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无外乎心和身两方面,也称精神和身体,或意念和身体。心和身一起修炼就是性命双修,吴会东老师起了个新名字叫身心整合,以吸收传统修行中的精华部分和现代人体科学相结合,去掉过去修行中的宗教和迷信的成分,提炼出最优的练法方法。
身心整合的重点是方法,基础是传统实证的经验和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二者是相辅相成,大多是可以互相验证的。传统实证的优势在于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精神领域可以到达极致,缺点是传承过程中,个人大多只掌握了一部分,犹如忙人摸象,有些问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不觉带着一部分迷信。
现代人体科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在基本的人体结构,人体解剖,运动力学等方面可以说已经研究的非常透彻,对于传统模棱两可的地方,科学可以有非常明确的说明,就是在精神意念方面的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也已经到了可以人为创造开悟体验的程度。
在禅定时,人的上顶叶皮层活动减退,由此导致对空间的感知发生扭曲,从而产生与宇宙合为一体的感觉。打拳到了高级阶段也可以产生这种感觉。如何减退上顶叶皮层活动或者说如何在打坐打拳中达到天人合一的感觉?放松是共同认可的方法,而专注是引起放松反应的第一要事。就是说在精神层面的练习,传统和科学也并不矛盾。
在太极拳练习的中初期阶段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古代实证的经验和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更高的层面好像现代科学还无法完全地解释传统修炼的现象,只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脑科学和神经学了解的太少,而这方面的科学家也不了解太极拳。当然也确实有很多不能解释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科学在初期中期的指导作用。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初中级的具体指导更有意义。现在缺少的不是高级的练习方法,而是懂劲之前的权威性的指导方法。
纵观各知名拳家的论述,到后期大多强调意念的作用和放松的重要性,实质上是将练习的重点从身体转移到精神意念的练习上了。有理论认为心物一体,精神的练习最后也会作用到身体上,而精神的练习也需要一定的身体支撑,所以过去也说,身体不是道,离身道难成,身体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心意把,意拳,心意六合拳等等很多拳种从名字都能看出其拳的根本在于意念上,但是这个意是要有身体为基础的,不然打拳与打坐修禅又有何异?
太极拳门派众多,练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方法甚至互相矛盾,那到底哪一种方法才是最好的,正确的?只有打破门户之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才行,这个标准是什么?谁来制定?大师吗?恐怕不行,没有达到张三丰杨露禅的高度难以服众,大师又名声在外,来不得一点反驳,难以有科学研究的客观精神。科学吗?恐怕也不行?科学只是工具,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用科学分析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很多外行用科学分析起来太极拳头头是道,内行一看错误百出,毫无意义,科学研究分析不是目的只是方法,是为了找出更好的锻炼方法,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服务大众,不能先带观念。经得起检验才能成为最终的标准。
只有不带门户之见的大师,不带预设正确方法的科学研究,最好是真懂太极拳而无门户之见的科学家,以数据说话,以事实为依据,使几千年的实证经验和真正的科学研究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出真正广泛认可的练习标准,这个标准也要经过实践检验,这个标准不是像比赛竞赛那样一招一式上的标准,而是一种原则性的,原理上的理念上的统一,具有共性的指导原则,不是在具体招式上的统一。
阴阳理念的共同认可就是其一,但初期无法在具体的练习方法上给与指导,越是具体的越容易产生分歧。
关于练拳的标准和程序虽甚大却没有一个比较交流的权威平台,基本是自说自话,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谈对错,一团和气,还有一些人抱残守缺,就认为自己师门传承的最好,不知外边天地的广大。比如说武术界公认的外三合和内三合,还有人要质疑其是否必要,还有就是怎么做才是外三合,外三合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最简单最基础的问题还有异议,以外三合为基本标准去看看现在的太极拳拳架,非常多的动作都不符合要求,究竟这动作是对还是不对?
练习太极拳如果为了健康目的有其锻炼相应的系统方法,为了技击目的其系统方法肯定又有所区别,小孩和中年和老师的练习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初级和高级阶段的练习方法和标准又不一样。
太极拳的练习应当向学校一样,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材,小学,中学,大学各有不同,小学不会去学习高中和大学的课程,也不需要知道其道理,在小学毕业了自然就升到了中学,开始学习新课本,毕业要有毕业的标准,太极拳论里将太极拳练习阶段分为着熟,懂劲,神明三个阶段,还可以有更细分的标准,但懂劲可以算作一个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太极拳阶段性标准。
如何才能选出最优练习方法?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为人不同,法不同,根本就没有办法统一。但是我们可以进行大体的分类,就像大学里不同专业学习的课程不一样。
1,以年龄分类,可以分成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以目的分类,可以分成健身,养生,治病,修身悟道,技击,竞赛,表演,教学
3,以地点分类,可以分成健身房,拳馆,广场,专业学校,一般学校
在不同的分类里练习的内容可以有交叉但应当是各有侧重点。学员在基础练习的完成上根据目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全局最优解但可以有局部相对最优解。最终形成多种训练体系,评价体系,分级体系,也有利于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打破门派,建立学派。
在探寻最优训练方法的过程一定会有不同声音,可以参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各种方法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社区,不同的人群里分别进行培训,经过1-4年的不同方法练习,最后进行横向对比。
比如说关于治病效果,比较起来其实很简单,现在都是练太极拳和不练太极拳比较,很少有练习不同门派太极拳之间的比较,或者太极拳和其他健身方法的比较。经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很容易找到相对最好的运动方式。而这最好的运动方式未必就是一种,其中背后一定有共性,这个共性是科学可以证实的,根据这个共性还可以发展出更多的相同目的的锻炼方法来适用于不同人群和场景。抓住共性就可以举一反三,就可以做到大道至简。
可以用身心整合系统或太极运动系统来整合各种运动技巧,武术,打坐,站桩,冥想,运动疗法,中西医相关知识,比单纯的太极拳包含性更强,最终形成一门学科体系不是创立出新的门派。基础学科可能包括脑科学,神经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力学,解剖学,中医,西医,营养学,佛学,丹道,气功,太极拳,瑜伽等等,其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但重点不止步于研究,而是研究和修行同步进行,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一体,研究是为了修行,修行来验证研究成果。
身心整合根本是对人体的研究,自我觉知,自我修炼和外部科研是两条不同的路,要时不时地交叉,重新调整方向。有自我觉知的基础,在太极拳就是达到懂劲的阶段,通俗讲就是打开了运动细胞,此后不管是健身,治病还是搏击比赛都有了好的基础,甚至不用局限在太极和技击本身,可根据兴趣多元化发展。有了自我觉知学习其他运动技巧,发力方法都会非常的快速,很快能掌握运动的用力方式,只要根据不同运动的特点加强练习就一定可以达到一定高度。成才率会极大地提高,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浪费。在开展专业的运动之前,先发展训练觉知力应当成为基础科目。
学科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为健康养生,武术搏击,悟道解脱,进行指导。未来武术的发展一定是普及在民间,专业在院校。民间师傅时间有限,多是业余,虽有一些练习多年的老师傅功力高深,但年轻人很少,从比赛培训到职业发展等等都不具备条件,大多是业余兴趣爱好,很难出成绩。年轻人还是在专业院校从小培养,如果目光不仅限于比赛表演,超脱名誉地位,如能以修身为本,十几年后当出现又能打又有理论的大师,终身成就当超过民间大师。专业院校也应当敞开胸怀多邀请一些民间老师傅,其多年的练拳心得和体悟也不是在学校里学几年拳所能达到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4/23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练功心得之性命双修
下一篇: 一人之下:术之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