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隋唐时期:醉仙——谭峭

网络 2023-09-20 19:45:03
繁體中文版

道教发展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乱,道士和广大人民 苦不堪言,向往过上太平安定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顺天应人,通过个人修道和撰述著作 ,来表达这一包括道士在内的广大民众的愿望。醉仙谭峭及其《化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 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一 嵩山修道 青城隐身

谭峭,字景升,泉州(今福建) 人,其父谭洙,唐国子司业,乐善好施接济贫人,在地方上颇有名声。

谭峭,自幼聪 明好学,经史子集,典章故事,莫不博览,小小的年纪却博得了“神童”雅号, 在邻里乡党间流传。

谭峭学得了“五经”“四书”之后,其父 让其应进士考试,以便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而谭峭不服从父亲的说教,不 愿走做官的路,却独自爱好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以及《茅君列仙内传 》等道书,并对这些书都能过目成诵,说个头头道道来。

有一天,谭峭对父亲说他要 去游离京不远的终南山,父亲只好同意了。待他游历了北方的终南山、华山、王屋山、嵩山 、恒山、泰山之后,他决意不再回家了。父亲见儿子长年在外不归,便驰书责问令其回家, 他就回书说明求仙学道:“茅君划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峭慕之,冀其有益于父母。 ”就这样,谭峭立下了入山学道的大志。其父知道儿子的坚决学道,也不再以世事来约 束他,只好听从儿子的所为了。

谭峭为争得正式出家学道的名分,他“洁斋 ”三日后,名列嵩山道士名下,专炼吐纳、胎息、导引之功和辟谷养生之术。经过十余 年的勤修苦炼,达到了道教高层功夫,可不食人间烟火,专靠采晨露仙药餐松饵术,棲息烟 霞来维持生计,使嵩山师尊大为满意。

谭峭在嵩山修炼出了名。他在修炼中有时以酒 为乐,常常醉醺醺地,象腾云驾雾般地无所不之。谭峭出现了反常状态;夏天,他穿着乌裘 大衣;冬天,他身披绿布衫,有时,他好几天躺卧在风雪中不饮不食;人们当他是冻死了, 谁知走近一看,他的气息悠悠然。人们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起身的。

谭峭的父知道他 在嵩山学道,因思子心切,特派家童到嵩山寻访,一年四季不断捎来衣服和钱帛。谭峭得到 了这些东西,十分高兴,并回信对父亲说自己在嵩山如何如何安逸,让父亲放心;还多多地 赏给家童些钱物,感激他长途跋涉之劳。家童刚走,谭峭便拿出父亲捎来的衣、钱等物,到 大街上去,见到贫寒的人需要什么就给什么,散完为止。等到他再次去到酒家时,就两手空 空了。有人问谭峭:“你为什么这样做?”谭峭便意味深长地告诉他们:“ 你能看着盗贼来偷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这本来就没有忧愁呵! ”他常常因没衣没食而高兴。有人说他是疯子,他就顺口吟唱道:线作长江扇 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不久,谭峭离 开了嵩山,南游衡山去了。

谭峭在南岳深山摆起了炼丹炉,经过了三年的精炼,炼成 了金丹。谭峭服后,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身潜化。这一年的金 秋季节,谭峭离开南岳,西游到四川青城山。在这青山深幽,云气缭绕的山壑间,谭峭与之 结下了永远相伴的缘分。

缅甸的雕刻艺术怎么样?

根雕,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

苏州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中国复苏并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2011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根雕艺术展览——“中华圣根艺术展”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展览展出了根雕名家洪建宁先生近三十年创作的部分根雕艺术精品30余件,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图片20余幅。盛世出宝物,被中国林科院命名为“古木一号”的《中华圣根》在根雕艺术界引起了反响。

根雕艺术在新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态神韵,色彩古朴典雅。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

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的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根艺创作劳动耗时长,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自然之美[1],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应该隐藏于自然之美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后方能定型。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在合肥乐兆艺术村根雕专区里,省收藏家协会专家指着一批黄杨、檀木等根雕珍品详细介绍起制作过程。“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炭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造型上的选择标准则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一般生长在平原的树根,因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制作根雕更不是简单的事,分为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传统的竹雕制品,大凡圆雕几乎全部采用竹根为雕刻材料,木雕制品则选用优质木材或主干基部、树根及树瘿。如此选材,其主要原因是看重材料肌理色调,不易腐裂,细腻适刻等特性。同时在保证造型完整的前提下巧妙地借用根形根态创作。

现代根艺作品因受到“三分雕琢七分天成”之约束,致使一些人把找根挖根,寻奇觅怪视根艺创作。有些作者为追求这“七分天成”则将根艺作品置于露天之下任其日晒雨淋,嫌其慢,则用火烧、酸蚀或白蚁蛀咬等法。

在制做根艺作品时,根材表皮早已被剥去,韧皮上的纹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逝平。这两种特征不足以说明根雕作品的“人为”与“天成”的成份,根材内部的肌理绺花,却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日趋美丽,而这绺花与色调也最能证实其取材的部位,这也恰恰是根材的所有特征最难以仿制的部分。

根材的肌理绺花与盘错瘿疖同属“天成”,都是根雕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当根材上的疖瘢瘿瘤、韧皮纹脉,显露的肌理色调成为作品形式与题材的构成时才是根雕造型艺术的表现。根雕造型要具备足够的空间体量,完美的体面转换,流畅的曲线过渡。保证轴线的完全观赏面,作品要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之精美”。根雕造型要体现材料的美,尊重根材的物质结构,以凿刻的减量加时间将混璞开明物象。作品要独根成器,原材质色、打磨精细,配器得当。

八里沟详细资料大全

八里沟景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北50公里处,隶属于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南太行风光,是国家级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自然猕猴保护区、河南省著名风景区、河南省十佳景区。她荟萃了太行山水精华,集奇、险、俊、秀、幽于一谷,号称“太行之魂、中华风骨”,被园林专家誉为“亚洲一绝”。诗人王心鉴有《八里沟山行》一诗,对此地的幽秀风景赞叹道:“洞天澄心性,幽壑富丹青。银绦束赤壁,白虹贯苍冥。柏丛疑虎啸,竹林或凤鸣。振衣烟霞里,多见高士行。”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 :八里沟 地理位置 :河南省新乡市西北50公里处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42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 :08:00—17: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景区 门票价格 :80元 著名景点 :一线天 所属城市 :河南省新乡市 所属国家 :中国 建议游玩时长 :一天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景点美图,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征,资源情况,主要景点,人文历史,历史来源,百年好合树,刘秀与救帝桑,旅游指南,旅游路线,交通路线,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八里沟景区位于河南省新乡市西北50公里处,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深山区,距新乡市50公里,辉县市25公里,总面积42平方公里。东经113.538498,北纬35.592382。

气候特征

处于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结合部,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由于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季风作用较为明显,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境内分4个气候区:西北部中山温区,无霜期短,年均气温12℃以下。据1971~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分析,1月最冷,月均气温-0.6℃;7月最热,月均气温27.1℃.极端最高气温41.5℃,1992年7月2日;极端最低温-18.3℃,1990年1月31日。年均无霜期214天,最长239天,最短194天。年均日照时数2020.1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46%。5~8月日照充足,日照时数最多的5月为225.0小时。年均降水量589.1毫米,7月降水量多,月均降水量182.3毫米。年均相对温度68%,7、8月分别为79%和80%资源情况八里沟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年平均气温12℃,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超过5000个,有“天然氧吧”之誉。主要景点 山门广场广场面积一万平米,有“一湾碧水、两溪交汇、三组古建、四峰罗列、五岭环抱”的自然人文奇观。 一湾碧水、两溪交汇指的是八里沟与西莲沟的两条溪流在此处汇流成凤凰湾。 三组古建指的是由桥头堡、二仙桥、山门服务楼组成的汉唐建筑群和明清建筑的八里沟大酒店以及太行石屋式建筑。三组古建从时代上层层推递和谐过渡到八里沟的原始自然风光。 四峰罗列指的是山门广场四周的睡美人峰、凤凰峰、佛掌峰、狮子峰等四座奇峰和五岭环抱指的是外围的关山、老爷顶、九莲山、抱犊山和玉屏山。 一线天一线天位于八里沟羊洲地停车场东北,在两道山峰的夹缝处。两旁陡崖如削,头顶为一线青天,发育形成于12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岩石中发育的裂隙在流水浸蚀和冬季昼夜温差的而形成的冰劈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最后因为重力及震动的作用下,巨大的岩块沿裂缝脱离山体,便形成一线天景观。
红石河景区红石河 她是太行天河瀑布的发源地。由于其位于海拔1100米以上的太行山上,所以又称“天河”。其河床的石头均为罕见的红色石板,故名“红石河”。 红石河位于八里沟景区的“葫芦崖”上,源出自山西,河宽20米,深0.6米,由于海拔1500米,所以又叫“太行天河”。山谷幽深,流水潺潺,河水顺着光洁平整、错落有致的红石板川流不息。在阳光照耀下,如巨型水晶般晶莹透亮,又似乱石弹溪琴,淙淙悦耳。碧绿的河水犹如一面宝镜,横卧于青山之间,反衬蓝天白云,令人惊叹不已。 红石河中有八块巨石,传说八仙曾在游览、小憩,所以叫八仙台。人们到此也可以当一回“神仙”,在此玩水、游览、摄影留念。 并且我们可以在这里观看七色俱全的瀑布彩虹,微风吹来,彩虹随风飘移,忽隐忽现,虚无飘渺,如观仙境。登上栈道,慢慢上山:往下看如同天上看人间,袖珍山水,微观景现;往上看千尺绝壁,立于眼前,青松倒挂,盘根错节,胆小的朋友会心惊肉跳,浑身哆嗦。但是不到山顶非好汉,坚持就是胜利。 红石河游览区也是位于八里沟景区第一重绝壁上,海拔在1100米到1700米之间起伏,正是它接纳了二重、三重绝壁裂隙中渗出来的泉水,从而以极大的力量冲破了葫芦崖的束缚,才得以孕育出八里沟的精中之华——太行天河大瀑布。 红石河景区景点众多,其中红石河最为著名,河旁有青龙洞,洞内泉水清澈,甘甜可口。还有八里沟村,可观赏一农家百年旧居,体会家居深山密林小山村的天然野趣。 自红石河向南可至点将台,还可登太行主峰玉皇峰,东观日出,西望云海,南眺黄河九曲,北览千峰竞秀,仰太空青天红日,俯足下幽壑长川,万山偃伏此峰高,举目四观天下小。上北关山还可至神秘莫测,幽深迷离的百宝洞,洞内富含铅、锌、铁、铜等多种矿藏,据说还有金银珠宝,有福之人才能找到。向北可至黄花洞,洞内遍布黄色钟乳石,如人似兽,造型奇特,滴水如线,阴冷彻骨。 老子布道抬头四十五度往山上看,这里端坐着一个头挽发髻,苍髯飘胸的老人,膝上铺着竹简,长袖飘飘,正在侃侃而谈。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聃”是諡号。因此又叫老聃。相传老子云游四方,一天来到八里沟,陶醉于这里的山水,便在此结庐修行。很多读书人慕名而来,拜在老子门下。于是老子每天在此讲经布道。在老子必须西去时,因不忍离去,便化作石像,永远的留在了八里沟。 玉皇宫玉皇宫位于女娲谷正上方,坐落在赭黄色的大黄龛绝壁中。玉皇宫深66米,高8米,宽13米,它由护法台、灵霄楼、文渊阁、始祖殿、孔圣堂、帝王像、佛祖殿、王母殿和玉皇殿等九部分组成。 始祖殿、孔圣堂、帝王像、佛祖殿、王母殿和玉皇殿位于天然石洞内,占地近一千平方米,洞内共有大小人物塑像499尊,形象地展现出中华文化渊源演变的过程。 尤其是佛祖殿、王母殿和玉皇殿三殿,环境造型精美,塑像栩栩如生,人物刻画十分成功,更是整个玉皇宫的精华部分,被誉为“宗教圣地,艺术瑰宝”。玉皇宫以“绝壁、悬宫、奇檀、怪石”等四绝称奇。 始祖殿始祖殿是八里沟玉皇宫主要建筑之一,也是主要的旅游景观之一。 始祖殿供奉有两位人身蛇尾的塑像,他们是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树洞前方左右两位华文明的创始人炎帝和黄帝。 殿堂两壁的雕塑形象地为我们展示出上古时代女娲造人、伏羲作八卦、女娲补天、炎帝尝草药、黄帝战蚩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等传说。 护法台八里沟护法台是玉皇宫的门户建筑,灵霄楼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在梁枋、斗拱、天花板、柱头、门和窗眉额等多处都施以精心的彩绘,表现出玉皇宫的规格与气派。护法台共塑有八尊神像。他们分别是中国道教和民间百姓广泛信奉的马、赵、温、关四大护法元帅和张、许、葛、丘四大护法天师。护法台之后,映入大家眼帘的这座门楼就是灵霄楼。 南天门去玉皇宫的大门,门高大,很像西游记里面的南天门,只是比那大,上面写着“南天门”三个大字,威武雄壮,气势恢宏,进门后有个宽阔的地方,可供休息,是照相留念的好地方。 三潭八里沟三潭位于石门沟口处两峰对峙的河沟之内,由内向外称头潭、二潭和三潭。又名白龙潭、黄龙潭和黑龙潭。潭潭相挂,面积各有数亩。其中三潭最大,潭水呈黛色,深不可测。相传潭中有神灵,人不敢犯,投入瓦石,风雨立起,求雨甚灵。黑龙潭潭长14余里,宽5-6米,深不可测,水呈黛色,故叫黑老潭。听说常有一黑婆婆出入水面,故又叫黑老婆潭。 潭上原建有三仙宫、朝阳宫等,殿堂楼阁建筑雄伟,寺庙倒映潭中,如水晶宫一般。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现仅存一通石碑。 石门庙八里沟石门庙指三潭之上所有庙院的总称。有关帝、龙王、灵宫、王母洞等,其中规模宏伟,密集紧凑的有朝阳宫、太平宫、三仙宫、合称石门三宫。创建于宋,最盛时期三宫为入进院落,院院相通,有房屋130余间。三宫中朝阳宫最大,大殿敬奉王母娘娘,配殿供奉十一神像。相传朝阳宫很有灵气,因此每日香客络绎不绝,每年二月,十月都要在此举行一个月的盛大庙会。 三龛八里沟三龛位于石门水库西侧的丹壁崖下,内凹30余丈成龛形的洞天福地,远看三龛,实有五龛,龛龛相连。简称一龛井二龛塔,三龛里面住菩萨,四龛娘娘楼,五龛老雕窝。三龛说的是一龛内有一庙,旁有一方圣井,水清见底,旱不涸,涝不溢。二龛有一明代砖塔,塔高10米有余,造型别致,巧夺天工,现塔毁,基存。三龛更为深括俊秀,山门上题有“云峰寺”三个大字,创建于宋。 明嘉靖年间重修时,基址拓宽,先后建殿堂楼阁十几座,房舍30余家,原名云峰庵,后改名云峰寺,屡有重建。北岸有一悬泉,注入殿前池中, 四龛内有一巨石铺地,如姑娘之秀楼。五龛内有一可两人合抱的老雕窝,相传几百年前形成,悬立与绝壁半腰,常见苍鹰盘旋,乌鸦成群。 二仙庙位于凤凰岭半山腰是景区最悠久的一座古庙,创建于唐朝。传说,二仙是玉皇大帝的二姑,只因佛道二教不和,她便禀告玉皇大帝赐法,玉皇大帝封她为神,穿黄衣戴黄帽下凡调解。二皇姑采取一庙敬二神的办法,化解了佛道二教矛盾。 八里沟大瀑布八里沟大瀑布源于海拔1500米,自山西流来入境的红石河,落差170米,最宽时20多米,最小时也有5米。河水流经这一带的深沟飞流直下,形成排山倒海之势,直落千丈,激起数米高的冲天水柱和浪花。 太行山猕猴太行山猕猴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是我国华北地区残留下来的面临灭绝的灵长类动物,太行猕猴保护区是世界上猕猴分布的最北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经济价值、保护价值和科学实验价值,被世界自然基金组织确定为具有国家和全球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域。太行猕猴比南方猕猴个大、毛长、绒厚、耐寒,短尾巴,毛色光亮,性情活泼好动。猕猴共有四、五群,每群几十只到百只不等。每群皆有猴王,各有势力范围。行动时,猴王率领哨猴在前,老、幼、母猴居中,强壮的雄猴在前后护卫,相互照应。觅食或休息时,哨猴在高处警卫,一有情况就大声嘶叫,猴群随即转移,保证安全。 猕猴 蟠桃园在八里沟桃花湾游览区的右边,据说,桃林是当年东方朔为汉武帝上天偷蟠桃时扔下的一颗桃核衍变而来的。桃花湾水面上陆续开发出飞索、晃桥、竹筏、漂流等项目,并且还有一处面积比较开阔的沙滩。 朝阳沟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豫剧《朝阳沟》唱响了举国上下、大江南北。朝阳沟村与戏剧中的“朝阳沟”无论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生活习俗、地方方言等方面颇为相似。八里沟景区在这里举办《朝阳沟》戏曲大赛,并根据《朝阳沟》剧情进行了布置。 抱犊桥传说这里是东汉光武帝手下大将马武小时候抱着牛犊过河的地方。后来马武成为东汉的开国将军后,回到家乡为家乡人民修建了这座小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座桥命名为抱犊桥,并把桥下的水潭和瀑布命名为将军潭和将军潭瀑布。前面有一座造型古朴的仿古建筑,它就是为纪念马武而修建的“马武居”茶酒楼。 凤凰大峡谷凤凰大峡谷位于抱犊桥右侧,顺山而上,人迹罕至,天然野趣,美不胜收。峡谷尽头就是八里沟景区另一个大瀑布——红河瀑布。峡谷内现有梅花鹿驯养基地,从北京的燕山迁移了二百多头梅花鹿。 石门水库八里沟石门水库因位于石门沟而得名。1973年为解决辉县市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状况,在原上八里乡的一座小型水库基础上,辉县人们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修起了库容3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石门水库坝高90米,基宽80米,坝顶宽5.5米,坝长291米。就地取材,红石浆砌,蔚为壮观。丰水季节,水面达10余里,碧水微波,千尺深泓,堪称高峡平湖。 八里沟壮士崖1948年6月,太行军区48团与国民党反动派在此激战,消灭敌军400多人。为掩护主力撤退转移,8名战士奉命留下阻击,在弹尽路绝的情况下,他们坚贞不屈,英勇跳崖,除一人被树丛拦截而幸存外,其他人皆壮烈牺牲, *** 们为了纪念那些烈士们,在1994年8月1日,又在此建“英烈亭”。之后被列为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文历史

历史来源

八里沟早在远古时期就是共工氏等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 自魏晋以来,这里就已经成为好山乐水者的寻幽探胜之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或卜地隐居,或观光游览,留下了众多的韵事佳话。 知名的有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隋唐时期的王通、王勃,宋代大学者邵庸,诗人范成大、陆游,金代诗人元好问,元代山水画家牛守贞,清代名儒孙奇峰等。孙奇峰之孙孙洤所书的《石门山观瀑布》一诗,成为描写八里沟大瀑布的经典之作。 民国时期,袁世凯、徐世昌、冯玉祥等历史名人也都曾经来此游览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山区是八路军和解放军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众多的革命领袖都对这片山、这方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年好合树

相传西汉末年,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杀逃至八里沟,剑劈山崖,体能耗尽,爬到这棵树下,又经山风夜寒侵袭,得了恶病,被山姑素娘采药救愈,两人就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奇异的恩爱故事。 后人为纪念他们把这棵树称为合欢树,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缔结美满姻缘,人们就把这棵树命名为“百年好合树”。 多年来,每年都要有上百对新婚恋人来这棵“百年好合树”下相拜许愿,结为连理,好合百年。

刘秀与救帝桑

话说刘秀兵败共城,王莽率兵穷追不舍。刘秀只身一路逃到了沟深林密的八里沟,已是饥渴难耐,筋疲力竭,若不是求生的欲望支撑着他,早就一头栽倒在地了。 刘秀进了山口,便有种异样的感觉。等他过了二仙桥,一股异香扑面而来,一眼望去,只见遍地桃树,一望无尽。时下正是四月天气,桃花纷纷盛开,天地之间仿佛都被这娇艳欲滴的桃红包裹着,恍如仙境。 刘秀被王莽一连追赶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饿,举步艰难。这天傍黑,他钻进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才算摆脱了追兵的纠缠。他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头栽倒在一棵树下,昏睡过去了。 第二天一早,刘秀被饿醒了,只觉肚子里火烧火燎的难受。他仰躺在地上,张开大嘴直喘粗气,眼看就要饿死了。忽然,嘴里落了个东西,软软的,凉凉的,拿牙一咬,甜蜜蜜的味道好极了,忍不住就把它吞了进去。 这是什么东西呢?他定睛往上细看,原来这是从头顶的树上落下来的一种紫红色的穗状果实,眼见这种可爱的果实挂满枝头,饥肠辘辘的刘秀立时来了精神。他站起来试着爬到树上,大把大把地摘吃起来,不多时就吃了个肚子圆,不渴了,也不饿了,浑身舒坦极了。 他对这棵救命树感激得不得了,就冲它虔诚地施了一礼说道:恩树哇恩树,我刘秀久后一日得了地,一定给你挂金牌,封树王! 其实,那棵救命树就是常见的桑树,他吃的就是桑葚。只因从小生长在官宦人家,他却认不出它。 后来,刘秀果然当了皇帝。君子嘴里无戏言,他立即派使臣去八里沟给救命的桑树挂金牌,封树王。那时已到冬天,树叶都落光了,使臣认不出哪是桑树,又急着回京交旨,就稀里糊涂把金牌挂到了椿树上。 椿树无功受禄占了便宜,高兴得不得了,就挺直腰杆儿,把金牌(即羽状果实)举得高高的,向众树炫耀。桑树一见很生气,硬是把肚皮气破了,还直往外流血水。一边的白杨树觉得朝廷赏罚不明,就哗啦哗啦地发议论,替桑树喊冤。柏树看它们几个气量窄小,觉得好笑,笑着笑着就笑扭了腰。 后来,这事让光武帝刘秀知道了,觉得很内疚,心想:这都是赏罚不公惹的祸,干脆来个皆大欢喜吧!于是又颁下一道圣旨:是树活千年。 不料,传旨官到八里沟传旨时,又被柿树钻了空子,它故意把“是树”说成“柿树”,这样,它独领 *** ,还扯起串串红灯笼表示庆贺。其它的树干生气却拿它没办法。从此以后,柿树就长得特别直,寿命也特别长,八里沟成百上千年的柿树有很多棵呢。不过,因为柿树作了昧良心的事,树心就变成黑的了,人称黑心树,不信你锯开看看。旅游指南

旅游路线

二仙桥——桃花湾瀑布——桃花潭 ——抱犊桥——将军潭瀑布——山神庙——醉仙桥——仙人迎客——老子布道——玉皇宫——羊洲地——八里沟大瀑布

交通路线

自驾游线路郑州:郑州-新乡-辉县-八里沟 石家庄方向:石家庄上京珠高速-卫辉下-辉县-八里沟景区 太原方向:太原上太长高速-晋城,转焦晋高速到焦作西下-云台山-薄壁镇-高庙收费站(出站左拐)-八里沟景区 徐州方向:徐州上连霍高速-商丘-郑州下,转京珠高速到新乡-辉县-八里沟景区 西安方向:西安上连霍高速-洛阳转二广高速到济源方向-转焦温高速到焦作下-云台山-薄壁镇-高庙收费站(出站左拐)-八里沟景区 济南方向:济南-聊城-濮阳-鹤壁-卫辉-辉县-八里沟景区 武汉方向:武汉上京珠高速-信阳-新乡下-辉县-八里沟景区 公交新乡汽车站 每天有四趟发往八里沟景区(终点站:松树坪)的班车分别是:07:00、10:00、14:00 16:00 新乡汽车总站坐车到辉县县城,在李时珍像坐发往八里沟景区的班车。新乡---辉县 辉县---八里沟 从安阳每天有一班车发往八里沟景区(松树坪):早上7:30分从八里沟发车,下午2:00从安阳返回。 从获嘉县发往八里沟景区的班车从早上八点开始,每一小时一班。末班车下午五点从景区发车。

青城山风景区的历史

青城山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

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东汉汉安二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周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

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

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扩展资料

青城山古名天仓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为现名。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名为青城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廓。故为“青城”山。

另一种是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

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天师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

景区大门前坐索道上观音阁,再上山是上清宫,老君阁,观音阁下走是景区外有圆明宫(圆明宫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白云观,玉清宫景区,但圆明宫、白云观、玉清宫都不是在景区内。

-青城山风景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