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利用或配合器械进行健身养生的实践活动比较多见。这里,作者从浩于烟海的史籍记载和养生实践中探寻了部分器械类功法,希冀为健身气功器械类功法的创编提供参考。
马王堆《导引图》与器械养生
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里发掘到一大批帛书和竹简,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在帛书中发现了一幅《导引图》。据考古工作者研究,认为它属于西汉早期的帛画,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马王堆三号墓内的《导引图》发现以前,人们对于古代导引的了解,仅限于部分简略的文字记载和个别的图书存目。从马王堆三号墓内发掘到的导引图,真实地反映了2000年前我国汉代人民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的生动情景,给人们提供了有关导引疗法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众多学者对马王堆《导引图》的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古代进行养生实践的几种主要运动形式,“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呼吸、肢体、器械和治疗等功法”。从这一结论可以看出,马王堆《导引图》除徒手导引外,器械运动在西汉时期已经用于人们的健身养生活动之中,主要有棍杖、圆形球、盘形与袋形等辅助锻炼器械。
马王堆《导引图》中以棍杖作为运动器械的如文字说明为“以丈(杖)通阴阳”图,具体做法是“作屈身转体运动状,双手持杖,两手左上右下”(图1)。这种练习形式在健身教学中也经常采用,可以有效的加大腰椎的活动范围,并对肩部的柔韧性有一定的帮助。以盘形作为运动器械的如“螳螂”图,具体做法是“作体侧运动,双手斜举,双目注视盘形物。”(图2)。以球形作为运动器械的文字说明已经残缺,“似作折腰式转体运动,脚下有一球状物已残缺。”而利用外物以帮助支撑自己的身体进行锻炼在马王堆《导引图》中出现了(图3),这一做法与《修真秘要导引图》中第38式“仙人脱鞋”极其相似,具体做法是手扶墙进行踢腿或拉伸下肢关节,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手扶肋木所进行的练习,这一练习方法在今天的体育锻炼、教学或康复医疗中已经十分普遍。以袋形作为运动器械的如文字说明为“引胠责(积)”,具体做法是“双手持一袋状物,上绘小圆圈,仿佛是象征性的小沙子”(图4)。从马王堆《导引图》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器械在健身养生中的积极作用,尽管运用器械只占整个《导引图》不到10%的比例,但为后世的健身养生等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
图1 图2
图3 图4
《引书》与器械养生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脉书》和《引书》两部医书。《引书》是用文字来详细说明导引的各单势动作,以及治疗疾病的导引方法。此外,《引书》还分析了人体得病的原因,指出“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阖,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焉。”根据《引书》记载,我们发现古时人们利用或借助器械进行导引养生的形式比较多见,所借助的器械种类也各有不同,而且有的器械在《引书》中不止一次出现。现将其列举如下:
“(1)水:如:“引痺病之台(始)也,意回回然欲步,……渍产(颜)以塞(寒)水如粲(餐)顷,去水,以两手据两簟……”
(2)杖:如:“病瘳(?) ,引之之方,右手把丈(杖),乡(向)璧,毋息,左足踱璧,卷(倦)而休;亦左手把丈(杖),右足踱璧,亦卷(倦)而休。”
(3)悬板:如:“若两足步不能钧(匀)而 (膝)痛,两 善塞(寒),取木善削之,令取大把,长四尺,系其两端,以新 县(悬)之,令其高地四尺,居其上,两手空 而厥之,……”
(4)木柱:如:“引 (膝)痛,右 (膝)痛,左手据权,内挥右足,千而已;左 (膝)痛,右手据权,而力挥左足,千而已。”按:权当为木柱。
(5)蹴鞠:如:“支(肢)尻之上甬(痛),引之,为木谈()卧以当甬(痛)者,前后摇之,三百而休。”
(6)饭:如:“益阴气,恒坐夸(跨)股,勿相悔食,左手据地,右手把饭,垂到口,因吸饭气,极,因饭之。”
《引书》的挖掘和研究,无疑为西汉时期的健身养生术中存在器械练习的方法提供了又一有力的证据。但是,这里的器械仅仅是作为辅助,且以拉伸关节和按摩作为主要练习形式,并多为医疗服务设计的。当然,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条件,也可以认为是人们所进行的一种日常锻炼活动,以增强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五禽戏与器械养生
五禽戏是汉代的著名神医华陀创编,是一种模仿五种动物动作和神态的功法,由虎、鹿、熊、猿、鸟五系组成。模仿动物的功法早在汉代之前就有,如《庄子》中就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的记载。华佗的功绩在于将以前的功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组合成套路,通过口授身传的方式进行传播。五禽戏具体功法开始并没有文字流传,到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用文字进行了描述,如“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而在《云笈七签》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钩物自悬,左右七,手钩七立,按头各七。”后人根据其描述绘制了其具体的练习形式(图5)。关于五禽戏的相关文献,在明周履靖编辑的《赤凤髓》、曹若水增辑的《万寿仙书》中都有记载,且文字说法基本一致略有出入。这种练习有点类似现在的引体向上,不仅能起到克服自身重量、改善肩关节柔韧性的作用,而且对身体的力量也起到了较好的锻炼作用。这是当时的人们进行仿生健身的一种形象描绘,尽管是一种原始的象形思维,但是已经反映出汉代的人们利用器械进行健身养生的理念。此外,在四川民间流传的《五禽气功》中也有利用器械辅助进行练功的用法。这种功法在各式动作进行练习时或练习后均要借助于砂包、木棒等进行拍打。例如,练习虎功拍打前需要进行翻砂袋的练习,练完鹤功时进行拍打“还需练习原木球棍抵胸口,以增加胸口对外界刺激的抗力”等。
图5
《万育仙书》与器械养生
《万育仙书》相传为明末清初医家曹无极所著,是我国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古代气功典籍之一,流传至今的许多功法多依此书。书中《诸仙导引功法》中记载:“‘背手立住,以拐顶腰,左边靠之,运气一百零八口,分三咽后用膝跪下,扫地摆进数次。左右同。适应症:腰背疼痛。”(图6)这一做法与《修真秘要导引图》中第35式“神仙靠拐”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种练习方法实质上是利用杖的按摩特点进行锻炼,以符合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刺激要求,达到功力“深透”的效果,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太极养生系列器械与器械养生
在太极系列器械中,目前用于健身养生的形制主要有太极棒。太极棒,又称太极尺,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传统健身法,其外在形制虽不尽相同,但功理一致,主要采用转、卷、倒、摇、绞、缠、拧、抖等方法进行练习。当代已故的百岁老人赵中道擅长此功,他在太极棒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上做出了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uantongwushu/668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术流派之走进大舞的和谐(下)
下一篇: 武术流派之把握功理要义 提高习练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