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冲应孚佑真君葛玄

网络 2023-09-20 19:02:57
繁體中文版

葛玄(164~244)为三国吴人,葛洪从祖。字孝先。人称太极葛仙翁。本琅琊人,后迁丹阳句容。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汉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素奉道法。故葛玄出身宦族名门。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后入天台赤城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

道教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

《抱朴子内篇·金丹》载称:葛玄师事庐江左元放,受《太清丹经》三卷、《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葛玄又以其书并炼丹秘术传郑隐,郑隐再传葛洪。上述丹经均属“太清经”系统。考《太清丹经》即今《太清金液神丹经》,《九鼎丹经》即今《黄帝九鼎神丹经》,两者卷数亦同,皆成书于西汉末、东汉初,是现存道教最古的丹经,主讲金丹服食之道。又据《云笈七签·洞仙记》载:“郑思远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星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考《三皇内文》本符书,与《五岳真形图》均为召神劾鬼之属,后归“洞神经”系统。在xiuchi活动方面,道书还有关于葛玄能服术、辟谷,行诸奇法的种种传说。

葛玄学道

葛玄历游灵岳、赤城,罗浮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

葛玄成仙

葛玄一日对弟子张恭说:“吾为世主所逼留,不遑作大药,今当以八月十三日中时去矣。”到了这一天,葛玄衣冠整齐进入室中,卧而气绝,颜色不变。弟子烧香守着他,三日三夜。半夜忽起大风,声响如雷。风停再点燃蜡烛时,已失去了葛玄的踪影,只见他的衣服委放在床上,衣带都未解开。早晨问邻人,都说没有大风,大风只在这一个屋子里才有。葛玄已经成仙而去,证位太极左宫天机内相,道教中称为常道冲应孚佑真君,世俗尊称为太极葛仙翁。

葛玄炼丹

葛玄在收集、研究各种药方,为民治病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炼丹实验,还开了医药中矿石入药的先河。从这些炼丹活动中,他熟悉了许多无机物质的组成和一些比较简单的化学反应。在《抱朴子内篇》里,有这样一些论述:

一、葛玄说:“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丹砂即硫化汞,加热即分解而得到汞。汞与硫磺化合又生成黑色的硫化汞,再在密闭容器中调节温度,便升华为赤红色的结晶硫化汞。采用硫化汞制水银,葛洪是最早详细记录这一反应的人。

二、“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曾青大概指含硫酸铜的胆矾,以曾青涂铁即以铁和硫酸铜的溶液起作用,铁取代了硫酸铜里的铜,故表面附有一层红色的铜,因为采用涂敷的方法,所以硫酸铜只在铁表面发生作用。葛玄进而说:外变而内不化”。可见对于这一金属置换反应,他是作了仔细观察的。

三、“铅性自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这是说铅可以变为铅白,即碱式碳酸铅,铅白又可以变成赤色的铅丹,即四氧化三铅:铅丹则可以变还为铅白,最后回复为铅。这表明葛洪对铅的化学变化作过系列实验考察。

四、“取雌黄、雄黄,侥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雌黄指它们加热后均能升华。葛洪这段话就是对它们升华试验的描述。在当时,葛洪能有这样丰富的知识是难能可贵的,他是我国炼丹术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他对炼丹方法的具体著述对后来的炼丹家影响很大。由于葛洪祖师在发展我国早期化工工业上的业绩,历代印染、酿造颜料等行业均奉之为宗祖。

(注:配图为吉林玄帝观药王殿中葛真君神像,蓬莱外史摄)

道教四大天师是指哪四位

“四大天师”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萨守坚、许旌阳,为玉皇大帝通明宫的四位尊神。
天师之名,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文日:“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实指尊敬之辞,然天师之名即源于此。“天师”之号始称张道陵的,最早见于《晋书郝超传》。
一、张道陵
张道陵本名张陵(34-157年),字辅汉,道教称为祖天师。他是汉代张鲁的爷爷,是道教的创始人。祥见道教祖师。

张天师

二、葛天师
葛玄(164-244):字孝先,葛家道创始人,为道教灵宝派祖师。被尊称为葛天师。汉族,丹阳郡句容(今属江苏)人,葛洪之从祖父(祖父之兄)。《抱朴子?金丹篇》称曾从左慈学道,受《太清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金液丹经》等道经,于閤皂山(今江西樟树市境内)修道。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隐,在他死后将“上清”、“三洞”、“灵宝”中盟诸品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据说,吴嘉禾二年(233),葛玄径往阁皂东峰建庵,筑坛立炉,修炼九转金丹。《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观。《舆地志》也有赤乌二年(239)建立方山观的记载。北宋崇宁三年(1104)封“冲应真人”;南宋淳皊六年(1246)封“冲应孚佑真君”。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葛天师

三、萨天师
萨天师又称萨真人,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之一。崇恩真君。是宋代著名道士,号全阳子。一说为蜀西河(今四川郫县唐昌镇)人,一说南华(南华山今广东曲江县南,南华山在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自称汾阳萨客。”相传萨守坚以法阵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收其为部将,传其符箓秘诀。然而在中国民间王灵官的名声远远要比其师响亮。明永乐(1403-1425年)中,供奉王灵官和萨守坚的宫观,香火盛极一时。在道教中其与张道陵、葛玄、许逊共为四大天师。

萨天师
四、许天师
许天师,为晋代道人许逊,字敬之,号旌阳,南昌(今江西)人,又称“许真君”。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二十八日,在南宋时被净明道奉为祖师。按《十二真君传》:“许真君名逊,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肃,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载,许逊生于吴赤乌(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梦金风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更喜欢神仙修炼之事。据《云笈七签》记载:一次许逊去打猎,射中一只有孕在身的母鹿,适时母鹿生下小鹿,中箭的母鹿不顾一切,折回头来伤心地舔小鹿,一会便死去了。许逊见状,心中非常难过,怅然感悟,折其弓矢,锐意神仙之道。晋太康(280-290年)元年(280年),许逊举为孝廉,时年四十二岁,拜为蜀地旌阳县令。从政期间,公正廉明,吏民悦服,民众感其恩德,遂立祠供奉其像,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许旌阳。后来晋室纷乱,连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此间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同阻止王敦作乱。郭璞被王敦处刑后,他又与吴君共同隐遁,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遇上圣真人传授太上灵宝净明法,有斩邪擒妖之道法。不久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蜃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自此,许逊道法大显,声名遗迩,求拜弟子甚多。
贡献:东晋宁康(373-376年)二年(374年)举家从豫章西山(今江西南昌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一百二十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日“圣签”。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二年(1112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因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升观为宫,赐额为“玉隆万寿宫”(宫在今江西南昌西山)。南宋绍兴间(1131-1163年),相传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真君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逊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元朝时,道士刘玉用“净明”作为教派名称,主要经典为《净明忠教全书》,并奉许逊为教祖,创立“净明忠孝道”。后来道教将其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谁知道道教祖师葛洪的宝诰?请告之全文。并把他的圣号全称以及历代的封号告知。

道教祖师葛洪的宝诰为:
三洞法师、抱朴之师、金阙高真、玉晨大帝、仙公葛稚川、丹元子、太史华阳隐居、冲应真人、神功妙济、真君、紫虚元君、福惠明智、仁慈护命、广济真君。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郡句容人,中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炼丹家,道教灵宝派创始人。
历代的封号有:关内侯、九天仙翁、冲应真人等。

合皂山简介


洞天福地 十洲三岛 十大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 七十二福地 名山 泰山 衡山 华山 恒山 嵩山
千山 武夷山 武当山 青城山
茅山 崆峒山 终南山 合皂山
齐云山 崂山 龙虎山 庐山
罗浮山

合皂山,在江西省樟树市(旧清江县)东南面,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而得名。有九十九峰,绵亘200余里。道教称其为第三十六福地。

合皂山是道教灵宝派的祖山。灵宝派道士称其祖师葛玄在游历诸名山之后,最后于合皂山东峰卧云庵筑坛立灶,烧炼金丹。道成,于此升天。

南北朝至隋唐间,合皂山先后建有合皂观以及仙人、路山、郭公、卧云四庵。宋代是合皂山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来此修道。此期的主要宫观是合皂观。宋真宗于大中祥符(1008-1016年)中,以其曾用过的年号「景德」敕名为景德观。宋神宗时又赐给合皂山御书一百八十卷,良田二千余亩。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又将景德观敕名为「崇真宫」,追封葛玄为冲应真人。南宋理宗时,又将崇真宫改名为「大万寿崇真宫」,追封葛玄为冲应孚佑真君。当时合皂山盛况空前,有房屋一千五百余间,道士五百余人。

元朝对合皂山逐渐冷落。至正十二年(1352年),该山主要宫观崇真宫,遭山寨之变,台基殿宇俱毁,灵宝派元气大伤。到明朝时,经过合皂山道士徐麟洲的努力,宫观得以修复。明初,朝廷先后授合皂山五十代传人李半仙、五十一代传人张尊礼、五十二代传人黄谷虚为正八品灵官。但到宣德八年(1433年),合皂山再度遭到山火焚烧。万历(1573-1619年)间,道士刘开化企图重修宫观,终因财力有限,无法实现。至清初,合皂山已衰败不堪。清末民初,有著名道士欧阳明性,能医善药,武功高强,他住持合皂山后,殿堂才慢慢地有所修复。但到解放初,宫内只有三位道士,后也都陆续回家务农去了。

近年来,在当地 *** 的关心和支持下,对合皂山的崇真宫、山门、接仙桥、鸣水亭、鸣水桥、放生池、百花园、炼丹井等道教名胜古迹逐一进行了修复,使之初具规模。我们期待着这一「灵宝祖庭」,早日重现昔日风采。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第194至196页。 顾军、朱耀庭:《长生久视的胜境:古代仙山道观》(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8至69页。 李绍华:《合皂山概述》,载《中国道教》1994年第3期,第52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3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