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雍正瓷瓶茶膏怎么样好用吗

茶百科 2023-12-05 12:10:31

雍正瓷瓶茶膏怎么样好用吗

雍正瓷瓶茶膏是一款以茶叶精华为主要成分的护肤品,具有舒缓镇静、调理肌肤、增强肌肤弹性等多种功效,适合各种肌肤类型使用。它的质地清爽、易吸收,不油腻不粘糊,使用后皮肤感觉舒适,有助于提升肌肤水嫩度和光泽感。此外,雍正瓷瓶茶膏的瓷瓶设计美观大方,具有收藏价值,深受收藏家欢迎。总之,雍正瓷瓶茶膏不仅好用,还具有收藏价值,是一款值得尝试的护肤品。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珐琅彩的材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雍正帝从不将珐琅彩轻易赐人。雍正二年,赐给暹逻国王的各色官窑瓷器146件中,也仅有一件珐琅彩,内廷大臣中也只有宠臣年羹尧于再三恳求下得过一二件珐琅彩翎管而已,民间得见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珐琅彩瓷质细润,材料凝重,色泽鲜艳,血统高贵,细如毫芒,是历代最受藏家青睐的瓷器之一,与宋汝瓷、元青花并驾齐驱,被称为世界上最奢侈的艺术品。

清雍正朝珐琅彩进入盛期,雍正珐琅彩在康熙粉彩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无论造型、彩绘技法还是纹饰,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堪称珐琅彩瓷器的代表作。官、民窑同时大量生产,精细的官窑制品可与珐琅彩比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它的地釉质量好,无论白度还是透明度都超过了明代永乐的白釉,经测定,雍正珐琅彩的瓷胎白度达到77.5%。陶瓷史家陈万里先生说过:“雍正白釉之进一步提高,合于釉上施加软彩的要求,因而收到相互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本品配色和谐,繁花似锦,富丽花卉,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益见设计构图之佳妙。特别在吸纳西洋技艺并融入自主风格之后,彩料细腻柔和,气息婉约清新,以致名品迭出,惊艳古今,焕发彩瓷魅力之新姿采,设色深浅有别。画面勾染皴擦,浓淡分水,立体感强,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花鸟纹场景,静中寓动,鲜明地表达了该画的主题,巧妙的构图既不显得迫塞,亦不空虚,创造了一个不被惊扰的安逸的小世界。

珐琅彩瓷融汇中西方技艺、艺术之精粹,别具一格,既有对技艺的传承与延续,又极富创新性,为难得一见之精品。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又一次成功深入结合的结果,是文人意蕴于瓷艺上日益增强的标志。在此以前,由于绘画材质、颜料所限,瓷画技法只是有限地借鉴和融入中国传统绘画的部分,界画的引入得益于唐英的努力尝试和倡导。雍正时代的唐英才情四溢,精通书画翰墨之事,榷陶期间力求文人之雅与瓷艺完美结合,相互辉映。

雍正时期的景德镇官窑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图案丰富,工艺繁缛,不惜工本,令人叹为观止。雍正时期的瓷器造型端庄规整,而装饰细节匠心独具,工艺上以珐琅彩为主,也体现出雍正瓷器工艺繁复、炫示技术的特色,但这些装饰的位置和面积都控制得当,以突出器身主体的花卉人物图样,这又使得本器效果倾向于绘画感,减弱了工艺感,提高了艺术品味。

康熙珐琅料全靠西洋进口,故这一时期,生产量少,传世作品十分罕见。至雍正时期,在雍正皇帝的直接干预下,随着造办处自炼珐琅料的成功,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其间,我国珐琅彩瓷才得到较快的发展。珐琅彩为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康熙一朝创烧的瓷胎珐琅彩器,选珠山御窑白腻素胎,烧成于紫禁城内养心殿侧造办处中,延续到雍乾两朝,专为帝王御用,存世稀少。

茶膏是什么?茶膏又是怎么做出来的?

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茶膏制作方式:

宋朝:入柞法制作茶膏

公元1186年,宋代赵汝砺所著的《北苑别录》中就第一次详细的记载了茶膏的制作工艺(原文节选):“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

清朝:从大锅熬制到宫廷加热提取工艺

清代普洱茶膏制作工艺在制作上脱胎于古代唐宋的工艺,同时又有较大不同。最初进贡到清代皇室的茶膏是采用土法熬制工艺的民间茶膏。但随着茶膏受到清朝皇室的青睐和重视,清朝宫廷在研究古代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茶膏加工工艺。

发展这一工艺的清代制茶工匠显然研究了茶膏的整个历史,了解民间土法的危害,也清楚宋代茶膏的制假历史,所以极为重视有效的保留茶叶的原汁原味。清代工艺的最大特色在于整个加工过程中采取了适度加热的方式,相传以花梨木作为炭火,保证茶膏制作过程中的温度。

与以往工艺制作的茶膏不同,清代皇家普洱茶膏在气味上能够保留茶香,并且和普洱茶一样越陈越香,放置时间越长,越具有厚滑的口感。这都归结于其制作过程中通过适度的加热,有效的溶解出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保持了普洱茶叶的原始特性。

现代茶膏制作工艺:

到了现代茶膏制作多以制药工艺制作和高科技“仿生浸提”工艺取两种形式。制药工艺类似于制药中的冲剂提取法,后面一种工艺则主要是复原及模拟清朝宫廷茶膏制作工艺在常温、特定环境中将茶叶中有益物质析出凝结为膏。后者町花雨普洱茶膏就是采用国家专利技术常温仿生浸提工艺来制作茶膏。

扩展资料:

茶膏品质鉴定方法:

1、汤色

优质茶膏首先应该清亮通透,色泽饱满,无混浊,无沉淀,在色泽上要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

要知道茶膏是对茶叶成分的精炼和浓缩,过滤了其中大量的杂质,汤色因此不受茶叶杂质干扰,体现汤色的茶红素、茶黄素等物质与水的结合更加紧密,色彩表现只会优于直接冲泡普洱茶。如果出现浑浊,则说明其压榨工艺不完善,出汤过程中杂质过滤有残留或者是人为添加了其它成分。

2、香气

优质普洱茶膏无论是否冲泡,都应该有香气散发,且香气必须自然,清雅,而不是添加香精的浓烈、厚重。

由于在不同温度下普洱茶析出的芳香物质不同,加之普洱茶本身就有“一山一味,百山千味”的说法,每一款普洱茶膏的香气都会略有差异,加上原料拼配工艺的不同,普洱茶膏的香味可谓千变万化。

但是仅仅就高温熬制和低温萃取而言,普洱茶叶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保留或者析出的芳香物质都极为有限,甚至表现为缺乏香气,这样的茶膏显然很难获得顾客的青睐。但显然无论何种工艺,都存在香气挥发过渡和挥发不足的问题,所以普洱茶膏的香气应该要比普洱茶叶浸泡的茶汤显得清淡。

3、口感。

优质普洱茶膏的口感的评定标准应接近现代普洱茶品饮标准,口感厚滑、醇和,味道优于同年份普洱茶叶。

这同样是因为普洱茶膏属于浓缩的茶叶精华,有益物质和成分的含量更高,茶叶物质的分子与水结合后,茶汤分子之间的间隙更小,结合更紧密,因此口感上能感受到茶汤聚合程度更高,自然厚滑醇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膏

关于 普耳茶茶膏

茶膏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它有什么使用价值?

据介绍,我国普洱茶膏制作始于五代十国时期,史籍《十国春秋》就已记载南唐时期(公元937年前后),有贡品茶膏生产。

云南土司以云南乔木大叶种茶叶为原料,采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小范围制作,形成普洱茶膏雏形。

最初的普洱茶膏,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接受,成为上层贵族(包括活佛级以上的僧侣、宗教领袖)享受的特权物品之一,民间则禁止流通。之后,清朝皇室开始注意这一现象并接触普洱茶膏。1729年(雍正七年),云南普洱茶团茶和茶膏开始向朝廷进贡。到乾隆年间,清宫御茶房开始制作普洱茶膏。御茶房在生产工艺上做了很大改进,普洱茶膏由贡品变成宫廷制品。

宫廷制作的普洱茶膏成为茶中珍品,始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能够得到它的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皇帝每年拿出一部分赏赐有功大臣,而得到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使用,只是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一旦身体不适时才拿出冲饮。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据海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研究,普洱茶膏其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微循环,抗衰老;具有显著的醒酒功能;具有抗疲劳作用;对亚健康状态有调整缓解作用。鲁迅茶膏的收藏者周海婴回忆说,每逢过年过节吃完大餐后,只要感到肠胃不舒服,母亲许广平就拿出一小块茶膏,泡给他喝,不舒服的感觉就消失了。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

随着前几年市场的需求,制茶业采用先进生物科技方法,已复原出清朝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研制出普洱茶膏系列产品,成为保健、收藏两相宜,使用、欣赏两相益的茶中珍品。

二、清宫御制普洱茶膏的特点

1、制作工艺的严谨与考究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考查大锅熬制茶膏的过程中发现,这种高温提取的方式对茶叶所含的诸多有效成份破坏严重,使其后续陈化产生障碍。他们借鉴宋代制作茶膏的工艺,又吸收了中国传统酿酒工艺的精华,形成一套工艺考究、工序繁杂又十分合理的制膏方法。大体归纳,有如下几亇环节:

①轻蒸、解块、淋洗。将云南上贡来的顶级团茶和饼茶进行蒸湿,然后解块,再进行淋洗,去除茶叶表面的灰尘及杂物;

②采用传统酿酒工艺中的厌氧发酵方法,对茶叶进行降解,促使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与分解;

③小榨去水、大榨出膏。采用压榨技术,先将水份挤出不用,然后再全力将茶叶内存的茶汁压出,并反复压榨,收汁:

④将压榨出的茶汁放在开口的容器内,使其自然沉淀,并分层析出;其分层不同,品级也不同;

⑤收膏、压模。将分层析出的茶汁经低温干燥,获得稠密度轻高的软膏,再入模干燥后成形,但绝大部分是收成自然的散块,放入高档瓷瓶中。

这种工艺的好处是;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茶叶中原始的有效成份,使获得的茶膏保留了茶叶中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动能”,使茶膏的品质向更高层次转化。

我们知道,普洱茶的魅力在于后陈化机理。新生产出的普洱茶由于苦涩味较重,寒性较大,不能立即饮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指出,对这类茶“虚人禁用”。但是压制成团、饼茶后,通过长时间陈化,普洱茶中所含的特殊厌氧菌加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使茶叶出现膏化现象,这种物质的降解和转换,使得普洱茶的苦涩味逐步降低,甚至完全清除,换来的是醇厚、爽滑及独有的沉香味道,人体极易接受。因此,这种陈化过程是普洱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用现代生物学角度分析,是单宁氧化酶向芳樟醇转化的过程,也是茶叶由“生”向“熟”的转变。这也就是云南自古就有“爷爷制茶,孙子卖茶”习俗的原因。

因此,清朝宫廷御茶房制作出的普洱茶膏采用低温榨取,并分层析出的方式,避免了高温熬制时对酶分子链的破坏,使其内含的有机成份持续转化,形成普洱茶膏内的果胶及茶碱等营养物质高于普洱茶,口感也比同期陈化的普洱茶更醇厚、更爽滑、更通透。饮用起来也更方便。安全性更强。

这种工艺严谨苛刻,工序繁杂,费时费力,非一般作坊所能承担。它有点近似我们今天最先进的生物工程---低温状态下的萃取工艺。这在当时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化验仪器及提取设备的前提下,已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

应当说,清宫所制的普洱茶膏确实是茶中珍品,是凝聚了上千年中国制茶业的精华。由此,我们也应当看到,无论是唐宋的茶膏到后来清朝的普洱茶膏,都代表了中国制茶业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典范。

2、具有第三种功能的特殊茶品

目前,国际上对茶叶的功能性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营养功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础营养素,满足人体生存的需要;第二是感官功能:满足人们对色、香、味、形等嗜好的要求;第三是特殊功能:既能满足营养与感官功能,又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调节人体生理节律,预防疾病或促进康复的特殊用途的功能。普洱茶膏恰恰就是具备了这种特殊功能。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普洱茶膏的药用价值几乎是“夸张”式的描述:“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可见,他认为普洱茶膏既可内服驱病强体,又可外用疗伤。

我们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分析,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很多化学成份对人体产生药用机理。如普洱茶膏内含的类黄硐物质具有明显的降低甘油三酯(TG)、胆固醇(CH)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功效。同时,可以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阻止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减少血清胆固醇以及胆固醇在血管内膜上的沉积。并且,它还可以通过增加前列腺环素,减少血栓素合成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和促纤溶作用,预防血栓形成。根据近两年的实验发现,普洱茶膏内含的这种类黄硐物质还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起到降血压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

而且,普洱茶膏内含的茶碱通过增加人体肾脏血流量,刺激小肠分泌钠离子素起到利尿作用,加快人体内酒精、烟碱、吗啡等有害物质的排泄。难怪《本草纲目拾遗》中说:“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洱茶膏的茶碱的含量是普洱茶的2倍,是绿茶等其它茶类的3-4倍。

当然,普洱茶膏的药用机理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陈述。虽然普洱茶膏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对它的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有一点是我们必须清楚的,即我们对普洱茶膏特殊功能的挖掘尚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只是冰山的一角。尤其是对普洱茶膏后续陈化过程中内含的各种化学成份的转化,及这种转换后的物质对人身产生的种种作用尚存有很多空白,还有大量实验分析留待我们及后人逐步完成。

3、超贵族身份

从唐宋的茶膏到清代的普洱茶膏,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沿着贡品的主线一路走来。几乎没有在社会上流通。这就使它从一诞生到后来的发展,极少被世人所了解。

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的出产量极少造成,平民百姓极难得到;二是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既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显示出一种至高无上的等级观念。就如清朝皇帝使用的瓷器,一旦打碎了,也在宫墙内掩埋,就连碎片也不允许流入宫外。同样,普洱茶膏的制作也成了对外保密的品种,特别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以后,除了宫廷御茶房,没有发现第二个生产普洱茶膏的地方。在清朝,能够得到它的唯一途径,是皇帝每年拿出极少部分赏赐身边有功大臣。而那些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和强身之功效。这种作法实际上已经超出普洱茶膏本身的价值,赋予更多的等级色彩,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因此,如果说传统的贡茶在向朝廷进献后,而使其茶品在民间流通时具有“贵族身份”的话,那么,普洱茶膏则属于贡茶中的贡茶,享有“超贵族身份”,非一般贵族及王公大臣所得,更是普通百姓难得一见的珍品。

4、差异化及多样性的特点

很多人对普洱茶膏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普洱茶膏就是黑色的膏体。

其实,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指出:“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直接点出了普洱茶膏的两款产品,一亇是黑膏,一个是绿膏。

就黑膏而言,普洱茶膏也不是就一款产品,而是由“黑珍珠”、“玉龙胜雪”、“红运当头”等若干个品种组成。且每款产品的品质与外观差异极大。

如“黑珍珠”是膏体本身排列出有规则的蜂窝状,且每一个蜂窝眼都极为光滑,反光性极强,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射出一个个亮点,犹如镶嵌的珍珠整齐排列。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香气最足,口感、汤色最佳的茶膏。

“玉龙胜雪”又称普洱茶石乳,是受宋代名茶“龙园胜雪”启发,因云南有玉龙雪山,加上此品膏体外观显出重度白霜,似雪覆青石。故名“玉龙胜雪。”此品为茶膏产出后经一段时间陈化后获得,汤色呈宝石红,厚重感极强,其果胶含量极高。

“红运当头”又称上投茶,其膏体极轻,可悬浮在水上端。它在冲泡中与其它茶膏不同,其它茶膏都是先放茶膏,后冲水,但“红运当头”则是先倒水,后放茶膏,使茶膏飘浮在水面上,茶色由上向下呈雾状弥漫,极具观赏性。

当然,清代普洱茶膏还有十几种,这里不一一赘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631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