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道医的八大境界

网络 2023-09-20 17:18:26

道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道医属于生命之道,并通于自然与社会之道。道医 属于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道医属于演化之道,而不仅是存在之学。道医属 于生命过程演化方式之道,而不仅是人体结构存在形式之学。道医是天地人和通的大 道,是神气形和通的大道。道医超越实验科学,并可包容人体医学。

道医有八大境界:医道、医德、医术、医理、医智、医思、医学、医技。

(一)医道

“医道” 一语,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 ……又须……并须……此须……又须……始可与言于医道矣。”由是可知,所谓医 道,实在是关于医的最高、最广之学问。《黄帝内经》:“凡奉天道者曰道士”。已是 道医之雏形。《老子想尔注》:“生,道之别体也。”认为生命是道的载体,修道即是 护生。道为自在。自在即始在。始为空,在为时。道无处不在,道无时不有。道有天 道、地道、人道。天地之道即自然之道。人道有天人之道入世之道(即社会之道)、 生生之道(即生命之道)。医道涵盖天、地、人三道精华,为人立于天地之间的最基 本智慧。

(二)医德

《抱朴子?内篇》卷三:“或问曰:为道者当先立功德,审然否?抱朴子答曰: 有之。按玉钤经中篇云,立功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 令不枉死,为上功也。”由是可知,所谓医德,是医者为道之前提,德为道之用,道 为德之本。医德为医道之用。医道为医德之本。医道广大,医德也当然广大,故道医 以救人免祸为立德之首要,护人防病乃次要之术也。

(三)医术

德之下为术。术乃“术数”。所谓“术数”,是指天文、历算、卜筮、占候、命 相、风水等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吉凶的法术,绝非现今贬于科学之下 的所谓“技术”。《汉书?艺文志》将群书分为六种,中有术数,共一百九十家,书 二千五百二十八卷。《素问?上古天真论》开宗明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洞玄灵宝太上六斋十直圣纪经》:“道者,灵通之至真;术者, 变化之玄技也。形之无形,因术以济人。人之有灵,因修而学道。人能学之,则变化 自然也。夫道之要者,在乎深简而易攻也。术之秘者,唯符药气也。符者,三光之灵 文,天之真信也。药者,五行之华英,地之精液也。气者,阴阳之和气,万物之灵爽 也。”术为自然法则,而非养生方法;数为自然之数,而非数量之数。自然与生命均 属自在。医术属生命自在之法则。其发生、发展规律表现为内在的规律性,并不以人 的王观意志为转移。

(四)医理

术之下为理。理非现今贬于科学之下的所谓“理论”。理为自在关系。“天理昭 昭”之天理,即自然关系。地理、命理、物理皆如是。医理属生命自在之关系。《庄 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生命的 真义。生命不仅仅是肉身之小小躯体,还包括民族血脉、国家尊严。故而有“大医 医国”之道医情怀。

(五)医智

理之下为智。智非现今贬于“思维”之下的所谓“智力”。智源于觉。觉有感 觉、知觉、悟觉。医智源于感觉、知觉、悟觉。智是对道德术理的颖悟,当然也包括 对思与学技的把握。医智不是人引之为骄傲的发明,而是人对人体奐秘的感悟。“嗜 欲深者”不可能拥有医智。《庄子?大宗师》:“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何谓真人? ……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六)医思

智之下为思。思非现今贬于哲学之下的所谓“思维”。思有感思、知思、悟思。 思维只是知思的一小部分。医思通贯感思、知思、悟思,“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 可见”。《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 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七)医学

思之下为学。甲骨文的“学”字,上为双手筑篱笆之象,下为房屋之象。金文 再于屋内加小宽,表示管束。学的本义为管束。有限制、局限义。医学既为成形的学 问,难免有其局限性。因为“以有限之性,寻无极之知,安得而不困哉!”学为学 识。识有感识、知识、悟识。科学属于知识体系。哲学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也就是 结合性的知识体系。医学包容感识、知识、悟识,最接近于哲学。“顺中以为常也” 乃是医学的精髓。《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 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 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八)医技

学之下为技。技为技巧。技为八大意境之末,故古有“微学末技”之称。医技 为医智、医思、医学的具体应用。医技虽属末端,但也是道的产物,神技的背后是 神,是“因其固然”、“直寄道理于技耳”。《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款,因其固然。”

道德术理属自在,智思学技属人为。道德术理亘古常在,智思学技不断创新。医 道、医德、医术、医理亘古常在,医智、医思、医学、医技不断创新。

道医属于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道医的行为目标是促进人的生命过程的 全面自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与全面自行和谐。而不是干扰、取代、破坏人为所能了 解的部分人体结构与部分生理功能。

每个人都有调和一切失和、化解一切疾病的自在,医道的目的就是把握病机,调 动生机,调和生命的自在。道医和于人而病自治。人为本,病为标。

道医通过各种养生与调治方式作用于人的生命过程,促进其各种运动方式保持和 谐、协调、有序的态势,从而使各种疾病自然痊愈,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然健康。创造 艺术治疗以各种艺术方式作用于人的生命过程,促进其各种运动方式保持和谐、协 调、有序的态势,从而使各种疾病自然疫愈,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然健康。

武当山道医有收徒弟的吗

有。根据查询武当山官网发布信息可知武当山道医有收徒弟的。武当山,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内。

佛医治癌有疗效吗?

佛医治疗癌症,疾病或者养生,说来话长;说到佛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说到由宗教信仰引申而来的医学体系——佛医学,想必更多的人却是充满着疑惑的。那么什么是佛医学,在科学知识越来越普及化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来理解佛医学,并把佛医的科学体系发扬光大为世人服务呢!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佛教医学的开拓者张雷(释明光‘哑僧’fo1948网易 壹六三),佛医学当代大师,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李良松博士,就佛教医药问题与我们一道详细探讨如下。
记者周秋丽(以下简称周):明光师傅您好(手势语),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佛医学,首先,想请明光师傅给我们解答一下什么是佛医学?
明光师傅(以下简称明,手势语表达):佛医学是指以四大、三学等佛学理论为指导,以悟证论证、调理心神、注重饮食为特征,以启迪无上智慧、改善思想境界、追求永恒真理为目标,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的医药学体系。由于佛医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主要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医学,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医学。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佛医学就是指佛门人士创造和传承的医药学。

周:佛医学的研究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又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明:佛医学早在佛陀时代就已经存在。但佛医学真正作为现代学科被提出来,这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有不少的学者就开始关注佛学文献中医学史料和医学思想已及佛教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影响。真正提出佛医学的概念、系统开展佛医学的研究,当始于1993年5月,当时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全民所有制的事业单位——福建武夷佛教医药研究所,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佛教医药学术研究团体——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佛教医药研究会,主办了第一、二届国际佛教医药学术研讨会和全国第一、二届佛教医药学术会议,主编了《中国佛教医药丛书》系列著作,我有幸全程主持和参与这些项目与活动。目前,海内外学者已先后出版了有关佛教医药的著作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同时,佛医的文献研究、理论探讨、临床诊疗和产品开发正在全面展开。可以说,佛医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周:佛医学与儒医学、大道家园的区别在哪里?
明:确切地说,道医和儒医都不宜称为“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医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有完整的病因病机学说,如四大、三毒、五蕴等,有丰富的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大量的文献基础,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此外,对饮食、养生、保健、心理学、伦理学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厚的建树。因此,称之为“佛医学”并不为过。但儒医、道医与中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基本相同或相近,如都以阴阳五行为指导,都提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儒医和道医只能说是中医学里的特殊现象或特殊群体——即精通儒学和道家理论的医家。但如果要上升到“学”的层面,至少目前的条件还不具备。因此,佛医学与儒医、道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的不同,内涵与外延的不同,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视角不同,处方用药的特色不同,信仰的群体不同。

周:李教授(李良松,一下简称李),我听过您的课,课堂上你也罗列很多佛学同医学相关联的数据,请问下当时你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决心开始研究佛医学的?你觉得佛医学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李:俗话说“佛度有缘人”,我就是一位与佛结下了大缘的人。首先,由于机缘巧合,我出生在一座千年古寺,自幼种下了佛因。其次,又是由于机缘巧合,我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同时接受了中医与佛学的文化教育。第三,又是由于机缘巧合,我曾在全国首家全民所有制的佛教医药研究所担任所长,专职从事佛医的学术研究工作。第四,又是由于机缘巧合,使我认识了一批热衷于弘扬佛医文化的有识之士。第五,还是由于机缘巧合,我有幸调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专职从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工作,佛医文化成为我最主要的研究课题。正是基于以上五种机缘,使我在佛医学的研究道路上比其他人先走了一步。我在演讲中所罗列的大量数据,都是我运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成果。
对于你所问的第二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佛医学未来的发展空间无法限量。套用一句时髦的广告词来说:你的心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医学是还没有得到全面开垦的处女地,无论在养生、食疗、心理健康、医德修养、临床各科、保健品开发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并不是十亿、百亿等数据所能涵盖的。到目前为止,能够将佛与医有机结合起来的人并不多,能够进行产业化运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如果谁占领了先机,谁就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

周:李教授,你写了很多有关佛界医学方面的书籍,业界人士还送一个“佛教医学开拓者”的称号给您,想要了解下,目前国内有没有哪家医院已经开始把您的理论研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呢?而您本人有没有打算从一个佛医学的开拓者与传道者的角色转变成为一个佛医学的实践者呢?
李:“佛教医学开拓者”是媒体和同行对我的赞誉,对此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呢?我是一个做实事的人,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而得到的荣誉太多了。在今后可见的日子里,我将全力弘扬和推广博大精深的佛医文化,尽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社会的慈善、公益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佛医中得到实惠、得到帮助、得到智慧。目前,确实有几家医疗机构正着手开始实践我的研究成果。同时,正如你所说的,我自己也将做一名佛医的实践者,我是一名医生,慈怀济世、普救众生是我永恒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我希望李医生、李大夫将继李博士、李教授之后成为我人生的崭新名片。

周:美容、养生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李教授,能否同我们聊聊佛医学对美容、养生这方面的相关观点?
李:美容、养生不仅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而且也是千百年来永恒的话题。说到佛教美容与养生,有两个人值得大书特书,一位是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位是北宋的刘皇后(宋真宗皇后刘娥)。这两位都是当时权倾朝野、精力充沛、驻颜有术的女中豪杰。她们的共同特点是:一为精神上虔诚信仰佛教;二为生活上合理调配素食;三为美容上合理使用植物化妆用品;四为日常起居中善于使用佛香;五为时常诵经,遇到危急时更是坚定地修习佛法;六为经常到佛教寺院结缘,听高僧讲经说法。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佛医中的美容、养生具有非常独到的特色和方法,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各种需求。我在演讲中将佛医养生分为素食、茶道、心法、禅定、瑜伽五个方面,但事实上,还有更多的方法等待我们去开发、去实践、去应用。在美容方面,佛医中有沐浴、焚香、服药、饮食、禅定、瑜伽等多种方法。当然,这当中有不少的方法都是以信仰佛教为前提,只有在虔诚信仰佛教的基础上,才会有特殊的感受和感悟,才会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恒心。因为这一话题太大了,我难以在这里全面展开。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句,佛教美容、养生或许将会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美容和养生方法之一。

周:佛医学里的瑜珈与当前一些瑜珈馆内推行的瑜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李:区别相当大,可以说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首先,修炼的目的不同;其次,修炼的方法不同;第三,修炼的结果也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教的瑜伽重在修养心性,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瑜伽主要是一种健身的手段;前者的修炼方法为以静制动,而后者的修炼方法为以动克静;前者重在心智,后者重在体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前者修的是智慧,后者修的是身形。

周:明光师傅,相比较其它医学,佛医学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这块,它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吗?
明:与其他医学相比,佛医学对人类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无与伦比的特色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①心理疾病的调理与治疗是佛医最重要的长项,这是其他医药学所无法与之比拟的;②佛医的禅定和瑜伽是调理情绪、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这是其他医学所难以具备的;③虔诚的佛教信仰,是净化身心、纾解焦虑的灵丹圣药;④佛医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⑤佛医的方药对心理疾病的康复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此外,诵读、佛咒、听经、弘法等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都能够对人类的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一句话:佛医从信仰、理论、修禅、瑜伽、诵经、方药等多层次、多角度治疗心理疾病,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和特色。

周;明光师傅,现在医学对癌症可以说束手无策,佛医在治疗癌症方面有什么进展吗?
明;因为医疗理论体系的完全不同,所以在看待疾病问题的立场也截然不同,佛医在治疗癌症等所谓的绝症方面,不是在孤立的因症而治,而是把人看做一个周天,是一体而治,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从根本上瓦解病症的存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西医治标、佛医釜底抽薪,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周:明光师傅,能详细同我们谈谈佛医学里的“禅”同心灵养生的关系吗?
明:要明确两者的内在关系,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禅”。禅,又作禅那,寂静审虑之意。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禅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由于修习的层次与境界不同,其结果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通常来讲,禅系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人们常将修禅沉思称为禅思。而心灵养生,则指排除杂念、净化心灵,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从上述的定义对比不难看出,禅与心灵养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禅”肯定就是一种心灵养生的方法,但心灵养生方法未必都算得上是禅。为什么呢?一是心灵养生没有宗教、种族之分,而修习禅法则深深地打下了佛家的烙印;二是心灵养生比较宽泛,而禅定养生则有其具体的规范和方法;三是两者追求的境界不同,前者仅就净化心灵而言,后者则是追求一种超越身心、超越时空的思想境界。

周:明光师傅,请问《心经》讲的是养心的道理吗?
明:说得没错,《心经》讲得就是养心的智慧、证悟的法门。《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指的是大智慧,波罗蜜多指的是到达彼岸。彼岸是什么?彼岸指的就是超越时空、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因此,《心经》书名的含义就是“到达智慧彼岸的心法”。《心经》的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260个字,但浓缩了佛教养心的大智慧、大道理,可以说是一部纲领性的经典文献。
在这里,引用我所写的一首禅诗《读<心经>感怀》,或许对大家理解和把握《心经》中的养心智慧能够有所裨益。“我的心/是一朵智慧的莲花/多少污泥与浊水/都无法玷污那圣洁的高雅/我的心/是一杯淡淡的清茶/无数露珠的牵挂/全都倾注在那细细的嫩芽/我的心/是一本浪漫的童话/在那鲜花盛开的田野里/沐浴着春风迈出轻盈的步伐/我的心/是一匹奔腾的骏马/在那宽广无垠的大地上/迎着东升的旭日在纵横飞跨/痴妄无明/世界上的一切就失去了章法/心无罣碍/总能把人间所有的善恶洞察/或色或空/宇宙万物犹如一现昙花/或生或灭/生生死死早该彻底放下/心中若有菩提/就能感知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心中若有大爱/也就有了到达智慧彼岸的津筏/五蕴皆空/一切苦厄都无所惧怕/金刚般若/豪迈中自有万丈彩霞/心中有了经卷/成佛的道路不必远赴天涯/人生有了感悟/阳光的坦途必将四通八达/诸法空相/成就大道何须披上虚伪的袈裟/我心永恒/成功之境界注定是无限的潇洒。”

周:就佛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这块,您今后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计划?
明:对佛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我的初步计划和设想主要有:第一,全面开展佛医的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争取在3年之内,完成《佛医集成》、《佛医词典》、佛医系列丛书、佛医教材和佛医科普系列丛书的编写和出版工作;第二,成立国际与全国性佛医学术团体,召开各种形式的佛医学术研讨会;第三,开展佛医临床诊疗工作,为“慈怀济世”、“普救众生”竭尽微薄之力;第四,积极开发佛医保健产品与佛家方药,为挖掘、整理和开发佛医宝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五,建立佛医研究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佛医的学术研究工作。第六,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佛医知识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