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 处其厚, 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并不刻意追求德,所以才有德;下德的人不愿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上德的人不妄为而且无意作为,下德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有意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但无意作为,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且有意作为,上礼的人有所作为但没有人回应他,于是就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所以丧失了“道”而后才有“德”,丧失了“德”而后才有“仁”,丧失了“仁”而后才有“义”,丧失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就是忠信的不足, 也是祸乱的开端。 有先知先见的人,正是“道”的虚华、 愚蠢的开始。所以大丈夫总是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立身诚实而不居于浮华。因此要舍弃后者而采用前者。
这一章太重要了,它是通行本《德经》的第一章,而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以及最早的注释本——《韩非子·解老》,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这一章才是全书的第一章。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郭店竹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种摘抄本没有这一章。这一章实际上把人按道和德分成了五个层次,最高的是上德、其次是下德,再次是上仁,再次是上义,再次是上礼。上德就是前面说的玄德、玄德就是道。所以人也分五种人,有道之人、有德之人、有仁之人、有义之人、有礼之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一开头就将“德”分为“上德”与“下德”。什么是“德”?“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德”这个字甲骨文就是直行,遵循正道而行。后来就是直心,正直的本心、本性。“德”与“道”是什么关系?“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不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当然“道”也有不外显的,所以“道”的层次比“德”要高。“德”又分两个层次:上德、下德——上等的德性与下等的德性,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是不是有意地把“德”表现出来。“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就是无心地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下德”却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也就有勉强的成分、造作的成分,并且容易产生虚伪。两者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上德”之人越是无意识、不刻意地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有意识、刻意地去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为什么?因为“德”是“道”的体现,“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任何刻意的、有心的、有为的东西都不符合“道”。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没有,王弼本有,有的本子则写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我们这里依据王弼本。上德是“无为而无以为”,也就是说上德的人是不妄为的,而且无以为。“无以”就是无意,没有主观地去作为,是无意地去作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下德的人是有所作为的,而且是有意去作为,带有主观的意念。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就是儒家宣扬的仁道,具有上仁的人是有所作为的,知道怎样去有所作为,但是他也是无意地去作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义的人,是有意地去为之的,有意地去有所作为,就好像那些见义勇为之人,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之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的人,有所作为但没有人回应他,于是他就伸出手臂来,强迫别人来服从。“扔之”就是强迫别人。这种“有以为”,是最低等的人。礼就是用来限制别人的,别人都不听他的,他就伸出手臂来指挥别人,你们必须要听他的。
“上仁”、“上义”、“上礼”之人,他们都是有为的,只是有为的程度有差别。从有为的程度上看,上仁最低,上义次之,上礼最高。前面说过“上德”是无为,“下德”是有为。可见上仁、上义、上礼都属于“下德”。“上德”就相当于“道”,“下德”就是仁、义、礼等品德。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失去了道才讲究德,失去了德才讲究仁,失去了仁才讲究义,失去了义才讲究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是忠信的薄,薄了就是不足了,为什么要讲礼?因为忠信不足所以才讲礼。很简单,大家都要遵守道德规范,就因为太不遵守道德规范了,所以才强迫你要去遵守道德规范,可它也是“乱之首”,就是祸乱的开始开端,你越讲礼,就有人越不讲礼。
德其实是我们道的一种体现,我们当代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道德缺失。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解释金融危机时,他说,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是道德缺失。道德缺失就是缺德,没有德,就是没有道,不符合大道。我们今天讲法和礼或者说道德是什么关系?法就是法律法规,是强制性的。礼就是伦理道德,礼温和一些。礼是最高的法,法是最低的礼,所以法和礼两者都是外在的,都是外在的一种约束,是一种他律,而这个仁和义是内在的一种自律。我们说他律是必要的,这个社会没有法没有礼那肯定不行,但是自律更重要。那么老子的道在哪里呢?就是上德,最高的德,是自律还是他律?是无律,没有约束,叫你回归本性。老子将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道、德、仁、义、礼。“道”是最高层次,“礼”是最低层次。仁、义是有意的表现,是“下德”的反映,“礼”则是灾祸的开始,这里的“礼”除了道德规范之外,还包括了“法”,是指控制、束缚人的本性的外在东西。在老子时代,“礼”已经成为统治者控制人心的工具,因此,老子反对“礼”与“法”而向往自然无为的“道”。在当今社会,同样如此,如果一味强调法律、法规、制度、奖惩,只注重硬性管理,不注重柔性管理,往往会招来怨恨和反抗,久而久之,人本身的自然的本性、纯朴的德性就被泯灭,人们就会去追求浮华、浅薄,那是非常危险的,灾祸就要临头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就是先,识就是见识,“前识者”就是有先见之明,先知先觉的人,这种人的出现就是道的浮华愚蠢的开始。真正的道它不是先知先觉,你有了知觉有了先后那已经不是道了,道是处于那种浑然一体无思无为的本来状态之中,不必要去鉴别,没有什么先知先觉、后知后觉的区分,所以说“前识者”不再是道了,而是愚蠢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所以大丈夫,就是得道之人,总是处在敦厚这一面,而不是处在浅薄这一面,最敦厚的是什么东西?就是道,“湛兮似或存”,非常深的就是“道”啊。“处其实,不居其华。”他是处处讲诚实,而不追求浮华。凡是那些浮华的人都不是得道之人,凡是那些浅薄的人也都不是得道之人。
“故去彼取此”,所以要舍弃后者,要采用前者。后者就是浮华和浅薄,前者那就是厚实。
所以老子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者“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敦厚与诚实是有德之人的表现,浅薄与浮华是无德之人的表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5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