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网络 2023-09-20 17:57:28

身心并练,形神俱全,性命双修,全真水生,这便是道家修为的根本特色与指归,亦是道医诊治的根本原则。此一思想便是形神统一观。

形神统一是道家生命观的核心。早在先秦道家、医家经典便对神形统一有精辟的论述。庄子即提出了"形为神舍〃的形神辩证统一的思想:“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庄子.知北游>)指出形体具备一定条件,则达到神舍于形而形神统一。基于这一观点,庄子借广成子之口讲出了"治身长久〃的修炼之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庄子这段从形神统一观出发,以道家清静无为作修炼指导思想,以达到长生的论述,是道家修炼学说之总纲,为日后道教各种修炼方法确定了根本原则。医家经典《黄帝内经》的生命学说亦以形神统一论为基础。《灵枢•天年》指出:"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这与庄子的"形为神舍〃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内经》强调神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说:"两精相搏谓之神。〃〈误枢•平人绝谷》云:"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故《素问•移情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把神视为人体生命之根本。

道教诞生之初即很好承继先秦道家、医家的形神统一思想。《太平经》指出的"守一之法〃,直接源于庄子之形神统—与清静无为论,指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卷87)"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不老。人知守一,名无为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则吉,去则凶。〃(卷137)可知〃守一〃之法即形神统一思想指导的练神之法,为日后道家性学奠定了基础。道教学者葛洪把形神统一的关系讲得更为透彻:"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独,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抱朴子.至理》)指出神与形是相互依存的,形存神在,形败神亡。这里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成为道教重视形体之躯的修养锻炼的思想源泉,形成道家独特的性命双修形神并完的无比优越的养炼体系。

在形神统一观的指导下,道家提出了内炼体系中的"精、气、神〃三大要素的学说。《太平经》云:"夫人本生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欲寿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以为一。”这里表明气与精是产生神的先决条件与基础。后世道教内丹家发展成为精、气、神为内丹修炼之药物的理论。《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内丹理论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即元精、真精;后天之精,即交感之精、生殖之精。内丹理论之"气〃亦包括先天之气,即元气、祖气,后天之气即水谷化生之气与呼吸之气、营气、’卫气等。内丹性命双修,把修心炼神归于性学,把炼精、炼气归于命学,故性命之学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三大阶段,包括了形体与精神两方面都达到至善完美之境界。从内丹性命双修体系中,可看出精与气属形,心、意则属神。道典《钟吕传道集•论炼形》云:"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形中之精以生气,气以生神;液中生气,气中生液,乃形中之子母也。”把精、气均视为形的内容。《道枢.胎息篇》云:"形初成则神依形而住,故神无形则不住,形无气则不变,气无形则不立,故知神形者受气之本也。气者,养形之根也。三者和合,然后出处于世矣。”这里,强调了气对形的重要意义,即在形的"精、气〃中,气则属于更重要的地位。

在道家形神并炼、性命双修中,形神二者亦非并列,而以神为主导,形为从属。陶弘景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养性延命录.教诫故丹经以炼神为主,而神藏于心,故心为最根本。"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玉清金筍青华秘主金宝内炼丹诀〉)张伯端《悟真篇.自序》云:"欲体至道,莫若明夫本心,心者,道之枢也。”《内经》亦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故《内经》亦强调养神为养生之主:"恬儋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老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上古天真论中华道家与医家的神为主导的观点,极为重视精神对肉体的巨大作用,与机械唯物论视生命为肉体机器,只见物质不见精神的片面观念有本质的差异。因此,道家性命双修形神并炼的思想与方法,在今天世界文化卫生发展中仍焕发出独特的光彩,使西方的不少学者信服、崇敬,道家"神将守形,形乃长生〃的观念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广成秘录或者其他广成子语录等

广成子传为黄帝时人,居崆峒山石室中,千二百岁不尝衰老。其传说首见于《庄子
·在宥》,其后之《神仙传》《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三洞群仙录》《历世真
仙体道通鉴》和《消摇墟经》等均有所载。《庄子·在宥》云:黄帝“闻广成子在于空
同之上,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
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
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
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哉?’”于是黄帝闲居三月,
不问政事,然后再见广成子,问以修身之道。广成子告以“至道”,曰:“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
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
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
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年矣,吾形未常衰。”接着,广成子对“至道”
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
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人其尽
死,而我独存乎!”①其实,这是庄子借广成子之口,发挥自己对“至道之精”和“修
身”的见解。
后出之书又有广成子向黄帝授书、授药的故事。葛洪谓黄帝“过崆峒,从广成子受
《自然之经》”②又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
而众蛇皆去。”③《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广成子“一号力默子,作《道成经》七十
卷”,“授帝《阴阳经》”。④唐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又把广成子说成是老子或其化身,
将黄帝置于老子弟子之列。
他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称:“黄帝时,老君为广成子,为帝说《道德经》及五
茄之法。”⑤又谓,“黄帝时,老君号广成子,居崆峒山,黄帝诣而师之,为说《道戒
经》,教以理身之道,黄帝修之,白日升天。”⑥传说中广成子隐居修道之地在崆峒山
(在今河南临汝),“即黄帝访道地,广成子所隐也。其颠洞穴如盎,将有大风雨,则
白犬自穴出,田夫以为候。亦名山曰玉犬峰。”⑦但广成子升仙之所,则未见诸文字。

真元妙道要略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 书名:真元妙道要略 编著:原题郑思远撰 卷数:三篇同卷 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如字号 涵芬楼本第596册 新文丰本第32册 三家本第19册 道藏提要:编号918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太清金丹经 第18册 ?真元妙道要略,原题郑思远(晋人郑隐)撰。但书中屡引唐人李勣、吴筠及五代烟萝子之语,当为五代北宋道士之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本书分为三篇,以论述内丹为主,兼述外丹。

首篇〈黜假验真镜〉,论述识别真铅汞之重要性。认为「铅汞识真,万化穷矣」,修炼者若误认铅汞,则累修不成。书中列举外丹家错认铅汞,烧炼硫黄、硝石、水银、黑铅等药物,以致损身破家之事例三十余条。 其二〈证真篇〉,论述保养元精元气为长生登真之要。谓「三一元精者,天地之根,还丹之宗,万物之母,七宝之精,大道之体」。「人本从元气成身,再得灵元之精气补之,可以长生」。 第三〈炼形篇〉,论述炼形之要在守一。认为「一者出为精行,入为心性,乃是太和真一」。修道者若能保精运气,炼形化质,住心绛宫,使神静心定,则乱想不起,邪恶不生,「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