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道家

道德经》到底讲了些什么?

荆十三 2024-05-18 15:34:49

读:

道德经》相传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有关于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等各方面的论述,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到底是怎样一部经典,它的不朽体现在哪里?


本文用极其简短的文字带你初步认识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

微信图片_20240518154032.png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生于东周时期,其流传于后世的著作《道德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是一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这位中国罕有的世界公认顶级哲学家,一生的全部著作只有这五千字,而他的生平行踪扑朔迷离,连司马迁都说不清楚。然而,就是这区区五千字,却被全世界所着迷,至今仍有无数人以自己的理解去解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世界上几千年来被翻译成外文而广泛传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据《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今来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在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道德经》几乎每家一册。

那么《道德经》究竟都讲了些什么?本文就来浅显的扒一扒《道德经》的几个核心理念。

(一)关于“道”

在《道德经》中,“道”与“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道”,可以将其理解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存不存在,愿不愿意,“道”一直都存在,一直都在那,你看不见它,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

这就好比太阳东升西落,你每天都不会在意太阳从哪里升起来,从哪里落下去,但正是由于太阳东升西落的存在,才能确保地球的生态环境。如果有一天,太阳突然不升起来了,那地球也就毁灭了。

“大道”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基本原理就两条,辩证法和发展观:

2.1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矛盾体的两个方面,彼此互为根,共存于一体。此生则彼生,彼灭则此灭。因为矛盾的存在,事物内部必然发生斗争,这种斗争就带来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简言之:世界万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而变化的动力就来自于事物内部矛盾体的争斗。当矛盾体消失,或争斗结束,事物就不复存在。

2.2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事物总是朝着自己的对立面发展,“此起彼落,彼落此起”,在两个对立面之间往复循环,循环无端,这就是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只要事物存在,这种循环变化就必然发生。

关于“德”

既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人就必须要顺应规律去办事,而不应违抗规律,这就是“德”。如果说“道”代表规律,那么“德”就代表“秩序”,也就是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在《道德经》中,道为先,是人力不能改变的;德在后,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是人可以改变的。这也就给一个人“是否有德”制定了一个标准:顺应“道”的行为,就是有德;违背“道”的行为,就是无德。

还用上面的例子来说,太阳东升西落是“道”,是人力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那么人就应该顺应道才能有德。因此,人们就应该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才符合自然,充分平衡社会生产和身体健康,这就叫“有德”。否则,如果你非要昼伏夜出,那说不定就会产生鸡鸣狗盗的行为,也就是“无德”。

在中国的儒道两家思想中,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人之初是什么样,人是无法自己决定的,因此“性本善”也是“道”。那么,只要你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做,不要让本性受到污染,做自己的本来,这就是顺道,也就是“有德”,因为你本来就应该是个善良的人。但如果让自己的本性蒙上后天的欲望遮蔽,你就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得“无德”。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老子的思想中,“德”本就是一种天然的秩序,人的品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对人性的回归,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也就是“德”最终要回归到“道”中。这也是后来王阳明心学中“致良知”思想的来源。

在《道德经》中论述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有无”,即: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却生于“无”。

《道德经》中举了很多实物的例子来说明“有”是来自于“无”,例如:陶罐是空的,才能装物;房子是空的,才能住人。一切“有”都因“无”而生,因“无”而创造。 天空因“无”而包罗星辰,大地因“无”而交替寒暑,肩上因“无”而自由自在,脚下因“无”而纵横千里,胸间因“无”而胸怀天下。

相反,人的焦虑,并不是因为人一无所有,反而是因为人们有的太多:想法太多、期盼太多、作为太多、奋斗太多、纷争太多。总之,想要的越多,人就越烦恼,社会就越混乱。

所以,老子主张人们应该放下对“有”的追求,也就是放下对“名”的执着,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自然,顺应于“道”,进而有“德”。

道家的这种观念,与儒家的“存天理,灭人欲”是类似的,只不过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消除人欲,通过创造礼仪和规范秩序来治理社会,也就是“有为”。而道家则恰恰相反,道家主张尽可能减少对社会的干预,正如《道德经》中所讲“我无为,而民自化”,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道家和儒家都相信“性本善”,都主张消除欲望,但他们的方法皆然不同。儒家鼓励“入世”,看起来是积极的,而道家鼓励“出世”,看起来则有些消极。但在这里,积极和消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褒义和贬义,而是对同一目标的殊途同归。

关于“反”和“不争”

《道德经》讲到:“反者,道之动”。意思就是,要让“道”动起来,让“无”活起来,就要反着来。比如: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智若愚。我们常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还会说,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暗的。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会向着相反方向发展。这与西方哲学中“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相反相成,老子在《道德经》中总结出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不争”。简单来说,如果一切事物都在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那么对立面就是互相依存的,是不可分割的。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你还争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真正厉害的人,并不是那些处处争强好胜的人,而是淡泊名利的人。

然而,很多人把《道德经》中“不争”的观点当作一种为人处事的策略,用暂时的“不争”,等待着未来某一天的“大争”。甚至很多人以为“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就来自于《道德经》。这种理解对于《道德经》来说是完全错误的。

老子并不是劝导人暂时忍耐以求后报,而是真正的安分守己,无欲无求。所以,“韬光养晦”并不是老子的观点,“上善若水”才是老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老子认为,水这种东西是道德的集中体现,它顺应自然,暖则流动,寒则结冰;滋养万物,自己却流向低处;它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自己却始终保持谦逊柔和;它低调不争不求名利,却有着汇聚成江海的胸怀。所以,水是真正的那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事物。

老子非常注意养生。据史料记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老子的养生之道:

微信图片_20240518154037.png

一是清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

二是要顺其自然,老子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三是建立朴德,要见素抱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说明修身养性的重要。

四是要稳重,“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总结

总结下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先从“道”出发,明确自然规律不可人为改变,只能顺应,顺应则是“德”。为了顺应,应该抛却对“有”的执着,拥有“无”的胸怀,明白“有”和“无”始终是相互转化的,因此人不必要去“争”各种“名”,像水一样,则才是最强大的。

《道德经》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如此,排除了种种世间纷扰,甘于无为,不瞎折腾,永远保持着一种彻底的柔弱,人才能“见天道”。见了天道,也就算活明白了。

微信图片_20240518154042.png

从短期看,这好像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但从长远看,这种柔弱,远胜于强硬。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观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9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