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出自《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意思是,所以,丧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义,失义才生礼。礼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祸乱之首。
老子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道而后德,此乃古人以慧为贵之智慧。当人类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某些本能退化,失去了那独特的内视能力,他们便无法再直接洞察生命体的生化奥秘,无法目睹生命过程中那无形的“气”,人类社会便是进入到失道之境。然而,人们对于生命的探索奥秘并未因此消失,人们仍通过存在于生命活动的德化之中的道,追寻元亨利贞。于是,智慧者便需从形究气,通过细致观察生命体的形态变化,“迫迮以微”,来推理道化的奥妙。
然而,若医者对于生命体的形态不能洞悉其细微之处,无法明了形与气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便是失德了。失德之后,人类便步入了仁、义、礼的世代社会,然而随着礼崩乐坏,社会又逐渐迈入了智的时代。如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代,不正是智能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吗?
《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代经典,便是人们在失道、失去内视、不能够内圣后,追求善生、贵德的法则所留下的宝贵财富。这些经典教导我们如何法阴阳、和术数,法自然,以求达到淳德全道的境界,使生命活动德全而不危。其标准便是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保持生命的和谐与完整。
解读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说我们人类的历史,有道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仁、义、礼,也根本不需要。
国家很平静的时候,也不需要爱国的义士,因为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自己的国土。乱世才要有忠臣,平静的时候,要那么多忠臣干什么。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忠信之薄”是说忠信都很薄弱了。“而乱之首”,是说整个社会的乱源,就从礼开始。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会觉得老子的批评好像太苛刻了。其实老子认为重视自然现象很重要。
失了道,大家就讲德了。失了德,大家对良心不相信,那只好讲仁。仁就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好好想一想。可是这种人也越来越少,那只好讲义。
义就是你做任何事情都要合理,不合理就不行。如果义也达不到,那只好讲礼。越演变,社会越乱,就表示人对人的忠诚已经没有了,人的信用已经越来越薄弱了。
整个社会就是因为我们重视礼而开始混乱,这不是礼的罪过,而是人的罪过。我们不应以有礼貌为满足,而应该要提高层次到义,然后再提高层次到仁,一步一步向道提升,这才是老子真正的用意。
现在很多人说,只要有礼貌就好。面带笑容,讲话很客气,完全没有真心,这种人非常多。他们认为礼就够了,但礼上面还有个层次叫作义。
义就是说,我该出手时要出手,我该帮忙时要帮忙,我该救急时要救急。义,多少还是有心的,做给人家看,需要人家表扬。
因此要提高到仁,仁是没有什么表扬不表扬的,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你们认为我做好事,那是你们的事,你们认为我没做好事,那也无所谓。反正我不在乎。
这就是孔子当年讲的,古代做学问的人是为自己做的,现代做学问是为别人做的。就是因为我们受了外界太多的引诱,我们控制不了自己的内心。
第三十八章中,道如果是良心,那德是什么?德就是凭良心说话,凭良心做事,结果让你问心无愧,让你心安理得,最后求得好死。这是一个最简单的人生过程,而我们现在把道德丢掉了,说道德不能评量,算道德分数是不公平的。
仁是彼此真诚相对,互相感应,将心比心,然后你我融为一体。其实这个不见得比那个凭良心容易做,因为还要很多顾虑,又怕做错。
义是自我要求,我们不可以老要求别人,那是永远没有办法做到的。你怎么知道他合不合理?他是否合理,是他自己说了算的,因为他的处境你完全不了解。其实义是自我要求,我们好,还要更好,但是“义”往往让我们失去仁心,这是“义”最可怕的地方。
我为了合理,有时候心不安,我觉得这样才合理,因为人家会这样来评估我,这时候仁心已经偏在一边了。那礼就更糟糕,礼是经常要求对方,很少自我反省。
尤其是礼尚往来,很多时候变成世俗的一种形式。你送人家一份礼,人家这个时候正好没钱,或者正好有别的事情,没有还礼,你就耿耿于怀,开始对他有恶意。我们常讲一句笑话,说你生日也好,生病住院也好,不会记得谁来送礼,但是常常会记得谁没来送礼,这就是人性。
道家的思想认为,人活在世界上,不要自作多情,你自己设计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把人的禀赋给忘记了。不要忘记人的禀赋,仁、义、礼,那是社会乱了以后才需要的东西。后来庄子的思想里面也出现,就是世界上到底是有仁义礼,所以才乱?还是说因为先乱了,所以需要仁义礼呢?这是永远没有办法说清楚的问题。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有时候根本混在一起了。
但是基本上在道家看来,人的德——人从道所获得的本性与禀赋,里面就有一些问题了。不能忽略人有认知能力,有认知就有区分,然后就造成复杂的欲望了。管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很自然就发展出天下大乱的结局了。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失去了道,才要求讲禀赋;失去了禀赋,才要讲求仁;失去了仁,才要讲求义;失去了义,才要讲求礼。
从“失德而后仁”开始,后面三句没有问题,它是一个顺序。把本性与禀赋给弄复杂了,认为它不够了,失去它的本来的样子了,然后就要讲求“仁”。“仁”就是你去行善,不存任何目的。“义”就是有特定的目的。“礼”不但有特定目的,还要别人以同样的方式来回礼,否则你就不高兴了,害得大家到最后可能都虚伪。
“失道而后德”,这一句比较难,失去了道,才要求讲求德,德就是禀赋。当人类出现之后脱离了来源,但是你要走向正确的归宿,只有一个办法,就不能再失去德了。
推崇德,推崇禀赋,所以还要记得,你保存自然的禀赋,不要太在意认为的、人间的德行修养,这是道家特色。道家强调德行修养,智慧的觉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的出现,使忠信沦于浇薄,也是大乱的祸首。礼本来是要表达人内心真诚的情感的,但是如果礼仪、礼节、礼貌学得太多的话,无法配合情感的表达,到最后可能是为了行礼而行礼,内心没有真实情感了。所以这个礼就使忠信沦于浇薄。
忠就是对自己真诚,信就是言而有物,说话算话。忠信本来是我内心有真诚的情感要表现出来,浇薄就是说人情薄如纸。本来希望有内心的真诚情感,结果到最后大家都在表演,那不是一个大乱的开始吗?因为以后就变成尔虞我诈,说话变成客套的门面话,别人也很难判断你是不是真心的。就是礼仪越繁琐,内心的真诚可能越跟不上,人就受到礼的拘束了。
内心没有情感,表面上必须遵守礼的约束,最后不就变成礼教吃人吗?天下大乱怎么来的,推到礼的原因就在这里。
到了现在,这个“德”要求就更丰富了,因为经过我们社会的整个发展,前面提到过老子曾经说过“失道而后德,失德而的仁,失仁而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这些论断就是对社会各个发展期的一个论述。像三皇时期那是无为而治,那也是“上德不德”;到了转折期是“仁治时代”,就指的是五帝时代;到了有为而治的时期,就是“义.治时代”了,像三王夏商周;以及“礼治时代”,五霸称雄;到了“愚智社会”呢,实际上就是进入了明朝“八股出而经说亡”,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去诵读圣贤的经典,而只是诵读贤人的经典的时候,才进入到“愚智”时代。
所以,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在“五·四”时期,他就任第一教育总长的时候,果断地下命令取消对“四书”的诵读,不要再遵循被改造过了的、改头换面只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四书”,改革这种使学子们没有精神能量营养的呆板教学方式,而提倡接受和学习西方的一些方法,并且对道德教育又重新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可惜对他的这个理念贯彻并没有正确的全面的执行。但是,可能中国艺术学院这个系统做得比较好一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静,人间正道
下一篇: 《道德经》:修之于身,其德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