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家内丹内丹术之丹道养生内丹术要论,由道医阁整编自明代正统道藏:玄问
或问日:道家者流,其谓玄者何也?日:玄,天也。即道之大原出于天也。日:其亦始乎老子玄之又玄之谓乎?日:然。吾闻诸史氏日:道家者流,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担足万物。其为卫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黜聪明。释此而任卫,则无所取焉。
又日: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卫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能为万物主。此太史氏之先黄老而后六经者也。老子生周末,尝为柱下史,周衰述上下经而隐。其徒则关尹、亢仓、庄、列是也,其言一本于修道德、全性命而已。内而修之,抱一守中所以全生也二,外而施之,不争无为所以利物也。惟处乎大顺,动合自然,慎内问外,而纯粹不杂。静一不变,担然无极,动以天行,乃合乎天德者也。虽用于世,以慈俭谦约,为用不过,固守退藏,不为物作,一,返乎虚无平易、清静无为、柔弱素朴。是以天下之物,本以谦则无累,含以虚则无碍,行以易则无难,变以权则无窒,使民自化、自朴、自正焉耳矣。盖将全物之本然,而复乎一初也乎。故不拘乎仁义忠信,政教俗化之丝纷棋布也,非以是为不可周于世也。蚓周衰俗薄,亦将拯弊救危,以还乎纯古者焉。其采儒墨之善也。
孔子尝问礼焉,其言日: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辨闳远而危其身,好发人之恶者也。此孔子之谓博古知今而闻诸老聪云。杨子之[非]兼爱,遇老子而舍者争席。墨子之尚同明鬼,殆若类焉。而庄列之书且杂其说。名家者,则治国用兵,尚贤爱‘民近之。纵衡家者,则翕张强弱与夺似之。而传世之久,为道之宗,莫过精神专一,澹足万物,去健羡,黜聪明为要,是以虚无为本也。若无欲而朴,不吉。而信,其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后其身而先焉,外其身而存焉。故曲全枉直,知盈守洼,知新守弊。则明而若昧,进而若退,辨而若讷,巧而若拙,直而若屈。不割其方,不秽其廉,虽直而不肆,虽光而不耀,以全其用也。若其操以诚,行以简,待以恕,应以默,盖以事物为粗迹,以空虚为妙用。故儒以其寓言放说,皆荒唐缪悠之辞,不切于世用。虽然,抑亦不出乎通三才之理,序万物之性,违死生之常,外事物之迹而为言也。固有以见夫六合之外,天地之先,敛万有于一息,散一息于万有者欤。是日凝寂,曰邃深,日澄彻,日空同,日晦冥。信所以浑乎,洋乎,游太初乎。且天地之运,轻清上浮者,积气也;重浊下沈者,积块也。周流六虚,往来无穷,而讪伸消长,刚柔进退,通乎昼夜,代乎四时。其风霆流形,庶品露生,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消自息,万物相浑仑而未离,其黑形质具,皆天地含精而化生,是故常生常化之不已。其晦明禅续,无一息之异也。所以外天地,遗万物,庶出乎理气之囿,而造化无极无朕之先,非声臭之可测,象数之可求也。瞑津芒昧,超乎万物而为万物根本,岂不至玄至微也哉。杨雄之谓玄也,以数准易,设方州部家畸赢之用,其亦历曹之一端欤,非吾所谓玄也。
史迁日: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亦何互相讥议之甚哉。然而虚玄之长也,后之宗之者,舛诞偏缪而至也。岂皆老庄之失使然哉。善学者故必求夫虚无之本也,是之谓玄。
或问:子之言玄也,若本诸实,而经籍之谓皆先天地而卑宇宙,陋霸夷而尊王道。其所贵者,返求诸身,修己以厚生,超形以遗幻,然后神化莫测,后天而终,与夫老庄之言何若异哉?日:道一而已,岂有无虚实之殊也哉。予稽诸载籍,信不诬也。特老子之传以《道德》上下篇为本。后之人不失之杂,则失之诞。其谓内圣外王之说也,非无君人南面之术焉,特用之不同耳。其于修炼则日谷神玄牝,致虚守静,守中抱一,守一处和而已。后之倡其说者,财有真伪邪正之辨焉。若《阴符》之言兼修身治世,则与《道德》合矣。若《龙虎上经》之文,则与石壁《参同》合矣。然学《老子》者,舍仙道尚何从焉。其日内丹,莫不以神黑为本,外丹莫不以铅汞为宗。金液与天地造化同途,盖神室为丹之枢纽,日魂月魄为真铅汞也。阳升阴降,不离子午之方;日往月来,必居卯酉二位。阳火自子而升,至巳为阳极,而阴生于午也。阴符自午而降,至亥为阴极,而阳复生于子也。神室中虚迳寸圆高中起以混三才,即吾中肩也。出阴入阳以生真汞,内炼玄精,则火自坎生,水自离降。是以坎离以南北为经,砂汞乃其异名。惟水火为干坤之用,即金土二用也。其曰三五与一,天地至精,顺三一而得其理,则三五相守,金火乃相运持。丹砂生于真铅之中,金火即真铅也。故经曰:铅者金精,水者道枢也。《参同》亦曰:干坤位乎上下,而坎离升降于中,坎戊月精,离己日光,五行为经,以坎雄金精、离雌火光也,皆居中官。土德自震而起,至干而满,历巽而消,至坤而尽。抑有无相制白者,金精也。黑者,水基也。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腹。金归性初,乃水金还性也。盖丹砂乃木之精,得金乃并。金水既合,则木火为倡。金木相萦,水土相配而成丹矣。其曰药物也,干阳生坤,坤阴包干。干金生坤土,象干之中爻,居坤之内,是乃金水同宗。象坤之中爻,居干之内,乃木火同位。干坤寄体坎离之中,而坎离乃为干坤之用。火之成数七,返居东震,为七返。金之成数九,返居北坎,为九还。故火炼于土,金入为水,包裹飞凝开闱灵户也。然必得火炼铅而成丹也。其曰火候也,斗枢钟律之运,本九一之数,合二六三九之数。终必复始,含元抱真,播精于子,寅申为阴阳之极。策数之法,盖月以十二卦分之,卦得二日有半,各以本卦之爻,行本卦之策。自八月观卦以后,至正月泰卦,阳用少二十八策.阴用老二十四策。自四月大壮以后一至七月否卦,阳用老三十六策,阴用少二十二策。十二卦周即为一月之功,十二月周即为一岁之运。返复循环,无有余欠。此与邵子《先天图》周始具同,皆伏羲易象位次也。是故天根月窟之妙,阳始于复,极于干;阴生于妮,极于坤。循环六十四卦,无毫发异焉。此其陶冶万类,终始无形,合乎大通,混冥也乎。故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拆毫剖芒不可为内,抑亦弗畔于道矣。其纳甲之说,干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艮纳丙,兑纳丁,皆定位也。而坎纳戊,离纳己,初无定位也。且六卦之阴阳,即坎离中爻之周流升降也。朱子谓:姑借此以寓其进退之候,是也。财《火记》之作,其有本哉。后之人因砂汞假喻之说,遂有内外丹砂之别,各托文以诧世。然以人灵于物,又岂全假草木金石,而后能造神化之机也哉?《参同》所谓托号诸石,覆冒众文,是矣。然虽诸子之所罕言,而即性命神黑之谓耳。若夫"穷阴阳之至理,夺造化之至神,丹道其尽矣乎。蚓丹之喻特假象耳,又何炉鼎、火药、铅汞、龙虎、婴、牝牡之谓也。若《关尹》有曰婴儿药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尼土偶之类,老子之时无之。或谓伪书者,此也。苟执象泥文,舍源求流,姑好为神怪谲诞,以夸世眩俗,皆方仗怪迂之言。少君、乐大、文成、五利、公孙之流是也。若《抱朴子》黄白变化之事类之,务以左道惑众,侥幸一时,其肆妄稔恶,为有不败亡者哉。噫嘻,善言仙者,止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是以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而已矣。故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气全,我未之能易也。抑虚极则灵明,-灵明则神化,乃与天为徒,游物之初矣。轻清之气上浮,则至阳之质与之俱升。或曰:圣人不师仙,是岂来诬世也耶,而求之道其惟守中乎。
或问:丹之守中中已矣。何教之设,众法异卫之纷纭乎,是果亦守中之可尽乎,而必外资术数而然哉?日:道岂岐而二乎。天也者,积气也。上帝则天之主宰也。由淇津未判之初,三黑化生,即梵清景、玄元始也。妙无者,性之始。妙有者,黑之始。由三黑而生九黑,即九霄也。虚无之界无穷,轻清之黑无体,而宰制之神亦无方也。以宰之有所隶焉,是降经录以训之,符法以阐之,以是法立焉。而其传尤着者,汉天师、茅真君、许旌阳、葛仙翁、丘真君也。曰三洞四辅、清微、灵宝、神霄、邓岳者,洞辅之品,经录是也。清微始于元始,而宗主真元阐之,次而南岳魏君、陵郡祖君,祖宏四派之绪,倡其宗者,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雷渊、李虚极,而张、许、叶、熊而下,振益衍矣。灵宝始于玉宸,本之《度人经》法,而玄一三真人阐之,次而太极徐君、朱阳郑君、简寂陆君,倡其宗者,田紫极、育洞微、杜达真、项德谦、王清简、金允中、高紫元、杜光庭、寇谦之、留冲靖,而赵、林、白、陈而下,振亦衍矣,是有东华、南昌之异焉。神霄则雷霆诸派,始于玉清真王,而火师汪真君阐之,次'而侍宸王君、虚静真君、西河萨君、伏魔李君、枢相许君,倡其宗者,林灵素、徐神翁、刘混康、雷默庵、万五雷、方贫乐、邓铁崖,而上官、徐、谭、杨、陈、唐、莫而下,振亦衍矣。邓岳则朱熙明、郑知微、卢养浩、叶法善,倡其宗者,左、郑、潘、李,而派益衍矣。然究其要也,俱不出乎三黑五行之妙焉。
经日: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即河图三五之数也。是以雷霆合九一之数,阳雷阴霆,霜生霆煞,枢阴机阳,雷善霆恶,皆藏乎太极之中。求诸身则中肩雷垣也,五黑五雷也。心为灵府,五官之主宰也。以己之灵合三黑五行之妙,可以烛幽破暗者,以至阳而炼至阴,以至明而烛至暗也。南斗陶魂,六水数也。北斗铸魄,七火数也。以炼己之工炼魂,聚其昏散之气,超其沈着之念,而化生阳明之界,以脱阴晦之境矣。可以纵闭阴阳者,会二五之精,凝九一之气。养之内日丹,施之外日法。以五黑激剥而成声,雨旸之用备于呼吸之顷。以己之神役彼之神,则寂然之中此感彼应矣。所以发天地之煞机,合阴阳之制化,皆己之灵与之合德通神者也。若驱劾邪魅,御除灾疠,则犹末事耳。且古者吁天擒祭之设,流而为梼祠荣桧者,自汉武以来有之。
传曰:荐之上帝,斋戒沐浴,以杞上帝,皆所以达其诚也。虽苹系涧扯之微,亦可事也,特寓其诚焉。故日: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务修德音,以享鬼神。苟诚息德亏,惟假外饰,文绣慕经,缀华绘绮,纵衡交错,务极耳目之街,以夸世骇俗。厥所事也,果钟鼓玉帛云乎哉。蚓道之设象,皆则夫天真地只昭布森列之仪,是有科范仪典之制焉。皆致敬竭诚之端耳,使瞻礼之皈斯有格也。后之人则不然,惟声利是趋,藻敝是尚,皆弃本逐末,舍真竞伪,又何异夫巫祝贪佞之徒,以侥口体货财之为计哉。且高其阐奥,异其蹊迳,神其机缄以惑众鼓类,使嗣之者习为俦倡,不究诸内,惟眩诸外,岂不去道远矣,尚何冀感通之谓也哉。噫,虽授之之异,而殊途同归,无二道也。善嗣之者,必博参而约守,以辨疑解惑而已,非徒号多斋异之谓至也。法不云乎,真中有神,诚外无法。由是观之,果符呎呈诀之云哉。抑古之谓师德者,草而衣,木而食,饥饿其体肤,摧砺其身心,澡涤其气虑,物欲情垢无一毫足以涵其中,制其外也。则混乎天人一致之工,神明与居,心与天一,吾心即天也。故以天合天,不可彼天此非天,彼玄此非玄也。则感应之机,其致一也,岂有一发之问哉。所谓纯素之道,惟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不亦宜乎。舍是而汨于尘垢,流于声耀,蔽于纷华,而更相师友,若蚁慕蜂聚,而日我仙也,我灵也,非邪则妄矣。岂庄子之谓大宗师者哉。嗟夫,经所述也,微彭、魏则几沦于方仗矣;法所秘也,微王、白则流于巫祝矣。然官天地,府万物,与鬼神合其吉凶,尚于予言廓而求之,所谓致命通玄也,将可默识矣。
道家的所谓“内丹”,乃是相对于“外丹”而言。烧炼“外丹”需要炉鼎药物,掌握火候。而修炼“内丹”则不用真的炉鼎、药物。丹道家为了表述修炼“内丹”的功理功法,则借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体喻作“炉鼎”,精气神喻为“药物”,以意念呼吸作为“火候”,经“筑基”、“初关”、“中关”、“上关”等几个步骤的长期修炼,可使人体固有的精、气、神“三宝”,聚而成为“内丹”,以达到延年益寿返老还童的目的。那么什么是“内丹”呢?伍仲虚《天仙正理直论》作了明确解释:“胎即神气耳,非真有婴儿也,非有形象也。盖大丹之成,先以神人乎气,后气来包乎其神,如胎儿在胞中无呼吸又不能无呼吸,生灭之相尚在,出入之迹犹存,若胎孕之将产时,故比喻之曰怀胎、移胎、出胎。”
这样,佛家的舍利有物可见,而道家的内丹除了有透视功能的人能见到其光团外,只有修炼丹功进入胎息境界的人才能亲身体验得到。在古丹经中,所谓“内丹”、“金丹”、“圣胎”、“胎息”等,全是同一比喻,并不是
指在下丹田或其他部位真的结了一粒质地坚硬的“金丹”,或真的怀了一个胎儿,笔者领悟《胎息经》文并以进入胎息境界四年多的亲身体验,以为“胎息”是一种功能,即胎儿的呼吸功能。胎儿分娩后,脐带剪断,口鼻呼吸开始,而在母体中的“胎息”功能也就逐渐消失。练内丹功者经长期练功,把在胎儿时就具有的“胎息”功能重新恢复起来。因此,进入胎息的练功者,同时具有口鼻呼吸以及胎息两种功能。在乎时,口鼻呼吸仍有,而下丹田内的“胎息”即使不在练功时也一刻不停地恒动。王文禄《胎息铭》:“吐惟细细,纳惟绵绵,坐卧亦尔,行立但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练功时,口鼻呼吸亦变得又微又细,“似有似无”,“若存若亡”。在静定中,“凡息即停,真息自动”。这时练功者体内真气的活动情况与胎儿元气以腹脐为中心的聚散情况就完全一样了:聚则成团,散则无形;力量时强时弱,范围可大可小,强则大,大至延及中丹田、上丹田,弱则小,小至仅在腹中微动,甚至不觉其动。正如《养真集》所说:“神凝气结,止有一息,腹中旋转,不出不入,名曰胳息。”因此,胎息也就是内丹的实质,乃是以元气为主体的人体精气神的结合物。它在人体中乍聚乍散,聚则成团,散则无形。正如进入胎息十多年的内蒙古气功科学研究会顾问张有光先生在“我对胎息的理解与体验”一文中所说的亲身体验那样:“通常我总感觉所谓胎息,实际上是一团凝聚力与扩散力都很强的气,一刻也不停地以丹田为中心做强劲的运动,同时它又同脏腑和经络构成网络,进行联动以至恒动。”
道家之所以十分重视内丹功的修炼,以期“结丹”,即进入胎息境界,其原因在于胎息与寿命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人云:“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因为练功者除了有常人的口鼻呼吸外,还有常人所没有的胎息功能,而全身毛孔的呼吸功能也比常人强。因此,可以吸收大量字宙能量以增强体质,如偶有病气也能及时扫下除。体内精满、气足、神旺,精气神被炼得充充盈盈,活活泼泼的,再加上平时注意起居饮食等方面的养生,持盈保泰,那么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甚至返老还童,那是必然的了。
道家重要功法“内丹功”可使任督互通、体健神采
中国儒学
10小时前
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认为:阴阳失调,乃百病之源。内丹功一旦练成,可使小周天水火既济、任督互通,达到高度的“阴平阳秘”,使人病源消除,各种沉疴痼疾自会霍然而愈;同时,可打通任督二脉,使人体健神采、豁达长寿。对修炼内丹功者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内丹家认为,只有修炼出元阳真气,使其沿小周天路线运转,结成内丹,才能真正保证人体健康,并奠定进修高层次功法——丹道大周天功的基础。
姿势:
每日子时(晚11∶00~凌晨1∶00)和卯时(凌晨5∶00~7∶00)(如无此条件,早晚练功即可),择一安静处,盘膝而坐(双盘最好,单盘也可),头正身直,双目垂帘,舌抵上腭,全身放松,双掌相叠置于小腹处或抚于双膝上。
功法:
盘好坐姿后,双目内视下丹田(脐内一寸三分处),摒弃一切思虑、欲望、杂念,用自然呼吸法,以鼻吸气,做到深、缓、匀、细,不能勉力而行,须顺其自然。以意将吸入之气微微送入下丹田内,与先天而存、潜伏于下丹田的元阳真气相接相合,融为一体。吸气后,稍作停闭,不用意力,自然地将气从鼻中轻轻呼出(以耳无闻其声为准),呼气时,意念不要离开下丹田。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反复习练。开始可先练十多分钟,以后随功力进展,逐渐延长。
当思绪完全平息,身心进入松静状态时,忽觉下丹田一动,随之再动又渐温热,仿佛一团模糊之物从中超然而出,身心内外,有一氤氲虚无恍惚气象。此情即是先天元阳真气产生,古气功术语称作“道自虚无生一气”。此时,练功者须守住心神,心不攀缘,亦不着相。即做到既不欢喜,也不惊疑,更不要分析到底是怎么回事。总之,应保持一种物我两忘状态,无论功中境界如何玄妙,皆以平常心待之。练内丹功是一个磨炼心性的过程,练功者需不断磨去执著心,勿妄求速成。心烦气躁,越不容易取得功效。所谓“欲速则不达”,诚为至理。
坚持练功,入静境界日渐稳定,下丹田温热感便缓缓弥漫开来,此时形神合一,仿佛全身融入虚空之中。如能保持心性不为诸缘所动,意念达如明镜止水,习者会感到下丹田气动,一股强而有力的真气从下丹田开始流注循环,先达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到百会,顺前额下至面颊,过“鹊桥”(指舌),接入任脉,回至下丹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气通小周天”。气通小周天后,真气可以沿任督二脉周而复始、自动运转,愈炼愈纯,久之凝结成丹。
如丹田处现温热、舒泰、畅美之感,那时,外肾兴起。须闭目以意内视下丹田,呼吸气息深入该处,吸气时加意念,意随息而行,与元阳真气互成一片;呼气时不管它,随其自然。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息,息息归根,意念集中于丹田。须注意的是,吸气时意虽随息而行,但切不可执著于呼吸。大约十至数十息,外肾即会完全软缩,恢复常态。元精被采回,归还于下丹田之中,复化为气。此步功法,道家亦称为“炼精化气”。唯真气充足至一定程度,才会自动循小周天路线运行,打通三关,完成筑基之功。
气通小周天过程中,若真气充足,循经而行时,神意要随着真气走;若真气不足而停下来时,则神意也要停下来,继续温养下丹田,待真气力量充实了,再顺其自然而行。此情,古气功术语称为“彼是主来我为宾”,即让识神退位,元神主事,虚静无为,在真气自动运行中,体悟自然之理。
运营人员: 冯玉鹏 MZ014
肾分左右生精之所为玄武所居
这才是真正丹道通于科仪法术之处
其中最关键的是口鼻在以人身象征天地的理念中口鼻为肝肺所在。魂魄作用之处
呼吸为无极变为太极这个太极
心因藏神,大家都知道换心的,习惯性格都换了。因心主火火化为土为戊土。人身之中央
影响五脏根本是土无论是脾土与思维的关系
下品夺舍中品夺神哪怕魂魄不在其志其神依旧留存
这是比灵.魂更加本质的法.术
当然这个还是略过了
心是重要的一个器官是血气枢纽能渗透到毛细血管
科仪还是法.术所谓的宣经
都是通过心发指令以气血为兵通行全身
也就是说所谓读经书通过心气纽带很深刻的舌震动让心脏把义理传递全身去理解
这个无论哪个宗,教都会通用
这个作用原理以不同方式被运用
不然诵读经典不同语言说神寄居于人的心
是为啥的
是心为宣读咒义宣读经义之关键
心若与意合就是戊己土合为金光通达全身
这时候,不是这个教派经典的问题,而是你可以通过任何包含深刻义理的经典
读出金光
虔诚不是必须但是却是一个很捷径简单的方法
丹道中会有一个浊水化清的环节
这个水可不是肾脏
浊水人体代谢杂质聚集最多的地方
是胆水?在胆
如果犯了这种低级错误,那就是抱歉,他们在瞎扯淡
或者终不能化浊水为清
什么可以辅助这种胆水之浊化为清气呢
是我们的津液也就是哪怕你肚子饥饿看到美食生成的口水也有这种作用
这本身就是人体的一种药
自产自销
产量高一些那么特定作用也会增加些
(以上文章选自群聊天记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男子丹道术南宗丹法之炼精化炁
下一篇: 宋元时期:宋代丹道大师李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