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寡民,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政府小,不轻易劳役人民。
解释:
指政府小,不轻易劳役人民。国家小,人民少。
出处: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举例造句】 则虽弊精神,劳思虑,而不足以理小国寡民,况任天下之重乎?(宋·陆游《静镇堂记》)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鸣狗叫的声音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道德经》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它更多的是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章都是为大国。《道德经》不仅谈小国、更多的是谈大国。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老子的“理想国”中,国小人少,百姓重死而不远徙,有工具不用,有船而不乘,有兵甲不用,回归结绳记事.......邻国之间,即便彼此听到鸡犬之声,但至死不相往来。
时代发展向来是分久必合,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几乎不可能实现,也不符合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那么,作为当时最顶尖的学者,老子为何会产生“邻国相望,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不合时宜的“极端”想法?北宋大文豪苏辙一语道破。
老子活跃于春秋晚期,比孔子、孙武约大二十岁,此时的时代主旋律是战争。
根据《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春秋时代大约发生的有明文记录的战争380次,中原之外的很多战争往往都被忽视。兵家之圣孙武,在春秋战国时并无名声,乃至《史记》之前没有什么史料记载孙武,固然与孙武战绩不佳有关,但也与孙武所在的吴国较为偏僻有关。因此,一共367年春秋,实际爆发的战争应该远远超过380次。
对于老子而言,周王室内斗让老子直观感受战乱之苦。王子朝(姬朝)是周景王庶长子,尽管没有继承权,却深得周景王喜爱,周景王准备立他为太子。但周景王突然去世,贵族们就拥立周景王嫡长子姬猛为王。于是,姬朝就在贵族尹国等支持下,联合失去职位的官员,举兵杀掉周悼王姬猛,占据都城洛邑。之后,晋国拥立嫡子姬匄为周敬王,并派兵护送其回国,王子朝兵败,就带着周王室图书馆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史称“王子朝奔楚”或“王子朝之乱”。当时,老子相当于图书馆馆长,无论老子与王子朝是何关系,典籍丢了之后,老子被罢官免职,于是就回到故乡隐居。
可以说,老子不仅耳朵听到、而且还亲眼看到,频繁战争对国家人民带来了的深重灾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道德经》看似讲述道家思想,实则蕴含着浓郁的反战思想,老子之“道”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三宝”是以“慈”为首,但战争是“争”、是破坏,与老子之“道”截然相反。因此,《道德经》看似表达的是哲学之“道”,实则是为政治观铺垫,表达的是老子反战思想,比如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道德经》中说“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将用兵视为不祥之器,人们都厌恶它;又说“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师之所至,荆棘生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告诫统治者不要信奉武力,一旦用兵,后果极为严重,因此要慎之又慎。
其次,《道德经》中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楚简《道德经》),回归纯洁质朴的本性,不追求发挥才华。但兵家尚智用术,乃至为了胜利不择手段,孙武《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也”就是对时代特征的高度提炼。因此,老子说“绝智弃辩”等,实则是间接性的反战。
第三,《道德经》中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显然,老子将其反战思想,引入到了政治观中,不争就是谦让隐退。
“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状态,没有战争、没有争执,百姓安居乐业,契合老子一贯的反战思想。但这一社会状态过于“极端”,与春秋晚期时代社会状况相悖,注定不可能实现,那老子描述一个极端理想社会的本义何在?
把大国分裂成小国,把人口众多的国家变成人口稀少的国家,这本来就不是老子的本意。老子提倡小国寡民的重点,在于强调民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普遍标准就在于土地是否广大,人口是否众多。土地广说明物产多,人口多说明人力充足。当大家都认为地广人多才是好的国家时,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他劝诸侯不要只想着兼并土地,增加人口,应该把目光放到民生上,人民生活美好才是好的国家。由此才提出了小国寡民的主张。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有工具却不使用不是故意给自己找不痛快,而是衣食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对生产力有更高的期盼,因此高效的工具也就不被重视了。这道理就像网友调侃时说的那样:所有的才华横溢都是因为穷,银行里有个“小目标”,谁还努力。人们追求高效的工具都是因为对生产力不满足,若是生产力已经能保证所有人富裕的生活,那工具也就被束之高阁了。“有舟舆,无所乘”、“重死”、“不远徙”其道理也大都相似。生活美满幸福,自然就珍惜生命,不愿意离开故土。只有生活痛苦的人才会悍不畏死,只有在一个地方生存状态不满意才会想要变通。
可见,老子认为国家的理想状态说到底就是人民各种欲求都得到满足,都认为自己现在吃的就很美味,穿的就很美,住的很安逸,民风也很正能量。人民的一切需求都在这个小范围内得到满足,那么自然就“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状态才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是以民生为标准重新建立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批评当时以土广人多为国家理想状态的观点,而非鼓励民少国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jia/1578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我们什么?
下一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