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神话与伏羲的名号
约万年前,第四纪大冰川开始解冻。极地冰盖和山岳冰川的融化,催生了渤海、黄海的大海侵,古中国东部沿海陆地夷为汪洋。
推想当年,先民对于汹涌澎湃的滔天大水,是没有科学认知的。原始直观思维的想象,就是天上破了漏洞,堵上这个洞,天下就会太平。补天神话也许就是这样产生的。补天,现实中无法操作,如能扫除致雨的乌云似乎会有作用。先民们看中了遍野丛生的芦苇,这不是扎制扫帚的绝好材料吗。在首领(也是巫婆)的率领下,氏族的男女老少人手一把扫帚,喊着咒语,吼着巫歌,朝天上挥舞。芦苇扫把付之一炬,芦灰纷纷扬扬直上九霄,达成人神相通的巫术仪程。
遍布庆阳的扫天婆、抓髻娃娃剪纸,平凉社火中的扫婆娘秧歌,渭源西部拉扎节的打西番婆,无一不是补天巫术的写照。扫天婆、抓髻娃娃,不论她们手里的是笤帚还是公鸡(表示鸡毛掸子),都是用来扫除雨云的巫器。除笤帚,扫婆娘还拿着擀面杖,那是用来做补天饼的。陇东正月,掷圆薄饼于房顶,以象征女娲补天。西番婆,即藏羌女子,扭捏在羊皮鼓队的前面,手里也举着一把扎好的鸡毛。
被大海驱赶的东部先民,逃离洪水来到了西部。不屈从天灾、与命运抗争的人文意识的觉醒,尽管这种觉醒还停留在神话的领域,但它已经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声呐喊。陇东、陇中扫天民俗就是这声远古呐喊的余音。
图 陇东扫婆娘秧歌
这个避洪西迁的族群是凭借着置干的葫芦作腰舟,跋涉到甘青高原的。他们栖居在挑河、湟水等河谷地带,身无别物,唯有救生的葫芦。于是,葫芦就成了这个族群的唯一特征。古籍中以华青葫芦氏书写的称谓就成了识别这个族群最初的名号。葫芦古发瓠声即华、花。族群所有成员都应该被称为瓠。瓠华族的未成年人,我考为瓠犀,《辞海》释为瓠瓜的子。有文字后,瓠犀雅化为伏羲,专为男称。
伏羲也为女性,西部很少听到,但在别处却司空见惯。冯良方在《超人间的信仰》中写道:“伏羲在一般的神话传说中是位作八卦造鱼网的女性神。”鸭先知《庖牺氏》中的庖牺氏族的几代首领都是女性。如果,把以葫芦为名号的这个史前族群,置于母系制时期的大背景下,视伏羲为女性实在不必大惊小怪。
也许有专家依古籍说,伏羲风姓已成定论。其实,伏羲之前有的只是母亲的名号葫芦(瓠)。所谓风,《辞海》释为“兽类雌雄相诱谓之风”。明白了风的含义,那么秦安陇城的风台、风沟、风洞、风茔以及麦积区卦台山东南的唐家风台(其山所开通的隧道,初名唐家风台隧道,现改为卦台山隧道),恐怕是古代青年男女谈情求偶的地方。神州风台之多,也许与瓠族东归、伏羲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关。
雷公神话与瓠族的东归
华胥女去雷泽,履迹(一释为踩了大脚印,又释为踩了蛇行的痕迹)感孕,12年后生下伏羲。历12年是《拾遗记》的说法,还有13年(《路史》)的说法。
求孕的女子为什么去雷泽履迹,据说那里是雷公的居地。在那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每当春雷轰鸣,万物苏生,先民的潜意识里就把打雷与生命联系起来,求子自然去找雷公。遗俗至今犹存,且不说遍布许多省地的雷泽,就说甘肃省甘南藏区,成年女子结伴在山野的湫池里裸体沐浴的习俗由来甚久。不过,人们几乎都遗忘了感孕祈子的古义。
先民大约是因为对自然界雷电现象的恐惧和不解,视电闪轨迹的蛇腾跃为龙形,闻雷鸣巨响的隆隆声为龙名,构思了蛇躯龙名的雷神,后又赋予人父的身份。
而在民间传说中,雷公却没有龙的尊容,一副鸡嘴猴腮的丑相,一手执槌,一手握椎。这造型恐怕与啄木鸟有关,先民观察到了此鸟啄木有火星迸溅,与雷击时引燃林火发生联想。这样,雷公就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有了瓜葛。其实,细细一想,伏羲的母亲华胥氏雷泽履迹岂能感孕,一定有与她(她们)交合的男性。这群男性,是不是应该从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中去找?
最近,河南作家陈峻峰在《寻根问祖》中写到燧人氏,说是始居甘肃省弇兹山(崦嵫山)的古羌戎部落的一支,后“自祁连山东迁至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依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而居”。这支古羌戎似与华胥的瓠族有不同血缘氏族间的通婚关系。
雷公虽贵为人父,却不招人喜欢:不是被鸡笼罩住,就是被腌制腊肉。雷公的不受待见,恐怕与他的德行有关。他给人火源,又肆虐雷暴。几千年前,随着全球气温的变暖,甘青高原出现了大面积的无人区。雷暴在青南地区长达两个多月。空旷的荒漠上遭雷击而亡的主要是男人。这也许是民间倡导孝道后常告诫儿孙要赡养老人,不孝就会遭到雷击的缘由。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怎能容纳因瓠羌融血而激增的人口。大海侵淹的中原海退了,已与古羌混血的瓠人,离开了洮湟谷地,再次迁徙,踏上了东归的道路。
图藏女裸浴
笔者探索了瓠人当年东归可能选择的路径。发现他们也许是老弱拖累,不易解决路途的食宿,所以没有挤成一堆沿渭水东下,而是分道推进,不少人穿涉渭北的祖厉河、葫芦河、千河、径河、洛河,聚集在秦岭东端的华原之地。瓠人足迹经过之处,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带华(花)字音的地名,仅在陕、甘就有花园里、华家岭、大华川、柳花河、莲花山、杏花川、花石崖、桦(华)岭坪、顶华岭、桦(华)尖(家)、花湾、花岔、花所、花庙、花寨、锦花、百花、华亭、东华、西华、华池、华阴、华阳、华县、华山……不胜枚举。
西王母神话与华亭回头
平凉泾、汭两河交汇处,屹立着一座巍峨的回山王母宫,山嘴有北魏所建石窟,主尊王母。自古以来,这里是西王母神话广为流行的地区。
西海玉山的王母何以发迹于此,大红大紫而名扬四海,成为华夏第一女神,这要从她在这里的伟绩说起。
沿渭北东归穿涉祖厉河、葫芦河来到陇东塬上,宜居的生活环境让瓠族乐不思迁。滞留在塬上的华人越聚越多,也许这就是地名华亭(亭、停同义)的初衷。激增的人口加剧了华人与土著,以及华人内部的冲突,争夺生存领地的厮杀愈演愈烈。离开这里,继续东进,瓠族众首领达成共识。问题是,众多华人都朝前走,拥堵在东归路上,食宿就无法解决。这时,有位首领决定带着自己的氏族走回头路,退回葫芦河,南下渭水,再东归中原。这位氏族首领就是传说中后来生育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华胥氏。
我在泾川回山脚下曾求教于老者:王母何功,受此香火?回答是古时先人在此争地,王母秉公以河划界,河东归一部,河西归另一部,众皆诚服。老者的话,与我的推测大致相符。这里说的河,如果换成陇水(今葫芦河及其支流)和泾水(汭水),那就更为贴切。
东归华亭(停),决策回头,其意义重大深远。
首先,解除了瓠族的困境,挽救了东归途中的危机。华池发源的又一条葫芦河,是瓠族继续东进的实证。也许正是东进的瓠族,把扫天婆巫术撒播到庆阳、陕北以及晋西北一带。
其次,历练了一支开明的族群,培养了一代有为的首领。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伏羲出世在葫芦河流域,绝不是偶然的。
於菟祭
第三,开创了华人部族不畏艰险、勇于承担、宽厚容人的理念风气,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精神。八卦乾坤两卦的要义在这里第一次闪耀了人文的光辉。
兄妹相婚神话与伏羲王兴
伏羲母亲华胥氏的英名誉满葫芦河畔,其光华把她的那位儿子遮掩得黯然失色。我们在葫芦河流域的考察中,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女娲(即华胥氏、西王母)崇拜的孑遗大大超过了伏羲。秦安出土的国宝级文物人头葫芦彩陶瓶,是瓠人母祖崇拜的偶像;至今我们还没有发掘出伏羲的造像。不论陇城的女娲庙、县城的圣母庙,还是安伏叶堡间已废的玉钟峡女娲祠(隋唐时建),都是对女神的单祀,不见伏羲的身影。让笔者大跌眼镜的是,几年前,时值陇城举行祭祀女娲的盛典。我问当地一中年妇女女娲业绩,答曰:伏羲欲逼蜗妹成婚,触犯天条,为女娲斩首。又问此话何来,答《女娲治世》小说。可见,即使“羲乡娲里”的陇城一带(东10余里即五营邵店大地湾),伏羲的史迹和影响是比不上女娲的。我一直怀疑这些祭祀的女娲不是与伏羲成婚的女娲,应是伏羲的母亲华胥氏。
唐代李冗《独异志》关于伏羲、女娲兄妹相婚的传说是这样写的:
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锅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这位作家似乎要宽容得多,没有拿出杀人的天条说事,但也气虚胆怯,羞于兄妹议为夫妻之事。于是,把责任推给了天爷。遇到难疑,卜咒问天,这也是古人的聪明处。前人为这桩上古公案如此遮掩,其实是对伏羲、女娲兄妹身份的误解。羲娲之兄妹,非同胞血缘。实血缘外性合的伙伴,甲氏族的成年男女与乙氏族成年男女群体的性伙伴,犹热恋中的阿哥阿妹。依万年前人类的婚姻状况,称为氏族外群婚的末期。伏羲、女娲率先变群婚为一夫一妻的专偶婚,这才是确认父子血统、匡正姓氏、肇起人伦的人文始祖应有的作为。
清水二里沟
古成纪有三迁之说:先静宁治平川,再秦安显亲川,后移治秦州。总之,始终沿着葫芦河流淌的方向。这画出了一条伏羲东归的特殊路线。但是,我们只要看看秦安、张家川和清水的地图,一条伏羲氏东归的捷径就跃入眼帘。
史料记载,除清水县城不远的轩口窑外,县东70里的三皇沟颇引人注目。三皇沟即史书上的轩辕谷、轩辕之丘。它地处古桥水的源头。桥水,似为蠕水。东归的伏羲(少典)氏在蟜水与蟜氏通婚生炎、黄二帝。后进人陕西宝鸡,傍于渭水。从大地湾陇城东南直奔三皇沟,显然是瓠族东归入陕见渭的一条捷径。
画卦神话与伏羲氏造网
伏羲被尊为人文始祖,后世文人尊他是由于他因夫妇、正父子、定人道、人伦实始。更多的人则归功于他所画的八卦。
理清八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对于准确地认识伏羲至关重要。
在中华民族的理念里,文明最重要的标志是人伦。伏羲之所以成为我中华的人文始祖,其肇起的一夫一妻婚制是奠基之礼。
文者,纹也。纹指纹身。史前相当漫长的时期,男女群居杂处,进化到伏羲时代,两性关系已经从同氏族血亲之间排除出去。认定这种禁忌的办法,就是在本氏族成年男女的体肤上刺青,纹上氏族的徽记(图腾标志)。相同纹身的男女严禁性合,否则以乱伦严惩。
我们要问,远古初民由纹身到一夫一妻专偶的婚变发生的契机是什么?
在古中国,这个契机就是伏羲氏的造网。
纹身引发的一夫一妻专偶婚之所以从伏羲氏族兴起,与“太昊师蜘蛛而结网”这一渔猎工具的发明有因果关系。结网捕兽,始有饲料的种植以用作畜养。先民在家畜的圈养中发现了生育之间的秘密,类比出民亦有父的真知,从而结束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蒙昧状态。同时,剩余财产的继承要求对血统的确认,又进一步强化了对家庭、夫妻、父子等一系列人伦关系的规范。
由结网而起的人文觉醒,进而催生了伏羲氏族对蛇的图腾。
网罟这个“第一生产力”使伏羲族群不仅丰衣足食,而且有了剩余。新的问题出现了:放牧的羊群常常遭到狼群的袭击,储藏的粟谷难免鼠雀的糟害。而蛇类却是狼群鼠雀的天敌。这也许正是伏羲族群对蛇类颇有好感的理由。图腾的要义有二:一为远祖;二为保护神。蛇作为保护神被伏羲氏族奉为图腾圣物,似在情理之中。洪水时代,葫芦充当了华胥瓠族的保护神,而图腾葫芦;网罟时代,蛇类充当了伏羲瓠族的保护神,而图腾蛇类。我们在汉唐古籍和石刻中看到那么多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文字和造型,正是瓠族进入伏羲时代的图腾表现。
农业的种植和畜禽的饲料依赖于天气在内的自然条件。关注气温、雨水的变化就成为伏羲先民的日常行为。这样,相关的水情、火(日照)情、风情和雷情(生殖节气),以及山情、泽情(养殖环境)必然纳入这个氏族的观察视野。于是最初的八卦应运而生了。
伏羲女娲交尾图
八卦始于伏羲氏,也与瓠族的西迁东归有关。这个以淮河渭水为轴线跋涉的部族,以关中为轴心,以南为天,北为地,东为日出的火,西为西海的水,西北为群山,东南为湖泽,东北为火山的震雷,西南为海上的飓风,绘出了古中国的地形图。
一个造网,一次迁徙,把伏羲氏族推上了始画八卦的中华文明的金字塔尖。
古人描述伏羲的经典文字,以“仰则观象于天”起笔。这与德国哲学家康德关于伟大民族仰望星空的观点相通。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伏羲,始画八卦正是始于对日月星辰的仰望。我们不得不赞叹:人类文明发生的历史,为什么东方和西方是这样的不谋而合。
人首蛇身与龙的完型
如前所述,大洪水时代的蛇类并没有图腾的尊容。当海水淹没了陆地,人蛇争夺生存空间的惨剧,在人的潜意识里积淀了对软体鳞虫的惊悚。
人类的审美是有时代性的。当对象与人的关系变为有用(善)的时候,丑的形象就向它的对立面转换。从事畜养和种植的伏羲氏族受蛇的庇护,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为表感恩之情,奉蛇为家神。于是,蛇图腾的情结就一直深植在伏羲后裔的生命中。他们深信“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讳蛇名而呼大人(“履大人迹”),或称蛇为长虫、缠、草、转子。炎黄二帝,一名神农,一名轩辕。神农者,神龙也,龙为大蛇。轩辕者,玄鼋也,龟壳花蛇。交尾的祖先衍生了蛇属的后代,图腾的传承一目了然。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段文字是黄帝姬姓、炎帝姜姓的依据。其实,炎黄乃伏羲之后,何以分姓姬、姜?拿栖息的河流说事,因果倒置。地因人名,是为常理,有伏羲氏居住,而名葫芦河,岂有炎黄因居姬姜水而改姓的道理。炎黄二帝,随母姓蛟,在父系制初期子随母姓的遗俗下习以为常。“姬”、“姜”很可能是“蛟”声的讹转。同一个声母j,很容易从“jiao”滑向“ji”或“jiang”。
几种文化类型的龙纹
古地图上,姜水在渭水之南,姬水在渭水之北。地域的差异,神农氏主营种植,轩辕氏主营畜牧,生产方式的侧重,决定了他们日后发展的领域和规模。主营种植的神农氏与擅养秦川牛的氏族通婚,蛇头生角换眼,初具了龙首的模样。有资料说,神农氏入主中原后,江淮水域的鳄以助巫通神的坐骑龙,而与虎、鹿同为三蹻,成为中原龙的主形。主营畜牧的轩辕氏东渡黄河,沿汾水北上,经桑干河与燕山南北的红山文化融合,蛇身添加了熊、猪、马、鹿、鹰、虎等氏族的图腾部件,形成了燕山龙的基本形态。
瓠部族回归中原后,年迈的伏羲早已把权位禅让给神农。海侵过后的豫中沼泽遍布,裸露的地块土质盐碱,关陇旱作农业的成熟技术在这里遇到了麻烦。连年的歉收,致使王者权威的丧失,收不来贡赋,伏羲陵园荒草萋萋,太昊祠堂香火不继。作为“国之大事”的祭祀久废,主祭的第一责任人神农难辞其咎。
在燕山地区崛起的黄帝轩辕氏挥兵南下,以不孝的罪名讨伐并取代淮阳伏羲陵园的主持炎帝,并对蚩尤大动干戈。长期从事游牧的轩辕氏以强势的军力,终于使“诸侯咸来宾从”。
融合了红山文化类龙纹的燕山龙形,随着轩辕氏族的大举南下,与中原地区的龙形再次构型,中华龙开始成为伏羲部族联盟的图腾。
治水神话与禹王导渭
传说,尧舜之时的洪水泛滥,当是万年前大洪水后的几次海侵。古籍讲得朗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前述,黄帝乃伏羲之子氏族。禹自然是伏羲后裔。在子孙因治水遇到性命攸关的难处,祖先以玉卦授之,可谓骨肉情深。
禹自八卦(河图)指引,改父鲧壅堵方略为疏导,终于平定了九州的水患,称王于一统天下。
大禹治水的神话涉及甘肃古境的有积石山与渭源两处。
积石山有大、小之分:前者在甘南玛曲境内,即阿尼玛卿山;后者在临夏西大河家乡的黄河边。传说大禹在此挥神斧劈开石崖,疏浚黄河,消除水害。此地禹迹皆在高山深谷之间,有“天下第一崖”、“禹王石”、“支锅石”、“斩蛟崖”等。
禹之导渭,专家们看法不一。其实,只要弄清了鸟鼠同穴这一奇特自然现象的发生,以及华胥氏与鸟鼠同穴地渭源的联系,大禹之导渭就可以有较为合理的解释。
距今万年起,随着全球进入间冰期,气温回升,冰川缩小,降水不足,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日渐萎缩,冰缘地区即冰川外围的草原、苔原地带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洮河流域的渭源,草木枯萎,地渐荒芜,鸟无处筑巢,遂挤占鼠的洞穴,形成了鸟鼠同穴的生态奇观。可见,鸟鼠同穴的现象非渭源独有,在高原许多地方都能遇到。
笔者前面说到避洪的华胥氏西迁,他(她)们溯渭而上,在这里休养生息,长期繁衍,故今渭源县境内多有华胥生活的遗迹,如小华山。又如与土著西羌融血,习俗混杂,执扫帚的西番婆引领羊皮鼓队的祭礼。再者,渭源还是西北情歌——“花儿”的故乡,回响着远古瓠族和先羌青年男女倾慕的心声。
鸟鼠同穴,生态恶化,人口激增的瓠族后裔不得不告别长期栖居的渭河源头,东归中原。途中,在渭水支流葫芦河畔生人文始祖伏羲。后历经炎黄,到了鲧禹,其壮大的族群不仅崛起中原,而且与神州各地建立了广泛联系。受命治理洪水的大禹,寻流溯源勘测于渭水源头,进而西至积石,是符合大禹治水的疏导方略的。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大禹为了达成导河入海的治水大业,首当其冲的是必须高度集权、统筹调度。这就要求他大树自己的至高王权,而拜祭祖宗的发祥地渭源,就是对至尊权威的确认和宣示。这一点,我们从诛杀防风事件中就可以看得明白。
禹杀防(妨碍)风漫图
据说防风氏高3丈,杀他时专门筑起高台,刀斧手才够得着脖子。这些演绎,其实就是在说防风氏自持强大、不听调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31/13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用《山海经》找女娲墓
下一篇: 《山海经》中的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