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百家论道

世上有神仙吗?抱朴子论仙

网络 2023-09-20 17:01:04

我们只知道物种有经霜而枯槁憔悴,正当炎夏而绿色凋敝, 含苞待放然而却并不茂盛,尚未结果却又过早萎靡零落,从来没有听说过享万年之寿,在世长生久视的人。所以说古代的人们, 只要谈论学习的事,从来不说求仙之事,聊天时也不涉及怪异之 事,为的是杜绝那些奇谈怪论,生活中遵循着自然清静无为之道, 把那些延年益寿的龟鹤作为有别于人的异类去看待,而把人类短暂的一生一死,当做是一早一晚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说盛夏万物必然成长,然而荠麦却枯萎了。寒冬万物必 然凋敝,可是那些青竹翠柏却仍然茂盛。如果说有始必有终,然 而天地却是无穷无尽的。说有生必有死,而龟鹤却能够自然长 久。盛阳之时应该是暑热的气象,然而炎夏未必没有凉爽的日 子。极阴应该是非常寒冷的时节,然而严冬未必没有短暂的温热 气候。百川向东流淌,然而也有向北流动的河水。坤体至静,然 而有时会因为地动而被崩塌。水性纯冷,也有温暖山谷的汤泉; 火体炽热,然而孤独的山丘就会显现寒焰。重类应沉,而南海有 浮石之山;轻物当浮,而胖柯有沉羽之流。世间万类,不能够一概 地去下结论,正因为是如此的原因。

生命之中,最有灵性的没有超越人的。然而同类人中他的贤愚邪正,好丑修短,清浊贞淫,缓急迟速,趋舍所尚,耳目所欲,行为不同,已经有天壤之差,冰炭之别。为什么还要奇怪神仙的异 常,如何的不与凡人一样而有生死呢?

如果说受气都是一样的,那么雉(野鸡)变化为蜃,雀入水变 为蛤,壤虫假翼,川蛙翻飞,水蛎为蛉,荇苓为蛆,田鼠为鸳,腐草为萤,鼍之为虎,蛇之为龙,都是异类变化而成。

像那些修仙的人,用药物颐养身体,效法数术去延长生命,先 使自己内疾不生,外患不人。虽然是长年不死,然而他的原有身躯却并不变化,如果修炼成道,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困难的。那些 粗浅见识的人,拘守常俗,都说世间没有见过仙人,就说天下一定不会有这件事。

天地之间,大无边际,其中奇特的事情,难道是有限的吗?虽然头顶着天,却并不知道天的上面还有什么;终生行走在地上,却 并不知道地下有什么。形骸是自己的,却又不知道它的心志是怎 样的。寿命仿fo是自己掌控的,却又不知道它是长寿还是短命, 究竟能到哪个地步。况且神仙的道理深远,凭借的道德幽深玄 妙。如果只是依仗短浅的耳目,以决断那么精深微妙的有无,难 道不可悲吗?

魏文帝广览群书,博闻异事,自己认为对世间万物无所不通, 说天下没有能切开玉石的刀,也没有用火来浣洗的布料。他著 《典论》也曾据理言及此事,只是没过多久,二种事物全都呈现, 这时文帝才叹息不一,遂自毁论断。事情本来没有一定之论,大 概都是如此。

陈思王撰著《释疑论》,当初关于“道术”的说法,直接称它是愚弄百姓,欺诈虚伪,吹牛说谎的事情。后来他看到魏武帝试着 关闭左慈,让他断食近一月,而且颜色不减,气力如常。左慈还常说:可以五十年不吃东西。由此看来,这又有什么值得怀疑呢?又说:让甘始用药物涂在活鱼的身上,并且在沸腾的开水中煮它, 其中没有涂到药物的鱼,很快煮熟,马上就可以吃了。其中涂有药物的,在开水里往来游戏,好像在自然界的水中一样。又把这样的药物粉饰在桑叶上养蚕,蚕就会生活到十月也不会衰老。又用药物让小鸡雏和新生狗仔食用,都会停止生长。再用返白的药 让白狗吃下,百天毛全变黑。这时他就知道天下之事,是不能够 全明白的。如果只是用意念去决断它的有无,那就大错特错了。 明白此理,恨不能断绝声色,专心致志学习长生之道,这两位好学的确是无书不读,才气应该说是一代英杰,然而他们当初都说没有神仙,到了晚年,才有穷理尽性之感,竟是如此地叹息。人非完 人,不信神仙,也不足为怪。

欲求长生,修炼大道,秘诀在于立志,并不在于富贵。假若是有心志的人,即便有高位厚禄,反而是他的沉重负担,为什么呢? 学仙的方法,必须要做到恬静、舒心、淡泊,涤除各种嗜好欲望,收心内视,返观内听,如同活死人,行尸走肉,心如死灰,身似槁木。 然而作为帝王,担任着天下百姓福祉的重责,政务繁多,思虑万 机,精神驰骋于天地之间。若有一点失误则国政即为亏缺,过失 殃及百姓。在生活上醇酒厚味伤其和气,艳姿美容伐其根本,所 以耗精损虑使躯体瘦削憔悴的原因众多,就不再为此去详细说明 了。再者蚊虫叮咬就会坐不安,卧不宁,天下之大,人事之多,何止于此。又怎么能做到掩耳闭目,遮盖聪明,身心潜藏,洁心斋 戒,夙兴夜寐,躬亲炉火呢?

修仙之法,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爱逮蠢蠕,不害含气,止绝臭腥,休粮清肠,博爱八荒,视人如己。

有道的人,视爵位如酷刑,见印绶如服丧,视金玉如土粪,睹华堂如牢狱。

又经典所载,大都有鬼神的证据,世俗之人尚且不信天下有鬼神,何况是仙人居高处远,混世与脱尘不是一个世界,得道成 仙,飞升轻举,就不再返回世间,不是得道的人,怎能见闻。而儒 墨之家知此不可以考证,所以始终不谈其有无,世人不信,不也正 常吗?惟有识别仙真的人,校炼众方,得到征验,察其必有,也只是独自知道,又不能勉强不知的人。所以说:不见鬼神、仙人,不 可说世间没有仙人。人们无论贤愚,都知道自己身体有魂魄,魂魄不足,人就生病;魂魄脱离,人就死亡。

求《抱朴子》书籍内容。

《抱朴子》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自称“属道家”;“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自称“属儒家”。“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本段文学思想
葛洪的文学思想深受王充和陆机的影响,并有所发展。他要求文章发挥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讽谏过失。认为“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应嘲》)。他反对贵古贱今,认为今胜于古,指出“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诏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羽猎》、《二京》、《三都》之汪?博富也”(《钧世》)。他认为文学风气当随时推移,指出“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也”(《钧世》)。葛洪提倡文学创作要雕文饰辞,并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他说:“文章之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谓之余事,未之前闻”。他还进而提出“本不必皆珍,末不必悉薄”(《尚博》)的论点,从而突破了儒家德本文末的思想藩篱。
编辑本段内容分类
《内篇》和《外篇》 《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病,属于道家。其内容可以具体概括为: 论述宇宙本体、论证神仙的确实存在、 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用、讨论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论述道经的各种书目,说明世人修炼的广泛性。 《抱朴子外篇》则主要谈论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属于儒家的范畴,也显示了作者先儒后道的思想发展轨迹。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论人间得失,讥刺世俗,讲治民之法; 评世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论谏君主任贤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论超俗出世,修身著书等。 总之,《抱朴子》将玄学与道教神学,方术与金丹、丹鼎与符、儒学与仙学统统纳为一体之中,从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 葛洪提出了修仙必须积累善行,建立功德,慈善为怀。《抱朴子》中强调人不能单纯地从修炼方术入手,人生的抱负也不能仅仅是遁隐山林,要想真正修炼成仙还要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炼得肉体飞升,既做到立时济世,又得超凡入圣。如他说:“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他认为修炼既可以保德致长生,也可以治世致太平。通过修炼还可以获得长生,身体不伤,是最大的孝道。 葛洪著述篇目和卷数如下:《抱朴子内篇》20卷,《抱朴子外篇》50卷,《神仙传》、《隐逸传》、《良吏传》、《集异传》各10卷,《移檄章表》30卷,《碑诔诗赋》100卷,《金匮药方》100卷,《抄经史百家言》310卷,《肘后备急方》4卷;此外尚有《抱朴子养生论》、《大丹问答》、《葛洪枕中记》、《稚川真人较正术》、《抱朴子神仙金沟经》、《葛稚川金本万灵论》以及托名刘歌撰的《西京杂记》等。以上著作大部分已亡佚。《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收标名葛洪的著作13种,部分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但大多确为葛洪所撰。 《抱朴子》卷数 《抱朴子外篇》的撰写时间与问世,均早于《抱朴子内篇》。 《道藏》将其两书刻在一处,并且在《内篇》之后,《外篇》之前,间隔一种《抱朴子别旨》。明人刻此书,从《道藏》中取出,总名为《抱朴子》。 据《晋书·葛洪传》可知,《抱朴子》内外篇原共有116篇。今本已非完帙,亡佚40余篇。严可均在《铁桥漫稿》《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中说:“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 《内篇》卷前有葛洪《序》,称《内篇》20卷。《隋书·经籍志》称《内篇》21卷,《音》1卷,入“道家”。《新唐书·经籍志·道家》称《内篇》10眷。《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内篇》20卷。《郡斋读书志》称《内篇》20卷。历代著录以20卷为多,《内篇》原当为20卷。《道藏》所收即为20卷,卷各一篇,共20篇。 《外篇》卷后有葛洪《自叙》,称著“《外篇》50卷”。《隋书·经籍志》称《外篇》30卷,入“杂家”。 《新唐书·经籍志·杂家》称《外篇》20卷。 《宋史·艺文志·杂家》称《外篇》50卷。晁公式《郡斋读书志》称《外篇》10卷。陈振孙《书录解题》曰:“《馆阁书目》有《外篇》50卷,未见。”纷纭错互,说法不一。《道藏》所收《外篇》为50卷,与自叙合。 《内篇》基本内容 葛洪因道书事多隐语,道士臆断妄说者众,故著是书“粗举长生之理”。《内篇》以玄、道,一为宇宙本体,论证神仙之存在,提出道本儒末。备述金丹、黄白、辟谷、服药、导引、隐沦、变化、服炁、存思、召神、符箓、乘跻、诸术。是书集汉晋金丹术之大成,并杂有医药、化学等方面知识。是研究我国古代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资料。 《畅玄卷第一》论宇宙本体“玄”,认为“玄”为世界万物的始祖。要人“思玄道”,称得玄则长生。他的这一学说与魏晋玄学互为影响。 《论仙卷第二》论证神仙实有,大可成仙,驳斥人们对神仙的种种怀疑。 《对俗卷第三》继续论证神仙实有,举出动物长寿的例子和道理加以说明。还认为仙道与孝道相一致,求仙需积善去恶。该篇还著录了不少种古佚道书。 《金丹卷第四》论述金丹之道,认为金丹为仙道之极。该篇详细记录了炼制金丹的方法,包括盟约、结伴、祭神、药物、经典、名山、吉日等。篇中还记载了许多现已失传的炼丹著作。 《至理卷第五》论有无、形神关系,强调“气”的作用。该篇阐述医理,提倡崇尚良医,反对巫术迷信,指出道士应兼修医术,并记载了服药、行气、禁咒等法。 《微旨卷第六》认为浅见之徒不信成仙,不足为怪。述九丹金液为众术之主,及宝精受气、守身炼形、房中等术。强调修仙必须积善,有三尸、灶神察人善恶等。 《塞难卷第七》论述成仙皆由命中注定,凡人可以成仙。认为儒者是易中之难,道者是难中之易。动火成仙只能对中等以上人起作用,下愚之人不会相信。并引《龟甲文》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 《释滞卷第八》认为佐时与轻举可以兼修,修仙不妨碍治国。并言宝精、行炁、服药为求仙之至要,不可专靠房中本。又认为对道书要加以选择。 《道意卷第九》论道为宇宙本体,道本无名。劝人修道而不要祭祷鬼神,斥责张角、李宽等淫祀妖邪、奸乱浅陋。 《明本卷第十》认为道本儒末,道先儒后,黄老并不比尧舜周孔逊色。并且指出,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仙药卷第十一》述各种仙药,包括五芝、云母、雄黄、玉、金、银、真珠、草木药、丹砂、松脂等。详述产地及采制、服用等方法,并证以神仙故事和传说。 《辨问卷第十二》论“圣人不必仙,仙人不必圣。”认为圣人不修仙,是命中无缘,不能因圣人不为,便说天下无仙。 《极言卷第十三》强调学仙必须求师。黄帝老子彭祖、安期等皆不死,均有师传。又说长生必须补损,养生在于以不伤力本。 《勤求卷第十四》论求真师、勤修炼。劝大要勤于求师,而且要慎择真师。 《杂应卷第十五》论述断谷、却寒、却热、服药、辟五兵、吞气、隐沦、去病、召神、乘跻、占卜、坚齿、变化、导引、聪耳、明目、登涉、辟疫、存思、符箓等方术。 《黄白卷第十六》述黄白术。认为天下事物均可变化,故黄金、白银可以烧炼而成。指出炼黄白必须师授口诀,必须择清洁之地。烧炼黄白不是为了致富,而是为了长生。该篇还详细介绍了几种黄白术。 《登涉卷第十七》述入山远游诸术。有辟鬼邪、蛇龙、毒魅、虎狼及入水诸法,包括服符呼箓、镜照苇挝、禁炁封印、遁甲择日、步虚诵咒、佩药服丸等。 《地真卷第十八》论金丹及守真一、守玄一之道。葛洪称“道起于一”,谓“一”有姓名服色,在三丹田之中。守一可以去邪,获得长生。 《遇览卷第十九》述道经书目。葛洪阅其师郑隐之藏书,著录备种道书神符凡260种。这些道书大部分己亡佚,唯赖此载可以略窥晋之前道书之梗概。 《祛惑卷第二十》论识别神仙之真假。强调要勘求明师,谨防庸师、假师,并举例说明。葛洪认为,只有通晓金丹术者才是真师

世上到底有没有神仙?

世界上当然没有神仙啊!如果真的有神仙一说的话,那么飞机都需要红绿灯。毕竟神仙是住在天上的,飞机飞过恰巧经过他们生活的地方,一个不小心撞上去了,那可就是天庭的‘交通事故’了啊!


神仙其实都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就如同我们喜欢幻想美好生活一样,感觉有了神仙就仿佛有了一种精神寄托,因此有很多信佛的人就专门去拜佛祈求自己与家人一生平安。可实际上神仙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有,科学家们早就发现了。就先不说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人家国外也有宙斯之类的神仙,要是真的有他们应该会比我们还要早发现,毕竟他们都曾经发现过外星人。

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嫦娥,她也是一位神仙。还记得杨利伟坐上神舟五号登陆月球时,可没有见到嫦娥啊!如果真的见到了,那将会是轰动全世界的新闻。

原来神和仙竟然是两码事啊~

“神”和“仙”有什么区别?

一、“神”的来源

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出自人类的自然崇拜,当时的人类将各种自然现象都看做是“有意的施为”,所以崇拜山、雨、雷、电(风伯,雨神、雷公和电母 )等,并且还进行祭祀。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上,头一次出现了神相关的字眼“申”,其源于古人对天空中闪电形象的描绘,就是一道闪电划过炸开的那一刻。后来由于“申”并不能完全表示超自然生命体的一个整体概念,所以它的旁边就被放上了代表供台的“示””,成为一个完整的“神字,意思就是被供奉和祭祀的所有存在。

二、“仙”的来源

从起初的小篆体可以看到,“仙”字是人形结构,右下半部分是四只手托着山,呈现出一个升高的动态形象,意思就是升入天空中的人,后来简化成“仙”,但依然和“人“山”有关。

之后所有人对于“仙”的理解都出自《说文》:“仙,长生仙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所以“仙”其实代表着人通过修炼之后获得长生不死的能力,这与“神”是截然不同的存在,神是本身就存在的,仙是可以通过努力拥有的。

三、“神”的分类

第一类是至高神。《说文解字》中解释“神”为:“天神,引出万物者也。”这就是神的最初含义。比如道教的三清四御玉皇大帝等。

第二类是自然神。比如日神,月神,山神,河伯等等。这应该是原始崇拜的残留。《庄子.逍遥游》中说: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封饮露。

第三类是体内神。道教认为人身体内各个器官都由神明掌管,比如三尸神,五脏神等等。《黄庭经》中列举了一系列的体内神的名字,以便冥思。

第四类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神,即鬼神,通常是在人死后,由崇拜者或者信徒推举为神,或者政府官方册封为神。比如伍子胥被民间信奉为钱塘潮神。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在描写这一类神。《聊斋》中死后被封为城隍神,土地神一类的更是数不胜数。

四、”仙“的分类

道教学家葛洪在《抱朴子·论仙》中有描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后来道教根据丹道修行的高低又将仙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等仙。

鬼仙: 指修道者未能炼至纯阳,死后一念清静,出幽入冥,不生不灭,乃为鬼仙。

人仙: 传说并不是凡人,是指修炼到没有病患延年益寿的地步的仙。

地仙: 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唯以长生住世,不死于人间者。

神仙: 地仙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

天仙: 神仙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五、”神”和“仙”的区别

作为首位区分神仙的人,认为“神灵异类,非可学也“,“天神所济,众仙所从”,就是说神是人不可以够得上的存在,但仙努把力还是可行的,仙从属于神。总结来说,神是死后转生(或被册封 ),仙是修长生者,神的力量是天生的,仙的力量是修炼来的,这是神和仙最大的区别。

神从上古时期而来,是整个世间万物的主宰,称为“上古大神”、“上神”、“始祖神,有昊天上帝、三皇五帝、天之四灵、天官五兽等。而仙则是通过后天修炼而成,人们习惯把这些仙人分为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五个种类,他们的身份是逐渐升高的。

还有一种区别就是,神一般是司职的,每位神在道教的神仙体系里都有不同的司职。像雷部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作为雷部的最高神,不但统御整个雷部的神灵,还“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道教的主神之一太乙救苦天尊寻声赴感,化身三界救苦救难;仅次于三清的玉皇大帝更是统御十方三界、四生六道。

而仙与神不同,仙一般没有官职,十分的逍遥自在。自古人们都渴望飞升成仙,在仙境过着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人是只有希望能成仙的,没有说成神的。

总结起来就是: 神是早就存在着的、人无法企及的灵物(死后可以册封 );仙是可以后天修炼的; 神是至高无上的,无论是在上古神话体系,还是在道家神话体系都是如此,仙则是神的从属。

葛洪《抱朴子》名句

葛洪《抱朴子》名句如下:

1、浅见之家,偶知一事,便言已足。——《抱朴子·内篇·微旨》

释义:见识浅溥的人,偶尔了解一件事,便声称自己已经懂得很多了。

延伸:当瓶子里只有半瓶水的时候,摇摇晃晃,在太阳下还晃得人眼花,发出声音。而当水满的时候,是静声不动的,就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一样。

2、粉黛至则西施以加丽。——《抱朴子·勖学》

释义、施上了粉黛,西施就会更加靓丽了。形容聪明的人如果通过学习,可以变得更聪明。

延伸、先天的资质再好,后天的努力,也更能添光加彩。

3、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抱朴子·内篇·论仙》

释义:见识的少,感受到奇怪的事就多,这是世之常理。

延伸:《误杀》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离奇的事情。

4、寸火能焚云梦,蚁穴能决大堤。——《抱朴子·备阙》

释义:一寸大的小火苗,能够将云梦那片广袤的地区烧毁。一个小小的蚁穴能够使得大地崩坍。

延伸:小的祸患最终能够酿成大的灾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592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