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运动健身 >> 传统武术

武术流派之健身气功•易筋经中医学理论阐释

佚名 2024-12-02 15:04:52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脱胎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从历史渊源来看,健身气功是基于古人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和把握,是在古代人体生命观的基础上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控和锻炼。因而在健身气功功法动作编排上、在习练时一招一式的技巧上,既体现遵循了运动生理学,也反映了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因此,对健身气功功理和功法的阐述、对健身效应的阐释都必不可少地涉及到中医学理论。

预备式

预备式是练习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的重要准备过程,它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习练者可以很快进入到练功的状态。

其姿势为两脚并拢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下颏微收,百会虚领,唇齿合拢,舌自然平贴于上腭;目视前方。要求全身放松,身体中正,呼吸自然,目光内含,心平气和。

两脚并拢,可以使肾经和阴跷脉紧密结合,对培补肾气有特殊作用,并且下肢并拢,两手自然垂于体侧,使周身气机容易形成一个整体。

百会虚领,配合下颏微收使头部得以中正,同时因百会的虚领,颈椎自然松开而有上拔之意,督脉之气随之上升;而下颏微收,同时要求使任脉之气自然下降。舌抵上腭,俗称“搭鹊桥”,有利于任督二脉连接而促使气机的升降。

目光内含,使神不外驰,心气平和,从而达到人体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状态。

第一式 韦陀献杵第一势

这一式由预备式的静,开始过渡到动。两脚分开成自然开立姿势,以启动气机的条畅运行。这时四肢均衡自然,则气血运行流而不滞,有利于经脉之气畅达于四肢。

两手臂前抬平举屈肘回收,同时松肩虚腋,可以调动人体的手三阳三阴之经气的流动,使手部气血通畅。腋下有脾之大络——大包穴。松肩虚腋,可以有效的放松此穴位,从而对全身之络脉起到调节作用,有利经气的流通。

两掌合于胸前,与膻中穴同高。中医认为膻中是人体八会穴之一,为人体之气会。具有理气安神之功效。掌合十于胸前,可起到气定神敛、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第二式 韦陀献杵第二势

本式通过对上肢伸展及双掌的外撑,进一步对手三阴三阳经脉进行梳理。通过扩展胸部,畅通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加强气血运行。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有所主,输血于脉,血液充盈,血行正常,则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因此,此势对于心胸部位的病变,以血流受阻、气滞血瘀为主导致的心前区憋闷等,具有很好的效果。

肺主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有云:“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不仅仅呼吸自然界的清气,同时还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调节着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且肺还朝百脉,对于血液的运行以及血液的敷布具有推动作用。因此,舒展扩拉胸部,有利于胸部肺的锻炼,从而加强肺的生理功能,有效地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

由于四肢手足为经络的起始或末端,本式中两掌外撑要求立在掌根,坐腕立掌时要求脚趾抓地,其机理在于全面调动十二经络之经气。

第三式 韦陀献杵第三势

本式通过下肢接踵和上肢撑举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三焦之气。“三焦”是中医的一个术语,其义有二:

一是指六腑之三焦,是分布于胸腹中的一个大腑。因其不与五脏相匹配,又称“孤腑”,其中空有腔。《类经•藏象论》云:“然于十二脏之中,唯三焦独大,诸脏无以匹者,故名曰是孤之府也。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难经•六十六难》又云:“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输布与排泄,都有赖于三焦的通畅。三焦出于肾系,上联于肺,属于表里之间。上下之机莫不由三焦升降;表里之气莫不由三焦出入。三焦与腠理相同,其运行的元气与津液向外流入腠理,濡润肌肤,保持着人体与外界气体的交换。

二是就单纯的部位而言,上焦指横膈以上,包括胸、头、上肢及心肺等。中焦指横膈以下,脐以上,包括上腹、脾胃、肝胆等。下焦指脐以下,包括下腹、肾、膀胱、小肠、大肠等。

此处对于三焦的理解应兼而有之,习练者通过双手的上撑,前脚掌支撑,力达于四肢,既可以牵引少阳三焦经络之气,又对三焦的膜腔进行伸拉运动,以发动少阳之气,促进气血的运行。与此同时对于其相应的脏腑通过抻拉进行“按摩”,以激发五脏之气,增强脏腑功能。

由于人体的上下四肢,分别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躯干除前后有足三阴三阳经外上有任督二脉循行,力达于四肢,使经气运行周身,对人体的十四经及相关的络脉、经筋、皮部,也进行很好的调整。

动作当中意想通过“天门”观注两掌,使神与形合,全身上下气机一体。

第四式 摘星换斗势

本式腰部和手臂的转动较多,通过阳掌转换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与腰转协调配合,可以使腰部得到充分的锻炼。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外府,肾乃先天之本,是储藏先天之精和先天之气的地方,对于人的生长和生殖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势通过腰部的转动及形体导引,同时运用意识,神注庄中,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照顾上下,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腰间两肾及命门,可以激发和振奋阳气,以达到强腰健肾之功效。

本式动作要求转身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发命门,引动真气。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腰部能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势

本式在对腰的扭动的同时,还带动肩胛部活动,充分地刺激了背部足太阳经脉上的多个脏腑的腧穴,以及夹脊等经外奇穴。夹脊穴是人体背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的穴位,左右各17穴,共34穴。其治疗范围广泛,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疾病;下胸部穴位治疗脾胃肝胆疾病;腰部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此节功法对于夹脊穴的刺激,可以有力地刺激夹脊等多个穴位,因而本节功法治疗广泛,对于人体的脏腑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总体来看,其对于上部的胸部活动幅度较大,因此还可以有力刺激肺俞、心俞等上部腧穴,对于心肺具有较好的调练作用,治疗心肺疾患疗效较佳。

此外,此势功法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以腰带肩,以肩带臂,力贯双膀,通过旋转抻拉,牵引筋膜、筋经,进而引动经络气机,调整脏腑机能。

第六式 出爪亮翅势

本式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一系列导引动作,以畅通胸肺之气,增强肺脏功能。中医认为肺具有主气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也云:“肺者,气之本。”肺主全身之气,通过肺的呼吸运动,可以引导全身气机的开合出入。云门、中府两穴为肺经之要穴,位于胸部,紧邻于肺。本式通过推掌展臂,反复启闭云门、中府等穴,以宣畅肺气,促进外界自然之气与人体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并引导全身气机的开合出入。此外中府穴为中气所聚,又为肺之募穴,藏气结聚之处,肺、脾、胃合气于此穴,因此通过本式的锻炼,也使得内外之气得以很好的沟通。

本式中出掌和收掌动作的意念活动,要求推掌时先轻如推窗,后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其意在于通过意识导引,形与神合,引导全身气机的开合出入。并且推掌时自然呼气,收掌时自然吸气,其意亦在于此。而出掌时的荷叶掌,五指伸直张开,收掌于云门时的柳叶掌,五指伸直并拢,都为导引气机开合有效方法。

第七式 九鬼拔马刀势

本式对于身体的扭曲伸展较多,对背部拉抽和扭转幅度也较大,因而锻炼部位较为广泛,尤其是对脊柱伸拉锻炼。在背部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了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1.5 寸处。各脏腑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位置基本对应,如肺俞、心俞、脾俞、肾俞五个背俞穴所处位置的或上或下,即与相关内脏的所在部位是对应的。如肺在五脏中位置最高,故肺俞穴在五脏背俞穴中亦位居最高,肾的位置最低,故肾俞的位置也相应最低。背俞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振奋人体正气之要穴。

本式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尤其是通过背俞穴,调动脏腑气机,引导全身真气开、合、启、闭,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协调有序,气机升降和畅。上一式着重于气机的开合出入,本式及下一式(三盘落地势)则注重气机的升降。

本式功法对于脖颈的扭转以及对背部的扭伸,还有力地刺激了玉枕关、夹脊关等重要穴位,有助于督脉气机的通畅。

第八式 三盘落地势

本式动作对于下肢的活动力比较大,同时要求上肢也相应的予以配合,随着身体的升降,调整体内气机的活动。

中医认为,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的先天之气、水谷之气以及吸入自然界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散布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也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能完成。《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可见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此节功法三起三落,逐步加大下蹲力度,使脏腑之气机调和,升其所升,降其所降,使心肺之气降,使肝肾之气升,脾胃之气枢转有权,从而使心肾相交,肝肺气机通达,脾胃升降稳固,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增强体质。

此势功法不仅调节体内气机,在动作起落过程中,达到呼吸匀称,呼出浊气,吸取自然之清气,吐故纳新,完成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从而增强人体的生理活动。

此节功法充分运用四肢力量,下蹲时两掌如负重物,起身时如托千斤,有增加内气之功。中医认为脾主四肢,通过对四肢的锻炼,可以增强脾脏功能。另外,本式动作下蹲时配合口吐“嗨”音,通过音声引导气,使气机下潜丹田。

第九式 青龙探爪势

本式名称中的“青龙”,在中国古代的四方神之中,位居东方。中医认为,肝在五行之中属木,在方位上合于东方,在色则合于青色,因此本式动作主要是针对肝脏而设。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而藏血,为刚脏,为将军之官,有刚劲之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本式功法根据肝脏的生理特点,通过转身、左右探爪及身体的前屈,可使人体的两肋交替松紧开合。从中医经络角度来看,足厥阴肝经分布于胁肋。通过对两胁肋的锻炼,可以起到疏肝理气、条畅情志之功效。

从肝脏与形体的关系来看,中医认为肝在体为筋。本式动作中的左右探爪,使人体之筋得到充分的拉伸,有利于对肝经的锻炼,增强其生理功能。动作中要求目随“爪”走,意存“爪”心,是使神注庄中,气随庄动,引导肝气舒展流通。

本式动作中两手握固,拳轮贴于章门穴,可以起到借肝气舒展脾土的功效。章门穴为肝经之穴,为八会穴之脏会,亦为脾之募穴,为脾之精气结聚之处。由于“五脏禀于脾”,脾为后天之本,为精、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故本式展转身躯,左右探爪后收拳于章门,乃借助肝气的疏泄调达而运化脾土,强化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第十式 卧虎扑食势

本式动作活动力度较大,四肢、躯干、腰背、头颈都要求有相应的协调运动。此势仿照老虎扑食之状,既仿其形,又含其神。从中医经络学说的角度来讲,其俯身腰背部反拱的动作,对于人体的任脉具有极好的抻拉锻炼效用。任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起始于胞中,下出会阴,延胸腹中线至咽,从面颊分行于目眶下。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此势功法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让任脉得以舒展和调养,进而调和手足三阴经之经气。

从脏腑的角度来讲,此势功法既有弓腰背,又有伸胸腹的动作,因而对于五脏六腑都具有较好的按摩作用,具有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功能的特点。并且本式的“扑食”动作要求以“虎爪”着地,顺势逐步塌腰、挺胸、抬头、瞪目以体现虎之神威,以激发肝气的调达,通过肝气疏泄全身气机。本式功法对腰部锻炼强度较大,具有强健腰肾之功效,同时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壮腰腿的作用。

第十一式 打躬势

本式动作以体前屈和后展动作为多,体前屈时,脊柱自颈向前拔伸卷曲如勾;后展时,从尾椎向上逐节伸展。因此本节功法对于脊柱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中医认为,脊柱是督脉的主要循行路线。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尾闾沿脊柱上行,至颈后风池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前额、鼻至龈交穴止。督脉总督一身阳经之气,对全身阳经的气血起到调节作用,故称之为“阳脉之海”。本式功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立足于对脊柱的锻炼而达到疏通督脉的作用,脊柱督脉通达,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精力充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良好功效。

此节功法俯腰、体前屈的动作还有力地拉伸了足太阳经脉,有利于疏通背部及下肢的经气,对于各种脏腑疾病和下肢疾患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此节的俯身运动,对于腹部具有良好的挤压按摩作用,可增强脾胃功能,防治消化系统疾病。此节还强化了腰部的锻炼,起到强壮腰肌,固肾强精的作用。其“鸣天鼓”的动作对于脑后颈部穴位进行刺激,具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第十二式 掉尾势

本式功法着重于腰部命门及尾闾的锻炼,使通过前面各势运动展开的全身气机收归丹田。本式动作通过躯体前屈塌腰,以命门向小腹内丹田挤压,引气归丹田;通过抬头、掉尾的左右摆动,调整任督二脉;目视尾闾,头尾相应,导引全身气机归于丹田,从而起到培本固元的作用。因于任督二脉之气充足,全身之气也因之而充盈流畅,使得练功后全身舒泰。

收势

收势的目的在于把通过练功激荡起来的气机收归体内。收势动作舒缓,通过上肢的上抱下引动作,使气回归于小腹丹田内。第一、第二次双手捧气导引下行至腹部后,以意念继续引导下行,经脚心涌泉穴入地,其目的在于平衡全身气机,最后一次捧气导引下行则意念随双手下引至腹部丹田,在此意守片刻,使气归丹田,全身松静,气定神宁,便可结束练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