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羲黄大学 >> 学术之声 >> 丹道传承

《老子》、老聃与道教

大道家园 2019-12-01 21:49:44

李养正


道德五千,真经度人无限

中国至今仍流传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中唯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他皆是外来宗教。道教尊奉“太上老君”(即神化的老子)为教主,并奉《道德真经》(即《老子》)为圣典,近两千年来,盛传不辍,老子及其思想的影响,在宗教方面仍然广泛而深刻。

自东汉晚期道教流行以来,道教徒对“道”的信仰固然坚信不移,但社会上也颇有些人对春秋时期的伟大道学家李耳被推尊为道教教主,对李耳的卓越哲学著作《老子》被尊奉为道教的圣典,表示不解。因为道学家与教主,哲学著作与宗教经典,毕竟性质有所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多少年来,信者自信,惑者自惑。当然,一种客观历史事实的形成,自有其原由与演化过程,现概略地讲一讲这一演化的原由与历史过程,.从而理解老子思想在中国宗教领域的社会价值。

  1. 从《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经》

    《老子》,也称《老子五千文》、《道德上下篇》,在战国时代便已受到社会重视,《礼记·曾子问》、《庄子·天下篇》、《韩非子》中之《六反》、《内储说下》、《亡征》均引载《老子》言论。归本黄老的韩非子撰写了《解老》、《喻老》以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司马迁评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在秦汉时期,《吕氏春秋》、《淮南子》、《说苑》等著作均有引演老子之术的篇章。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传述老子之学的有:“《老子邻氏经传》四篇,《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刘向《说老子》四篇”,并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淸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汉武帝时司马迁作《史记》,其《太史公自序》也只说道家之学,“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集诸家之大成。均未见有宗教色彩。

    虽然史书有上述评介,但也并不排斥《老子》的社会价值在汉初已开始发生变化。一是汉初文帝、景帝时期(前179—前141年)皆提倡《老子》之学,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之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乐毅列传》:“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由于统治者的倡导,《老子》之学蔚然兴起,声誉高涨。二是本出自道家的神仙家与道家逐渐会合,对老庄学说的核心因子作实修性解释与引申,二者逐步渗透、融合。

    本来活跃于燕齐滨海一带的神仙家,有丰富的道术且理论基础丰厚。他们吸取了先秦驺衍的阴阳五行说为神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也融汇《老子》之中的精华思想。老子之道本来就是从实证之中得之,正是老子高深莫测的实修,造就了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不得真传、不实修难以解读《道德经》,正是由于神仙家的深入阐释,《老子》在社会大众的心目中,便慢慢从尘封的书架上走出来,闪烁出思想的光芒。

    据史书记载,首先打开道家大门向世人广宣道论的神仙家,便是“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后人称之为“河上公”。汉代神仙家依据河上公之遗教,造作了《老子章句》(旧题“西汉河上公作”,今人有考证为东汉作品)。认为“虚极”与“恍惚”之“道”产生元气(即“一”),元气生万物,倡导“怀道抱一守五神”的修养方法,相信“人能守一使不离身则长存”,“人能养神则不死”,从而宣扬“用道治国则国安民昌,治身则寿命延长”,把《老子》变成了治国修身和修养成仙的经典。以后求神仙的炼丹士,从《老子章句》得到很多的启发和依据,更为援引和演绎以自文其教。由于《章句》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老子》以后又称《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据考古家推算甲本抄写年代至晚在汉高祖时期,编次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从战国末年,喜黄老刑名之学的韩非撰《解老》、《喻老》,河上丈人等神仙家之杰出者,用仙道观点解释《老子》开始,历代注家不绝,各以自己的学术见解来解释和阐发《逍德经》,取舍之间,各有所异。在东汉出现的《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与早期道教关系最为密切。汉顺帝时出现的《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已尊老子为至高天神,并吸取《老子》中的内容作为太平道神学理论的组成部分;《老子想尔注》为东汉末张鲁所作,托“老子”之言,而演五斗米道。《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张)修为五斗米道,……使人为奸令、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号奸令”。显然,在东汉晚期,《老子》已被于吉、张道陵奉为太平道与五斗米道的经典了。

    至唐代,唐太宗为“崇重今朝冠冕”,宣布李耳为唐室李氏族祖,并推崇《老子》。据《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叙太祖皇帝令道士在僧前诏表》云:“大道之兴,肇于邃古,源出无名之始,事髙有形之外,迈两仪而运行,包万物而亭育,故能经邦致治,反朴还淳。”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诏令自今以后,“《道德经》为上经,贡举人必须兼通”。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文子》、《庚桑子》。老子被尊为“玄元皇帝”,天宝元年(742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其四子书改为真经。天宝十三年(754年)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唐玄宗还曾亲受道教法箓,成了道士皇帝。由于道教成了皇族宗教,《老子》已成了圣典,故而道家流派的伟大著作《老子》,被道教尊为《道德真经》了。

    二、从“老聃”到“太上老君”

    相传,老聃是《老子》的作者,春秋时代的伟大哲学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迺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迺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此传对老子还另有说法,“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或曰,(太史)儋即老子,或曰非也。”说法虽不一,而后世大多以李耳为老子,又称老聃,“老君”之称则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孔融传》。

    战国末至西汉,《老子》显扬,声誉日高,作者老聃,自然如水涨船高,名声日渐显荣;同时也由于《老子》哲理深邃,深奥莫测,放之四海而皆准,因而隐君子老聃被蒙上了神秘的光环。如《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孔子)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又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隐君子也”。不论传说记述多么不一,不论人们对他产生多么浓厚的神秘感,但在司马迁修《史记》的年代,老子也仍然被认定是世上的人,而不是天上的“神”、宗教的教主。《老子传》中还记述老子的家世:“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叚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说明老子作为道家人物的特色,既入世又出世,既是餐风饮露、脱离尘世的神仙,又是在世间功成身退的大人。

    在汉武帝时,神仙家宣扬神仙信仰,虽然推尊黄帝老子,犹未神化。如信奉神仙的淮南王刘安,他所著《淮南子》将道家与神仙家基本同流,但也只是将“道”作为最高本体,并没有神化任何个体。及至东汉班固修《汉书》,其中《艺文志》列举各家书目,在道家类既列有《黄帝》,也列有《老子》——这就是说,在班固完成《汉书》的东汉光武帝永平至建初年间(5884年),史书并未把老聃描述为“神”,他仍然是春秋时代一位伟大的道家、修炼家。但是,由于东汉时儒家已出现宗教化趋向,谶纬之学兴起,同时汉明帝时(5875年)佛教由西域传入内地。神仙家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也便效法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黄老之学用神化、夸张等手段重新表达,推尊黄帝、老子,将他们描述成宗教意义上的“神“,以达成成立宗教的需求。佛教徒神化教主的做法,对神化老子也有催青的影响。

    由于宗教家们的努力,道家的本色的老子便逐渐被演化为“神”。开其端倪大致在汉明帝时期。《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形象焉。楚王英始信其术,中国因此颇有奉其道者。后桓帝好神,数祀浮图、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到汉桓帝时(147167年)已设祠专祀老子。

    《后汉书·桓帝纪》记载:“(延熹)八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馆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又《后汉书·祭祀中》:“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祀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后汉书·襄楷传》:“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托为浮屠。”至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168184年),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已盛行,信奉者甚众,老子已被尊崇为教祖。

    太平道所奉神书《太平经》卷一至十七中说:“长生大主号太平真正太一妙气、皇天上清金阙后圣九玄帝君,姓李,是高上太之胄,玉皇虚无之胤。……上升上清之殿,中游太极之宫,下治十方之天,封掌亿万兆庶,鉴察诸天河海、地源山林,无不仰从,总领九重十叠,故号九玄也。”老子已是太平道所奉最高的神。

    五斗米道有张鲁托名“想尔”所撰之秘典《老子想尔注》,《注》中说:“一者道也”,既“在天地外”,又“入在天地间”,而且“往来人身中”,“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还是:“道使黄帝为之”。老子的地位超过了黄帝,成为五斗米道的最高天神,这是神仙信仰上的一个发展。

    东汉晚期,“老子”、“道”、“炁”已合而为一。《隶释》卷八有《边韶老子铭》,记载当时信道者阐释《老子》“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不自生也”、“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的话,描述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以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升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傍;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变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后汉王阜《老子圣母碑》亦云:“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老子已是无处不在、无世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神,并成为“道”的人格化。

    神化“老子”,尊号“太上老君”,其来有自。“太上”,本至高无上之意,出之古典。如《老子》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礼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立德”、“贵德”正是老子的风范,“太上”正适合老子的清高,因此创立道教的张道陵将“太上”这一桂冠奉戴在“老君”头上。从三张之五斗米道起,道教均奉老子为教主,尊称“太上老君”,一般简称“老君”。

    如魏晋行世的《黄庭外景经》云:“老君闲居作七言,解说身形及诸神。”东晋葛洪《抱朴子·地真篇》云:“老君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抱朴子·杂应篇》云:“但谛念老君真形,老君真形见,则起再拜也。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牀,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疊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此事出于仙经中也。见老君则年命延长,心如日月,无事不知也。”这时的“老君”,高居金楼玉堂,护卫簇拥,.猛兽环立,雷电其上,日月经天,何等威风显赫,与当年真实的老子已经有了差距。

    至南北朝(420---589年),“太上老君”这一徽号已经为道教中人所公认。北魏道士寇谦之利用“太上老君”的名义,着手“清整”道教,并自封为“天师”。《魏书·释老志》记载有寇谦之假托“太上老君”降世的故事,说:“以神瑞二年(415年)十月乙卯,忽遇大神,乘云驾龙,导从百灵,仙人玉女,左右侍卫,集止山顶,称太上老君。谓谦之曰:‘往辛亥年,嵩岳镇灵集仙宫主,表天曹,称自天师张陵去世以来,地上旷诚,修善之人,无所师授。嵩岳道士上谷寇谦之,立身直理,行合自然,才任轨范,首处师位,吾故来观汝,授汝天师之位,赐汝

    《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号曰“并进”。言:‘……汝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

    稍晚于寇谦之的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也假托“太上老君”的意旨,建立道教斋戒威仪。《陆先生道门科略》说:“‘太上老君’以下古委怼,淳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故授汝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这时的“太上老君”已不仅是恭维的尊号,而是已被描绘夸张为亲理教务的、名副其实的“教主”。稍后于陆修静的南朝齐梁道教著名学者陶弘景,则把当时的封建等级、官阶制度引入道教,虚构《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系统,其中也列有“太上老君”和“老聃”的尊号和崇高的位置。至唐代,因道教盛极一时,“老子”被唐皇帝认为族祖,神化“老子”也就自然逐步上升。

    《旧唐书·高宗纪下》记载,唐高宗乾封元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礼仪志四》载,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升入上圣;天宝二年追尊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天宝八年册尊为“圣祖大近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又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唐以后,有关“老君”的宗教性传说、记传、经书、艺术作品,一天比一天滋繁起来,相互渲染誇饰,“老君”的“教主”及宇宙最高“天神”的地位,俨然是肯定无疑的了。

    三、《老子》思想与道教教义

    作为道家学术的宗教化组织,道教自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沛人张道陵于鹤鸣山创立,一直便奉《老子》为圣经,宣传以“道”和“德”为其根本教义,用神仙信仰去解释和阐发《老子》。道教之所以皈依“老子”,固然有抬出“老子”可以与儒家的孔子、佛教的释迦牟尼相抗衡、媲美的意思;但也不能不看到《老子》确实含有可以为宗教所援诏的道学思想因素,特别是其中有关于宇宙本原的“道体”说、神仙信仰的长生久视之道、修道养寿的人生哲学,都是道教能够吸取、引申的内在思想因素,究而言之,道家与道教,都是道文化的分支,究竟为一。

    如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第五十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缂然而善谋。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如此等等,比比皆是。

    《老子》是春秋时期(770476年)出现的一本富有宇宙根本哲理的、精致的百科全书,其词句精练简洁,含意深奥曲折,很多地方使后人觉得精神升华、开悟,感到异常受用,这正是道学对人性命有根本指导意义的明证。神仙家因之而建立了以神仙性命双修的体系,宗教家因之以《老子》之学为内核建立道教义理体系,政治家因之用于治国,兵家因之看到克敌制胜之道……诸多例子,无不证明的“道”文化的一体多面性。

    洎今,道教积累经书逾万卷,其中重要经书,有托言太上老君“降授”,也有引老君“道德”之言,更多是因修炼黄帝老子至今一脉相承的长生久视之道而有所得,而演说的神仙之道。笼统地说,道教所宣扬之义理,无一不与《老子》在形式上及内在思想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为具体说明这一实际情况,这里便有必要将道教经典与《老子》加以对照比较,以显示真象。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能择其经书之要者,而且是仅就要经之要点来加以探究。

    道教的根本信仰为 “道”,这时自伏羲黄帝就有的特征,不是老子创造,只是老子用巧妙的语言合理的表达出来而已。道家人物所说的修炼,概括起来说就是“修道养德”。道教经书中如何解释“道”和“德”呢?

    《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生也。”“道无奇辞,一阴一阳,为其用也,……阳安即万物自生,阴安即万物自成”。卷六十八中说:“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

    《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

    《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说:“道者,谓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时为精,其气赤盛,即为光明,名之太阳,又曰元阳子丹,丹复变化,即为道君。

    《玄纲论》说:“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杳无极。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汉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者无极,成者有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太上混元圣纪》说:“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

    总之,“道”是包含物质、信息、能量的宇宙本原,是宇宙的主宰者。宗教家把“老子”神化为“道”的化身,而“道”人格化则谓之“太上老君”。

    何谓“德”?《玄纲论》说:“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然则通而生之谓之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谓之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

    《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说:“德者,谓为善之功德也。……夫有德之人,念施行诸善,行者谓举足从径行,乃得大道。”“老君作《道经》复作《德经》,使忠信者奉行之,假令但守道便可得遂,圣人但作一言之诀,何须并作诸经云耶?”“夫道得三乃成,故言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夫三者,谓道、德、人也。人为一;当行功德,功德为二;功德行乃为道,道为三。如此人入道、德,三事合,乃可得。若有人但作功德不晓道,亦不得道也;若但有道、德而无人,人亦不得道也。

    所谓“修道养德”,就是敬祀“太上老君”,体“老君”自然之道而行;行善事,积功德,以得神佑,得道成神仙。

    下面再就道教解释《老子道德经》而演说教义的要经,举例对照。

    (一)《太平经》: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太平经》卷六十八中则说:“夫道乃洞,无上无下,无表无里,守其和气,名为神”。卷九十八中则说:“夫神,乃无形象,变化无穷极之物也。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太平经》卷六十五中则说:“故天道比若循环,周者复反始,何有解已”。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则说:“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无柱而立,万物无动类而生,遂及其后世相传,言有类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平经》卷七十三至八十五则说:“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二)《老子想尔注》: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想尔注》则说:“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神成气来,载营人身,欲全此功无离一”。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想尔注》则说:“万物含道精”,“有道精,分之与万物,万物精,共一本”,“精者,道之别气也,入人身中为根本。”又说:“人为精车”,“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夫欲宝精,百善当修,万善当备,调和五行,喜怒悉去,天曹左契,笇有馀数,精乃守之。”

    (三)《参同契》: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参同契》则说:“抱一毋舍,可以长存。

    《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参同契》则说:“含德之厚,归根返元。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参同契》则说:“引内养性,黄老自然”,“无平不陂,道之自然”,“施化之道,天地自然”,“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

    (四)《悟真篇》:

    《道德经》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悟真篇》则说:“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若炼铅先实腹,且教守取满堂金。

    《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悟真篇》则说:“玄牝之门世罕知,休将口鼻枉施为,饶君吐纳经千载,怎得金乌搦兔儿。

    《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悟真篇》则说:“万物芸芸各返根,返根复命即常存,知常返本人难会,妄作招凶往往闻。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悟真篇》则说:“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明代《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共有5485卷,共收经书1476种,包括部分易类、起居注类、地理类、儒家类、墨家类、医家类、名家类、法家类、兵家类、纵横家类、杂家类、术数家类、别集类的数十种书都被当成道文化的分支而被收入,其他的绝大部分《道藏》经书无不或多或少引申自《道德经》(详见《四库全书·道家类·道藏目录详注·提要》)。

    四、当代的道教状况

    道教传至当代,已历时近两千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它与儒、释鼎足而立,盛传不衰。即使在后现代化的今天,它也依然在世界范围流传,有着众多的信徒和众多的宫观,奉祀“太上老君”的三清殿内也依然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而周易、太极、中医、养生、丹道等道文化的主干,其覆盖人群超过30个亿,是全世界最大最广的文化体系。

    中国成立数十年年后,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本着老子“和光同尘”思想的道教,也随之而发生了新的变化。经过现代化科学及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洗礼,城乡道士已不是仅靠斋醮香火谋生,而是在分散在文化、养生、科学、农业、林业、工业、旅游业等各方面,因地制宜,从事很多创造性劳动,丛林宫观奉行宗教活动与生产劳动两不误的原侧,使道士大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社会的新常态之下,道教存在的思想文化根源不仅没有消失,道教、道家更在社会很大部分人中发挥巨大的影响,仍然是强固的存在,拥有成千上万的职业道士和多得无法统计的信道、受益者。

    在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七年(即“文革”以前),总的来说,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界爱国人士受到尊重和信任。但在随后的十年动乱中,道教则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认真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资助修葺著名宫观,保护正常宗教活动,协助开办道教院校,并支持开展对道教的研究。现在宗教化的道教与学术化的道家并行存在,继续为广大人们提供心灵和身体上的滋养。

    现在道教界的具体情况是:

    教徒数量:到近期为止,著名道教胜地、重点开放的宫观为21座,经县以上地方政府批准恢复宗教活动的宫观及小的宗庙多如牛毛。现在中国大陆常住全真丛林宫观的道士约近五万人。子孙庙全真道士更多。散居于民间的正一道士(又称伙居道),估计全国有10万人以上。如果把那些尚未经地方政府批准开放的道观、道院一起算在内,全国道教活动场所则数不胜数;如果把未受箓的道士及各民间道派统计在道教徒之内,则全国道教徒约近10万人,至于偶尔朝山进香以及祈福禳灾求作道场的信仰者,则全国何止五千万!

    教会组织情况:全囯性的道教界组织机构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在北京白云观。地方各级教会组织共600多处。全国大部分省级以上行政单位大多有省市一级道教协会;青岛、武汉、长沙、广州、惠阳、杭州、温州、椒江、苏州、赣州、沈阳、鞍山、西安、兰州、成都、保山、南阳、南平等大中城市均有地区市一级道教协会;湖北武当山、湖南浏阳、江西龙虎山、浙江平阳、浙江乐清、浙江苍南、浙江温岭、江苏句容茅山、安徽齐云山、陝西华山、陕西白云山、注肅礼县、甘肃武山、甘肃陇西、甘肃张掖、甘肃甘谷、四川青城山、四川三台、云南腾冲、云南观音寺、云南昌宁、云南风庆、云南临沧、云南云县、福建柘荣等道家洞天福地都有相当县一级的道教协会。

    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于19575月,其宗旨是:“团结全国道教徒,继承和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积极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协助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推动和开展道教研究工作;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一届会长为岳崇岱,第二届会长为陈撄宁,第三、四届会长黎遇航。

    中国道协成立32年来,虽然历程坎坷,但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如:(1)兴办道教学校,培养宫观管理人材、经师以及道教知识分子。从1963年开始便兴办了学制为一年的“道教知识专修班”和学制为三年的“道教徒进修班”,为道教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有文化、懂教理教义的青年道教徒。据闻,1990年将开办“中国道教学院”,学制四年。所有参加学习的道士,首先要学习的则是《道德真经》。(2)开展对道教的研究与弘扬的工作。道教经书逾万卷,蕴藏有丰富的内容,在冶炼学、化学、医药学、养生学、天文学、哲学、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都保存有珍贵的资料。中国道协成立有“道教文化研究所”和《中国道教》杂志社。搜集、整理、综合、研究道教史、丹道、仪范、斋醮等各方面的资料,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的文稿,出版了近20种书籍;还出版了《道协会刊》20期,《中国道教》杂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亦已12期(1986年创办)。

    现存著名宫观:现在较为著名的已开放的宫观有250多座,其中香火较旺盛的有:北京白云观、北京平谷髻山碧霞元君祠、江苏句容茅山道院(顶宫与印宫)、苏州玄妙观、上海白云观、泰山碧霞祠、崂山太清宫、成都青羊宫、青城山上清宫、青城山常道观、青城山真武殿、青城山园明宫、青城山建福宫、彭县葛仙山、大邑鹄鸣山迎仙观、三台云台观、都江堰二王庙、射洪县金华观、重庆老君庙、周至楼观台、户县万寿宫、华山东道院,华山镇岳宫、华山玉泉道院、西安八仙宫、陇县龙门洞、陇县药王庙、汉中天台山、佳县白云观、武昌长春观、武当山紫霄宫、武当山太和宫、黄陂木兰山、麻城帝主宫、红安天台山、石首小南岳、长阳天柱山、长沙云麓宫、长沙县河图观、衡山玄都观、浏阳祖师岩.登封中岳庙、洛阳上清宫、南阳武侯祠、杭州抱朴道院、委羽山大宥宫、平阳东岳观、平阳仙姑洞、温州紫霄观、东蒙山天然观、苍南燕窠洞、齐云山太素宮、怀远涂山禹王宫、凤台茅仙洞、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贵溪天师府、铅山葛仙山、景德镇斗姥阁、西宁土楼观、兰州金天观、兰州白云观、临夏万寿观、呼和浩特观音庙、罗浮山冲虚观、广州三元宫、惠阳玄妙观、昆明巍宝山宫观、保山玉皇阁、腾冲云峰山道观、凤庆东山寺、云县圣教寺、临沧三教寺等。

    宗教活动情况:新中国建立以来,除十年动乱外,道教徒一般均能在所住宫观内如法如仪进行传统的正常宗教修持及斋醮仪式活动,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如官观内早晚功课、宗教节日仪式以及超度亡魂等殡仪仪事,均如既往,照常进行。道教最隆重的仪式是开期放戒,亦即按宗教规定授受戒律。道教规定,出家道士必须有《度牒》和《戒牒》,有所谓“学道不受戒,无缘登真箓”之说。解放前,沈阳太淸宫、北京白云观、成都二仙庵曾传戒,后因放一次戒耗资甚巨,遂中断。现在各方面情况好转,道教界又已恢复传统受戒仪典,首次于198911月间在北京白云观举行。

    至于非宗教的道家文化,其传播已经在全球如火似荼,如燎原之势不可遏制,如2015年诺贝尔医学界获得者屠呦呦,其获奖灵感突破,就来源于东晋道士葛洪的《抱朴子》——道家文化就像上善之水一样,已经渗透到各学科各领域,其传播的情况是动态的,实在难以统计,就不在本文探讨范畴。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老子》,是一本卓越的道学、哲学、修炼学、丹道学著作,作者李耳(老聃)是一位伟大的道家、思想家、修炼家。《老子》是道学和科学的宝藏,闪耀着智慧的光辉;老子皓首银须,遯世养寿,有几分神秘色彩;但老子也是真实的世间人物修炼而成的真人,丹道修炼里面的真人与宗教范畴被人顶礼膜拜的天神还是有差别的。

    随着历史演变,《道德经》逐渐变成宗教的天书圣经,它似乎不是原初意义那么单纯、质朴的,但是他描述的大道却是永恒不变的,是我们共同的终极的家园。《老子》变成了道教的圣经,老聃被抬上了最高天神“三清”的宝座,从地上到天上,从世俗到彼岸——这些无关“道”的本来真义,我们要透过历史的迷雾看到起真实的含义。

    无可否认,老子其书其人经历了复杂的异化过程。在客观历史事实面前,我们必须承认老子思想对世界各方面的影响太大了。古往今来,几乎没有另一本书、另一位哲人能同老子比较其神圣性、深刻性,即使如《论语》与孔子也还没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人们赞美老子思想的渊博深邃,各人需要因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素养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尤其是从丹道实修角度去理解它、运用它、发挥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篇文章不过是略述其影响,期盼抛砖引玉而已。

神仙家受儒家尊崇尧舜、神化孔子的启示,也便效法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的方式,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黄老之学用神化、夸张等手段重新表达,推尊黄帝、老子,将他们描述成宗教意义上的“神“,以达成成立宗教的需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djy_102/13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