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名,如果可以叫得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了。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出道的奥秘,从永恒的“有”中可以观察到自然的边界“无”和“有”这两者有相同的来源,但名称却不相同。它们共同叫做玄妙。又玄妙,是一切奥秘的大门。
老子的思想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那肯定就是“道”字。“道”字甲骨文”,从行从止,“行”是大路,“止”是脚趾,表示人用脚在大路上行走;金文字所演变为从行从首,是路与头的象形,已开始抽象化了,表示头脑思悟的道路。小篆从路从首,会意字,继承了这个意思。楷书沿用至今。“道”从开始的有形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方法等意思。这样“道”的涵义就越来越丰富,有道路、途径、方法、思路、准则、规律、述说等意义。老子的“道”就是思悟的大道,是认识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方法之道,是天地万物、自然生命的本原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规律之道。当然也包括为人之道、谋事之道、养生之道···其实对自然和生命之道的探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只是中西方求“道”途有有所不同,西方人在有形的物体结构中求“道”,中国人在无限的运动过程中求“道”。
“道可道,非常道。”关于这两句的解释简直多得不得了。我给它简单地归类,主要分为两种。一 种解释是,“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道了。另一种解释是,“道”是可以说出来的,它是一种不平常的道。两种解释对这一句的理解从语法上说都是对的,“道可道”中的前一个“道”是个名词,后一个“道”是个动词,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学过古汉语的都知道这个“可”字是个能愿动词,后面肯定是跟着动词。有很多解释,不把后面的“道”解释为动词的,肯定是不对的,语法上讲不通。所以“道可道”的意思就是说,“道”(最高范畴的道)如果可以“道”出来。那么后面这个“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解释为说、说出来、说明白,也有解释为走,因为“道”的本意
就是路,所以做动词用,意为走在路上,引申为实践。后一句“非常道”,两种解释差别很大,前一种解释为不是恒常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后一种解释为不是一般的、平常的“道”。关键在对“常”字的解释不同。对关键词的理解不同,导致对前后两句关系的理解也不同,第一种解释前后两句是假设关系,“道”如果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不变的“道”了;第二种解释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道”是可以说明的,它不是平常的“道”。
两种解释究竟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能只看这两句话本身,一定要看《老子》的全文,要看其他版本。如果纠结在“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里面,那么你怎么解释你都是对的,所以一定要看全文。
你只要读过《老子》全文,你马上就明白,第一种解释符合《老子》本意,第二种解释显然是错误的。有一次我在机场看见一本解释《老子》的书,我粗略地翻了一下,它把“道”分为“常道”和“非常道”两类,觉得这个“非常道”才了不起,对“非常道”大加赞扬,认为老子的“道”就是“非常道”,而不是“常道”。我看了之后,真是哭笑不得。老子在天上有知,一定会气得活过来。这个“常”不是平常的意思,“非常”不能解释为“不一般”。这个“常”字,是恒常、永恒不变的意思。马王堆帛书上写作“恒”,永恒的“恒”,“恒”就是“常”。为什么要写成“常”?就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成“常”的。
那么老子说的“道”是“常道”还是“非常道”?当然是“常道”,其实“常”在《老子》中就是“道”的代称。如第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这个“常”就是道,因为道是恒常不变的本体。河上公解释“常道”就是“自然生长之道”。“常道当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
“道”是不可言说、不可描述的。这从第十四章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证明,“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可致诘”的。所以说“道”是不可以言说的,也是不可形容、不可名状的,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道”了。但说不出来,不等于没有,它是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体会到的。
我们来看一看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传法,佛祖没有说话,只是手里拈了一朵花,此时大众默然寂静,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只有大弟子迦叶破颜微笑,只有他悟道了。佛祖于是把“道”传给了迦叶。所以真正的“道”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能以心会心,默契感应。可一旦悟道,它的微妙真是不可思议,而悟道的快乐又真是无法言说。
学过《周易》的人都知道,“易”有三个含义,即简易、变易、不易。佛家有三法印的说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道”、“易”和“三法印”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个真理。“道”是永恒不变的,涅槃寂静的。第十六章是这么说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就是回复“道”,这个“道”是寂静的、虚静的、始终不变的。但是“道”说的万事万物又都是变化的,是诸行无常的。所以“道”也是变与不变的统一。很好理解,“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作为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而万事万物又是时时刻刻都在运动变化的。我们知道“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以后,也就明白“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了。同样,前面的“名”是名词,意思是名称、概念、范畴,后面的“名”是动词,意思是名状、描述、形容。“非常名”,与“非常道”一样,意思是不是恒常的名称。两句话连在一起就是,名称(概念)如果可以描述的话,那也不是恒常的名称(概念)了。比如说“道”就是一个名,一个名称,一个范畴,一个概念,这种概念是不可描述的,是说不出来的,你要是说出来的话就不是那个名了。对这句话的解释也特别多,其实它是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进一步解释,所以不要解释得太复杂。
接下去几句话就是详细解释这个“道”。究竟是什么“道”?怎么去体悟这个“道”?这里面讲了三个关口,体道你要经过三关。第一关为初关,就是要知道这个“道”的内涵是什么。这一关就是要观出“道”的无和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第二关叫玄关,这一关是要从无和有中观出两者的“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第三关叫玄玄关,又叫重玄观,这一关是要从无和有的“同”中观出“道”的大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是从“道”的内涵说的。这一句大部分书上是这么标点的。我认为应该这么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是高于“无名、有名”的范畴,“道”的内涵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那就是“无”,包括了无名,也包括无为、无欲、无形、无已等等。“道”是“无”,“道”又是“有”。“无”和“有”都是“道”的内涵,但“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孕育着“有”。“无”是第一位的,是第一阶段,是“始”;“有”是第二位的,是第二阶段,是“母”。无中生有,有从无中生。关于“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怕我们不懂,特地用了两个比喻。“无”就像是“始”,“有”就像“母”。什么是“始”?什么是“母”?我们注意看老子的用字,老子在说明“道”的时候用了很多带女字旁的字。先看这个“始”字,《说文解字》说“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女”这个部首是一个什么形状呢?是女人下跪状“始”就是童女、少女。“无”就像是童女、少女。到了“有”这个阶段,是“万物之母”。这个“母”字的形状就是在女字的基础之上加两点,这两点就是女人的两个乳房,表示成熟的女人。这样就很清楚了,“道”由“无”和“有”构成,其中“无’是第一阶段,是童女、少女;“有”是第二阶段,是母亲、少妇。童女和母亲、少女和少妇是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说明“无”和“有”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阶段。从无到有,就是从童女到母亲、从少女到少妇。无中生有,“无”不能直接产生万物,只有到“有”这个时候才能产生万物。大家想一想,童女、少女能不能生孩子?当然不能。只有成熟了,来天癸了,任脉
通,太冲脉盛,那个时候才可以生孩子。有人说少女怎么不可以生孩子,有的女孩十来岁就生孩子了,有没有?有的。但是生孩子的女孩再怎么小也肯定是来月经了,现在来月经不是大大提前了吗?但无论你多小,只要生了孩子,都不再是少女了,而是母亲、少妇了。所以“无”是少女,“有”就是少妇。这是一个人的两个阶段。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至少有三个意思,第一,“道”的本质就是“无”,“无”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王弼说,老子是“以无为本”,“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魏晋时期的一批高僧就用“无”来解释佛教《般若经》中的“空”。后来中国的禅宗就以“无”或“空”作为根本,《坛经》就提出了著名的三无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第二,“无”和“有”不是两个东西。“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里面孕育着“有”。“无”是第一阶段,“有”是第二阶段。“无”中有“有”,“有”中有“无”。有无相辅相成,有无不二,即有即无,即体即用。按佛家真空妙有的说法,“无”就是真空,“有”就是妙有。如果我们能体悟到真空妙有的境界,那就证得了真如法界。佛家说“空有不二”。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无”好比是“空”(真空),“有”好比是“色”(妙有)。《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第三,“无”中生“有”,“有”中生万物。当“道”还是“无”的时候是不能生万物的,只要到了“有”的时候,就可以生成万物了。“道”的一个最大的作用是生孩子,生万物。就人而言,有生孩子功能的当然是女人。老子崇尚女性,常用女性作比喻,而孔子崇尚男性。可见老子早于孔子,因为我们都知道先有母系社会,再有父系社会。老子崇尚的是阴性,崇尚的是女性,反映了典型的母系社会的思想,孔子崇尚男性,崇尚阳性,反映了典型的父系社会的思想。
如果把女人比喻成文学体裁,那么少女就像诗歌。为什么像诗歌?因为少女是一种朦胧美。诗歌就讲究朦胧的美,常言道:少女的脸三月的天。说变就变,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下一刻将会怎样。你说她长得真漂亮,她脸就红了,一种含蓄的美、朦胧的美、模糊的美,这就是“道”的第一段,“无”的阶段。到了少妇,第二阶段,她生了孩子,当母亲了,这个时候的女人我看就好比是散文,具有一种清晰、开朗、豪放的美。这时女人的“微”是清楚的,有的少妇开个玩笑,男人都会脸红。老年的女人是什么呢?就像小说,因为她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生活经验。那么,三个女人在一起就是戏剧了。
既然道有从“无”到“有”两个阶段,那么,从“无”到“有”的关键在哪里呢?打个比方来说,“无”就是少女、童女,“有”就是少妇,这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怎么使少女变成少妇?如果从人来说,关键在天癸,才能从“始”到“母”。天癸是《黄帝内经》第一次提出的,是主管生殖的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藏在肾精里面,是液体,像水一样。“癸”的字形就是四面之水汇聚在一起。怎么从“无”到“有”?就人来说要有天癸,女子十四岁来天癸,男子十六岁来天癸。来了天癸就可以生孩子了。从事物来说就是要有水——天水。中西方哲学第一个命题几乎是相同的,都提出世界万物来源于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为万物之母。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发现的战国竹简中,就有一篇《太一生水》。这和老子的观点是相同的,老子就说过只有水最接近于“道”,老子最崇尚的一个是水,一个是婴儿,都是阴柔之物。《尚书》五行中第一就是水,《易经》第一卦乾卦第一条爻辞第一个字就跟水有关,“潜龙勿用”,“潜”字水字旁,就是潜水、找水。
老子将“道”的第一阶段的作用比喻成少女的朦胧与玄妙,在朦胧与玄妙中蕴藏有巨大的生命能力和无限的创造能量。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一个女人的生育能力已经成熟了,创生功能非常清晰了,这时她有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创生万物了。很多人问我“道”究竟是“有”还是“无”?其实“无”和“有”是相生的,缺一不可。当然“无”是第一位的,是第一阶段,而第一总是最重要的。所以老子的“道”如果简单地说,它的内涵就一个字——“无”。但这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中生有,然后又生万物。正因为是“无”,所以老子的“道”就是朦胧的,玄妙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也正因为是“无”,所以它的作用是最大的,任何“有”的东西都无法和它相比。
前面讲了道是说不出来的,是说不明白的,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但是道是可以“观”的,有四个“观”,观无、观有、观妙、观徼。实际上是两个层次的“观”,一是从“无”中观妙,一是从“有”中观徼。观出无有的妙和徼,就通过了体道的第一关。“观”在中国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周易》有一卦,叫观卦,风地观,上面是风,下面是地。“观”是古人认知万事万物最重要的方法,无论儒家、道家、佛家,都用这个方法。佛家观前世后世,生生世世,儒家观过、观言行、观喜怒哀乐。佛经里有很多地方都讲到“观”字,《金刚经》最后一个字就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第一个字也是“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佛家要观空,观五蕴,观前世后世,怎么观?用眼睛?够呛。“无”的境界怎么观?这就要用心观,也不是用心观,而是要以物观物,通过这种方法,才能观出来。这是第一个阶段,才能观出妙来。第二个阶段,观有,这个比较好观,可以用眼睛,也可以用心观,可以观有、观徼,有界限的东西,一下就能观出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对这一句的断句也有两种,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另一种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赞成第一种断句法,理由和上句一样。“无”、“有”是高于“无欲”、“有欲”的范畴。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出道的奥秘,从永恒的“有”中可以观察出自然的边界。这是从“道”的作用说的。从“无一无欲”中可以观出“道”的“妙”。“妙”是什么?也是女字旁,少女为妙。本来指少女的朦胧美,引申为玄妙、微妙、奥妙。从“有一有欲”中可以观出“道”的“徼”。什么是“徼”?这个“徼”字是一个双人旁,就是指小路,双人旁组成的字都有小路的意思,它是从“行”字旁中引申而来的。“行”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只要是“行”字旁的字都表示大路,比如街道的“街”,四海通衢的“衢”都是行字旁,都指大路。“行”的一半就是小路。从“有”中可以观出小路,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到了第二个阶段,从“有”当中能看出“道”的边界了。有了路了,就有界限。第一个阶段是朦胧的少女,第二个阶段就是清晰的、有边界的少妇了。
要过第一关,要明白“道”、明白“无”,只有用观的方法,不仅是眼观,还要心观,最主要的是要无观,把自己的心彻底泯灭了,回到自然当中才能体会出道,而不是光说说而已。
我们要认识“道”,体悟“道”,第一关就是要知道“道”就是“无”,先无后有,无中生有,“无”是第一阶段,“有”是第二阶段,相对应面言,“无”就是阴,“有”就是阳。第二关要知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就叫玄关。到玄之又玄的时候,叫重玄,叫重玄关。
第一关的重点在“异”,也就是“无”和“有”是异名,是不同的,有先后的。第二关的要点就一个字“同”。“同谓之玄”,这个很了不起,在老子看来,“无”和“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实质是一回事,是“同”。《老子》第五十六章提出一个词叫“玄同”,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是玄同。这个观点后来被庄子发挥了,《庄子》第二篇叫《齐物论》,万事万物都是等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都是一回事。“有”里面就有“无”,“无”里面就有“有”,这是相同的,同出而异名,但名称却不相同,说法不同而已。这就完全奠定了中国人“玄同”的思维方式,玄是黑色,是玄妙,里面就有大同。
这和佛家说的完全一样,佛家说不要有分别心,万般都是不二的,叫“不二法门”。我经常说,按照易学太极思维,阴和阳不是截然对立的,阴阳是可以互变的。阴阳之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横沟。万物混同,一回事。贫富一回事,悲喜一回事,高低、贵贱一回事。推而广之,好坏也是可变的,坏人可以变好,好人也可以变坏。我原来说,除那些犯罪的以外,人分什么好坏?后来仔细一想,犯罪的也是人啊,我发现原来说的不对,犯了罪如果不能变好,那还要监狱干吗?还要改造干吗?
到了有无齐同的境界,就到了第二关:玄关。什么是玄关?后世丹道功夫中有“玄关一窍”、“玄关祖窍”的说法。玄关又叫祖窍、玄、归根窍、众妙门复命关等,说明这个地方是生命的关口,这个关口一打开,那么任督二脉气血就打通了,元精和元神就接上了。但这个玄关是什么,在哪里?这个问题历代争论不已。有人说是上丹田,有人说是中丹田,有人说是下丹田,也有人说是别的穴位。至于三个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各家各派的说法又不尽一致。总之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各门派都承认只要找到这个玄关,只有修玄关才是“正道”,否则统统都是“旁门”。其实这个玄关不在身上,又不离身上;或在身内、或在身外;不属于有,不属于无;有形可观,有相可得。“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为什么对玄关的感知有这么大的不同?我认为是每个人的根器不同、功夫法门不同,所以每个人感知的玄关也不同。当你修炼到气血畅通、智慧开发、性光显现、物我两忘、明心见性之时,那就是真正的玄关。玄关就好比佛家说的真如、自性,玄关境界,就好比禅悟的境界。
我们学道、体道、悟道,第一步好理解,第一关好过,只要搞清楚“道”的内涵,体悟本无就可以了。但第二步不太好理解,第二关“玄关”不太好过,这也是体道、悟道的关键。第二关就是无和有的玄同。无即有,有即无;无当有,有当无。这个就是佛家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就是有的阶段,色就是物质,看得见的物质,色就是空。玄是黑色的,混同是黑色的,道家最崇尚黑色,在传统阴阳五行思想里面,水也是黑色的,所以道就是水。从阴阳来说,阳不异阴,阴不异阳,阳即是阴,阴即是阳。理解了这个,就算过了第二关啊。
“无”和“有”这两者有相同的来源,但是名称却不相同,它们都可以共同称为玄妙。这是从“无”和“有”的关系说的。“无”和“有”这两者实际上是同样的出身,都有同样的来源,但是却是不同的名称。同在哪里?同在“道”上,同在“玄”上。“无”和“有”的同就称为玄同。“玄”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的“玄”字像用一根小棍在寻找细微的东西,金文和小篆基本相同,引申为追本溯源,追溯人的始祖与生命本原,所以又引申为幽远、深奥。《说文解字》解释:“幽远也。”下面的“么”像孩子初生的形象,表示微小、微妙的意思,又有幽深、幽远的意思,你看幽深的“幽”就是两个“么”陷进坑里。扬雄解为“幽摊万类”,张衡解为“无形”,苏辙解为“玄色”,范应元解为“不可分别”,吴澄解为“不可测知”,朱谦之解为“变化不测”。老子讲的“道”,像是朦胧幽深的少女、童女,虽然到第二个阶段变成了少妇,但从本质上说仍然具有女人阴柔、含蓄的特点,所以说都是玄妙的,都是美的。老子的“道”因为本质是“无”,所以是最美的,也是能量最大、作用最大的。好多人问我,学哲学有什么用?我说哲学的最大作用就是“无用”,正因为“无用”,所以才具有最大的作用。
更高的一关叫重玄关,后来道家有个学派叫重玄学派,重玄就是“玄之又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个玄字重起来了,所以叫重玄。重玄派认为老子的要义就是“玄之又玄”,老子的“道”不滞于“有”和“无”,要超越有无,这就是“玄”;但又不可滞于“玄”,要超越“玄”,这就是“又玄”。使“玄”也不存在了,就归于虚无大道。这就是“重玄”。
过了这个关,达到重玄的境界,就打开“道”的大门了。这扇门就是“众妙之门”啊。妙是什么?狭义的理解就是少女,广义的理解就是万物开始阶段的美妙状态。众妙的门户是什么?打开这扇门,能产生万事万物的门就打开了。重玄关就是“门”。这个门是什么?后面有一章就说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这个门,就叫做玄牝,牝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它代表了伟大的女阴,是黑色的,能产生万事万物,生生不息。
老子的道,玄之又玄,玄妙又玄妙,不是一般的玄妙,是加倍的玄妙、复的玄妙啊!正是这个玄而又玄的“道”才是“众妙”的大门啊!什么是“众妙”?从字面上看是众位美妙少女,这里是形容万事万物玄妙的状态,引申为宇宙间所有美妙、玄妙的事物。众妙之门又推广为一切新生事物、一切玄妙事物的大门。玄妙的事物从哪里来?是从“道”中来的,所以“道”是玄妙事物的大门“道”也就是玄之又玄。“门”字也是象形字,两扇为门,单扇为户。 孕育我们的是母亲的子宫,生出我们的是母亲的门户。众妙之门就是女性的生殖器,老子将“道”比喻成一个伟大的女性生殖器,它能够产生出万事万物,而女性生殖器是空的,是玄妙的,是“无”。正因为“无”,所以能产生万物,这就是老子“道”的最重要的功能,叫无中生有。“无”才是门户,才能生育万物;“有”不可能是门户,它已经成型。所以无形的力量高于有形的力量。“无”和“有“用易学的阴和阳来说,“无”属于阴,“有”属于阳。在老子看来是阴比阳更重要,无比有更重要。无中生有,阴柔能胜阳刚。老子是一个伟大的“阴”谋家,他总是从阴性入手,最后胜过刚强,达到最高境界,这就是老子的智慧。请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为人处世,包括企业管理,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什么是“有”?再想一想究竟是“无”的作用大,还是“有”的作用大。精神属于阴,物质属于阳,是精神的作用大,还是物质的作用大?不要急于回答,慢慢地反思,用“观”的方法观象,再慢慢地在老子的五千言中寻找答案。
总结一下第一章的意思,主要告诉我们两个问题:第一,“道”是什么;第二,怎么修道。
第一个问题,“道”是什么?一开始描述“道”的特性,“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是就它的特征、特性说的,后面的第十四章、第二十五章进一步说明了这个特性,说明“道”具有不可言说性,具有神妙性。接着指出“道”的内涵是无和有,说明了无和有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怎么去修道?需要经过三个关:初观、玄关、重玄关。只有到重玄关的时候,才真正打开了道的大门。
我们来比较一下《老子》“道”的大门和《周易》“易”的大门。《周易》里经常讲“门”字,前面说过,门是两扇对开的,两扇的叫门,一扇的叫户。“易”的大门就是乾坤,也就是阴阳。《周易》说“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这扇大门一扇是阴,一扇是阳,准确地说,左边这一扇是阳,右边这一扇是阴。《周易》说乾卦,安静的时候是团的,动的时候是直的,坤卦相反,静的时候是合的,动的时候是开的。这是指什么?乾卦,就是指男性生殖器;坤卦,就是指女性生殖器,只有在阴阳相合的时候,才组成大门。所以纯女人不能生孩子,纯男人同样不能。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和《周易》都讲阴阳和合。但两者在阴阳究竟谁是第一位这个问题上却不相同。我们来比较一下儒家和道家的区别,你马上就知道了。
孔子在《易传》中说乾是“始”(童女、少女),坤是“母”(母亲、少妇):“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卦是“始”,也就是天是第一位的,男人是第一位的,阳性事物是第一位的;坤开是“生”,生孩子的是什么?当然是母亲,所以坤为母,也就是地是第二位的,女人是第二位的,阴性事物都是第二位的。后来儒家思想就是男尊女卑,天尊地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而老子的思想恰好相反,他虽然没说乾和坤。但是他说了“无”和“有”,第四十二章还说了阴和阳。“无”好比是阴,是坤卦。“有”好比是阳,是乾卦。你看老子和孔子的说法恰好相反。老子说“无”是“始”,就是说阴性是第一位的:“有”是母,好比说阳性是第二位的。第四十二章说“负阴抱阳”,先说阴后说阳。我们现在说“阴阳”不说“阳阴”,就是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你看这两个哲人正好相反,一个崇尚阳,一个崇尚阴。中华文化就是因为有了一个孔子和一个老子,才走到今天。中华文明为什么在四大文明古国、六种古文明形态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其原因就是阴阳和合、儒道互补。究其根本,就是“大易之道”的延续和传承。“易道”主张日月互动,阴阳和合,独阳不生,孤阴不长。这种思想是符合宇宙大道的,只有符合宇宙大道的文明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永恒不断的文明。试想如果中国历史上只有儒家没有道家,或者只有道家没有儒家,那么中华文明能传到今天吗?不能!我们还要关注西汉末年,佛家传入了中国,反而在中国找到了它生长的土壤,那是因为佛家思想和易学与老子道家思想非常相近。从此以后儒、道、佛三足鼎立,但并不排斥,反而在“易道”基础上和合、圆融。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值得大家仔细琢磨。 这一章是总纲,所以说得很多。这一章懂了,其他各章也就都能懂了。
文章内容来源于《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daodejingzhujie/74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八十、八十一
下一篇: 张其成《道德经》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