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这一土生土长极富民族特色的宗教,一般认为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征:它以远古以来的民间信仰为基础,以长生不死的神仙学说为理论核心,以道家哲学、阴阳五行学说、易学理论及谶纬、占星、巫术等为组成部分,以宗教生理学说及神形并炼的修为方法指导其宗教实践,形成一种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自然宗教。道教的上述基本特征,集中反映在道教医学上,这就使得道教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许多同根同源之处,如它们都以追求人体生命的健康与延长为目标,以道家思想、易经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精、气、神及经络理论为共通的生理学说等;这就使得中医与道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同源共济,互生共存,结成了医以道行、道以医显的血肉关系,在相当长时间内形成医道—体、亦道亦医的状况。直到金元之后,二者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各自的侧重与特色,才出现医、道的分流。但即使分流之后,道医互渗的情况依然存在,这不仅因为二者根本性质有一致之处,也在于中华传统古代文化的各分枝常常是相通与互渗的。本章将对医、道历史发展概况作简要的介绍。
医源于巫,道源于巫,医道同源。巫,是原始宗教的产物,也是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面临风雨雷电、水火寒热、毒虫猛兽,自然界的一切被视为像人同样有知觉意识,并且使人产生畏惧,这样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原始人对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活动一梦境没法理解,为什么梦中能与死去的祖先和同伴重逢?梦中为何出现千奇百怪的生活场景?这样,能够脱离躯壳而存在的灵魂观念出现了,产生了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万物有灵及灵魂神祇的观念,导致了4巫”的产生1因为人类需要与神灵沟通,向神灵表达敬畏的感情乞求的心愿,更希望神灵表示它们的意旨,为人类的行为作出指引,造福于人们,于是人与神灵之间的使者及神灵们的代言人——巫,便产生了,巫的种种与神交流和表示意愿的活动与方式,便是巫术的出现。
原始时期巫术文化渗透于生活的各方面,因为原始人的任何生活内容均离不开巫术的指引。人们的降生与死亡,成年时期的婚娶,疾病的治疗,农业的祈雨,.狩猎的神祐,乃至政治、军事如部落间的交往与战争等等,均离不开巫术。正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指出:"巫术属于人类,不但是因为巫术为人类所有,而且因为巫术的题材主要是人事的题材,如渔猎、园艺、贸易、调情、疾病、死亡之类……严重的疾病,颠倒的爱情.举行贸易的欲望,以及人类机体与心理其他类似的表现,都是咒与仪式的直接结果。〃(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第五章。)
一切宗教思想的核心是神与灵的存在,因此,原始巫术可说是所有宗教的最初原始形态的起源。从中国道教看t道教中的符箓派的祈禳、禁咒,更直接起源于远古的民间巫术。道教所谓"道〃,‘来自古代"神道设教〃的"神道〃-词。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的商殷奴隶社会,盛行鬼神崇拜,祭祀与占卜成为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必有内容。此时的巫祝在社会上有重要地位。《周易.观卦彖辞》r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无差错),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的主持者为巫祝,巫祝不仅参与决定国家大事、战争交往、农事狩猎、祭祖娱神,而且还掌管文教、医疗等各文化领域。《说文》:〃巫,祝也,能齐肃事神明者,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祝便是道教的远古渊源。
远古的巫祝,也掌管人们的疾病与健康,承担医疗的职务,因此,医的重要渊源亦来自巫。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中指出: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立。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这几句话,扼要地说明了医与巫的渊源与历史演变的关系。早在先秦“巫医〃一词已常见,并认为巫医〃是具有专门技能与知识的人,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的。孔子还以巫医作为"持之以恒〃的例子教育学生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乎(《论语子路》)上古时期的传说中,有许多著名的巫医,如巫咸、巫彭等。有关巫咸的传说很多。如《太平御览》引《世本》云: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这里记载一群巫师都在此山上下采药。
又《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神身人面之神).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说巫彭等群巫以"不死之药〃救活了被杀死的神怪“窫窳"。《世本》云:“巫彭作医",则把巫彭说成是发明医术的始袓了。
中国医药起源甚早,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发现了砭石,或称石镰、砭镰、石针,为近似镰刀之器具,尖锐处可剌,锋刃可切割。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痈疡,其治宜砭石。”表明砭石用于切割痈疡治疗,亦发现了石器时代之骨针、骨刀。但从关于古医疗传说记载看,更早的巫医治病是不用针石药物,而用祝由即对天祝告,符咒治病。《内经素问)之《移变气篇》记载了这一情况: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铖石治其或愈或不愈,何也?歧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无伸官之形,以恬儋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不能治其内,核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
这段话中歧伯的回答所描述的〃古人〃实为远古与禽兽居之野蛮时代,其“邪不能深入〃是不须药物铖石治病的理由。对远古巫医形象的描绘在刘向《说苑》中保留了一段生动记载:
"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芻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
让病人躺在菅草席上,用稻草扎成草狗,面向北方念念有词,不过十语,病者均恢复健康。这些描述当然有夸大,但
巫医治病的祝由方式是明显的,用草狗的方式显然是巫术的厌殃法。
从古代文字形态的构造来看,也反映了医源于巫的历史。巫字在商代早期铜器铭文中图语形为一人左右手各牵一马,脚下一淹,用以表现用禁咒术制服野兽以使人猎取。甲骨文亦象一人牵二兽,表明巫者有禁咒魔力。(见康殷:《文
字源流浅说》)甲骨文、金文无医字,古医字作"醫”、又作"醫”《说文》释"醫〃曰:治病工也。殹,恶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醫酒,古者A畢彭初作醫。以酒等汤液治病,故醫字从"酉〃。(经籍纂诂》直接解释"醫,巫也〃,"释文醫本作醫"。古书中"醫"、“1醫"作同义字通用之例不少:
《管子•权修〉:"上恃龟筮,好用巫翳,则鬼神骤祟。〃
個语.越语上》:"将免(同娩)者以告,公翳守之。〃
汉.杨雄《太玄经•四常》:"疾其疾,能自翳也。"
二者通用,表明早期医术中多有巫术存在,以及巫者即为医者的史实。
—些医学史论著认为医起源于人类生活经验的累积,这当然是正确的,早期原始文化的各方面,可说都是原始人长期生活经验累积的结果。但这与医源于巫并不矛盾,因为巫术活动内容的许多方面也来自生活经验。或许认为医乃科学,巫是迷信,二者不可相提并论。须知上古时期巫术与科学是交织在一起的。巫祝不仅是宗教、伦理观念的根源,文化、教育、艺术的根源,也是医学和科学的根源。天文学与占星术分不开,化学与巫术关系尤为密切。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这样论述巫术与科学的关系:
"肯定没有人比野蛮人的巫师们具有更激烈追求真理的动机……如果有一个错误被发现,就可能要以付出他们的生命为代价,这无疑会导致他们为了隐藏自己的无知而实行欺诈。然而这些也向他们提供了最为强大的动力,推动他们去用真才实学来代替骗人的把戏,…他们不仅是内外科医生的直接前辈,也是自然科学各个分支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直接前辈。”弗雷泽:《金枝)第五章:《为公众服务的巫师》)
弗雷泽深刻地指出了是生活的需要迫使巫觋们去研究医学和科学,而用之于以巫术治病等各方面,由此可见巫术活动中,在大量迷信外衣下,也有不少科学因素的存在,这便是医源于巫的客观依据。
医、道同源不仅表现在原始巫术文化中,更充分体现在先秦时期医与道以共同的文化思想为源泉,以同一的哲学观念为指导思想。而且最主要的表现是中医的基本思想来自先秦道家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观念及易经哲学,构成了中医与道教思想理论的核心骨架。
被道教奉为至上经典的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深深地渗透于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中,.被中医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之"天真〃二字,即道家用语。道家思想成为贯穿(内经)的基本观点。老子思想的元气论、阴阳变化论、自然无为论、形神统一论等无不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
构成中医辩证论治理论核心的阴阳五行观念来自上古《易经》哲学,《易经》形象化的阴阳双鱼(太极图》,成为道教的重要标志。因此,《易经》思想亦是医家与道教的共同思想源泉。我国医家向来重视《易经》,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周易六壬,并须精读,如此乃得为大医。〃把精通易理列为大医的必备条件。张景岳指出"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者,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因此变化也q(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义》)张景岳这段精辟的论述也正说明了中医与道教有共同思想根源的缘由,因为二者都是研究阴阳变化之理、天人合一之机的。
道医同源还有着共同的地理文化因素,这与我国古代巫术盛行于南方,巫医共存在南方巴蜀、荆楚、吴越等文化现象中较早出现分不开。记载上古巫师采药、以不死之药活人的《山海经》,反映了较多上古医药情况,其神话故事中记载动植物及矿物的药物已达一百二十余种,并有“食之不饥"、"食之已劳"、"食之多力"、"食之无卧"等对药物作用的记载,据史家研究(山海经)为西周时期巴蜀作品(《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道教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宗教亦为蜀中张道陵于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该道最先即以符水等为人治病的方式传播宗教。荆楚之地为道家之发祥地,道教奉为始袓的老子为楚苦县人,老子汲取荆楚传统民间神话思想,将其升华理念化,创造出一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哲学体系,成为医家与道家共同思想源泉。楚地巫风特盛,诗人屈原《楚辞》中描绘了大量巫觋活动的生动场景,描写不少巫师应用灵草妙药,如芙蓉、菊花、芝兰、荪荃等花卉药用植物。楚地又是上古气功导引的发源地,《楚辞.远游)中描写了服气修仙的神仙术,如:〃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休德兮,羡往世之登仙……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归乡。〃《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的记载,荆楚之地的服气、食药修仙的方术之士,是道教与医家的形成的重要渊源。道教与医家多发源于袓国南方,这与长江流域多山川丛莽,气候湿热,易生疾病的自然条件有关;同时,南国瑰丽的高山巨川、茂林广泽也为古代神仙传说与巫医方术的孕育衍生提供了人文地理的独特环境。
《素问·五脏别论》:“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王冰注:“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方士,修炼方术之士。”
丹波元简《素问识》:“《文选·七发》:‘方术之士。’李善注:孔安国《论语》注云:‘方。道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方士犹云道士,谓方术之士。巫相医卜之术,亦皆谓之方士也。《太平御览》六百六十六引《太霄经》曰:‘人行大道,谓之道士。又云:从道为事故称也。’可以征矣。盖修养真服饵诸方,故谓之方士,若医方亦其一端耳。即此云‘方士’者,医人之谓也。《广韵》十阳:‘方,法术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方术之士,好以长生不死之术以说人君,盖古代神仙家之流,秦之徐福,汉之辛垣平、李少君皆是。”
程士德高校教参《内经》:“方士:王冰注:‘方士,谓明悟方术之士也。’《素问集注·卷二》:‘方士,修炼方术之士。’又称‘道士’,指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之人,这些人除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以迷惑人们外,亦懂得一些医理和方药,故亦引申为医生或通晓医理之人。但这里的方士是指医生。”
方术之士,即方技之士与数术之士。古代有“道医”、“方士医”之称谓,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葛洪《抱朴子》:“是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或“以医传教”、“借医弘道”,或“援医入道”、“援仙入医”,而有“医道同源”、“医道相通”之说。历代名医如汉之董奉,晋之葛洪,南北朝之陶弘景,唐之王冰、杨上善者等,皆道医也。
方,指方技。术,指数术。 起源于战国时燕、齐一带濒海地区,从战国末年,即齐威宣王时候,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史记》中将他们叫做“方仙道”。同时还提到了其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宋无忌、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
秦汉后渐盛。如秦之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等。道教承袭了方士炼丹采药之术,作为修炼方法之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新唐书.李德裕传》:“帝方惑佛老,祷福祈年,浮屠方士,出入禁中。”《元史.释老志》:“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维道家方士之流,假祷祠之说,乘时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
方士的由来,事实上更早于此,如我国古代传说的篯铿、容成、西王母、素女等,也应当说是一些方士。篯铿相传是尧时人,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家之一,《庄子·刻意篇》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之所好也。”这里所说彭祖,就是缝铿。《楚辞·天问》中也说:“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寿永多夫何长久?”孔子也曾经说:“窃比于我老彭,述而不作。”肯定我国古代是曾经有过这一号人物的。容成是黄帝时人,以研究房中术而得名。《后汉书·方术传》说:“冷寿光行容成公……法。”《列仙传》也说:“容成……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发白变黑,齿落更生。”关于西王母的传说更多,相传他和黄帝也曾经有过一些瓜葛,《山堂肆考》引《黄帝出军诀》说:帝讨蚩尤,西王母以符授之。帝寤,立坛而请,有玄龟衔符,从水而出。”他并认为这是道家符箓之始。素女也是黄帝时候的女方士,晋张衡诗:“明灯巾粉卸,设图枕衾张,素女为我师,天教老轩皇。”《抱朴子》中也说:“黄帝论导养,而质之玄、素二女。”我国类似这样的传说,可以说是数不甚数;由于这些传说甚嚣尘上,还曾经深深引起了孔子的反感,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但由此可以看出,方士和其神仙的思想,确乎是由来甚早的。
我国旧习,从来吴楚之人多信神鬼,《楚辞》中也经常谈到什么“云中君”、“湘夫人”之类的神仙人物。《楚辞、远游章》说:“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保神明之澄清兮,精气入而粗秽除。”更清楚地叙说了他们吐纳服气的思想。所以我们也应当认识到,某些地区的民族神仙思想也有可能给予这些方士们以一定的影响。
此外还有墨子的鬼神思想。墨子是和孔子差不多同时的人,《淮南子》高诱注说,他是鲁人,一曰宋人,曾做宋大夫。墨子书中鬼神思想特别浓厚。他在《明鬼篇》中说:“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则鬼神何谓无乎?”首先肯定了鬼神是确有其物的。《天志篇》中说,自古以来的明王需要“上事天、中事鬼神、下爱人”这又说明了他对鬼神的崇拜、认为一定要善事鬼神。同篇中还说:“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说明了善事鬼神的利害。《非命篇》中说,“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更暴露了他神道设教的思想。当然他的鬼神思想和方士们的神仙家思想是不一样的,但它和早期道教的“三官考校”思想如出一辙。五斗米道利用符水请祷,行三官手书之法;后来的天师道因袭其事,又产生三官考校的说法。尤其魏晋方士,广行符咒,对于墨子所遗留下来的《墨子五行记》最为推崇 他们的中心思想就是讲求长生,认为服食、淫祀可以成为神仙。司马迁说他们是“形皆(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班固将他们叫做“神仙家”,《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平心意,同生死之域,而无怵惕于心中。
他们这种神仙思想的根源,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在中国古籍上最早谈到长生的是《老子》。《老子·守道篇》中说:“是谓根深蒂固,长生久视之道”。《韬光篇》中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人所以外其身和后其身,则完全是为了取法天地,认为天地就是这样取得长生的。因为必须后其身和外其身,也就是要不自生,然后才能一够身先和身存,身先与身存就是长生之道。此外,他还谈到不少有关长生的方法,如“守中、抱一、无为、不争”等等。最早具体描绘神仙的,则是《庄子》,他所说的“藐姑仙人”和“列子御风”即都是有关神仙的故事。
但方士的神仙思想,我们不应当单纯地认为是脱胎于老庄,根据史籍,我国最早的方士是和老子时代相仿的苌弘。《史记·封禅书》:”苌弘以方事周灵王(公元前571年——545年),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诸侯不从,而晋入射杀苌弘。”这种设射狸首的方法和两汉以来的魇胜之术颇多相似;和后来“喇玛教中的咒人术,更如出一辙,显然这是我国古代巫术中的把戏。这说明方士亦源于巫觋。《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二十一家中有《苌弘》十五篇;《史记》和《汉书》中也都说过,著名的方士羡门则是阴阳五行家邹衍的弟子,这又说明了方士和阴阳五行家的关系。 1、“方”就是“道”。这在前面已经谈到,“方士”就是“道士”《庄子·天下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唐成玄英疏说:“方,道也”。《秋水篇》说:“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成玄英疏又说:“方,道也”。所以“治方术者,”就是治道术者;“大方之家”指的就是“治道之士”。
2、“方”的另一涵义,就是“方册”或“方策”的意思,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程大昌《演繁露》说:“方册云者,书之于版,亦或书之于竹简者:通版为方,联简为策。”方册就是方策,《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郑玄注:“方、版也;策,简也。”所以方?就是古代的书,也就是秦汉间所流行的“竹简”。所以广义的说,方士的涵意,也可以说就是书生,当然也包括了儒生在内。秦始皇时,方士们欺骗了他;他却迁怒于诸生,将四百六十余人,尽坑之于咸阳。他儿子扶苏向他解释方士和儒士的不同。他盛怒之下,又将扶苏远谪于边地,监军上郡。这就说明了,当时的方士是包括了儒生在内的,所以我们也无妨概而言之,说方士就是书生。所谓方术,也就是书上曾经记载过的某些方法。
根据以上两种涵义,我们可以领会到,“方”的内容,应当是非常广泛的。《史记·孝武本纪》说:“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后来刘向整理《鸿宝万毕木》时,竟获方两万有奇,其范围之广,我们可以想见。《太平经》中,将方叫做“诀”,其内涵之广,更是无所不包了。
《汉书·艺文志》中,将方分为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后汉书》华佗、左慈等三十五人的《方术列传》中则包括了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等更多的方术。
其实,在我国古代除了六书:礼、乐、书、数、射、御而外,其它的一切都叫做百工技艺,它们也都可以叫做方术。
方士们的“方”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除了前面所说的求仙药和淫祀而外,《史记》、《汉书》中也有不少其它的记载:
1、人主微行方 《史记·封禅书》卢生建议始皇,居处要不令人知,这样才能得到长生之药。他说:“方中、人主微行,以避恶鬼,恶鬼避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子神。”
2.祠灶谷道(道即方) 《汉书》、《史记·孝武本纪》: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祀灶、则可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之。”
3.却老方 这是李少君骗人的主要方术之一,他曾挟此方偏游于豪贵之门。《史记·孝武本纪》说:“少君者,故深泽。候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尝自谓年七十,能使物不郤老。其游,以方遍诸侯。”
4.斗旗方 这是汉武帝给与栾大的考验。《史记·孝武本纪》说:“于是上使先验小方,斗旗,旗自相触击。”栾大以此便取得了武帝的信任。
5.黄帝谷仙术 这是王莽时方士苏乐的方术之一。《汉书·郊祀志》:“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先鬻鹤髓、璃、瑁、犀、玉二十余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
6.重道延命方 这是《汉书·刘向传》所记载的邹衍传方。
以上都是《史记》、《汉书》中曾经著录过的著名方术。其中还有一个颇饶趣味的有关“方”的故事,就是秦汉以来相传修道之人忌食马肝。汉武帝于杀死文成之后,又让栾大替他效忠修方;为了掩饰文成的死,他向栾大说:“文成食马肝死尔;子诚能修其方,吾何爱乎。”封建帝王和方士之间,互相以“方”愚弄,令人可发一噱。后人有诗云:“死为文成食马肝”,就是讥讽汉武帝这一件事的诗。
此外许慎《说文》中说:“青蚨还钱”。郑玄《周礼注》中也说:“阳燧取火、鉴镜取水、莽草熏鱼、牡蛎烧灰去蛎壳”,皆为汉人著述中所曾提到的方。
关于以上的方,谷永在上汉成帝书中说:“及此言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玄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将当时所谓的方,简略地做了一个介绍与评价,从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所谓方是些怎样的内容了。 关于方的集大成著述,我们知道的有《淮南枕中鸿宝秘书》。《汉书·宣帝本纪》说:“大夫刘更生(向)献淮南枕中鸿宝秘苑之术。”《刘向传》中则说得更详细,它说:“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据葛洪《神仙传》说,《枕中鸿宝苑秘书》就是淮南王专言黄白之术中篇八章的第三章。《隋书·经笈志》中有《淮南万毕经》及《淮南变化术》各一卷,《唐书·艺文志》中有《淮南万毕术》一卷。相传即为其书,这些书今并不传。清人孙冯翼、茅泮林曾就古书中的引文钩辑了一个辑本,名《淮南万毕术》(见《丛书集成》初篇)。此外,叶德辉也有辑本(见《观古堂》二集)。这些虽非全豹,但颇可看出当时所谓方的一鳞半爪。其中有谈服食以致不老的方,“曾青为药,令人不老”,涉水不沉的方,“取蜘蛛与山狗及猪脂置瓮中,密以新缣,仍悬室后;百日视之,蜘蛛肥,杀之以涂足,涉水不没矣”。又一法“取蜘蛛二七枚,内瓮中,合肪百日以涂足,得行水上。故曰:“蜘蛛涂足,不用桥梁”。有避鬼疫方,”岁暮腊,埋园石于宅隅,杂以桃弧七枚,则无鬼疫”。类似这一类的方很多,其中有的是古代医方,如“守官涂脐,妇人无子”,又“青泥杀鼇,得苋复生”,都是曾见于古代医书中的陈方。也有些是颇合于近代物理的,如“首泽浮针”,注曰:“取头中垢以涂塞其孔,置水即浮”。又“铜瓮雷鸣”,注曰:“取沸汤置瓮中,坚塞之;内于井中,则作雷鸣,闻数十里”。这都是物理的当然现象,本来不足为奇的事;不过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对此不能理解,于是即视为神奇了。但其中绝大多数则是荒诞不经的。
晋葛洪《抱朴子》中对此也记载了不少。
《遐览篇》:“其变化之术,大者惟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昔刘君安未仙去时,钞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符用药,无所不作也。”其书传于墨子;刘安钞取其要,进行了改编。这是更早于邹衍的传方。由此可证墨子的神仙思想,是和方士们有着一定渊源的。
同上《遐览篇》中说:“其次有《玉女隐微》一卷,亦大术也。其《淮南鸿宝万毕>>皆无及此书者。”
“又有《白虎七变法》与《墨子》及《玉女隐微》略同。”
《玉女隐微》和《白虎七变法》都是和《淮南鸿宝万毕》一类的秦汉方书而流传于魏晋之世的。
又《抱朴子》中还提到了什么《三皇文》、《五岳真形图》之类的符图典笈和《太清丹经》、《九转丹经》、《金液经》等丹经书,应当也都是秦汉方士们所留传下来的方书。不过这些记载,较诸《史汉》所述,则更属奇突不经。
至于魏晋方士们的传方,《抱朴子·论仙卷》中也曾经谈到过,他说:“甘始以药含生鱼,而煮之于沸脂中,其无药者,熟而可食;其衔药者,游戏终日,如在水中也。又以药粉桑以饲蚕,蚕乃到十月不老。又以住年药食鸡雏及新生犬子,皆止不长。以还白药食白犬,百日毛尽黑。”其说是否有验?因方的内容不详,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自秦汉至魏晋,方士不是少数的人;方更不知道有多少?里面固有一些是炫世欺人的把戏,但也有不少是古代研究技艺的人们所遗留下来的原始科学技术,如《庄子》中即曾提到过,越人曾传“不龟手”方等。我们对此一概予以蔑视,则也是不对的。 秦汉方士的没落,主要是由于西汉文人的反对与打击。正当西汉方士挟持方术,遨游诸侯之门,风头正健的时候;前面已经谈过,张敞向成帝上书,规劝他不要接近方士,这是给予方士们的当头棒喝。继之而起是谷永,他更大声疾声,批判了方术的虚伪性。此外如黄宪、王充、扬碓等人也都是反对方士与方术的。当时的封建帝王们久受方士的欺骗,铸方又多不验,兼以处于多方面舆论的压力下,日久天长,他们对于方士的信任,自然就会淡泊下去,方士们的登龙之术,也就无从施其伎俩了。
与此同时,和方仙道同源异流的黄老之学一时大兴。据司马谈说,黄老之学系出于河上丈人。后来由于窦太后和景帝的提倡,进而兴盛。西汉的显宦和学者们,如曹参、陈平、田叔、黄生、邓章、郑当、司马谈、严君平等即都是治黄老之学的人。当时文人多喜爱黄老而厌恶方仙,黄宪《四难》即痛斥方士,说他们不是老庄流裔,不配和浮屠老子相提并论。王充是崇尚自然的老庄信徒,他在《论衡·道虚篇》中也痛斥方士和方术。扬碓著《太玄赋》深赞老子“直道不行,其次之曲”的道理,说“执太玄兮,不拘弯兮。”但也反对方士,说他们是“甘饴含毒,难数藏兮。”由于这些人们的攻击,方士乃不得不予以匿迹,方仙道也就从此不为人所称道了。
继方仙而出现的就是黄老道。《后汉书·襄楷传》说,桓帝事黄老道,还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皇甫嵩传》说:“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养畜弟子,跪拜首过。”他所奉持的经典则是《太平青领书》。”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
当黄老道盛兴的当时,方仙道逐渐销沉了。
华夏路路劲御城附近的社区医院是华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的诊疗、体检、健康咨询、常见疾病治疗、妇幼保健等服务,并且有药房提供基本的药品和处方药。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些属于全民所有制,有些属于个体所有,但是其本质不变。社区医院、街道医院等同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制,让小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大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华夏路路劲御城附近的社区医院是华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的诊疗、体检、健康咨询、常见疾病治疗、妇幼保健等服务,并且有药房提供基本的药品和处方药。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些属于全民所有制,有些属于个体所有,但是其本质不变。社区医院、街道医院等同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制,让小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大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华夏路路劲御城附近的社区医院是华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基本的诊疗、体检、健康咨询、常见疾病治疗、妇幼保健等服务,并且有药房提供基本的药品和处方药。社区医院主要为社区成员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特点,不以营利为目的。有些属于全民所有制,有些属于个体所有,但是其本质不变。社区医院、街道医院等同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制,让小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大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
医食同源之说,还可从中药汤液治病得到证明。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方法治病。以后火的应用、陶器的出现,使制作汤液成为可能。汤液比生食草药有许多好处,如扩大了应用药物范围,有些刺激性药物通过煎煮可减轻刺激性,矿物药应用成为可能,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汉书·艺文志》已有论汤液的专书《汤液经法》32卷之记载,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指出“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皇甫谧把汤液的创造者归于伊尹,虽不能说是确定的历史事实,但从中医汤剂与人们生活中饮食之息息相关的事实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早在商代之前,火的利用、陶器的出现、对百草的认识等都为汤剂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商代像伊尹这样既精通汤液烹调,又精于医理的人也许做文章。历史给汤液的创造赋予了可能,至于谁发明了汤剂可能是偶然的,很可能是许许多多个伊尹式的人物在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创造了汤液。这与神农尝百草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伊尹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神农氏则可能是氏族的代表,是神圣化了的氏族群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医、道一体与古医的发展
下一篇: 道家点穴治病绝技,道医点穴疗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