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既然是一种宗教,当然免不了在其信仰与教义中充满神秘文化的内容。除了道家的多神崇拜与修仙思想之外,道家的符箓咒术,更具有神秘色彩。道家的符箓咒法,总称“道法〃、"道术〃,亦称"法术〃,主要以立坛设供,以符、咒、印、剑、镜、诀、水等为法力的传递、表达的信号或工具,以召神驱鬼,呼风唤雨,伏妖祛病等。《法海遗珠》云:"夫大法旨要有三局:一则行咒,一则行符,一则行法。”道教之法术,自然为道教医家所运用,成为道医治病疗疾手段之一。
早在原始时期,在原始鬼神崇拜及巫觋文化中,疾病被看成是鬼神作祟或先灵示罚的结果,因而祈祷、祭祀、祝告、诅咒成为治病的重要方法。《内经》等古籍把这类方法称为"祝由",《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注曰:"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按祝字之音义均同咒,"祝由〃谓祝告上苍,祝说病由,即以咒语治病。《内经.灵枢·贼风)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咒)而已也。”因而从上古以来,祝由即成为医家治病手段之一。《说苑》,记上古之医苗父说:"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说苗父让病人躺在草席上,用草札成狗,以咒语治病。以后历代医家均有祝由一科,隋唐至宋明均有咒禁师。道家全面承继先秦方士医家之术,早在道教兴起之初,即以符水治病作为传道之方式。《太平经》解释咒语为"天上神语也……道人得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汉天师世家》云:"张道陵天师,教民信奉黄老之道,常以符咒治病,有病者使饮符水即愈,著有效验,从者甚众。”道教之另一创始者张鲁亦以符水治病。《二国志.张鲁传》丨鲁据汉中独立,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米一斗,疾者立愈,奉者甚众。”又云:"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疗病。”汉以后,历代道教医家,亦用祝由符水为治病之法。如陶弘景“受道经符箓〃,葛洪《抱朴子》一书多处论及符箓禁咒,唐代道医大师孙思邈更把符咒与汤药等并列,他所著(千金翼方)中专列(禁经)二卷,并论曰:"医方千卷,未尽其性,故有汤药焉,有针灸焉,有禁咒焉,有符印焉,有导引焉。斯之五法,皆救急之术也。”因此,道教医家之中,至今仍有以祝由、符水治病者。当然,祝由符水,是典型的神秘文化,迷信色彩浓厚,但在某些时候对某些疾病,又有一定疗效。这一点,孙思邈曾论述道:"斯之一法(指禁咒之法)体是神秘,详其辞采,不近人情,故不可得而推晓也。但按法施行,功效出于意表。"《《千金翼方.禁经》)认为这种带神秘色彩的禁咒法,其法术咒语不近人情,不可理解,但又有功效。今之气功家解释为符咒等物中,体现了人的意念作用,亦有气功的因素在内。人的意念,往往有多样神秘作用,此为当今人体科学研究所证实,所以,符箓禁咒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方法中,也可能包含着人的某种神秘的能量,这种能量于治疗中亦可发挥一定的作用。而这种神秘文化还是值得研究探索的。因此,本章对道医这最为神秘的一页作简要的介绍。
祝由神咒
全面继承上古巫祝思想与技术,道教极其重视咒语在宗教修炼与法事中的作用。念咒与道教的各种仪轨法术相结合,几乎贯穿道教活动的各个方面。道教运用于各种场合起不同作用的咒语,总计达数百种之多。降神驱鬼固然有咒语,修炼功夫更离不开念咒,保健祛病靠神咒之力,日常食睡梳洗,进山入市无不有专用之咒。道教认为咒语为天神之语.故具有神圣之力。《太平经》云:"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凡)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又说:"此者,天上神语也……道人得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间)之言,不能治愈病也。”道教认为咒语是神人传授之神语,与人间之凡人语言不同,故能通神及有治病等神力。但观道教诸多咒词,大体为表达司法者精诚达意之心声,如祈祷时,为赞颂神灵及祈诉如愿之词;修炼时,为安神定意静心之诀;驱邪时,为斥令恐吓邪恶之词;治病时,为法术显灵百病俱消等语。大多为能理解之语。道教咒语有一特色,即大多于结尾时有"急急如律令〃一语。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有考证此语来历之说:"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张天师汉人,故承用之,而道家遂得祖述。”
道士修炼,首在保健安神,强体却病,有许多神咒,如《九宫隐咒寝魂法》,于临睡前念此咒,可安魂定魄,使神意和详。《太帝辟梦神咒》可辟梦除凶,使神明气正。《大洞微妙薰病咒法》,可治疾病,固精养神,此为宋代神霄派所传,咒曰:"太一尊神,务猷以归。却灭百疴,荡除邪秽。”咒之七遍,气不和,精不育,即愈也。又有咒防止精漏失禁,存桃符,握天皇象符,咒曰:"命门桃君孩道康,合延精气朝泥丸。敢有妖邪干正法,流金掷火冲洞房。”
另一类咒语多用于洁身净心,护持修炼。如《净身神咒》、《净心口神咒》等,这类神咒多有助于排除干扰,修炼入静。如《净三业神咒》曰:"身中诸内境.三万六千人动作履行藏,前劫并后劫,愿身常自在,常往三宝中,当于劫坏时,愿身常不灭。诵此神咒时,三业悉清净。”道士在修炼入静中,有时常有邪魔干扰,南朝上清派所传《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中有《三天正法咒魔神方》,常念诵之,则神兵侍卫,万魔不干。
道人在修炼或作法中,常请神召将,驱鬼祛邪,亦有许多神咒,如施雷法时所用《起风咒》、《起云咒》、《起雷咒》、《起雨咒》,驱邪除祟所用《六合咒》、《役遣咒》、《解疾病连年符咒》、《解三刑六害符咒》、《禁魔鬼侵凌符咒》等,南朝上清派所传《太帝常挥神灭魔法》:"凡道士行来,独宿山林miao座之间,饶有魔精恶鬼之地,当先琢齿三十六通,闭气、微咒曰:‘太帝阳元,四维幽关,千妖万毒,敢当吾前。巨兽重吻,刳腹屠肝。神公使者,守卫营蕃。黄衣师兵,斩伐妖魂,醎灭千魔,摧落山奸。绝种灭类,敢令枭残,玉帝上命,清荡三元。’常能诵之,则神兵见卫,万鬼受事,千妖死伏。〃
道人治病,常符咒结合,有多种咒语针对不同疾病,亦有治万病咒。如<治寒病咒》云:"火铃火山神,烧鬼化为尘,风病从风散,气病气除根。瘟疫诸毒害,寒热速离身。疾病久此散,男女保安宁,急急如律令。’’((见太上三洞神咒)卷八)唐代天师派传《混元治病咒》云:"混元一气,高辛之余,付我弟子,疾摄疾除,五方正气,布吾形躯,诸大功曹,如意攻行;谨召十大功曹,针砭小吏,布气治病,神员
天医大圣,随呼即至,遇召即临。万咒万灵,不得违令,敢有违令,罪在雷霆。急急如律令。’,这是召集神灵神医来治病之咒。宋代东华派《上清灵宝大法》中有(治万病咒法》:"大行梵气,周围十方,中有度人不死之神,中有南极长生之君,中有度世司马大神,中有好生韩君大人,中有南上司命司。延寿益算,度厄尊神,回骸起死,无量度人。”"凡气血凝滞,体有小疾,即端坐、双手玉清诀,念一遍,取东南气入口中,闭气,存气如黄雾状,自五脏穿入骨节皮毛之中。良久,体有小热,其病即愈。凡治疾布气,并用。”可见此咒语与存想、运气相结合,亦可用于布气治病。道教咒语繁多,达数百首。宋元道教著作《太上三洞神咒》,汇集道教各种咒语,其中不少咒语用于炼功炼气、治病疗疾。此书收入《道藏》。
1、以胜法胜之
鬼神之事,盖自古惑之矣;《黄帝内经》通篇不言邪祟鬼魅,所以有“黄帝曰其无遇邪风,又无怵惕之志,卒然而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也。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鬼神。黄帝曰:其有祝由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百病之所从者,可祝由而已也。”张介宾的解释是“凡百病五行之道,必有所以胜之者;然必先知其病所从生之由,而后以胜法胜之,则可移精变气,祛其邪矣。病有药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则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机在胜之而已。”(见《类经卷十五疾病类三十三、贼风鬼神》)
2、辟邪以归揖正气
《解围元薮卷一风癞论》:“夫阴阳神煞,不可渎其无而辟慢之,亦不可信其有而谄媚之,皆惑于偏也。且妖邪之祟,若触犯于人,不过一时之间,岂有终身随而为祸之理?亦因人气血不正,受其邪气而病生焉。若调其气血,清其思虑,则神正而复元,使邪气渐消而安矣。故云燮理阴阳以和元气,大道君子也。医家十三科之内亦有祝由一科,以符水咒诀禳辟邪魅妖氛,而归揖正气。”
3、扶正以辟邪
《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祝由》:“上古移精变气,祝由而已。盖其俗淳,其性朴,其病微,至诚不二,推病由而祝之,以通神明,故精可移而气可变也。其或舍信悫为疑惑,指祝由为无益之术;而精气不纯,邪毒深蓄,虽有祝由,不能已者,非古今异术,人心异也。善医者察病浅深,虽不概以此治。至于病有鬼神之注忤。虫兽之螫毒,必归于祝由。是以,周官疡医,掌众疡祝药劀杀之齐,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疡尤宜焉,大抵意使神受,以正驱邪,则一也。”
4、伪托祝由之名,实为他效
“丹溪谓之移精变气祝说病由而已,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然符水惟膈上热痰,一呷凉水,胃热得之,岂不清快,亦可取效;若内伤涉虚之人及冬天严寒之时,符水下咽,胃气受伤,反致害者多矣。予考之文献志云:祝由,南方神也,或以祝训断,谓但断绝其受病之由,二说两存之,未知孰是。”(见《续医说卷三辨惑祝由科》)
《韩氏医通卷下悬壶医案章第六》:“治殊方白虎历节风,久卧,尚巫而不能药者,以霞天膏和白芥子末作墨书字,入水,顿服一缶,吐利交作,去胶涎臭汁数斗而起。谓予之符水有神。因思古有祝由科,全赖巫觋,莫亦仁人出奇以活人,而遂失真者耶?”
“杨季登次女病。诊时手间筋掣肉颤,身倦气怯。余曰:此大惊大虚之候,宜从温补。遂于补剂中多加茯神、枣仁投十余剂,全不对证。因自讦曰:非外感也,非内伤也,虚汗振掉不安,能受补药而病无增减。且处子素无家难,其形情浑似丧败之余,此曷故耶?忽而悟曰:此必邪祟之病也。问其面色,曰时赤、时黄。余曰:此证确有邪祟附入脏腑,吾用神药可以驱之。季登曰:此女每晚睡去,口流白沫,战栗而绝,以姜汤灌至良久方苏。挑灯侍寝,防之亦不能止。余曰:何不早言,一剂可愈。乃以犀角、羚角、龙齿、虎威骨、牡蛎粉、鹿角霜、参、芪等药合末,令以羊肉煎汁调服,果得安寝,竟不再发,传为神异。余盖以祟附人身,与人之神气交持,亦逼处不安,无隙可出,故用诸多灵物之遗形,引以羊肉之羶,俾邪祟转附骨角,移从大便而出,仿上古移精变气,祝由遗事,而交其义耳。(见《寓意草辨治杨季登二女奇证奇验》)”
5、解惑安神,近于心理作用
《医学正传卷之一医学或问》:“或问:古老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如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四十九邪祟门治法禁咒服药兼治》:“治邪祟病,虽禁咒以释其疑,服药必详虚实痰火轻重,调治则内外合一,其病速愈。若只务巫而不用药,其病不能去,必无可愈之理。若只服药而不用巫以释其疑,虽愈效迟。是故内外兼治,斯速效矣,此祝由之所由设也。”
事实上祝由之术全面地渗透到中医的每一科之中,而不是被包容的关系。准确地说:后世官方医学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架构的,而祝由是和内经并列的。古体的“医”字,下面就是“巫”。
最近澄心堂来了一位女顾客,自述最近身体很不舒服,畏寒怕冷腰酸腿也怕凉,睡眠差多梦,白天精力也不足,妇科有炎症小腹坠胀,尿频例假量还少。典型的肾气虚,从见到她第一眼就能感觉到她是属于那种阳虚体质,结果一问出生的年份还真是,她是76年生人本身又是属龙的,按照五运六气学体质辩证来讲,年尾数为6的年份是寒水太过的年份,气候相对会比较凉,再加上属龙的年份又是寒水,所以两种因素叠加就会导致寒上加寒,那么我们人作为大自然造化场中的一员,如果在这样的一个年份形成并出生,所以他的身体的五行能量格局一定也会是偏寒凉的格局,而肾是先天之本是一个人的根基它是用来封藏身体真阳的,如果太寒的话,真阳是藏不住的,所以肾虚就会比较怕冷精力不够,寒则凝 凝则生淤血,所以寒湿阻塞收敛就会导致经血的疏布受阻,月经的量肯定也就少了,(今年17年丁酉年木气的阳热生发力量弱加上酉鸡年又是凉燥收敛的特点,所以气血流动疏散能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今年的例假量少或者停经的人会特别多)。而且肾气虚阳气不够妇科系统容易有淤血,慢慢腐败生热形成炎症。
现在用道医调理每天除了基本的方子之外,又给她加了补阳气每天二十分钟左右,由于这位女士工作比较忙所以就选择用远程调理给她做,每天准备一碗水拍照片发过来,等把法水做好了直接喝就行了,就和喝药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基础水是用矿泉水,所以没有药那么苦涩难以下咽。完了在对着照片在行治疗调理,现在才做个一个疗程就感觉好多了,上述那些不适的症状基本上都好转了。而且整个过程不占用患者任何时间,又安全绿色无任何痛苦,在当今商业社会大家都很忙碌,时间真的是太宝贵了,所以都在走向更加便捷化,什么都是互联网上做,连马云都说以后医疗行业以后也要搞互联网+,所以治病调理走向更加便利化远程化是大趋势,而我们道医调理正好有这个优势,因为信息和能量是不限空间的,而人的人体也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的,我们道医主要用符咒,符咒的主要工作原理和作用就是通过调整信息和能量的格局从而来达到物质身体五行能量格局的改变,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所以它也是物理科学的一种,其实无论是用中药也好针灸拔罐按摩也好,也都是通过调动和调整我们身体五行能量的格局上面做文章,所以中医都讲调理,殊途同归道医也是如此,从古至今其实上也是一个源头,也是古代医家必学的一种学问,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论当中就有记载,还有很多历代医家的著作中都有详细的描述,而且在古时候的历代的太医院中也都设有专门的相关机构。只是由于比较神秘,而且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比如人品操守修为身体条件等等都是有要求的,而且治疗方式比较神秘不容易看懂,所以不同于传统中医那样只要学了就可以用,因此不像传统中医那样流行,为大众所了解。只是在道家,中医界和一些传统文化的圈子里边比较常见到。真的非常感恩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们(比如我们的始祖轩辕伏羲神农黄帝),能够创造出这么优秀的文化,六七千年以来一直传承至今,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如果说一种事物能够传承好几千年一直完整的传下来,那么最起码可以充分说明它是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的,它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是非常宝贵的学术经验,是能够让社会大众非常受益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否则的话用不了几年就会被淘汰,所以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都是非常宝贵的精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象天法地,天人一体
下一篇: 先天真炁,造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