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

小小茶农 2023-11-26 01:09:17

普洱茶与原始宗教

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思普区是普洱茶乡,在这一片广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虚幻反映等多种因素,在民间产生了各种超自然神灵崇拜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因普洱茶具有敬献、养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各种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中能发挥独特的作用,故本土生产的普洱茶增派上了好用场。

思茅区昔日的原始宗教有哈尼族原始宗教、彝族原始宗教、傣族原始宗教、拉祜族原始宗教、佤族原始宗教、布郎族原始宗教等。原始宗教是一种古老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万物有灵,除崇拜祖先外,还以树木、山、水、火、风、雪等作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图腾(葫芦)崇拜,佤族有木鼓(女神)崇拜等。这此祭祀活动由各民族的祭司、巫师(哈尼族称“白母”或“具牟”)、毕摩(彝族称“苏尼”或“苏耶”)、魔巴(拉祜族巫师之称,大魔巴称“安恩格”,小巫师称“周比”)、窝朗(佤族祭司之称,或稍“芒那客绕”)等来主持。

思普区的哈尼族认为龙神最大的保护神,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为最隆重。农历一月,各村寨都聚集在龙树林中杀猪祭祀,并供献酒、茶、饭、花、果等,祈求龙神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礼要献“五供品”,茶是其中之一。江城、墨江的哈尼族支系人家家都供祖先家神,一般供三代,每年供献二次,第一次在过年杀猪天(属龙日)供茶,家人用一大碗猪肉、肝和三碗米、三碗酒、三碗茶又及一些槟榔、草烟献在家神下,掌家人面对神位跪拜念咒语,祈求祖先保佑,免遭灾难。家人过大年吃饭前,要用猪肉,肝及烟、酒、茶、米供祖宗,当家人念完祝祠后,将供品每样取一点泼洒在门外。江城、黑江的哈尼族切地人信仰多神,崇拜较深的是家神,称“朱戈”,每逢节日和喜庆日子献祭,供奉两代人,即家长的祖辈和父辈,献祭物品有饭、酒、茶和鲜花。家神“朱戈”没有偶象。只是象征性的钉一棵小椿在家里中柱上。切地人杀猪过年时,猪拴紧后要用一些米和茶到掌家人住的卧房中柱前献祭家神“朱戈”,祈祷完后,由庭主妇拿一些茶、米和清水抛散在猪身上祝念“明年换个更大更胖的来”,祝语后才杀。澜沧的哈尼族僾尼人过春节时要杀一只鸡,盛一碗饭,倒一杯茶水献祭家神。普洱县一带的哈尼族布都支系人每年正月,全寨人都要择日在龙神树脚下祭龙过龙巴节。祭龙时于天亮前备办好的三碗米饭、三个染红的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和一只小公鸡,趁着夜幕到石岩脚下背神,天亮后,各家各户都要到神树脚下献饭。农历六月十五到三十日,要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叫谷魂,备好一碗糯米饭,一个熟鸡蛋,三杯清酒、三杯茶水、六柱香火,几根红线,到自己的田边献祭,把酒和茶水洒在田上,把红线拴在稻杆上,再用镰刀把拴了线的稻杆割下,连同斋饭一起收进箩里,点着香火叫谷魂回家。墨江、普洱的哈尼族布孔支系人农历冬月过“米色扎”(新年)节时,要杀猪献祭家神,杀猪前要用米、茶、酒献给肥猪,猪肉煮熟后要拿些肝、肠、茶、酒、米和饭菜各放成两碗,加两双筷子,由家长拿到卧床上献祭。祖先家神每年在“嘎特特”(扎龙巴门)后的第十三天,人们要在“普麻波”(供爹龙兔神的大古树)下举行“爹龙兔”献祭活动,将煮熟的猪肉、鸡内在“普麻波”(龙树)下搭起祭台,把猪、鸡肉、米饭、茶、酒、染红的鸡蛋等祭品摆上,由“普麻阿布”(主祭人)领着大家祈祷神灵。墨江的哈尼族西摩洛支系人农历二月初,祭头龙的第一天,众人集中在龙林内的龙石前面,摆上烟酒茶和糯米饭、熟鸡蛋,由龙头念咒语祈求神灵保佑平安。

思普区的彝族每年正月初一要祭献祖先,景东蒙化支系人二月六、七、八三天,由老人端一斋盘,盛上一碗饭,一个鸡蛋,一根穿着针的红线,一杯酒、一杯茶水、一只猪脚在房屋周围点名叫全家人的魂回来。

澜沧傣族傣绷支系人相信人有魂魄护佑,人生病、体弱是丢魂落魄的原因,要请老人把魂叫回来,叫魂时用蜡烛一对,鸡蛋一个、米一碗、沙子一碗、芭蕉一个、糖、茶、菜各一些摆设在小篾桌上作为贡品。家属有时做了不好的梦,梦见死者托梦之类时,就送些饭菜、茶叶、芭蕉、草烟、槟榔等到佛寺里赕献,请佛爷念经。

澜沧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其中的寨神是主宰全寨人的神,多数村寨盖有神址,拉祜语称“母耶”(意为跳歌地方),每年正月初二,全寨人集中在“母耶”处跳芦笙舞,舞场中心放有桌子,桌上放有一箩稻谷,旁边点着蜡烛,烧着香火,摆上酒和茶水,人们边跳边唱边喝。纵情欢乐,过完年后,每户要分一点跳舞朝贺过的谷子,放到自己家的谷种上面,以祈求寨神保佑庄稼长得好。

西盟佤族在佤历九至十月份,相当于西历7至8月间,要举行迎新谷节,佤语称“列伯耿奥”,既是节庆活动,也是宗教祭祀,它源于佤族对谷魂、棉魂和祖魂的崇拜。迎新谷节要吃“神餐”,要摆祭坛,祭坛上放置有茶叶、棉线、钱币、米、米酒、老鼠头、鱼头、蟋蟀、鸡头和少许的碎肉,由祭司虔诚地进行祈祷。祭司念的《新谷颂辞》中有一段祷辞是:“先称沙为父,后称粟为母;阿达是茶叶,阿奶是棉花。”阿达是佤语,有几种意思:爷爷、长者、神灵。在《树神祭神》中也有记载:“野茶先生芽,盐婆淌口水;谷子长大了,芭蕉发新棚。”

澜沧布朗族崇拜他们的种茶祖先叭岩冷,是叭岩冷率领布朗族种植茶叶的,在布朗族地方史《奔闷》中有记载,在布朗族《祖先歌》中也有唱段,“叭岩冷是我们的英雄,叭岩冷是我们的祖先,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竹棚和茶村,是他给我们留下了生存的拐棍。”曼景、芒洪及周围的五个布朗族寨,寨民都是叭岩冷属民的后裔,他们共同祭献叭岩冷,1950年以前,每年祭一次,到曼景上寨后山,原叭岩冷居住的遗址处作祭献,时间在六月初七,祭祀期间,人们不能下地生产劳动,外寨的人也不得进寨。

云南茶历史

云南茶叶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

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

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

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

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 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

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

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

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

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

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普洱茶的文化历史 历史悠久的普洱茶

【青铜茶香】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明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 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我们现在喝起来口感气韵非常好,但因价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现代寂寥】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荒芜;但解放后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中断近半个世纪;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三五年间,暴热暴寒。值得庆幸的是,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

关于普洱茶的历史故事 普洱茶的民间传说:

普洱茶的得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清乾隆年间,普洱城内有一大茶庄,庄主性濮,祖传几代都以制茶售茶为业。这一年,又到了岁贡之时,濮氏茶庄的团茶被普洱府选定为贡品,于是少庄主与普洱府罗千总一起进京纳贡。

这年的春雨时断时续,毛茶没完全晒干,就忙忙压饼、装驮。当时从普洱到昆明的官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从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个多月,从春天到夏天,总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赶到京城。

濮少庄主一行在京城的悦来客栈住下之后,小心地打开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饼都因为霉变而变色了。两人本来打算自杀谢罪,幸好一个店小二喝了此茶,觉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胆把霉变后的茶饼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个喜欢品茶、鉴茶的皇帝,他几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励种茶制茶。他还有一个特制的银斗,专门用来称水的轻重,以评定泡茶名泉的优劣。这天,正是各地贡茶齐聚、斗茶赛茶的吉日,乾隆看着全国各地送来的贡茶真是琳琅满目。突然间,他眼前一亮,发现有一种茶饼圆和如三秋之月,汤色红浓明亮,犹如红宝石一般,显得十分特别。一闻,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绵甜爽滑。乾隆大悦道:“此茶何名?滋味这般的好。”又问:“何府所贡?”太监忙答道:“此茶为云南普洱府所贡。”“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无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后来,濮少庄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师根据这饼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其他普洱茶庄也纷纷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艺在普洱府各茶庄的茶人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从此,普洱茶岁岁入贡清廷,历经两百年不衰。皇宫中“夏喝龙井,冬饮普洱”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和传统。

云南名茶-云南的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中包括历史上经自然发酵而成的普洱茶(存放也是一种加工方式),也包括现今人工发酵和自然发酵的普洱茶。普洱茶发酵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陈化,成型时俗称生茶生饼(或青茶青饼),自然陈熟后称"原旧普洱茶"或"生普"。

二是人为加湿加温渥堆,成型时俗称熟茶熟饼。云南大叶钟茶属性物质重,加工的晒青毛茶苦涩浓烈,发酵陈化后,其浓烈性味得以收敛,杂味散失。

普洱茶品性温和,不像茶那么清寒,也不像红茶那么浓烈,独具陈香、醇厚、甘滑的风韵。 普洱茶虽发展演变于晒青茶,但晒青茶绝不等于普洱茶。

由于普洱茶的商品概念源于地名,产区和销区常混淆普洱茶、晒青茶和滇青茶的界线。云南省从1974年开始在昆明茶厂试验人工发酵普洱茶,成品后只供出口,没有内销。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起源是源于什么时候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简述一下普洱茶的历史 普洱茶云南省地方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首先,我们对为这个定义而作出努力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然而,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茶类象普洱茶这样身世复杂,也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茶类象普洱茶这样外表粗朴简约而内质变化万千,所以"什么是普洱茶"这样看上去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并不简单。"地方标准"的定义就有这么些问题:

1、不利于原产地保护。想,把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原料大车大车拉到非洲美洲加工,做出来的不是普洱茶吗?但是,听说过茅台酒在其他省开分厂吗?况且,云南大叶种完全可以引种到非洲美洲,你说人家生产的不是普洱茶?但是,为何云南宜良生产的宝洪茶,又是小叶种,加工工艺完全是龙井工艺,香气指数还在绿茶中最高,为何人家就不让你叫龙井茶?

2、加工工艺问题:"后发酵加工成"这里指的只是人工发酵,即先发酵再制成品形状;实际上,发酵本身也就是加工;

3、普洱茶分青饼熟茶两类: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人工发酵技术是1973年才有的,是不是1973年以前没有普洱茶?

4、如果承认1973年以前是有普洱茶,(这一点我想谁都不好意思否定),只是不应该叫普洱茶而是青茶或绿茶(这一点似乎有道理),但是,这意味着,要么是我们割断了历史,要么是历史犯了错误?只是有一点,如果普洱茶名来源于普洱地名(有好多说法另文讨论),但是人工发酵技术是在昆明搞出来的,为何不叫昆明茶,要叫人家普洱茶?

5、如果只是熟茶叫普洱茶,那青饼、青砖不叫普洱茶的话,到市场上走走,您立刻会发现,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尊重现实;红印黄印你说它是青茶绿茶,商家肯定会说你是茶盲——同时这又意味着,要么是我们无视现实,要么是现实错了。

6、"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这样的文字说的是质量较好的普洱茶的效果,如果确确实实是普洱茶(尽管只是该定义说的熟茶),但质量较次的普洱茶,汤色完全可以红浓,但却并不一定明亮;"陈香"二字之外,我们看不出这和红茶有多大区别。

7、不管自然还是人工,发酵过程并非一次性完成;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存放,直到被消费的最后一刻,发酵一刻也未停止;所以,"越陈越香"是普洱茶区别其他茶类的最大特点,没有这一点,普洱茶没有今天这个样子,更不会有明天拭目可待的辉煌。

说了半天,这时会有人问:你说人家没说清普洱茶,那你说说看。

——好,没问题, 定义的目的是确定本质;虽然定义本身并没有确定的定义。但是一个定义既要反映事物本质,又要坚持和逻辑和现实的统一;至少,要坚持三条原则:

1、历史与现实统一原则: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又不割断历史;(这里顺便说说"传统普洱茶与现代普洱茶"之分也不好。这种说法有意无意割断了历史,所谓传统并非仅仅属于历史:如果民间作坊手工制茶是传统,机器揉捻机器压饼哪里不现代了?

2、实用理性原则:要有利于原产地保护;

3、约定俗成原则:"名者实之宾也。"历史和现实没错,青饼也是普洱茶没错。生普、熟普的说法大家都已经接受,是事实,只是普洱茶不同其他产品,每片普洱茶真正成品是直到被喝掉的那一刻。

所以,什么是普洱茶?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

普洱茶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千年茶农

学术界公认,布朗族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广南县志》记载:公元前5世纪,以僚、濮为主的部落组成句町国。西汉时,汉昭帝始元年(公元前83年),汉朝廷封句町部族首领母波为句町王。句町国盛产茶叶,至今濮人栽种留下的古茶树仍生长在九龙山南麓沿江流域的原始森林里。史载汉晋时期,德宏、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大理等地都有濮人居住。西晋元康末年(公元299年),临沧的濮人又南移到耿马。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朴子蛮分布在景东、保山、云龙等地,丽江塔城、沿澜沧江亦有濮人部落。元代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永昌蒲蛮(布朗族)迁至镇康、顺宁一带。明初,布朗族成为风庆县的主体民族。清代,顺宁、宝通(云县)、庆甸等地布朗族又逐渐南迁。

这些布朗族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都留下大面积的茶地,成为云南茶叶的主产区。章朗村的布朗族仍然保留着原始农业时期某些耕作遗迹。从布朗族生产方式可以推断出布朗族先民种茶的方法。

11月至12月期间,布朗族在原始森林中伐倒部分树林作为种植茶树的场地。清理场地后,把伐倒的大树解成建竹楼的木料运进村寨,树枝作生活燃料。雨季来临前的四五月间,放火烧地,然后把茶籽直接点种进舒松肥沃的土壤里。几年后,茶树长大,森林也恢复了原貌,茶树也成为原始森林中的一员。

布朗族原始农耕种茶、种山谷的生产方式,一直沿袭保留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 *** 大力推广科学种茶法。章朗村布朗族开垦台地,采用选育良种、密植无性栽培,2006年全村有高产台地茶园3100亩。

千年制茶

章朗山寨布朗族仍保留着千年原始的制茶方法。布朗族传统手工制茶方法有六种:

第一种: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里炒,茶叶经过拌炒杀青后放在竹篾或者竹席上,用双手揉捻成条,最后放在蔑笆上或簸箕上晒干即可饮用,人们称之为晒青毛茶。

第二种: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里用双手拌炒,然后趁热把茶叶塞入竹筒里,一边塞一边用木棍舂紧。最后把竹筒放在火塘边烤。当竹筒的皮烤焦后,便可以破开竹筒取出茶叶,存放几年后饮用。此茶汤色褐红、香气独特,人们称为陈香竹筒茶。

第三种:将采来的鲜茶叶放在锅里用开水煮熟,把煮熟的茶叶放在阴暗处十余天让茶叶发酵,然后把茶叶装入竹筒内并埋入事先挖好的土坑中,把装有茶叶的竹筒埋在土中一个月左右便可以取出食用。此茶布朗族称为“勉”,俗称“酸茶”。酸茶不是饮品而是食品,即把酸茶放在嘴里含。据说,嘴里含一两片酸茶一天可以不喝水,酸茶能生津解渴。同时酸茶在生活中不仅是重要的礼品,也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媒介。

第四种:腌茶叶。制做掩茶叶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采来的鲜茶叶先用水煮熟,然后将其放在竹筒里加适量水,最后用笆蕉叶封口,腌制十多天后便可食用。另一种方法是将采来的鲜茶叶用甄子甄熟后晒干,然后用冷米汤拌茶叶,最后把茶叶放进竹筒里腌制十多天。腌茶不是饮品而是食品,可以当作菜食用,也可以当作零嘴食用。

第五种:制青竹茶。青竹和茶叶同时准备好,首先将水放进青竹筒里,然后把竹筒放在火塘边烤,同时把鲜茶叶用竹夹子夹着放在火塘上烧烤,当茶叶烤黄时便放进竹筒里煮,水烧开则可饮用。

布朗族的六种方法制出的茶叶,风味独具特色。食用的腌茶除有茶的青香味外,还有腌菜的酸味。饮用的竹筒茶,汤色、香气各异,独具特色。

千年茶俗

布朗族在数千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布朗族茶习俗。

“茶请柬”(布朗语称为“恩膏勉”)是传递布朗族社会重大活动信息的一种重要礼仪,凡是接到“茶请柬”的人,必须按时参加这项活动。例如,寺庙举行重大宗教活动、布朗族家庭送小孩当和尚、升和尚、升佛爷,或娶媳妇、嫁姑娘。

请柬茶是用芭蕉叶包着一小包茶叶和两支腊条,用竹篾捆成的信息媒介载体。

无论走进那家的竹楼,好客的主人跪在你的面前,手捧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敬献到客人的手中。这杯茶称为迎客茶。布朗族竹楼的火塘边,常年四季放着一把大茶壶,当客人坐定后,茶水已经煮沸烧开,一个个用竹子制作的茶杯,盛满茶水奉献到每位客人手中。

有谁知道普洱茶的历史多久了 云南普洱,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近代普洱,由清朝贡茶开端。目前民间留存最古老的普洱茶,乃故宫留下的人头贡茶,距今近200年。

普洱茶名来源: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所以银生城产的茶叶,应该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时。” 宋朝 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中国茶叶的兴盛,除 了中华民族以饮茶为风尚外。更重要的因为“茶马市场”以茶叶易换西蕃之马,对 *** 的商业交易,开拓了对西域商业往来的容景。 元朝 在整体中国茶文化传承的起伏转折过程 中。是个平淡的一个朝代。可是对普洱茶文化来说,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为云南的普洱茶是大叶种茶,也是最原始茶种的茶箐制成的。所以中国茶的历史,就等于是普 洱茶的历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从此得以正名写入历史。没有固定名称的云南茶叶, 也被叫做“普茶”逐渐成为 *** 、新疆等地区市场买卖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词也从此名震国内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区 云南普洱茶茶区,有其历史渊源,茶区面积是比较大的,这里介绍与讨论的是四个较大的普洱茶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与保山,当然,这里并无褒贬谁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难免。

古“六大茶山”之于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释,但由于历史的变迁,现在要准确定位某某山,确不是易事。其它的,我们应该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区,它们是幕后英雄,产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无闻。

实际上,云南主要的几大普洱茶茶区,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都为云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双版纳茶区造就了早期的西双版纳私人茶庄,以及现代的猛海茶厂;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与集散地,与普洱茶的渊源自不必说,许多老茶人回忆,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庄花费颇多请思茅的揉茶技师一事,可见思茅当时加工技术之优良;加之制造贡茶的历史,有人说“普洱不产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语。

很长的期间,普洱以加工技术及交易集市为核心,以普洱为中心的思茅地区,制茶业与种茶业都应该是成规模的。而历史文献说,运输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叶,“近者二日,远者数月”;也说茶山距离是“周八百里”。

可见,普洱茶区也是巨大的。 临沧、保山茶区,古为永昌府,是云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蛮”(唐代,云南南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蒙舍诏人)的起源与重要活动区域,可以说滇西茶区(现代的临沧、保山茶区及德宏茶区)过去是古茶区,近现代则是下关茶厂(前期康藏茶厂)的主要原料供货商,也可以说是云南紧压茶的重要支柱之一。

下面的论述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见一斑: 《制茶学》(主编:安徽农学院陈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云南紧压茶” “云南是我国的古老的茶区,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质量极佳。

历史上以生产紧茶、饼茶、圆茶、方茶著名。普洱茶远销东南亚各国和日本、意大利、法国等,紧茶、饼茶、圆茶主销 *** 和本省藏族地区,年产量近10万担。”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茶厂加工,猛海、昆明茶厂也有部分生产,但下关茶厂产量最大,年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74%左右。” 上述这段摘录,反映的是70年代云南紧压茶的一个片断。

现在,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都发现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树龄最长的有两千多年,特别是思茅澜沧的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与临沧地区的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最具代表意义。因而,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认为西双版纳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产地,都是十分片面的。

可以肯定地说,这四大茶区(或更广泛一点的相临周边区域)都是普洱茶的原产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普洱茶是云南民族传统工艺茶,从云南民族文化历史来看,四大茶区的少数民族的迁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总之,笔者认为,云南南路茶区(西双版纳、思茅茶区)与西路茶区(临沧、保山及德宏茶区,以及大理南涧等地茶区),都属古老茶区,没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误导消费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区域,打压其它区域。实际上,四大茶区的茶箐、地理环境与民族加工工艺各具特色,才构成了的灿烂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结晶,后面笔者要谈到的传统工艺与自然发酵可以证实这一点。 二、普洱团饼茶的历史脉络 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

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

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

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出史南诏的唐朝使者)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

普洱茶对当今社会有何文化意义

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生地:野生古茶树,过渡型古茶树,人工栽培型茶树的原生地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几处万亩古茶园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而普洱茶就是在这样深广的茶文化历史背景中,作为大自然得天独厚的慷慨赐予与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这是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特点。

云南这么多文化各不相同的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和谐相处,文化的交流,变迁涵化,与普洱茶贸易有密切的关系,茶马古道是民族文化流最具典型性的象征。这一点与其他茶文化的“和”相比内涵更加丰富,这不仅是人与人的和谐,而且是文化与文化的和谐,这是普洱茶文化精神里最重要的“和”。
茶在云南各民族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促进和象征人情和美的信物,在祖先祭祀等重大活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居住在临沧耿马亚练的章太村俐米人,每年开始采摘茶叶时都要祭祀古茶树。这在茶文化里是非常独特的现象,而普洱茶的文化精神,同样是要由这些深厚斑斓的民族茶文化精神作为背景而凸现。
云南普洱茶古茶树资源,向世人共同验证了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它们提供了人类对野生茶树驯化、栽培茶树最原始、古老的种植方式以及人们对古茶园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基因源;它们的存在,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的利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普洱茶的文化历史

普洱茶之文化 台湾茶界知名学者郑时海先生谈到:在数百种茶中, 普洱茶是最能代表我历史文化的产物。 一是,普洱茶具有我国古代团茶古意盎然美的型态。 二是,普洱茶除了 与一般茶叶重视原料,制作保存之外,更讲究其时间年代,具有历史价值意义。 三是,普洱茶具有其“越陈越 香”独特的风味特色。 四是,一旦喜欢上普洱茶,常常 品尝,对其它茶汤会有难以入口接受之感。 普洱茶真为茶中之茶,也是中国茶历史文化的代表。普洱茶作为茶中珍品,上贡朝廷,还常作为礼品馈赠他国在普洱府治所在地宁洱镇,官府专门设有茶厂、茶局,统管茶叶的 精工制作和上贡朝廷。清廷由於特别喜爱 普洱茶,规定每年需上缴贡茶6万6千斤。 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普洱茶的上 贡朝廷,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组织的。进入清 官后,与各地进贡的小叶种茶相比,茶味、茶 性大不相同,来自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大叶 种茶,茶味特别浓厚,助消化能力特别强,性 温味香,有医疗保健作用,这些特点,特别适 合游牧出身、肉食为主的满清朝廷皇亲国戚 的需要。於是,普洱茶系列中的女儿茶、团 茶、茶膏等,深得帝王、皇族、将相的锺爱,一 时间,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的泡饮,有 的熬煮奶茶。朝廷所重,民间仿效,普洱茶 在清朝时声誉大震。<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有买宝玉喝女儿茶助消化的描写。《宫女谈 往录)(金易、沈义羚著)也提到慈禧太后喜 喝普洱茶:“老太后进屋坐在条山坑的束边, 敬茶的先进上一盏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能解 油腻。” 普洱茶进贡清廷,至迟起於雍正四年 (公元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 归流”时应已岁贡。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年),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就有“每 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文思茅通办 承领办送”字句。可知,那时每年都要采办 普洱茶进贡朝廷。 云南地方向清朝廷进贡普洱茶,一直延 续到清朝末年,前後将近200年。本世纪60 年代初,北京故宫还存放着清朝廷没有用完 的普洱贡茶数吨,包括团茶、女儿茶、茶膏等 品种。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还保存当年普 洱茶精品“人头茶”(人头形状的茶团)1个, 重约5斤,形状完整,色泽鲜明。 清朝廷收纳的普洱贡茶,除了供皇宫享 用和分送皇亲国戚外,还当作高级礼品馈赠 外国使团。例如:公元1792年,英国特派前 驻印度马德拉斯总督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 觐见团一行95人来华,以向乾隆祝贺80大 寿为名,要求清廷增设通商口岸,降低关税, 允许设立租界,派驻公使,并送上大批寿礼。 乾隆没有同意英方的要求。但作为礼尚往 来,也回赠了大批:珍贵礼物,其中就有普洱 茶和普洱茶膏。 西双版纳历代封建首领也把普洱茶视 为珍贵之物。据<泐史)载:明朝隆庆六年 (公元1572年).车里宣慰史,刀应勐为其 妻(缅王之女)回缅省亲准备的礼物中,就 有普洱茶4筒.每简5团,舆金银珠宝并重。

基诺族的饮食特点

基诺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则侧重于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饭用手捏成团吃,午餐多把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带到地里随时加盐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饭外,还备有一些菜肴,家庭饲养的畜禽只在婚丧礼祭时才能宰杀。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其中以竹笋最为常见。丰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诺族能在不同的季节里烹制出许多具有热带山野风味的民族菜肴。

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所饮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酿制,在酿制过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锁梅叶等植物,酒呈浅绿色,并带有一种植物的自然香味,据说有健脾强身的功效。

基诺山是一个著名的产茶区,驰名中外的普饵茶是当地的特产,民间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方饮。

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还有竹筒烧麂排,油煎扫把虫。

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过年或祭祀时,家家都要宰杀畜禽置酒备肉,以传统的剽牛活动最为隆重。届时由几个小伙子持刀先砍牛脚,而后割下牛臀部一块肉祭祀,余下的牛肉大家分食,与此同时还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胆、蒜、辣子、酸笋、槟榔、绿叶、酒做一种名为“克勒刹”的凉菜,与3只鸟和飞鼠干巴等组成礼物,送给临近村寨的寨王家,并顺颂赞美之词。剽牛后各家的家长都要到长老(家族长)家祭祖过年,长老要设宴款待,按规定入席。

祭祀活动还有烧地祭、尝新节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杀猪、宰狗。狩猎祭要按猎获物的大小、凶猛程度分为三个等级,祭祀的规模也根据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所有猎物必须在祭祀后才能使用。

基诺族的五大特色菜

基诺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古木参天的热带原始森林里 ,主食大米、玉米。副食除了家里种养的蔬菜、家禽外 ,广阔的森林还为他们提供了获取山珍野味的良好条件 。妇女劳动之余都兼及采集,可食之野菜野果达四五十 种。

基诺族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汉炒、傣蘸、基诺舂 ”,意思就是说汉族的菜喜欢炒着吃,傣族的菜喜欢蘸着调料吃,而基诺族的菜则以臼舂凉拌为主。常用的佐料有辣子、香茅草、荆芥、姜叶、野八角、大薄荷等。

独特的原料和烹饪方法,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甚至令人难以置信的怪诞的菜谱,如“剁生”、“蝌蚪拌臭莱 ”、“香蕉叶蒸螃蟹”、“松鼠肉干汤”、“酸烩蚂蚁蛋”等。

“剁生”,是将鲜肉剁成碎末,拌上盐、辣子、姜 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反复搅拌、捏匀,直至肉 呈白色便可食用。

“蝌蚪拌臭菜”是将幼小的蝌蚪捞起 ,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拌上调料后食用。其味闻起 来臭似北京的臭豆腐,吃起来却细嫩软滑、清凉爽口, 余味无穷。

“松鼠肉干汤”,基诺人习惯于将猎获的松鼠肉挂在竹楼里火 塘边上,用烟火熏烤成肉干,使之常年不坏,食用时切 片烹汤,其味鲜而不腻。

“酸烩蚂蚁蛋”,基诺族地区多蚂蚁,但这里的 蚂蚁与众不同。它们不是生活在地下,而是栖息在树上 。蚁蛋也非常大,如同绿豆粒般。蚂蚁产蛋后,即将蛋 装进一个悬挂在树上的口袋似的囊包里,这种囊包很大 ,有的竟达5 公斤。每年农历三、四、五月间,是蚂蚁 产蛋的季节。每到这个时候,基诺人便要外出寻找这种 囊包。找到后,用刀砍开,将一粒粒洁白如玉、晶莹透 亮的蚁蛋取出,用带有酸味的佐料调拌即可食用。不仅 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将其放人口中用牙一咬,还 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

基诺人做饭就餐均在竹楼二层的火塘周围进行,有 一定的礼节和讲究。吃饭时全家人按顺序在火塘旁围篾 桌而坐,家长正对火塘,客人靠火塘而坐。给客人盛饭 要少盛勤添。一般不兴给客人夹菜,因为他们认为若给 客人夹菜,就好象意味着吃完夹的这些菜就不要再吃了 ,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由于信仰万物有灵,他们认为 人有人魂,鬼有鬼魂,谷子也有谷魂,所以吃饭时甑子里的饭不能盛尽,哪怕肚子没有吃饱也要留一些,否则 ,甑子空着,谷魂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人也就没饭吃了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72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