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缅怀当代茶圣吴觉农

小小茶农 2023-11-24 07:44:16

缅怀当代茶圣吴觉农

吴觉农 Wu Juenong (1897~1989),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以示为振兴祖国农业而奋斗之志,曾用笔名有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属鸡,浙江上虞丰惠镇人。

1916年浙江农专毕业,1919年官费留学日本,为中国第一位去国外攻读茶叶的学生。1935年任中国叶公司总技师,翌年在嵊县三界创办浙江茶叶改良场,1942年在福建崇安创办茶叶研究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新华制茶公司总经理。建国后历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茶业公

司总经理、中国茶业学会理县事长,全国政协七届常委、民主建国会第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副主任。有《中国茶叶问题》、《茶经述评》等多种著作传世。

“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陆定一在《茶经述评》序言中对吴觉农所作的评价是中肯得当的。

当代茶圣吴觉农,博学多才,不慕官禄,不良强权,艰苦创业,矢志许茶,为我国当代茶学理论、科研育人、产销贸易等方同作出了划时代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当代茶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为要觉人先自觉 自小与茶结亲缘

吴先生原名荣堂,因立志要献身农业(茶业),故改名觉农。“觉”乃佛家所说的“自觉悟”是也,只有“自觉”方能“觉人”,这是“觉”的真正内涵与本质。

觉农先生浙江上虞人,系书香门第之后。上虞自古产茶,[宋代]便有后山名茶问世,茶业一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环境的关系,他自小就接触茶事,并时常挤身在茶栈里,看着热闹非凡的买卖场面,听着哼歌般的报价声和唱秤声,使他对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稍长便考入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的前身),开始研习茶学。当他知道我国产茶历史悠久、我国茶品曾饮誉世界,但自18世纪英国扶植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发展茶业而逐步夺走我国茶叶外销市场后,就立志要为重振祖国茶业而奋斗终身,他在一篇回忆青少年时期憧憬的文章中曾这样说过:“我入学读书,逐渐了解到丝绸和茶叶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早的出口商品,……我生自茶乡,因此在中学读书时,就对茶叶发生了兴趣。”可以这样说,强烈的事业心和民族责任感是奠定他非凡茶学成就的思想基础。1916年农校毕业后,留校作了三年助教。

胸怀大志赴日本 誓势为祖国正茶名

1919年,吴先生抱着实业救国、科技兴茶的强烈愿望,官费赴日本留学,在农林水产省茶叶试验场学习。他衣不解带,目下交睫,如饥似渴地研究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搜集和研究世界各产茶国茶的栽培、制造、贸易等方面的史料文献。当他看到英国人勃拉克氏在《茶商指南》里说及“有许多学者……主张茶的原产地为英国而非中国”、易培生氏在《茶》一书里说到“中国只有栽培的茶树,不能找到绝对的野生茶树,只亚萨发现野生茶树曰Theahaqmh,……植物学家都视为一切茶树之祖”以及1911年出版的《日本大辞典》里说“茶的自生地在东印度”等等的荒谬绝伦的叙述后,一股莫明之火不由得在胸中燃起。他顿足疾呼:“一个衰败了的国家,什么都会被人掠夺!而掠夺之甚,无过于生乎吾国长乎吾地的植物也会被无端地改变国籍!……在学术上最黑暗、最痛苦的事,实在无过于此了!”

1922年,吴先生决心对这种有意的对历史事实的歪曲进行回击。他根据我国古籍有关茶的记载(包括诗词),引经据典,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雄辩地论证茶树原产于中国。文中写道:“《神农本草经》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时在公元前2700多年,……我国饮茶之古,于此已可概见,……印度亚萨野生茶树的发现,第一次在印度还是独立时候的1826年,第二次则为印度被吞并以后。”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我国茶树的发现和利用要比印度早上几千年。他的这一篇文章是我国首篇系统驳斥外国某些人有意歪曲茶树原产地的专论,也是一篇声讨殖民主义者进行经济文化掠夺的檄文。他为茶的祖国正了名,为祖国人民争了光。他的文章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初露才华的吴先生也因此而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振兴茶业在科技 不畏艰辛亲实践

1922年底吴先生学成回国,旋即自筹资金在家乡试办机制茶厂,以图改变千百年来的落后手工制茶方式,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为以后的推广作出示范。但终因资金不足及社会的动荡而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应芜湖省立第二农业学校之聘去教书。后又因薪金菲薄不敷家用而浪迹上海,靠创作糊口。

1931年,时任上海商品检验局局长的我国前辈农学家邹秉文先生因器重吴先生的才华而邀请他筹办茶叶出口检验事宜,并委任他为技正兼茶叶处处长。这是他为实现振兴华茶宿愿的开端。他在商检局的7年时间内编制了中国第一部出口茶检验标准。但他认为完全靠出口检验是消极的,而应当提倡产地检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指导生产与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为此,他到江西修水等地去推行产地检验制度,把出口检验与产地检验联成一个系统,并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他的这一明智之举,果然收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

吴先生还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我们茶叶的质量,非采用科学方法从种植、采摘、制造、贮藏入手不可”。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一批茶叶科学工作者不顾条件的困难,深入到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省的广大茶区进行调查考察,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他与胡浩川先生合作撰写了长达13万字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一书,并于1935年在上海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是一个复兴中国茶业的战略性计划,曾引起农学界、茶叶界的高度重视,内中的许多论点至今仍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为了实施这个计划,倡议在江西修水、安徽祁门、浙江成嵊县(现嵊州市)建立茶叶试验场,开展茶叶科学试验研究;后又将实施计划扩展至湖南、湖北、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四川等省。这些试验研究基地都采用科学方法种茶、制茶、选育良种,并成了广大茶农仿效的榜样,对发展我国茶叶科学技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吴先生根据振兴中华茶业之需要,1933~1935年还先后赴英国、印度、日本、苏联等国考察,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了解国际茶叶市场动态。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位通晓世界茶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著名茶叶专家了。回国后,撰写出版了《世界主要产茶国之茶业》。他在研究各国茶业后说,若能“取他国之长,补我之短”,“积极推进,锐意改革,则我华茶命运自必有复兴之一日”。

赤胆忠心创统制 旨在反帝反封建

吴先生不仅重视茶叶科学技术研究,而且也重视茶业经济研究。他认为华茶之所以衰落,是由“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内部的封建结构”造成的。他为了“打破中间剥削,谋茶农之真正利益”,于1936年发动江西、安徽两省组织成立“皖赣红茶运销委员会”,实行红茶统一运销。他的这一具有反帝、反封建意义的举措,对垄断我国茶叶出口的洋庄、茶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正因为如此,上海市洋庄茶叶同业公会首先发表了一份带恐吓性的《痛切宣言》;接着他们又串通上海市总工会和一些丧失民族骨气的政客,继续发表“通电”、“宣告”,进行威胁。由于寡不敌众,刚刚起步的我国自营茶叶出口大计便就此夭折了。吴先生对此十分痛心,他在《中国农村》杂志以“反帝反封建的半幕戏”为题发表文章,愤然指出:“红茶统制具备着相当的反帝反封建意义,然而这个统制的基础先天根本脆弱……结果是茶叶受了帝国主义金融资金与茶栈的统制,贫困的茶农被统制于死地,……反帝反封建的主角──茶农被压在舞台之下,因此演不出半幕便匆匆地收场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中断,口岸沦陷,茶叶产销濒临绝境。为了拯救茶农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支授抗战,他倡议茶叶由国家统购统销,把分散在各省茶农手中的茶叶收购上来,进行集中加工和销售,这件在战火纷飞年代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办的事,在吴先生的斡旋之下,于1938年3月正式公布了《财政部贸易委员会管理出口茶叶办法大纲》。为推进“大纲”的实施,吴先生不顾敌机轰炸的危险,奔赴各产茶省督促成立茶叶管理机构,督办茶叶统购统销工作。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又一次与垄断我国茶叶出口的洋庄、茶栈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只是因为当时的若干口岸已被敌军占领,故而只得暂时将出口业务转移到香港,并在港亲自筹建富华公司。在吴先生等一批有识之上的努力下,1938~1939年的茶叶出口量已跃升到出口农产品的第一位,而且红茶平均价格也比前两年有大幅度的提高,为换取外汇支授抗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全心全意育人才 高瞻远瞩办科研

1940年,吴先生倡议当时已搬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农学院成立茶叶系和茶叶专修科。采纳后,由他出任系主任,是年秋季即在各产茶省开始招生。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创办的高等茶叶专业系科,他本人也就成了我国高等茶叶教育的奠基人。

珍珠港事变后,为了实现科技兴茶的宏愿,吴先生不疲奔波,到闽北山城崇安筹建我国有史以来的首家全国性茶叶科学研究所,并自任所长。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联合东南各省推行茶树更新运动,从事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生化分析及技术推广应用的研究,同时担负着普及茶叶科学知识的任务。在他的艰苦创业精神的感召之下,一批颇具声望的知名学者如当时的浙江大学教授蒋芸生、农学界前辈叶元鼎、经济学家叶作舟等均应邀担任相关项目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此外,他们还编印了《茶叶研究》、《武夷通讯》等刊物,同时还翻译了很多国外资料。可以这样说,是吴先生为我国的茶叶科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

吴先生几十年奋斗如一日。老年仍从事国内外茶史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毕生著作也极为丰富。他主编的《茶经述评》,被誉为“20世纪的新茶经”和“茶学的里程碑”;他还主编了60万字的《茶叶全书》,同时还有其它许多著述问世。他的大量著作和理论,成了我国茶学历史文库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永远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吴觉农先生有一套饮茶养生之道。吴老一直活到93岁高龄,在他90岁时,思维依然敏捷,身体健康,眼睛不花。有人问他长寿健康的秘诀何在,他总是说:“我也想不出什么所以然,大概与多喝茶有关吧!我是搞茶叶的,与茶叶界联系很多,他们每年都给我寄茶叶来,因此我家里红茶、绿茶乌龙茶,好的差的样样都有,随时可喝。所以,我的身体还算健康,至少手脚灵活,做笔记也不必戴眼镜。特别是我的老伴,原来身体很差,后来经常喝茶,现在身体比我还好,还能做些家务劳动”。吴觉农真不愧为茶人典范,饮茶益寿的证人。

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欣赏阅读?

  弄堂,即小巷,是上海和江浙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它是由连排的 老房子***包括石库门***所构成的,并与石库门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供大家欣赏。
  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欣赏:浅说弄堂
  江南水乡的街道是沿着河道呈线型发展的,但是江南的一些老城镇的整体布局属于交织型。比如说杭州,杭州人比较习惯于将“街”叫做马路,因为机动车可以通行。“巷”通常是垂直于马路的,小汽车还可以勉强通过。“弄”则垂直于巷,将建筑分成一段一段的,汽车是绝对开不进去的。如此,江南老城镇的城市空间就是由这些街,弄,巷交织相错在一起,复杂而没有规律。

  弄堂不仅仅存在于上海,江南很多地方都将“弄”称为弄堂。有的弄堂穿越巷,有的 *** 越,就像北京的“死胡同”一样。穿越巷的弄堂,是巷与巷之间的交通联络。而 *** 越巷的弄堂,则是主要为了巷子深处人家的出行。笔者这个北方人比较喜欢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死胡同”式弄堂。关于弄堂这个称谓的由来,据说古代吴语中称弄堂为“弄唐”,因为“唐”有庭中通道的意思。弄堂就像厅堂,这也许就是后来“堂”的意思吧。在弄堂里,老人们可以晒晒太阳,妇女们可以边做针线活边聊一聊家常,孩子们可以开心的玩耍。

  既然说起弄堂就不得不提上海的弄堂,弄堂是上海的非常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上海的传统街巷是里弄和石库门的建筑。一排又一排的石库门建筑民居,规规正正。上海人将石库门建筑前的一条小道叫做弄堂。王安忆在其著作的《长恨歌》里是这样描写上海弄堂的:“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它是这个城市的背景一样的东西。街道和楼房凸显在它之上,是一些点和线,而它则是中国画的那类笔触,是将空白填满的。当天黑下来,灯光亮起来的时分,这些点和线是有光的,在那光后面,大片大片的黑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

  在江南,最有味道的就是弄堂了,弄堂是江南文化的缩影,凡是江南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带有很深的弄堂情结。弄堂不是自己的建筑厅堂,只有家人交往;也不是街道,人来人往。更不是城市的十字路口,喧闹熙攘。弄堂是城镇中的一弯静地。弄堂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弄堂里听大人们讲故事,打弹子,拍洋片,玩烟盒,做弹弓,斗蛐蛐是很多江南孩子的童年。笔者在此无法对弄堂文化的高度做出一个评价。但是,这小小的弄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江南人,日后不管他们走到天南地北,在叙说往事时,都无法不提及弄堂里的趣闻轶事了。
  有关弄堂的随笔散文欣赏:丰惠古城老街弄堂
  具有千年历史的上虞旧县城-丰惠古镇,自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1954年,一直是上虞的县治所在地。历史悠久,街河深巷、古桥故居、名人辈出,文有胡愈之,武有王若飞,道有魏伯阳,仙有仙姑,情有祝英台,廉有孟尝,我党早期领导人王一飞、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愈之、原全国政协委员范寿康、当代茶圣吴觉农等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即使被我们捧为孝之圭臬的曹娥,据传也是曹家堡的曹旰先生久不产子,虔诚地上凤鸣山向仙姑娘娘求拜而得,也许便是仙姑到凡世间走一遭而留下的惊鸿一瞥。至于凤鸣山的景致、敕五堂的幽雅、金垒山的厚重、九狮桥的精致,时时处处跳动着历史人文的脉博。

  “丰惠大地方,坤元搭亿昌”。昔日的丰惠是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信大南北货店、聚云祥百货店、天芝堂和鹤年堂药店、陈胜功雨伞店、亨号酱园、松鹤楼馆子店等享誉宁绍的老字号大都傍河而建,以两层吊口楼居多。东大街的同春、南街的老当***典***的店门则是十分考究的石箍门,有天井也有客厅。老街如今衰落了!不过在那里一些大城市已很少见到的如箍桶店、弹花店、打铁铺,还有穿棕棚的、绣花做鞋的、做麦杆扇的......仍有不少历史遗迹,给老街蕴含着一种温馨。

  如今丰惠还保留着众多的小巷弄堂。老街的弄堂中,有以地域特色命名的,如溪弄,是依溪而建的;九曲弄,弄有9个弯道;槐花弄、柿树弄、白果弄也都有其顾名思义的特色。有以名人故居而命名的,如陆家弄,曾为陆御史故居地;车都堂弄,有明右副都御史、湖广巡抚车纯旧宅;也有以曾经设过集市或店家而得名的。如鱼行弄、鸡鹅行弄、茶号弄、亨号弄等;更多的要数大家族集聚后以姓氏而取名的,如朱家弄、马家弄、柴家弄等等;弄中弄也不少,如城隍庙弄里面有大庙弄、小庙弄,北门弄分阶段有前后弄、小河沿弄。

  但是像县前的站弄,它以“站笼”谐音而得名,带有一种特殊的历史痕迹。它地处古县衙旁,相传在清代曾设“站笼”于衙前牌坊下,县前街口的称绣衣坊,衙前的称宣化坊。“站笼”又称“立笼”,是清代关押罪犯的一种刑具,但尽管衙门的仪门前有“蠲役亭”,大堂上有“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东厅和漕仓也有“公生明”、“清慎勤”的匾额高悬其上,看起来凛凛然,实际上关“站笼”的大都还是缴不起税的农民。

  游走漫步于这些石板老弄里,我们可以推求历史,可以欣赏到老台门建筑的独特风格,看雕花大砖、飞檐斗角,还有马头墙上爬满的络石籐;宁静的深巷中也不时传来磨剪刀、铲菜刀、修棕棚的吆喝声。同老街一样,人们领略到的是一种古韵,带来的是一种遐想。

  丰惠曾于1945年6月一度解放,建立上虞县民主 *** ,成为浙东第一个解放的县城。同年, *** 浙东区党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在此召开会议,决定所辖部队奉命北撤。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上虞县城从丰惠迁至百官,这古城改为直属镇。

  走进丰惠这座千年古镇的八街四十弄,从叠嶂的山峦中,从老街的深巷中,从老白酒与笋煮菜的清香中,都能让人感受与体味到丰惠的古朴与独特的魅力……

宁红工夫茶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修水有千余年的产茶历史。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所著《茶谱》载:洪城双井白芽,制作极精。至两宋,更蜚声国内。北宋黄庶、黄庭坚父子将家乡精制“双井茶“推赏京师,赠京师名士苏东坡等,一时名动京华。欧阳修《归田录》誉为“草茶第一”。南宋嘉泰四年(1204),隆兴知府韩邈奏曰:“隆兴府惟分宁产茶,他县无茶”。当时年产茶二百余万斤,“双井”、“黄龙”等茶皆称绝品。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说:“宁红是历史上最早支派,宁红早于祁红九十年先有宁红,后有祁红“。到十九世纪中叶,宁红畅销欧美,成为中国名茶。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红艳引人,在拼和茶中极有价值“,称赞“宁红色、香、味俱属上乘。”1904年宁红生产朝廷贡品--太子茶。光绪年间漫江罗坤化的“厚生隆茶行”特制的太子茶,在汉口以每市斤2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俄国人。1914年宁红极品白字号太子茶参加上海赛会,每磅售价48两白银,茶获五国外商“茶盖中华,价甲天下”的奖匾。清宣统二年,漫江郭敏生开设的义泰祥茶行特制的贡茶,和民国四年郭鸣岐在漫江特制的贡茗,先后在南洋劝业赛会上夺魁,荣获最优超等文凭。
光绪十八年至二十年(1892-1894年),宁红工夫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步入鼎盛时期,每年输出30万箱(每箱25公斤)。光绪三十年,宁红输出达30万担。那时县内茶庄、茶行多达百余家,列茶业者甚多,较有名气的有振植公司、吉昌行、大吉祥、怡和福、恒丰顺、广兴隆、正大祥、恒春行、同天谷行等,全县出口茶占中国总数十分之一强。吴觉农先生在1985年讲述,1934年他到英国伦敦考察,当时伦敦市场茶叶小包装,外面写的是宁州红茶,但里面装的是中国祁门等地红茶了。由此可见当时宁红昌盛非凡。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随着印度、锡兰(斯里兰卡)、日本茶业的兴起,加上帝国主义入侵,朝政腐败,宁红受到严重摧残,外销濒临绝境,修水年产宁红工夫茶猛跌到7424担。
解放后,宁红工夫茶得以迅速发展。现面积达10万余亩,一批批新的高额丰产茶园正在茁壮成长,茶叶初制厂遍布各乡。宁红最大的精制加工厂--宁红集团公司(前身为1949年建立的修水茶厂),设备齐全,技术先进,已成为江西红茶生产加工规模最大的专业厂。1958年销往前苏联的超级红茶,经中外专家鉴评达国家高级红茶标准,荣获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专电祝贺。同年,高级宁红工夫茶“山谷红”送国务院,作为招待外宾的礼茶。次年送往庐山会议的超级宁红工夫茶,获中央领导好评。1985年生产的宁红特级工夫茶宁红金毫,是中国十大功夫茶中的珍品,该产品延用“太子茶”的原料,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现代科技的指导精心制成,条素紧结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泽油润,滋味鲜嫩浓郁,叶底红嫩多芽,汤色红艳,在1985年中国优质食品评比会上博得专家高度赞誉,荣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评选为金奖。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挥毫题词:“宁州红茶、誉满神州、努力革新、永葆千秋”、“宁红祁红并称世纪之首”。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以饮茶为主的习惯,被纷至沓来的可口可乐、健力宝、矿泉水等保健饮料严重冲击,老牌宁红销售急剧下降,八十年代末企业亏损达千万元,千人的大企业宁红集团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境。但是宁红人没有退缩,而是奋力开拓。在上海中医营养食疗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帮助下,宁红保健茶系列产品于九十年代第一个春天诞生了。如今,宁红人以质量、信誉、效率取胜于国内外市场,年产量达7000余吨,产值超亿元,年利税2500万元,年出口换汇百万美元,产品外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荣获“江西省首批名牌产品”、“中国食品行业名优产品”、“中国食品工业百强明星”等称号,宁红商标并经国家工商局批准注册。在实现九五规划的征途上,宁红人将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创名牌,再振宁红雄风。
宁红工夫茶的成品共分8个等级。特级宁红紧细多毫,峰苗毕露,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爽口,柔嫩多芽,汤色红艳。
修水县作为“宁红工夫茶”出口生产基地,1958年生产的“宁红工夫茶”新品种宁红功夫茶,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1980年获江西省人民政府嘉奖令。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84年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杯奖和国家银质奖。
宁红工夫茶,是中国传统制茶工艺的瑰宝,宁红工夫茶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宁红”商标的唯一合法注册方江西省宁红责任有限公司,迫切希望现在的“宁红”品牌的畅销,能够为百年宁红带来一丝新的契机。江西省宁红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宁红减肥茶是宁红工夫茶的升华和发展,它利用宁红工夫茶固有的降脂减肥功效,配以决明子,山楂等,使宁红花的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减肥保健中去,从而使宁红产品再次走向国内外。
据调查,现在年轻人中,知道宁红工夫茶的人越来越少,唯一可圈可点的是,目前,在国外仍有一大批热爱中国宁红工夫茶的忠实消费者。这些来自荷兰、英国、法国、美国的人们先后跟宁红方面负责人洽谈,开出天价,希望能够收购宁红整个品牌,乃至宁红工夫茶系列的所有产品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作为自己公司的品牌推向国际市场。江西省宁红公司认为,一个在中国享誉几百年的品牌,拿给外国人“改头换面”,民族感情上实在过不去,不希望这数百年品牌毁在自己手里,虽然,现在的力量并不是很大,但是,尽己之力,不留遗憾。经历了多年的奋斗,宁红方面也渐渐体会到,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孤军奋战,为此,近阶段,宁红联系了多家报社,希望能够调动媒体的力量,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宁红品牌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5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