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 茶器

匀杯之道

品茶 2023-05-03 00:37:58

匀杯之道

起初,公道杯是一种特制盛酒用的器物,随着茶人的使用和喜爱,公道杯成为了茶席上必不可少的茶具之一,也称茶盅、匀杯。大小合适的片口,也被热衷于用作公道杯使用。

茶很讲究,泡茶更是一门学问。茶的冲泡时间非常讲究,茶汤在壶中停留的时间不同,茶汤的口感也会大大的不同。公道杯的作用主要在于均衡茶汤,将冲泡好的茶汤注入公道,再平均分至每一杯中,使得每一个人品鉴茶汤时,手中的茶汤都是同样的滋味。

分至茶杯中,除品尝口感与风味外,公道杯同时也可起到沉淀茶渣、茶沫的作用。

有的茶叶在冲泡时不宜使用过高的水温,可以将煮沸的水先倒入公道杯中片刻,再注入茶壶,起到降温之效。

公道杯的容量大小应与茶壶、茶杯相配。一般来说,公道杯应大于茶壶、茶杯,大小合适,一手而握。茶汤在倒入公道杯中时不宜过满,以免分饮时烫手。

评判公道杯的优劣,要看出水时杯口对水流的控制,断水时的利落程度。好的公道杯该是出水流畅,断水时茶汤不会顺杯身下流,洒出杯外,真正做到滴水不漏。

初中科学探究题 附答案 3道

是初三学的吧,我也是快要中考了,特地帮你找了一系列的探究题,一起努力吧
中考探究题考查常见知识点剖析
在新教材中,探究性实验占相当大的比重,新教材大力提倡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在中考试题的设计上占的比例相当大。想要落实这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探究精神,贯穿探究过程,使学生遇到探究性试题有章可循,有方法去突破,找到解题的有效途径,做到由此及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对初中化学中几类常见物质性质探究题进行分析。
一、C、Fe、Cu、Fe2O3、CuO等物质性质的探究题
(一)考查要点:对碳的探究 一般考察木炭的颜色,与氧气的反应及它的还原性。
对铁的探究 一般考察它与酸的置换反应、铁生锈条件、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亚铁盐溶液的颜色。
对铜的探究 考察铜的颜色、铜生锈条件及与氧气反应后得到的氧化铜的颜色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
对Fe2O3、CuO等物质的探究 主要考察本身的颜色、与常见还原剂反应、以及与盐酸、稀硫酸反应而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二)试题开式:一般以填写实验报告册的形式给出,让学生根据猜想填写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常见的现象:对碳而言与盐酸、稀硫酸不反应常说黑色固体不溶解,它的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对铁而言它比较活泼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常说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Cu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Fe2O3与酸反应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黄色。所以针对不同的猜测,叙述的现象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中,即把握好物质的性质的差异,描述正确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举例如下:
例1: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甲、乙、丙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粉末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1)、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正确。
(2)、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预期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析:此题联系生活实际“脱氧剂”,考察C、Fe、Cu、Fe2O3、CuO的性质。“脱氧剂”常温下应该能与氧气反应,而铜在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反应,氧化铜又是黑色的且铜生锈后的物质是碱式碳酸铜为绿色的,所以脱氧剂与铜、氧化铜无关。铁生锈后生成物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是红色的粉末,故甲、丙的猜想不对,乙是正确的。那么针对乙的猜想进行实验即是考察Fe、Fe2O3、活性炭的性质。可利用Fe、Fe2O3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活性炭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所产生的不同现象加以说明。(对于铁粉也可以用磁铁吸)
例2: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察时,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木炭粉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假设1:黑色粉末是木炭粉;
假设2: ;
假设3: ;
(2)〔设计实验方案〕:他对实验进行了一下设想和分析:
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假设1成立



假设1成立
(3)〔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黑色粉末为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4)〔拓展〕:为了进一步探究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作了如下实验:将此黑色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木炭粉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请你回答:
①烧杯中 ( 填“有”或“没有”)不溶物.
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写化学式).
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此题仍然是一道有关C、CuO的性质探究题。木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粉末,所以假设时,可以是它们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它们的混合物。对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区分上只能利用其化学性质的差异来进行,最常用的就是用酸来区分,木炭粉不溶于酸(即不与酸反应),氧化铜溶于酸且所得溶液为蓝色,所以填写实验现象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拓展考察碳的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的固体是铜。剩余的固体成分有两种可能(因为木炭粉无剩余),一是只有铜生成,二是在生成铜的同时氧化铜剩下了。那么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加酸没有反应发生,溶液呈无色仍为硫酸溶液;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剩余的氧化铜会与硫酸反应得到硫酸铜的蓝色溶液,方程式也很自然的就写出来了。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做了“铜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探究实验,其操作过程如下:将已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铜片放在酒精等火焰上灼烧,一段时间后,铜片表面变黑。因此,小刚同学得出结论:铜片在加热条件下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铜片上的黑色物质是酒精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炭黑(碳单质)
请你加入该小组的探究活动:
(1)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2)请你用一步实验操作验证上述各结论:
(3)为避免上述结论的不确定性,要验证在加热条件下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是否反应,应如何改进上述实验。
分析:此题是课本第一章第三节铜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变形题。考察的知识点及解法同上面的第二题。
例4: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将铁粉和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后,放入试管中,隔绝空气,高温加热3—4分钟,冷却后,试管中只有红色物质。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红色物质可能是什么?
进行猜想:你认为可能是 。
实验方案:根据下表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预期的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红色物质放入
试管中, 。
查阅资料:铁粉与氧化铜在高温下可以发生置换反应。
得出结论:铁粉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此题仍为一道考察Fe、Cu、FeO、Fe2O3、CuO性质的探究题。加热后只有红色粉末,排除了FeO,因为FeO是黑色的。反应前是铁粉和氧化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后固体为红色可知,生成物是Cu和Fe2O3,因为是置换反应方程式不难写出。Cu和Fe2O3的验证仍然用加盐酸或稀硫酸的方法,红色固体部分溶解,且得到黄色溶液。
二、有关NaOH化学性质的探究题
(一)考查要点:
氢氧化钠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常见的碱,既是中考的重点、也是热点。有关它的化学性质在平时的练习,各省市的中考命题中更是屡见不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熟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它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2)与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等反应生成盐和水;
(3)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与可溶性盐类例如铁盐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与铜盐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5)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关系与区别。
例如,游泳池里“蓝色水”的探究,工厂排放的污水硫酸铜或氯化铁的探究,都用到氢氧化钠与铜离子反应得到蓝色沉淀或与铁离子反应得到红褐色沉淀来说明。常见探究题分析如下:
例5 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实验步骤:
① 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② 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Cl(pH=7)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③ 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实验的探究回答下列问题(下述“现象”是指无色酚酞是否变红):
(1)实验①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2)实验②看到的现象是 ;说明钠离子 。
(3)实验③看到的现象是 ;你得出的结论是 。
分析:此题用排除法去解答。即H2O分子,Na+离子都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那么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只有OH-离子了。类似此类探究还有,例如:
实验探究: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或探究盐酸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等(分析同上)。
例6 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如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产生气体等。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只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
(2)第二组同学也得到了启发,也设计了如图2、3、4、5、6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他们各自会看到什么现象?
2 3 4
5 6
你认为以上能达到实验要求的是 。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你认为可以说明问题吗?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
乙同学没有滴加稀盐酸,他加了另一种物质看到的现象是 ,乙同学加的物质是 或 。他们看到的现象虽然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分析:此题看似很长但考察的知识点并不复杂,考察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生成的是Na2CO3溶液,因反应中消耗了CO2气体,反应前后容器内外形成了压力差。所以利用这一原理考查学生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思维的开放,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第三问要求学生思维必须严谨,因为NaOH溶液由两部分组成NaOH和水,CO2本身既溶于水又可以和水反应,所以一种情况是CO2气体与水反应,另一种情况是CO2气体与NaOH反应。第四问考查学生对CO32-离子的检验方法,常用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也可以用碱Ca(OH)2、Ba(OH)2或盐CaCl2、BaCl2等物质产生CaCO3、BaCO3的白色沉淀。
例7 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我: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了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做了一下探究活动:
(1)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2) 设计实验确认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我想知道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小伟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帮我们完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
变质。
写出第三步中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4)如何用该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来制取氢氧化钠溶液?简述实验步骤。
分析:此题考察的知识点仍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O32-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一、第二问同第二题,而第三问考察的是氢氧根离子的检验,但同时还要排除CO32-离子的干扰,在排除CO32-离子干扰的同时,既不能除掉氢氧根离子,且不能引入氢氧根离子,这是此题的难点,经过刚才分析可知除掉CO32-离子不能用稀盐酸,因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不能用Ca(OH)2、Ba(OH)2等物质,会引入氢氧根离子,那么只能用CaCl2、BaCl2等物质了,任选一种即可。排除CO32-离子的干扰后就是氢氧根离子的检验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PH或用指示剂看颜色变化,当然方程式就不难写出了。第四问是一个除杂质的问题,所选试剂既要和CO32-离子反应而除去但不能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又不能引入除氢氧根离子以外别的离子,故只能选Ca(OH)2、Ba(OH)2等物质。
三、CaO、Ca(OH)2、CaCO3性质有关的探究题
新课标尤其重视化学与生活、环境、科技、社会的关系,课本中也设计了很多这个方面的素材,所以,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例如:怎样来鉴别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厨房中的化学物质,洗发水的选用,吃皮蛋的时候为什么蘸点醋……;关注人们生活的城市的空气质量、水体的污染与防治;关注最新科技动态,关注化工生产与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关系等等,总而言之,要让学生觉得化学无处不在,化学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学习化学自然就有了源动力。在生活、生产中CaO、Ca(OH)2、CaCO3用得较多。
(一)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二)中和土壤酸性。
(三)微溶性碱Ca(OH)2。
(四)氢氧化钙溶解度变化的特殊性。
例如虎门消烟用的就是CaO,利用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温度达到了烟的着火点,烟就销毁了。砌砖、抹墙、中和土壤酸性常用Ca(OH)2。对氧化钙的考察首先是它与水反应放热,升温了,可以测温度来检验;其次考察它与水反应得到微溶性碱Ca(OH)2,其水溶液就是澄清的石灰水,通过对Ca(OH)2的检验说明氧化钙的存在。对Ca(OH)2的检验可以利用它与CO2气体反应、与Na2CO3溶液反应得到白色沉淀;也可以用指示剂的变色或测PH的方法。对CaCO3的考察是它的溶解性及与酸反应可生成CO2气体。常见探究题如下:
例8、为了对一包放置很久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进行探究,小明提出了两项探究任务:
(1) 探究干燥剂是否失效;(2)探究失效的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否是氢氧化钙。他设计了以下的探究方案:
问题与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干燥剂是否失效
取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触摸试管壁。

干燥剂失效

(2)失效的干燥剂中含有氢氧化钙
加水充分搅拌、过滤后,用PH试纸测其溶液的PH。

有氢氧化钙
你认为探究(2)是否严密?请说明原因 。
你认为以CaO为主要成分的干燥剂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除能转化为Ca(OH)2外,还可能转化为 ,请简要说明验证的思路 。
分析:此题考察的第一个知识点是CaO与水反应的现象放出热量,当干燥剂失效后遇水就不反应没有热量放出,用手摸没有热感;反之有热量放出,用手摸有热感;考察的第二个知识点是氢氧化钙的检验,因为Ca(OH)2是微溶物所以加水之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石灰水,测PH肯定大于7,但如果干燥剂部分失效,未失效的CaO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氢氧化钙加水之后过滤得到澄清的石灰水,测PH也会大于7,所以探究(2)不严密。以CaO为主要成分的干燥剂在空气中放置久了,除能和水反应生成Ca(OH)2外,其生成物Ca(OH)2还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的物质CaCO3,最后是考察碳酸钙的性质即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加稀盐酸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CaCO3生成了,若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没有CaCO3生成。
例9 花匠用熟石灰来降低校园苗圃中土壤的酸性,但效果不明显。化学老师发现原因是熟石灰已经部分变质,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实际例子,就取回一包熟石灰样品,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该样品确实部分变质。请填写有关实验仪器和药品,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证明熟石灰样品部分变质。
实验仪器:玻璃棒、胶头滴管、_______________。
实验药品:水、酚酞试液、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样品中有氢氧化钙存在
样品中有碳酸钙存在
分析:此题是以土壤的酸碱性问题考察Ca(OH)2的检验,以及Ca(OH)2与CO2气体反应的生成物CaCO3的检验,即CO32-离子的检验,具体方法和上题一样,不再详细说明。那么要进行实验需要反应容器试管或烧杯,CO32-离子的检验需要的药品是稀盐酸。
例10 碳酸钙在高温下煅烧一段时间后,得到白色固体。两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确定白色固体的成分,对其可能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一组: 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可能是CaCO3和CaO的混合物。
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及现象) 。
结论:是CaCO3和CaO的混合物。
二组: 猜想:白色固体可能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方案:取试样于试管中,加入水,再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
二组的方案正确吗? ,理由 。
分析:此题为CaCO3和CaO性质的探究。CaCO3高温完全分解生成CaO的白色固体和CO2气体,分解后的白色固体只有CaO,比较容易检验,但本题是CaCO3高温部分分解,所以得到的固体中既有剩余的CaCO3又有新生成的CaO,对一组的猜测要证明既有CaCO3又有CaO,所以得取两次样品,第一次取样证明有CaO,可以加水看是否放出热量,或加水后测生成物的PH,或取加水后的生成物溶液通CO2气体看是否浑浊都可以;第二次取样证明CaCO3只要加稀盐酸看是否产生气泡就可以了。二组的猜测是白色固体可能全部是氧化钙,只需取样加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加水后通CO2气体,变浑浊了,这样做就麻烦了,因为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Ca(OH)2是一种微溶物质现象也是浑浊,二组的同学给白色固体中加水后也没有过滤,就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搞不清浑浊是微溶物Ca(OH)2,还是CaO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继续与通入的CO2气体反应生成的不溶物CaCO3。所以二组的实验方案不正确。二组的同学只要在通CO2气体之前过滤就可以了。所以在做探究题目时,一定要注意,思维必须严谨,语言准确,不要错检,漏检,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虽然一题有多解,但要严密准确。
常见的CaO、Ca(OH)2、CaCO3性质的探究还有:例如松花蛋的制作原理中的化学方程式,裹在皮蛋壳外固体物质成分的探究,锅炉水垢的成分的探究,珍珠真假的辨认等,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地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学化学、会学化学,想学化学,这样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以上是几类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性质的探究题分析,在平时的教学中C、Fe、Cu、Fe2O3、CuO、NaOH、CaO、Ca(OH)2、CaCO3等物质的性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性质的应用更是难上加难,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都特别注意、重视它们性质的探究,考试题中有关这几种物质性质的探究更是经常出现,学生要么是理解不到位,要么是语言不准确,在改卷子时,我发现这几类常见物质性质的探究对学生而言大多数都出错,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复习中如果按类来进行性质的探究,按类来进行分析,注意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准确性,就可以化难为易。

品茶怎么品

问题一:品茶的品是什么意思品茶如品人生
第一道茶:热烈浓郁,充满 *** 和梦想,象年少的时光,因为青涩,有着注定的苦。
第二道茶:清新淡雅,充满迷人的气息,象精致温婉的成年,值得细品,回味无穷。
若论品茶,第二杯最好。淡淡的香里,才可以品出最本质的味道。没有最初的青涩,少了后来的乏味。茶叶和水,于此刻有着最完美的结合。
到第三道茶时,叶片已经渐渐褪尽所有的芳华,如往事慢慢沉淀,杯里的茶仿佛水般清冽,只剩得袅袅的余香,在生命的暮色里,成了不老的回忆。让滚热的清茶飘起的水雾,模糊面容,淡漠沧桑。在夕阳的余温里,一起慢慢品味,往事里的微苦和淡香。
清晨,普洱茶最好。要纯正的茶杯,干净透明的纯水,才配得上它的优雅。轻轻品来,一天的芬芳心情,从茶开始。
有一种场景总让人如痴如醉,不胜神往: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红袖添香的意境,不亦乐乎哉!
如是,爱喝茶。说行随心性也好,说附庸风雅也罢,至今仍不敢称“品”而只称“喝”,却也由只喝得出茶的苦涩,到“嗅”得出茶的清香,至如今。无茶的日子,真的觉得平淡、索然无味。
于我而言,最喜欢在一个寂寞的雨夜,泡一杯清茶,独坐在窗前,看落叶飘零,听雨敲窗棂,在氤氲的茶雾中,在淡淡的茶香中,品清清浅浅的苦涩,想浓浓淡淡的心事。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试图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呷一小口茶,任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了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
入夜,茶香满室,杯中茶由淡变浓,浮浮沉沉,聚聚散散,苦涩清香中慢慢感悟:人生,如茶。
夜静,普洱茶温暖沁香的味道足够抵御寒冷和孤寂。溶了红尘,溶了相思,溶了白日里所有的纷争与困惑。
白色的月光下,精致的杯子里散发精致的芬芳,思绪似乎也浸透了茶香,生命在此刻,有着简单的优雅与从容。
悠悠,茶境。

问题二:品茶的步骤?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第二种工序:
怎样品茶:品茶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 ,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 *** 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 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品茶艺术的主要内容:
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
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包括留在研究会盖上的“盖面香”)
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
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
唐宋时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对茶汤的色、香、味,则以色为主。进入瀹茶的明清时代,品茶则工于“沦”,重在品茶的味和香了。
品茶艺术之延伸――欣赏茶叶的外形美

问题三:人们常说的“品茶”,所谓“品茶”是如何品的呢?各类茶的品饮
茶类不同,花色不一,其品质特性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茶,品的侧重点不一样,由此导致品茶方法上的不同。

1.高级细嫩绿茶的品饮
高级细嫩绿茶,色、香、味、形都别具一格,讨人喜爱,品茶时,可先透过晶莹清亮的茶汤,
观赏茶的沉浮、舒展和姿态,再察看茶汁的浸出、渗透和汤色的变幻,然后端起茶杯,先闻其香,再呷上一口,含在口,
慢慢在口舌间来回旋动,如此往复品赏。

2.乌龙茶的品饮
乌龙茶的品饮,重在闻香和尝味,不重品形。在在实践过程中,又有闻香重于品味的(如台湾),
或品味更重于闻香的(如东南亚一带),潮汕一带强调热品,即洒茶入杯,以拇指和食指按杯沿,中指抵杯底,
慢慢由远及近,使杯沿接唇,杯面迎鼻,先闻其香,尔后将茶汤含在口中回旋,徐徐品饮其味,通常三小口见杯底,
再嗅留存于杯中茶香。台湾采用兵是温品,更侧重于闻香。品饮时先将壶中茶汤趁热倾入公道杯,尔后分注于闻香杯中,
再一一倾入对应的小杯内,而闻香杯内壁留存的茶香,正是人们品乌龙茶的精髓所在。品啜时,先将闻香杯置于双手手心间,
使闻香杯口对准鼻孔,再用双手慢慢来回搓动闻香杯,使杯中香气尽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享用。 至于啜茶方式,与潮、汕地区无多大差异。

3.红茶品饮
红茶,人称迷人之茶,这不仅由于色泽红艳油润滋味甘甜可口,还因为它品饮红茶,除清饮水思源外,
还喜欢调饮,酸的如柠檬,辛的如肉桂,甜的台砂糖,润的如奶酪。
品饮红茶重在领略它的香气,滋味和汤色,所以,通常多采用壶泡后再分洒入杯。品饮时,先闻其香,再观其色,
然后尝味。饮红茶须在品字上下功夫,缓缓斟饮,细细品味,方可获得品饮红茶的真趣。

4.花茶品饮
花茶,融茶之味花之香于一体,茶的滋味为茶汤的本味,花香为茶泌之精神,茶中学教师与花香巧妙地融合,
构成茶汤适口、香气芬芳的特有韵味,故而人称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
花茶常用有盖的白瓷杯或盖碗冲泡,高级细嫩花茶,也可以用玻璃杯冲泡,高级花茶一经冲泡后,可立时观赏茶在水中的飘舞、
沉浮、展姿,以及茶汁的渗出和茶泡色泽的变幻。当冲泡2~3分钟后,即可用鼻闻香。茶汤稍凉适口时,喝少许茶汤在口中停留,
以口吸气、鼻呼气相结合的方法使茶汤在舌面来回流动,口尝茶味和余香。

5.细嫩白茶与黄茶品饮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制作时,通常将鲜叶经萎凋后,直接烘干而成,所以,汤色和滋味均较清淡。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通常制作是示经揉捻,因此,茶汁很难浸出。
由于白茶和黄茶,特别是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因此是以观赏为主的一种茶品。
当然悠悠的清雅茶香,淡淡的澄黄茶色,微微的甘醇滋味,也是品赏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品饮前,可先观茶干,
它似银针落盘,如松针铺地,再用直筒无花纹的玻璃杯以70℃ 的开水冲泡,观赏茶芽在杯水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林立的过程,
接着,闻香观色。通常要在冲泡后10分钟左右才开始尝味。这些茶特重观赏,其品饮的方法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问题四:怎么品茶啊?茶,一口为喝,三口为品。
步骤:
第一,舌品。轻一小口茶在舌尖,舌尖是味觉细胞最丰富的地方,这样可品出茶的质感,好茶入口香滑。
二,颊品。多喝一口茶在口腔舌头辅助它来回转动几圈,,好茶齿颊留香,舌底生津。
三,喉品。通过颊品的茶汤过喉徐徐咽下,这时会有一种感觉慢慢回升,也就是“回感”。
四,尽杯。
如果你用的茶好,泡茶的功夫也好,品出的茶香味在口腔中的香味会保持很久……

问题五:怎么品茶?品茶的顺序是怎样的、?品茶的顺序可用备、洗、取、沏、端、饮、斟、清八个字来概括。
具体是:
备:是品茶的第一道工序,包括对茶叶、开水、茶具和品茶环境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洗(温):指对茶具的洗涤、热烫过程,主要起到消毒和温杯的作用。
取(选):按客人的品种、嗜好和饮茶习俗,备齐多种茶叶品种,让客人点茶和供客人选用。
沏(泡):沏茶时手势动作要轻柔持重,倒开水时要把茶壶上下拉三次,高冲低调,即“凤凰三点头”。目的是为了使茶叶在杯中能均匀地吸水,有处于茶叶在杯中显色、透香和吐味。此时还要仔细辨别沏茶的水声 ,仔细观察茶叶从浮到沉的形态变化。
端(敬):端茶给客人,切忌用手抓提杯边缘或握住杯身,正确做法是工恭恭敬敬地用左手托住杯底,最 好下垫托盘,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
品:客人接过茶后不能举杯一饮而尽,吃口要小,可从杯口吸吮一小口,茶水通过舌头,扩展到舌苔,直接 *** 味蕾,此时可以微微、细细、啜啜品之。
斟(加):给客人斟茶时,不要等客人喝到快露杯底再加开水,而要勤斟少加。我国有“浅茶满酒”的习惯 必须注意礼节,一般以杯容量的三分之二茶液为宜。 清:要等客人离后,才能清洗茶具,收藏起来以备下次之用。

问题六:如何品茶.品茶应注意什么?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 品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茶叶的功效与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季节饮不同品种的茶,对人体更有益。故品茶之道是四季有别。春,雪化冰消,风和日暖,万物复苏。此时,以饮香馥浓郁的茉莉花茶为好,用以散发冬天积聚在体内的寒邪,促使人体阳气生发,使“精”、“气”、“神”为之一振。夏季,气候炎热,佳木繁荫,盛暑逼人,人体的津液大量耗损。此时,以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为宜,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用以消暑解热。绿茶内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较多,有 *** 口腔粘膜、促进消化腺分泌的作用,利于生津,实为盛夏消暑止渴之佳品。秋季,天气凉爽,风霜高洁,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此时,以饮用乌龙茶一类的青茶为好,此茶性味介于红、绿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在秋季,也可红、绿茶混用,取其两种功效;也可绿茶和花茶混用,以取绿茶清热解暑之功、花茶化痰开窍之效。冬季,北风凛冽,寒气袭人,人体阳气易损。此时,以选用味甘性温的红茶为好,以温育人体的阳气,尤其适用于妇女。红茶红叶红汤,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红茶可加奶及糖,故有生热暖胃之功;红茶有助消化去油腻之功,于冬季进补肥腻时有利。品茶-品茶之道 品茶诗 第一道:焚香除妄念 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古今品茶都讲究要平心静气。“焚香除妄念”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一个祥和肃穆的气氛。第二道:冰心去凡尘茶,致清致洁,是天涵地育的灵物,泡茶要求所用的器皿也必须至清至洁。“冰心去凡尘”就是用开水再烫一边本来就干净的玻璃杯,做到茶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第三道:玉壶养太和绿茶属于芽茶类,因为茶叶细嫩,若用滚烫的开水直接冲泡,会破坏茶芽中的维生素并造成熟汤失味。只宜用80℃的开水。“玉壶养太和”是把开水壶中的水预先倒入瓷壶中养一会儿,使水温降至80℃左右。第四道:清宫迎佳人苏东坡有诗云:“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清宫迎佳人”就是用茶匙把茶叶投放到冰清玉洁的玻璃杯中。第五道:甘露润莲心好的绿茶外观如莲心,乾隆皇帝把茶叶称为“润心莲”。“甘露润莲心”就是再开泡前先向杯中注入少许热水,起到润茶的作用。第六道:凤凰三点头冲破绿茶时也讲究高冲水,在冲水时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好比是凤凰向客人点头致意。第七道:碧玉沉清江冲入热水后,茶先是浮在水面上,而后慢慢沉入杯底,我们称之为“碧玉沉清江”......>>

问题七:如何品茶,品茶的技巧在哪里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这便是“品茗”了。
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
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
壶与茶的关系
壶质影响泡茶的效果,这里所指的壶质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清扬,密度低的壶,泡起茶来,香味比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清扬,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清扬的,如绿茶、清茶、香片、白毫鸟龙、珐茶,那就用密度较高的壶来泡,如瓷壶。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让它表现得比较低沉,或者说,这种茶的风格是属于比较低沉的,如铁观音、水仙、佛手、普洱(后发酵茶类),那就用密度较低的壶来泡,如陶壶。这与我们烹饪所使用的锅具原理相当,炒青菜,我们希望炒出来的青菜又脆又绿,所以我们用铁锅猛火快炒。如果煮鱼头,我们喜欢用砂锅或炖锅,文火慢煮。如果我们用铁锅煮鱼头,当然还是可以吃,但是鱼汤一定没那么稠、那么滑;如果用砂锅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与陶瓷茶具的烧结程度有关,我们经常以敲出的声音与吸水性来表达,敲出的声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烧结程度高,否则烧结程度就低。这与壶具的保温程度又息息相关,我们习惯性希望茶壶保温效果要好,事实上是不一定的,因为如果保温效果是绝对需要,那一把壶就要做得厚厚的,质地烧得松松的,结果很难卖得出去,再说,泡茶是在适当的浓度就要把茶汤倒出来,那会在壶内保温?讲究的泡茶法甚至于还使用定时器,浸泡的时间控制在「以秒计」呢。
注意事项
金属器里的银壶是蛮好的泡茶用具,密度、传热比瓷壶还好。「清茶」最重清扬的特性,而且香气的表现决定品质的优劣,用银壶冲泡最能表现这方面的风格。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将高温烧结,但又不白,又不透光的一类称为「火石」,这类壶具所表现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瓷」与「陶」之间。
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红茶与绿茶,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红茶与绿茶茶叶经开水冲泡3-5分钟后,倾出茶汁于评审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爱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红......>>

问题八:品茶的品字是什么意思品 pǐn
(形)会意,从三口。口代表人,三个表多数,意即众多的人。本义:众多。
品茶 pǐn chá :品评茶味。

一道物理题,不会!!

∵W=FS=PT 又 S=VT
∴W=FVT=PT
即:FV=P
30000*(1-1.5%)=29550W=(6000+750X)*2
X=11.7 ,最多载11人。
效率=有用功/总功【有用功:你的目的;额外功:没用,但是必须做的】
=(11*750)s / (6000+750*11)s
≈58%
【把杯子里的水拿到三楼,那么水到三楼是你的目的,那么你对这部分做的功是有用功,杯子到三楼是目的之外不得不做的,那么这部分是额外功,把装水的杯子拿到三楼是总功】

茶文化诗句

1、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李白

2、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白居易

3、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

4、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

5、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郑愚

6、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薛能

7、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唐徐夤

8、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白居易

9、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刘禹锡

10、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唐皮日休

11、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白居易

12、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刘禹锡

13、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唐陆士修

14、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郑愚

15、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白居易

16、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西晋左思

17、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顾况

18、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李嘉祐

19、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白居易

20、吟咏霜毛句,闲尝雪水茶。白居易

21、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钱起

22、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白居易

寻觅中国茶文化
茶产于中国,中国人有几千年的饮茶史,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茶最早是作为中药使用的,后来发展成为日常饮品。茶有着各式各样的茶文化,如茶品、茶韵、茶礼、茶道、茶趣等等。一茶一具,茶一水,变换无穷,茶是有出身、有经历、有归宿的生命,茶之为茶最隆重的经历,自然是期待被品饮、正当被品饮的这个过程。 茶品

茶品,即二十四茶品、茶道。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茶道也为人道也。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味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静也。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风雅艺术。丁以寿:考察中国的饮茶历史,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

茶韵

茶韵是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是好的象征,是一种境界。韵,声音均匀、和谐动听之意,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茶汤除了色泽、香气、滋味外,还有气韵,称作茶汤四相。对茶汤四相的感受就称做茶韵。

茶礼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茶道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茶道是道家的化身。相关经典名句: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茶趣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茶趣即品茶的趣味。而品茶之趣在于过程,品茶之际,也是各显神通的时候,或奕棋,或讲书,或打围鼓,或吟诗作对,或谈古论今,言南道北,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正如胡德棒之联曰:

品茗悟道闲中趣,谈古论今座上宾。还有人把茶字拆开来,编成顺口溜说,头戴草帽人十八,演唱说笑一杯茶,八十老人草神仙,茶到肚里愁全化。真有酣饮在茶馆,笑语满人间的无穷乐趣;茶就是人在草木间。草木如诗,美人如织,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天人合一就是自然之道。茶来自草木,因人而获得独特价值。确切地说,茶是因为陆羽摆脱自然束缚获得解放,一举成为华夏的饮食和精神缩影。

酒文化诗句
1、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2、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

3、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4、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

5、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6、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7、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19、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晏殊

20、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曹操

21、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22、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2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24、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关于酒文化的唯美诗句
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2、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 晏殊

3、何以解忧,为有杜康。 曹操

4、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5、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7、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醉中惊老去,笑里觉愁来。包佶

19、玉壶系青丝,沽酒来何迟。李白

20、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杜甫

2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

22、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23、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24、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chaqi/70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