师家奴所创。清水道以清水为人治病,据《三天内解经》说:在清明求愿之日,向一瓮清水烧香礼拜,认为道在水中 灵宝派灵宝派以《灵宝五符经》为看家经典。灵宝的说法,东汉方士已有,起源于一种神秘的「符」,据说是护身法宝,所谓「无上灵宝谒」正是《太平经》对这种宝符的赞颂 上清派上清派的成立和陶弘景的努力分不开。在陶氏之前已有上清派的雏形,造作了一些经典 楼观道北魏时陕西终南山一带兴起的道派,是继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之后产生的又一有名道派 重玄学派道教中以「重玄」思想注解《道德经》而闻名于世的一个学派,并非有组织的道派 闾山派闾山派,是道教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流行的一个重要流派 天心派宋代正一派的一个支派,以传授一种新符箓「天心正法」而得名 神霄派内丹与符箓融合而产生的符箓新派,形成于北宋末。神霄派的创始人为江西南丰道士王文卿,他托称得唐道士汪君之传 清微派唐末产生的内丹与符箓相结合的新的符箓道派,该派称其符法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名。据《清微仙谱》说 东华派北宋末灵宝派分化出的一个支派,创始于道士宁全真。据载:宋尚书王古原继承丹元真人东华嫡传,后传给得灵宝之法的田灵虚,田氏合东华、灵宝二家之学,传给宁全真 净明道净明道发生于对许逊真人的崇拜。唐代开始盛传许逊事迹,将其仙化,出现崇拜热 大道教(真大道教)大道教创始人为刘德仁,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他托称有老人授其玄妙道,此即大道教的创立 太一教(太乙道)太一教由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创建于金熙宗天眷初(公元1138-1140)。太一教的得名起于该教对太一神的崇奉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玄教 龙虎宗的一个支派,为元代道士张留孙创建。张留孙是信州贵溪人,幼从伯父学道龙虎山上清宫,为张宗演弟子 龙门派全真道的一个支派,奉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开派祖师。因邱处机曾隐修陇州龙门山,故取名[龙门] 遇仙派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玄真人马钰所创,以清净修炼为主旨 南无派全真道支派之一,为北七真之一的长真祖师谭处端所创 武当派因起于湖北武当山而得名。武当山又称「太和山」,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活动圣地,为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的发祥地 碧洞宗全真道龙门派的支派。清朝康熙年间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所创。陈为湖北武昌人,曾在武当山太子坡投师于全真道士詹太林,后入川在青城山传道 中派 元道士李道纯,道号莹蟾子,为南派白玉蟾的再传弟子,丹法融汇三教,核心要诀为「守中」、「中和」,在内丹法中自成一家,被后世道教称之为内丹[中派] 东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明嘉靖时陆西星所创。陆字潜虚,青年时偏于儒家,后转向内丹 西派 道教内丹功法的一派,清咸丰年间李涵虚所创。李为四川乐山人,自称于峨眉山遇吕洞宾张三丰,得丹法秘要,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成道 追问:那现在还有那些流传下来了? 回答: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 正一教 、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追问:谢谢

道家各神仙的名字

道教有着非常庞大的神仙系统。有着很多的神仙。如三清五老、六御天帝、金母木公、三官大帝、十方天尊等等。

1、三清

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天宝君全称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原始天尊)

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灵宝君等)

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2、五方五老君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

3、六御天帝

六御,位居三清五老之下,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

上: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统御诸神万天;

北: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统御日月万星;

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兵戈万雷;

南: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灵;(俗称寿星)

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玉帝之妻,统御山川万地;

东: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玉帝伺者,统御万类;(俗称太乙真人)

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合称四御;太乙救苦天尊位在四御之后;

4、金母木公

统领管理男女诸仙。

西王母,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特别强调, 在正统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非夫妻关系,西王母比玉帝出现得早)。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所有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俗称王母娘娘)

东王公,先天阳气凝聚而成,所有男仙之首,掌管蓬莱仙岛。

5、三官大帝

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隶属六御之西方天皇勾陈大帝管辖,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三官大帝比三清尊神出现时间还要早,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王。每逢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民间俗称福星)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扩展资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概况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参考资料:--道教神仙、--神仙谱系、--道教

历史上的全真道教

最近重拍的《射雕英雄传》又上映了,一群95后的小字辈们演得非常好。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小说里,全真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派组织。在射雕年代,全真教是武林最富盛名的大教派,首任教主王重阳以“天下第一”的武功笑傲群雄;到了神雕年代,虽然全真教今不如昔,但以丘处机为首的“全真七子”,依然在江湖世界里具有崇高的声望,极少有人胆敢小觑。在这两部小说里,全真教都是以一个亲宋爱国的教派面目出现的,虽然也出现了类似赵志敬这样通敌卖国的叛徒,但毕竟是少数,全真教的三代典型教主: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都是忠肝义胆、爱国爱民的江湖豪杰,他们在抵抗金国、蒙古的先后入侵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先锋带头作用,是南宋小朝廷的北方屏障。然而历史上的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三代教主,却和小说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性:在他们执掌全真教的一生中,亲金元而远南宋,毕生服务于异族政权而毫无愧色,当时的金宋与蒙宋之民族仇恨相当于现在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所以在中国正史中他们实际上都是被冠以汉奸之名的人物。时至今日,丘处机还是被传统历史学家所诟病的!

重阳创教

先说王重阳手创全真教。

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王喆(哲的异体字),北宋京兆府咸阳大魏村人(大魏村现属泾阳县,至今尚存)。王重阳出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是不折不扣的宋人。因为家境殷实(属于富裕地主家庭),故而少年王重阳有条件习文练武,《金莲正宗记》记载他“骨木雄壮,气象浑厚”“膂力倍人,才名拔俗,早通经史,晚习刀弓”,可见丘处机说王重阳“少年时先学文,后练武”,情况大致不差。1127年靖康之变后,咸阳纳入金国领土,中原板荡,兵连祸结,但地处关中的偏僻乡村幸运躲过一劫,未遭大的劫难。但王重阳并未表现出什么“家国之痛”,或许是因为北宋暮年的腐朽气息,已经让他心如死灰了罢。1133年,21岁的青年王重阳参加刘豫伪齐政权的科举考试,应礼部试,结果名落孙山。深受刺激的他时隔几年后,又参加了金朝的武举考试,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26岁的王重阳应武略,中甲科,成功考取了金国功名,后被授予甘河镇酒监一职。王重阳考取功名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小官吏的幸福生活。但年复一年的官场迎来送往生涯逐渐让其倍感厌倦,加上仕途多年也无晋升,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47岁的王重阳借口遇到了汉钟离和吕洞宾两位神仙,就此抛家弃子、辞官入道,这就是全真教史上著名的“甘河证道”。王重阳“遇仙”后,在终南山下祖庵镇结庐修炼,又挖了一个小地窖,修成坟茔状,立碑“活死人”,自号“王害风”,这就是《神雕侠侣》活死人墓的原型。

小说中的活死人墓方圆数里,机关重重,能容纳数千人的军队和粮草兵器,而实际上真正的活死人墓只要一个人花半天时间就可填平。

王重阳在终南山传道三年,结果很惨淡,乡人对他毫无兴趣,只招来了史处厚、严处常等几个弟子。1167年,王重阳离乡东去,赴山东半岛传道收徒,这一年,可视为全真教的创立之年。王重阳将自己手创的教会命名“全真”,历史上有多种解释,一说是“真性保全”,一说是“精气神三全”,一说是个人内修的“真功”和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两全。但不管哪种解释,全真教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扶危济困、怜孤惜寡当作了一项教务,造福一方百姓,这一点和小说是吻合的。王重阳选对了路,山东半岛道教氛围浓厚,蓬莱仙山更是大名远扬。加上此时金国统治者有意扶持道教,故而在山东,王重阳陆续收了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和刘处玄七个得力弟子,即著名的“全真七子”。此外,王重阳又得到了牟平大富周伯通的财力支持。有了徒弟,有了资金,全真教顺利地在山东站稳脚跟。小说中的周伯通是老顽童,办事极不靠谱,但历史上的周伯通对王重阳及全真教贡献甚大,没有周的鼎力支持,全真教的壮大不会这么迅捷。当然,周伯通没有出家,这一点上,小说和史实吻合。然而,正当王重阳准备大展拳脚之际,厄运突然降临,1170年,王重阳突然去世,享年58岁,不知道是否练功走火入魔,伤了身体,做为一个学武修道之人肯定算不上长寿。

王重阳开创全真教一共不到三年就溘然长逝,传承、光大全真教的历史重任就交到了全真七子手上。全真七子出家前有两个共同点:第一,基本上是一方富豪;第二,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即传统的儒商阶层。看来想玩宗教传道而扩大影响力,金钱是第一位的。

马钰出家前“富甲宁海,家饶于财,号马半州”,自幼出身儒门,“长通经史”,娶妻孙富春(孙不二),也是当地富豪之女,且“礼法严谨,素善翰墨,尤工吟咏”;谭处端“世居宁海,为人慷慨”,且智力超群,“记诵敏捷,同辈罕及”,绝不是小说中的粗鲁铁匠形象;刘处玄“乃祖乃父,世居武官”,他自己也曾“舍良田八十余顷与龙兴巨刹”,穷文富武,相当有钱,王重阳表扬他的诗作如“松之月、竹之雪,不受于黄尘”,极具特色;王处一家境如何史载不详,但也是自小聪慧,七岁能参悟玄机;郝大通“家故富饶,世为宦族”,又“禀赋颖异,识度夷旷”。

以上六人,都是既有财又有才的人物,唯独丘处机与众不同。丘处机祖上也曾富过,“家世栖霞,最为名族”,但到了丘处机的爷爷这一辈,家道开始中落,已经变成了纯粹的农民(“祖父业农,世称善门”),到了丘处机这一代,由于父母早亡,故而家境十分贫寒,自然也受不到什么好的私塾教育 但最终,丘处机成了光大全真教的第一人!全真七子(一说马谭刘丘四大弟子)在终南山安葬师尊、结庐守墓三年后,于1174年的中秋之夜,开始了一场开诚布公的内部会议。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后王重阳时代全真教的未来走向发展趋势”,与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同。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每一个人出家后都出版过道经专著,对如何传承、光大全真教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坚定立场,所以,众人对全真教未来发展之路的思想认知产生了分歧。各人各持己见,“马曰斗贫、谭曰斗是、刘曰斗志、丘曰斗闲,四子之志各异,翌日乃别”,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能不欢而散,各奔东西:马钰留在了终南山祖庭,创立全真遇仙派;谭处端和刘处玄南下洛阳,游方于闹市,乞食于街巷,分别创立全真南无派和全真随山派;丘处机西去宝鸡磻溪,后于陇州龙门山开创了大名鼎鼎的全真龙门派;王处一隐居胶东昆嵛山(不是西域昆仑山),开创全真嵛山派,并在此获得了“铁脚仙人”的外号;郝大通北上赵魏之间,开创全真华山派;孙不二先留胶东后赴洛阳,创建了全真清静派。七个人开创了七个新支派!表面上看是一种力量的分散。但实际上,七人分别以终南山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散活动,各自收徒传道,全真教的影响力反而比王重阳时期发展壮大了很多。小说中全真七子平时散居各地,各有分观,就是一种暗喻。七人之中,王处一、孙不二向东走,谭处端、刘处玄向南走,郝大通向北走,马钰原地不动。唯一一个向西传道的,就是丘处机!当年王重阳在陕西家乡传教不利,无奈只能东去山东传法,如今他的爱徒反其道而行,从山东反赴陕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向着师尊的故地披荆斩棘、踽踽前行。

丘处机选择了姜子牙垂钓旧地磻溪以及汉代就声名远播的道教名山龙门山传道,自然也是“人以景贵、景显人名”,通过长达13年的修真布道,终于收到了井喷一般的效果:信徒众多、影响广泛,以至于到了1188年,金世宗完颜雍聘请丘处机北上燕京主持万春节醮事;1191年,继位的金章宗完颜璟,也就是小说中完颜洪烈的父皇,赐给丘处机家乡一座大道观,题名“太虚观”,以彰殊荣。

从王重阳到丘处机,两代全真掌教都接受了金国的册封和赏赐,这和小说中全真教扶宋抗金的情节截然不同。丘处机以后的列代掌教,包括尹志平,都接受了异族政府的册封,无一例外。随着13世纪初蒙古崛起草原、金国日渐衰落,政治嗅觉敏锐的丘处机迅速看出蒙古是一支“潜力股”,全真教要继续得到上层建筑的扶持,保持长盛不衰态势,应该立刻舍金亲蒙,捞取新的政治资本。1219年,日渐老迈的成吉思汗和所有的封建帝王一样,开始渴望长生不老之术,在听闻了“丘处机是三百岁的活神仙”传闻后,下定决心要请丘神仙帮助自己长生不老。1220年,已经72岁高龄的丘处机欣然应召,带了18位弟子西行面圣,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阿富汗兴都库什山),铁木真隆重接见了风尘仆仆的丘处机一行。虽然丘处机并未提供长生不老药,但给出了三个“锦囊”:清除杂念、减少私欲、心地宁静。耶律楚材在《玄庆风会录》中将其归结为两点:去暴止杀、济世安民。成吉思汗并不满意初次会见的效果,但依然厚待丘处机在身边一年时间,每天被丘处机灌输诸如“敬天好德、宽仁止杀”“内固精神、外修阴德”“清心寡欲、净体凝神”“体恤苍生、爱护黎民”之类的教导。教的人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听的人耳濡目染,也多少有所触动。在成吉思汗执政晚期,对中原的军事政策有所缓和,且派人将仁爱孝道的主张晓谕四方,这些和丘处机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听了丘处机一年的课后,成吉思汗终于确认丘神仙没有“藏私”,这才派了五千骑兵护送丘处机东归。对于成吉思汗赏赐的大量奇珍异宝,丘处机坚决谢绝,但接受了成吉思汗对全真教的优待条件:免除教徒各种税赋。丘处机回国后,成吉思汗又赐给他信符、玺书,让其统领全真教并掌管天下道门,同时划拨金国皇宫御花园翻建全真宫观(即今日北京白云观的前身),全真教至此到了发展的最高峰。1227年,丘处机病逝,享年79岁。看来丘处机在养生卫体方面确有道行,从72岁到79岁之间,基本上都在进行长途奔波,那个时代交通极其不便,车马劳顿,来回几万里不是好玩的。在他死后,弟子李志常编撰《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这段不平凡的旅程。毫无疑问,全真教的崛起、兴盛,主要功绩是丘处机建立的,他虽然是全真教第五任掌教,但比起他的师父、师兄,无疑站在了更高的高度,所以也看得更远。丘处机去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王志坦、张志敬(小说中的赵志敬)、祁志诚等全真第三代弟子陆续接过掌教的位置,传承丘处机的思想,完成丘处机的遗愿。

清和再兴

尹志平是一个贯穿《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两本书的人物,他是丘处机的得意弟子,接过了全真七子的衣钵,被委任为新一代的全真掌门,道号“清和真人”。在《射雕英雄传》中,他还只是一个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小道士,虽然不免鲁莽,但也算得上是尊师重道、果敢坚强;到了《神雕侠侣》中,他已经变成了中年大叔,除了面对小龙女会方寸大乱,在其余事务上冷静稳重、精明强干,是个不错的掌教继承人。历史上的尹志平,和小说中的人物差异较大,因此在新修版中改名换姓为甄志丙。其简历如下:1169年,尹志平出生;1191年,拜师丘处机;1219年,随丘处机觐见成吉思汗,为西行十八弟子之首;1227年,继任全真掌教;1238年,辞去掌教之位,将教务交付李志常;1251年,逝世,享年82岁。这么看的话,小说和历史上的尹志平相比较,只有1219年西去觐见和1238年掌教退位两件事情是可以贴合上的,而真正的尹志平堪称长寿老人,比小说中横遭惨死的结局好太多了。历史上的尹志平和他的师祖、师父一样,向来亲金元而远南宋,风格一脉相承;异族统治者也对尹志平封赏有加:1232年,尹志平迎见南征回师的元太宗窝阔台,太宗令皇后乃马真氏代祀长春宫。

1234年,乃马真皇后赐尹志平道经一藏。

1249年,元定宗贵由赐尹志平“清和演道玄德真人”称号,加赐金冠法服。

1251年尹志平去世,十年后的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追封尹志平“清和妙道广化真人”称号;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武宗海山再封“清和妙道广化崇教大真人”,尹志平算是极尽哀荣。

全真教的传承梯队基本上是金字塔形的,开教祖师王重阳是第一代,他的徒弟全真七子(北七真)是第二代,到了“志”字辈的第三代弟子已经有了数百人之多,第四代、第五代更是数不胜数。全真教最鼎盛之时,“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端的是了不起!尽管全真教一直臣服于金元政府,但势力日盛的全真教还是引起了元朝统治者的猜忌,早在元宪宗蒙哥汗时期,喇嘛教和全真教为争夺天下宗教总领地位,就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佛道《化胡经》之辩,即著名的“戊午佛道大辩论”!

这场辩论赛中,双方各出17人,全真教首席代表是李志常,而喇嘛教首席代表是大名鼎鼎的萨迦五祖八思巴。喇嘛教在元廷的暗中支持下取胜,夺得了宗教总领的位置,而全真教由此逐渐衰落,风光不再。由此可见,虽然王重阳以及他的继任者一直将全真教定位于“宗教服务于皇权”的角色,但统治阶级却掌握着全真教的生杀予夺大权,既可以提拔、赏赐,也可以打击、限制,元朝统治者一边让喇嘛教取代全真教的位置,一边不停擢升已死的王重阳的地位(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其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一手硬一手软,既利用全真教稳定政权的宗教作用,又不至于形成新的“黄巾之乱”。对于“从未抗金、一直亲元”的全真教来说,真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悲。

小说和历史上的全真教形象背道而驰,读者也不须多有怨言,全真道士一边弃世,一边积极和俗世有种种关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全真教要发展壮大,不能不服从统治者的意愿,以政治风向为导向,这是全真教立世生存的必由之路,我们不该对此过于苛求。在现代,金,蒙,宋早已融合同化成大中华了,汉奸之名,不说也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5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