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 Von 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 Sinensis, L.,后又定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由海路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的发音,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由陆路传播去的国家则近似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发音,如日本、朝鲜、前苏联、蒙古、土耳其、伊朗等,它们均来自茶的中国读音,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不一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即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1.《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是由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继续打造的探寻世界茶文化纪录片,拍摄了近60位茶人的故事,足迹踏过中国、印度、美国、肯尼亚……
2.《徽茶》
专门讲述来自安徽的名茶。整个纪录片分两集,第一集是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第二集是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
3.《茶缘天下》
由茶学界泰斗张天福老人题字,从“茶缘”出发,融情于茶,探秘千古茶事,了解各地的茶品类、茶品牌、茶道以及风格迥异的饮茶风情。
4.《茶叶之路》
再现这条传奇而悠远的古代商贸——贯穿南北,一直延伸到蒙古、俄罗斯的茶叶之路,进而了解中国的茶叶历史和茶文化。
5.《茶界中国》
走访中国茶叶代表性的原产地,奔赴海内外,拍摄近百位茶人,为茶正本清源,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6.《武夷山茶文化》
片如其名,对乌龙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主要讲述武夷山的大红袍和其他武夷岩茶。
7.《中国茶 世界香》
农业部对中国茶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宏观表现。
8.《中国茶 东方神药》
由美国孔子学院和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联合拍摄。曾获69届美国电视艾美奖,并获得专题纪录片奖在内的6项大奖。
9.《浙江大学公开课:茶文化与茶健康》
听大师讲课,是种艺术。茶文化和历史讲解得通俗易懂,并从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茶的内涵和健康价值。
10.《茶马古道》
茶叶和茶文化是从中国传入西方的物种,千百年来马帮在这条古道上活动,茶叶从一地传到一地,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甚至到地球的另一边。
11.《古茶之路》
详细介绍了西双版纳自治州茶区的情况。
12.《日本茶道》
主要介绍日本茶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对日本文化好奇的人来说,该节目信息量丰富,是了解日本的窗口。
13.《与维多利亚共品香茗》
主持人维多利亚用优雅的英式口音为大家解说呆萌英国人与茶的恩怨情仇,回溯茶的古今传奇,解说英国人爱茶缘由。
14.《和西蒙·里夫一起寻茶》
与纪录冒险家兼记者的西蒙·里夫前往东非,探访英国人每天要喝几百万杯饮料——茶叶背后的故事。
15.《鹤子的茶道之旅》
讲述了已到古稀之年的茶道专家鹤子,为那些平日无缘接触茶道的人举办茶会的故事。
中国商业,始于晋商。山西商人,源于盐商。运城盐池以产潞盐驰名,又被称为“中国死海”,与中亚咸海(乌兹别克和哈萨克共有)、美国奥格丁盐湖齐名,为世界三大盐湖。盐是生活必需品,也是构造文明的基石。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夏朝和商朝也都以山西南部、河南北中部为统治中心,绝非偶然,与依存运城盐池有必然关系。据考证,商贾的“贾”就出于“卤”,而“卤”即指山西解州的盐池。所以,一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山西票号独步天下后,谤言四起。如辛亥革命时期,山西票号起源曾有“李自成遗金(宝藏)说”,谓由傅山、顾炎武创制。此说《明史》中有佐证,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即依此敷演。历史证明是无稽之谈,但可见晋商影响之大。
晋文公“通商,宽农,利器”,春秋五霸中称霸最久(达200年)。其时,山西商人已有名气,如《国语》中称“绛邑富商,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越臣计然为晋国亡公子之后,史称“范蠡(经商)之师”。此后,“陶(地名)朱公(化名)”遂为财富象征,“陶朱术”亦成中国商业代名词。白圭最先在魏国做官,为“天下言治生者祖”,也与三晋有渊源。战国猗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盐商,被尊为中国商人祖先。他贩盐畜牧(后有晋南大黄牛),兴修水利、修路补桥,著《箴言集》教诲百姓,名重一时。汉高祖时(公元前207年)即以其名“猗氏”置县,至今未改(现临猗由临晋和猗氏合并而成)。该县王寮村猗顿陵墓(古猗顿氏冢)为省级重点文物,并有陶朱公庙。榆次、安邑为有名商业集镇。
汉代马邑大商人聂壹(或作班壹)兼皇家间谍,由汉武帝亲自指派,以经商名义往来匈奴,为之后的大规模征伐进行军事侦查。《三国志·魏志·张辽传》谓“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也。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莫含,西晋时雁门繁峙(今应县)人,官至左将军、关中侯,对北魏初期政治建设有重要建树。其祖辈在雁门关内外经商,家财万贯。他经常往来于代北鲜卑穆帝拓跋猗卢与并州刺吏刘琨之间,为维护两地间和平与安定作出积极贡献。故宅在桑干河南岸,世称莫回城,约在今应县三门城一带。秦汉时,太原、平遥、汾阳、平陆、洪洞等为重要商品集散市场。李世民父子起事反隋时,很多军费由文水木材商武士镬负担。当然武的出名是因为女儿武则天。唐定太原为北京,使之成为商业繁华的大城市,杜甫曾“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韩愈形容当时的太原是“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隋唐五代又出现大同、太谷、平定、晋城等新兴商业城镇。
宋代,山西商人已发迹、崛起,成为当时中国商业中坚力量。(也有人认为徽商始于南宋,此时亦有贡献。)河东设盐运使衙门,遂改名“运城”,涌现一批拥财千万的'盐商。岢岚等地供应大批骏马。民谚“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其商业街市宛如《清明上河图》。山西是蒙元统治中心地区,较其它地区经济繁荣、人口昌盛,俨然世外桃源。从元大都(今北京)到钦察汗国首都萨莱(在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有驿路直达。完备的驿站,扩大了商业活动地域。《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从太原到平阳(临汾)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获得巨额利润”。运城盐商还设子弟学校进行职业教育。
明代,大同府天城卫(今天镇县)薛氏三兄弟,仲兄薛纶任陕西按察司副使,辞官经商;其弟薛缨是两淮大盐商。薛家在大同和扬州两地都有家产。代县人杨继美是两淮盐商中著名富商,担任国子监祭酒(商界领袖)。一人欠其巨债难还,欲以家业相抵,而杨将债券当面撕掉,旧债一笔勾销。全国33个较大商业城市中山西有太原、平阳、蒲州(永济)3处。明代晋、徽、三大商帮中晋商为首。
清初“八大家皇商”(皇帝钦赐)都是晋商。清中叶晋商已在全国独占鳌头。时有民谚“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中国第一商号”日升昌汇兑银子最多时高达1亿多两,皇帝授予其“汇通天下”匾,其无形资产价值不会低于8亿两白银。清朝最有名的晋商世家是:榆次常、许、聂家,太谷曹家,祁县乔、渠家,平遥李家,介休的侯、冀、范家,临汾亢家,万荣潘家,阳城杨家,蒲州张、王家,浑源常家等。“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大盐商临汾亢家是三晋首富,光绪年间已达数千万资产。清代晋商将山西经济推向了一个辉煌的历史高度。
晋商称雄历程,树有五座丰碑:驼帮、船帮、票号、大院和“茶叶之路”。
祁太帮史、张、王在右玉县杀虎口开吉盛堂商号,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下辖千余家分号,现代学者认为其总资产至少是清道光年间国库储备的两三倍。大盛魁是晋商中唯一不带家族色彩的大集团。极盛时从业人员达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两万峰,仅长城和乌里雅苏台(最初总号,后迁归化)之间商路每年即有1500峰往来。故民间素有“南有胡雪岩(徽商),北有大盛魁(晋商)”之说。18世纪时国内有洋船十五艘左右,山西介休皇商范氏就拥有六、七艘,往返于长江口和日本长崎之间,垄断从日本进口铜的贸易七、八十年。
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南钱庄、北票号,融为一条中国早期银行业的历史脉络。上海钱庄在江南最具代表性,而“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被公认为“中国现代银行的乡下祖父”,平遥、太谷、祁县“金三角”使晋商走上历史颠峰。中国传统民居,向有“北在山西,南在皖南”之说。山西大院主要分布在太谷、平遥、祁县、榆次、灵石、介休、大同、浑源、保德、阳泉、沁水、阳城、临汾、襄汾等地,如介休张原村的范家大院号称“小金銮殿”。“祁县域内类似乔家大院的大院式民居至今尚有四十余家。其中有些大院的建筑规模、工艺精细度都与乔家大院相颉颃甚而多出其右。可惜的是,由于无力修缮或不注意保护,大多数已经日渐破败,濒危临绝了。”(1997:《晋商大院文化》)而山西商人所到之处留下来的会馆,情况就好多了,“物以希为贵”,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始有东起今西安、西至里海和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云南、四川横断山区至西藏、缅甸、印度、尼泊尔崇山峻岭之间也有一条著名交通驿道——“茶马古道”,西汉具雏形,宋、元、明、清历代得以强化。晋商北走边疆,东渡东瀛,南达南洋,开辟出一条起自福建、江南,以山西、河北为枢纽,贯穿蒙古,深入西伯利亚、彼得堡、莫斯科的国际商路——中俄茶叶贸易之路。这条由晋商开拓的从福建至欧洲腹地的万里“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陆上、海上)”和“茶马古道”,大致涵盖了古代中国商人北、中、南“密如蛛网”的经营轨迹。
元明两代,山西“潞绸”是与“杭缎”相媲美的著名品牌。“沁水县南阳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已基本成为史界定论。近年山西出土了公元4至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币,虽不能据此认定隋唐时期已有山西商人到过伊朗,然而历史上山西商人与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却毋庸置疑.晋商的“茶叶之路”在南线一带和丝绸之路完全吻合,北线指出张家口到包头、乌兰巴托,往西经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一直到西伯利亚、莫斯科。万里茶路也被称作“(北方)茶马之路”,南来“粮酒布茶”,北来“牛羊驼马”,故称。“茶叶之路”和“丝绸之路”并称,享誉世界,而“茶马古道”相比则要逊色不少。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晋商的兴起,自尧舜时期就已经发芽,是因为山西拥有运城盐池这一天然资源,就像如今山西人拥有煤炭资源一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元末明初,山西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开始变得地不养人;长期处于“皇权”周边的地理位置,使得山西人媚事威权,外向开拓、内敛懦弱的性格;学而不能优,人穷,又无胆“揭竿而起”,但还是要生活下去的,怎么办?做生意,贩盐!明朝政府为保障边境供给实行的政策,在一瞬间终于把晋商推上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
茶叶之路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早年间在欧洲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被涂抹上了许多神秘色彩的古老国度,其古老的历史漫长得似乎无边无际;她的遥远就好像天边一样的感觉。那里出产传说之中的金羊毛,那里的人聪明绝顶,他们把普通的泥巴烧制成精美绝伦的瓷器;那里有种虫子能够吐出彩色的丝线;那里的地下到处都埋藏着金子和银子;那里的人彬彬有礼,他们的学者创造了玄妙深邃的哲学理论;还有让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功夫……总之,中国是一个就像天堂一样美妙的国家。
但是到中国去的道路却是遥远而艰难,波涛汹涌的大海使航船受到阻隔,大海的怒涛将探险者的船队倾覆。海盗把幸存者杀死,掠去他们所有的财物;而陆上的道路又处处布满了危险和陷阱。把中国与他们隔开来的是与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的亚洲腹地,茫茫草原在那里时不时地闪耀出神秘莫测的鬼魅光芒。自然的险阻和人为的灾难使商旅们望而却步。
偏见使欧洲人这样看待世界:于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实现了政治统一的地中海地区、远较西方更早……
别忘了采纳哟
茶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华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根据很多的资料记载,大部分书籍都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
在东汉,华佗就在《食经》中记载,说明了茶的医学价值。现今湖南的“茶陵”就是西汉的时候为了纪念茶的发现地而命名。到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作以及饮法。茶开始以物质形式出现并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从而对茶文化的启蒙产生了影响。
唐代国力强盛,人们思想空前开放,这为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现如今人们称它为“茶圣”的陆羽呕心沥血编写的“茶经”。它是总结唐朝以及唐朝以前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茶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不仅极为详细的记述了茶的自然科学,更是茶文化的专注。?
到了宋代茶文化由于专业品茶社团的成立,擦汗文化已经达到了兴盛的地步。茶在宋代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贵族礼仪。但是宋代的茶由于和官场联系,失去了其在唐代原有的文化层次,但是宋代的饮茶的盛行,使茶文化在社会层面上有了更宽的层面。
到了明清时代,茶文化已经普及到了各种行业人群之中。
扩展资料: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宋代的荣西禅师又从我国传入茶籽种植。日本茶业继承我国古代蒸青原理制作的碧绿溢翠的茶,别具风味。
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
印度尼西亚于1684年开始传入我国茶籽试种,以后又引入中国、日本茶种及阿萨姆种试种。历经坎坷,直至19世纪后叶开始有明显成效。
1780年英属东印度公司传入我国茶籽在硬印度种植,随后饮红茶在十八世纪初的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1833年,在俄国从我国传入茶籽试种,1848年又从我国输入茶籽种植于黑海岸。1893年聘请中国茶师刘峻周并带领一批技术工人赴格鲁吉亚传授种茶、制茶技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18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茶的传播历史
下一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