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唐越州会稽 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人,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 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 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 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 青光禄大夫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 ,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 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 ,“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 ,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 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 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 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 “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 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 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 》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 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 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 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 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 ,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 ”,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 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李适之、王琎、 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 (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 回乡后不久病卒。
(《旧唐书》卷一九○“文苑”中《贺知章传》)
贺知章字季真,赵州永兴人。性旷夷,善谭说 ,与族姑子陆象先善。象先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 太常博士。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表知章及徐坚、赵冬曦入院,撰《六典》等书,累年无功 。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一日并谢。宰相源乾曜语说曰:“贺公两 命之荣,足为光宠;然学士、侍郎孰为美?”说曰:“侍郎衣冠之选,然要为具 员吏;学士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然后处之。此其为间也。”玄宗自为赞赐之。迁太 子右庶子,充侍读。
申王薨,诏选挽郎,而知 章取舍不平,荫子喧诉、不能止,知章梯墙出首以决事,人皆靳之,坐徙工部。肃宗为太子 ,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而左补阙薛令之兼侍读。时东宫官积年不迁,令之书壁,望礼之 薄,帝见,复题“听自安者”。令之即弃官,徒步归乡里。
知章晚节尤诞放,遨嬉里巷,自号“四明狂 客”及“秘书外监”。每醉,辄属辞,笔不停书,咸有可观,未始刊饬。善 草隶,好事者具笔研从之,意有所惬,不复拒,然纸才十数字,世传以为宝。
天宝初,病,梦游帝居,数日寤,乃请为道士,还 乡里,诏许之,以宅为千秋观而居。又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既行 ,帝赐诗,皇太子百官饯送。擢其子曾子为会稽郡司马,赐绯鱼,使侍养,幼子亦听为道士 。卒,年八十六。肃宗乾元初,以雅旧,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当时最高的官职是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贺知章约659年越州永兴出生,字季真,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扩展资料:
贺知章出生在一个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宦家庭中,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及第后,仕途顺畅,声名显赫。
他曾任国子四门博士、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秘书监等要职。贺知章为官五十载,豁达纯朴,并没有沾染多少当时官场不良习气、
因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学富才雄而得到人们的敬重。唐肃宗被立为太子后,贺知章担任肃宗的老师,唐玄宗曾写诗称赞他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尽管结识的达官贵宦不计其数,但是贺知章最赏识的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没有功名的李白。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来到京都长安。
此时的李白,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声名的布衣。不料刚来到长安,便在紫极宫见到了贺知章。贺知章当时已是一位八十四岁的长者,身居太子宾客的高官显位。
他独具慧眼,读了李白的诗,十分欣赏佩服,称之为谪仙。两人一见如故,坐下来对饮畅叙,恰手头无钱沽酒,贺知章毫不犹豫地解下佩在身上以显示官品的金龟,派人换了酒来饮。
之后,贺知章又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对李白礼遇有加,命待诏翰林。李白,这位诗国的天才,向以高傲而闻名,很少有他称许的人。
但对贺知章,他却尊重备至。在李白长安生活的三年中,他和贺知章、崔宗之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在一起饮酒作诗,时人称他们酒中八仙。
—贺知章
导语:唐玄宗天宝初年,文名颇著的秘书监贺知章,上书朝廷,欲告老致仕归故乡吴中。那么贺知章是哪个朝代诗人,你知道吗?下面请随我来学习一下贺知章是哪个朝代诗人!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市)人。证圣进士,入丽正殿书院修书,参加撰写《六典》和《文纂》。后迁礼部侍郎,累迁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唐天宝三年(744)告老还乡为道士。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全唐诗》存诗十九首。其写景之作,清新通俗,无意求工而有新意。
【生平】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当世称重,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他常醉辄属籍,常与、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张旭、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玄宗御制诗以赠,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其间,写下《回乡偶卷》2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现存诗19首,多为祭祀乐章和应制诗。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为官。贺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常与李白、之、李琎、、、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乡后不久病卒。有诗狂之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男子丹道术南宗丹法之炼神还虚
下一篇: 隋唐时期:内丹学家——朗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