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隋唐时期:对道教斋醮科仪资料整理做出巨大贡献的唐代道士张万福

网络 2023-09-20 19:37:09
繁體中文版

张万福为唐代著名道士,活动年代约当唐 玄宗在位时(712~755)。据道士史崇玄《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序》称,张万福在玄宗时 以京太清观大德的身分参加编撰《一切道经音义》。张在其辑录的道教斋仪中多自署“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编录”,或自称“京三洞弟子清都观张万福” 。其《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末尾题记称:大唐先天元年(712)十二月十二日太清观道士 张万福谨记。卷下又称: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711)春正月十八日于大内归真 观中,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据上可 知,张万福在睿宗时即为京城道士,玄宗时曾为太清观大德,并参与编撰《一切道经音义》 ,此外其籍贯、身世便鲜为人知。他对道教的贡献,根据现存资料,主要在于编撰科仪经文 。计有《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戒法箓择日 历》《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等。另外 ,宋人陈景元《度人经集注》收有张万福《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经诀音义》的一部分;《道 藏目录详注》则认为《洞玄灵宝度人经大梵隐语疏义》是张万福所作。张万福既然注重发展 道教斋醮科仪,对灵宝派经典的注意疏解也是可能的。他的斋醮科仪思想主要体现于《传授 三洞经戒法箓略说》《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 立成仪》《三洞法服科戒文》等之中。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分上下 二卷,简述道教的经戒,根据信教对象的品位不同而分别传授。他认为人的禀气有清浊之分 ,出生后便有贤愚之别,既然人的根性不同,天尊开演经戒时便因材施教,于是教分三乘, 法门也有顿、渐。这样就产生了针对不同修道对象的种种戒律。他强调指出:这些戒律是修 道者首先必须进行的科目,否则不能得仙,因为只有持戒才能断除情欲,修善止恶,获得仙 缘。这种思想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如《云笈七》卷三十八《说戒》便称:“夫学道不 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戒,无缘上仙也。”他又按照修道者功力深浅及正一、三皇、灵 宝、上清等不同道派传戒的需要而设置了一系列戒目,以供各种对象选择。在对三洞经戒作 了举例说明后,他指出了传授经戒的程序,这个程序把正一、三皇列于较低的品位,而以上 清的品位为最高,反映了当时上清经法在道教中的主流派地位。张万福特别主张“修道 即修心”,因为心是身神之主,修心可保持形神不离,保身长生。唐代道教已出现从传 统的“炼形”转向“炼神”,着重从内在心性去发掘成仙之道的趋势 ,张万福对当时道教经戒的总结正体现了这一趋向。

《醮三洞真文五法正 一盟威箓立成仪》是张万福对道教坛醮仪式所作的整理。他首先对醮仪的意义及应注意的事 项作了说明,强调修醮的关键是一个“诚”字,不诚则不灵。同时指出建醮地点 、器物供品等都须考究,然后对醮仪的全过程依次作了叙述,从中可见唐代醮仪的大致状况 。另外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描述了唐代道教的服饰制度;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 居观方所文》中,记录了唐代道教参师的仪式。

张万福编录整理的斋醮科 仪散佚较多,但仅从现存的材料看,也足以说明他是继陆修静之后、杜光庭之前道教科仪的 重要整理者和发展者。他为杜光庭的集道门科仪之大成准备了一些条件,也为今天研究唐代 道教的斋醮科仪提供了珍贵的文献。

斋醮的文化价值

宗教礼仪是一种文化,已为当今社会所承认。而斋醮是道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一种文化。作为文化,就有它的文化价值,斋醮亦如此。 道教通过斋醮科仪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来体现它的教义思想和教徒的信仰行为,主要表现在道、神、济贫拔苦等诸方面。
道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他不仅是道教的宇宙观,而且是道教的根本信仰。因为“道”最终被人格化,成为“太上老君”,出现了“一炁三清”之说。加上人(这里的人均指道教信徒)和鬼,便出现了人神、人鬼关系。在金篆、玉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神的关系,而黄篆斋中,各种科仪大多反映人同鬼的关系,因而要通过请圣、庆贺、祝寿等科仪为人、神祈福谢恩;通过破狱、炼度、施食等科仪为人、鬼济幽度亡。例如灯。仪就表明了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总之,所有的一切均表现了道教的教义思想。 斋醮仪式中运用了许多赞颂词章,即步虚和青词,属于两种文学体裁。
步虚是谀神之辞,建醮时,道士须旋绕香炉或烛灯,边巡行边按一定的曲调口诵词章。一般为诗体,或五言、七言,或八句、十句、二十二句不等。早在寇谦之、陆修静时,即有《华夏颂》、《步虚词》出现。现存陆修静《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杜光庭《太上黄篆斋仪》中皆有许多步虚词。
青词,又称青辞,亦名绿章,为道教斋醮时送给天神的奏章祝文。一般多用骈体,以四六文句构成,对仗工整,文辞华丽。也有骈散并用的,开头叙明祝祷者姓名,祈祷神祗尊号,所奏事由,末节用“以闻”、“谨词”之类的表示谦卑祈请的文辞。唐宋时期,许多文人官吏频频出入于道场,且奉皇命,亲作青辞。
此外,帝王也有为斋醮作赞颂辞章的。宋太宗、宋真宗。和宋徽宗等分别撰写了《步虚词》、《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各数十首。
由于斋蘸的广泛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描写。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中,均有热烈的斋醮场面的描写。 斋醮音乐,又称科仪音乐、法事音乐和道场音乐,包括步虚、偈、赞、颂、诰等韵曲,和独唱、合唱、吟唱、道白等声乐,以及器乐、打击乐等多种音乐形式。斋醮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传统的巫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的风格和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斋醮音乐发展到北宋末期,才出现了一部曲谱范本——《玉音法事》,此为现存所见到的道教乐谱中最早的声乐谱集。该谱集收入于明《正统道藏》,记载了唐代至宋代的道曲50首。因记谱方法非常奇特,至今难以破译。及至明代,又出现了一部《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谱集一卷,载有道曲14首,工尺谱曲调。清代《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中收有全真道常用的曲目56首,用“铛镲板”。这些都是道教音乐的重要文献。
全真道注重修持,醮坛音乐较为含蓄;正一道面向社会,醮坛音乐便十分活泼。 道教在斋醮时,往往与炼养并行。例如在建醮前,必须斋戒沐浴,即清洁身、口、心,不让污秽介入。在建醮过程中,要运用存想,以聚精会神,排除杂念,达到真心清静的境界;此外还有叩齿、呼吸等等,都是斋醮中有利于健康的因素。
总的看来,道教斋醮科仪对中国社会和道教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道教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道教教理教义的行为体现;是弘道扬教的重要途径;是道教徒表达信仰的主要方式;是道教联系群众的纽带;也是群众了解和信仰道教的桥梁。

道教历史(7):中晚唐及五代

安史之乱使唐朝由极盛走向衰落,也使道教遭受破坏,但中晚唐的统治者继续沿用“尊祖”、“崇本”的崇道政策。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信奉祈禳之术,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僖宗信仰神仙方药。其中,唐武宗是中晚唐的皇帝中崇道最突出的:他采取措施,崇奉圣祖老子;亲受符箓,宠信道士;筑造宫观,炼丹服药;此外他还在会昌(841—846)年间下诏废除佛教,解决寺院经济膨胀对财政的威胁。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兵祸连连,道教更是遭受劫难,但不少帝王仍因袭唐朝崇道之风,如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后周世宗柴荣、闽王王璘、前蜀王建父子等。其中后周世宗柴荣崇道最为突出,他对自己取得帝位进行神化,对高道陈抟加以礼待;同时,由于佛教的种种弊端尤其是财政问题,他采取措施大规模毁坏佛寺佛像,限制佛教发展。

中晚唐和五代十国时期,一些著名道教学者致力于道教神话、理论、道术、斋醮的研究和建设,为维护道教信仰做了不懈的努力。

杜光庭对道教建设作出很大贡献:将以往各种老子的神话传说系统化,使老子形象道、神、人三位一体;对历代研究《道德经》的情况作了总结;从神仙实有、仙道多途和历代崇道方面宣传道教;编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阐述道教仙界;对斋醮科仪进行修订,使道教斋醮科仪变得成熟。

中晚唐时期外丹术、黄白术达到巅峰,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炼丹术经过阿拉伯西传到欧洲,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

唐朝的内丹术逐渐兴起并呈现繁荣景象,促成外丹术向内丹术过渡的代表人物是崔希范、彭晓、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的《入药镜》提出只有修炼精气神才能忘形养神而归长生久视之道;彭晓提出“金液还丹是白日冲天之道”,将《参同契》上的概念重新用内丹学来定义;钟离权和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体现在《钟吕传道集》中,全书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学说。

著名的道士还有谭峭、罗隐和闾丘方远。

注:摘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4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