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人出现在世上为生,进入坟墓为死。属于长生一类,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一类,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长生却自己走向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作战不会受兵器伤害。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他没有进入死地。
“出生入死”的意思是从出生到死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成语,但成语的意思是指离开生路,走向死路,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这与老子的本义并不相同,老子这句话,是为后面的三个“十有三”作铺垫的,是对人生的一种客观描述。每一个人都是从生中来到死中去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王弼解释“出生地,入死地”,吴澄解释“出则生,入则死”,其实都是这个意思。李白有一句话说得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我们来到的这个世界好比一个旅馆,我们的一生好比一个匆匆的过客。每一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可是离开这个世界时有的人笑着走,有的人却哭着走。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哭着来,笑着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老子说的三个“十有三”——十分之三,是指三种人,各占十分之三。第一种人是“生之徒”,“徒”是类的意思,这里指长生、长寿一类人;第二种人是“死之徒”,是指夭折、短命一类人;第三种人本来可以长生的,但是因为自己的缘故而走向死路。前面两种人都是由于自然缘故而长生或夭折的,后一种人是人为缘故而短命的。原因就是“生生之厚”,第个“生”是动词,养生、求生的意思;第二个“生”是名词,生命。为追求长生,而奉养太厚了,过分地享受,酒食宴乐,声色犬马,结果违背了自然之道,伤害了身体,走向死亡。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句话的意思是解释第三个十分之三的人为什么不能长寿的原因,意思就是说他们太讲究养生了,反而早死了。所以在道家看来,不主张刻意地去养生,保养得太过分了,反而早死。
前面这三种人各占十分之三,加起来就是十分之九,那么还有十分之一呢?大概就是“善摄生者”。“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摄生”就是养生的意思,在古代说养生,大都是指摄生的意思,我们今天基本都说是养生。这句话意思是说,我听说大概善于养生的人,他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是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的,“兕”就是犀牛,在军队中作战的时候他是不披铠甲,不带兵器的。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实际上是说,对于善养生的人来说,犀牛是用不着它的角的,老虎也用不上它的爪的,因为它们都不会去伤害他,兵器也用不上它的刃,因为根本就不会有战争。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并不是不讲养生,而是不主张违背自然天然去养生,比如那些“生生之厚”的人就是不善养生的人,这是老子反对的。善于养生的人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这里没有明说,只是说,善于养生者的好处,是不会受到兕、虎等猛兽和兵器的伤害。这里的犀牛、老虎、兵器都是比喻,比喻各种危险,包括自然环境、人生道路、人情世故。其实老子已经暗地里说出了善于养生者的养生方法,那就是“以其无死地”,这是一种“无为”养生法。《庄子》有一篇叫《刻意》,就说到那些成天练习呼吸吐纳、导引运动的人,只是追求长寿而已,这并不是高明的养生法。这些都是初级的“有为”法。只有那些“不刻意而高”“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的人才是与天地之齐平的高明的养生者。《黄帝内经》也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淡泊质朴,平和宁静,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才不会得病。这才是最高明的养生方法,才不会进人死地。这十分之一的人就是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是不用去刻意“摄生”就能摄生的人。结合老子其他章的论述,总结一下,善于养生的人,就是要致虚守静,涤除玄览,抟气致柔,见素抱朴,不要有任何过度的欲望,就像婴儿一样纯净、柔弱,这样还会有谁来伤害你呢?我们再结合第五十五章对婴儿的描述就明白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