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运动健身 >> 传统武术

武术流派之崆峒派

佚名 2024-06-15 17:35:32

崆峒派是传统中国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早于少林、峨眉、武当,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

起源

素有北国之雄、南国之秀的道家第一山——崆峒山,位于中国甘肃省东部。历史上轩辕黄帝、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临。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都题咏作画,盛赞崆峒山的雄秀山水。丰富灿烂的崆峒文化创造并孕育了崆峒派,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载《尔雅》,形入《山海西经》,据考古学家鉴定,这里夏代就曾有先民劳动、生息和繁衍,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他们经历了艰难曲折吧的征程,同野兽做过生死搏斗,学会了制造使用武器,有过氏族部落之间的野蛮和激烈的战争,使崆峒武术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氏族部落战争中已经初露端倪。

在古代们长的岁月里,这里曾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在长期战争环境影响下,为了生存,崆峒先民们由不自觉打破自觉的学习、吸收、掌握了招式简单的攻防格斗技击之法,经过战斗实践和经验总结,脱离了古代军旅武术,结合古代兵法演变,塑成了以个体为战的攻防格斗形式,同时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观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古代崆峒武术。

发展史

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该门派发展至今,经历了十一代人的发展与传承。

第一代 飞虹子 唐朝甘肃

第二代 飞绥子 宋朝甘肃

第三代 云离子 元朝甘肃

第四代 飞云子(黄衫客)明朝甘肃

第五代 眉姑(女)清朝四川

第六代 飞尘子(曲一洪)清朝四川

第七代 陆尘子 清朝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飞 清朝广东

第九代 胡飞子(胡惠民)民国浙江

第十代 燕飞霞(王进)吉林

第十一代 白义海 甘肃平凉

特点

崆峒派武术集修身、养性、健体、进击于一体, 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门类齐全,适合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习练。吸纳了佛、道、儒三大宗教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运动体系,传承了东方神秘文明的灵魂,诡秘神奇,魅力四射。

崆峒派武术以柔美为主,身、步、手法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功防。进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短、小轻、柔奇兵器为特色,如扇、棘、佛、尘、剑耙、五行轮、鞭杆等。即使以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部软弱部位,杜绝猛冲猛打。

崆峒派武术以观爱生命为主线,以武修性,其上乘功法之无相神功,达摩神功柔美绝伦,以舒展之手臂翩然拥动似母拥婴儿,柔情之身躯吸纳大地日月之精气,达到天人合- -之境界。花架门的各种拳种,神情飘逸似飞天舞蹈,尽显人性之美,习练配乐,多以古筝、二胡之舒缓柔美之曲调,令武者陶醉,令观者入迷。极具观赏性。

崆峒派武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不断总结和创新的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法。从远古时期上古仙人广成子在崆峒山修炼引来《史记》中记载的“黄帝问道”史实和《尔雅》中记载的“崆峒人武”,到2013年为止日本国七个崆峒派武馆的建立,记载着武术这门独特的运动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崆峒派武术中所孕涵的文化,包容了在中国大地上所产生和延续的道教、佛教、儒教文化的精髓。其器械中的月牙铲、佛尘和扇子以及拳法中的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拳和崆峒太极无不具有三大宗教的文化信息,这也证明了崆峒山儒、释、道三教合的史实。从崆峒派武术八大门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华民族从启先认识自然,强身健体到完善自我的文化理念过程,具有文化演变的史料特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7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