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的传播历史

品茶 2023-11-22 13:47:35

茶的传播历史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约于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九世纪时,由日本僧人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逐渐在日本普及为大众化饮料。十世纪时,蒙古商队来华从事贸易时,将中国砖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带至中亚以远。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商船来中国进行通商贸易,茶叶对西方的贸易开始出现。而荷兰人约在公元1610年左右将茶叶带至了西欧,1650年后传至东欧,再传至俄、法等国,十七世纪时传至美洲。十八世纪初,品饮红茶逐渐在英国流行,甚至成为一种表示高雅的行为,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用于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着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十八世纪开始大规模经销中国茶,并获得了巨额利润。1880年,我国出口至英国的茶叶多达145万担,占中国茶叶出口量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十八世纪末,英王专程派特使来中国商讨发展贸易时,从中国得到了几株茶树苗,随后即移植在印度,拟发展英国自己的茶叶生产。中国茶树苗经精心培植,终于长大成林,后来印度产制的茶叶即开始在伦敦市场上销售。

十九世纪,中国的茶叶终于走向全世界,成为了世界性饮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向马里、几内亚、阿富汗等国派出植茶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将茶树、茶籽在不利生长的酷热地区生根落户。

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有饮茶习俗。中国近年来的茶叶年产量达50多万吨,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出口。

当今,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诸多效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举世公认的“天然第一保健饮料”、“二十一世纪世界饮料之王”。

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

  虽然陕西不是饮茶文化的发祥地,但与蜀地的饮茶文化有密切的历史渊源。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一起来看看。

  陕西茶文化的传播历史   (一)?秦人取蜀?推动了?茗饮之事?向全国传播

  清人顾炎武《日知录?茶》载:?王褒《僮约》云:武都买荼。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荈出巴蜀。《本草衍义》:晋温峤上表贡荼千斤,茗三百斤。?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指出:?是知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但根据上文所述,早在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吃茶的风俗。此外,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巴国在西周时期已经掌握了园栽茶的技术,并将?香茗?等名茶作为贡品进奉给周天子。所以,将顾炎武所言理解为我国饮茶始于战国时代显然不妥。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中国茶叶的主产区应该仍在巴蜀地区。在战国诸侯纷争的情况下,各国之间的商品交流非常困难,尤其是巴蜀僻处西南一隅,茶叶及茶文化的对外输出基本无法实现。所以,据文意揆之,顾炎武所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当指自秦国取蜀之后,巴蜀地区所出产的茶叶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地区,饮茶的风俗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而言。?秦人取蜀?在公元前316年,此后,巴蜀地区的茶文化与关中地区的茶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更为频繁和密切。而?茗饮之事?完成向全国的传播,应该是在秦王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之后。

  (二)唐朝中期在陕西开启了?茶马互市?的先河。

  ?茶马互市?,是我国唐宋至明代时针对少数民族施行的一项以茶易马的贸易制度。作为汉唐时期的全国政治中心及宋代以后的西北重镇,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是古代?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之一。唐朝的茶风鼎盛,其饮茶习惯开始对周边少数民族产生重要影响,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渐如唐人?一日不可无茶?。在松赞干布之前,吐蕃尚无饮茶的习惯。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饮茶的习俗也开始传人吐蕃,吐蕃民族饮茶之风逐渐盛行。唐玄宗开元年间,吐蕃与唐在赤岭(今日月山)、陇州(今陕西陇县一带)等处互市,双方交换的物品主要是马匹和茶叶、绢帛等。此外,在回纥帮助唐朝平定安史叛乱后,为了酬谢回纥之功并满足自身的战马需求,唐朝与回纥之间保持了长期的以唐王朝特产换取回纥马匹的贸易。在唐人封演所撰的《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回纥与唐朝进行茶马贸易的具体情况:?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此外,《新唐书》《陆羽传》亦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由此可见,在唐朝输入回纥的物品当中,除了绢帛,茶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唐代长安与中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

  1 唐长安创造了最辉煌的宫廷茶文化 宫廷用茶在周代已有记载。到了唐代,统治者对茶事格外投入,将宫廷茶饮推向了极致。宫廷饮茶主要在以下场合:娱乐、王子公主婚嫁、殿试、内廷赏赐、清明宴、帝王清饮、供养三宝、赐茶、接待外国来使、祭天祭祖等。每年宫廷举办规模盛大的清明茶宴,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的风范。唐宫廷茶文化还创制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茶具。1987年5月,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唐代宫廷茶具系唐僖宗李儇御用珍品,共27件。其中,有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盘丝座葵口素面小银盐台等富丽堂皇、璀璨夺目的金银器茶具。中外茶学界、茶文化界专家一致认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古老、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华贵的茶具,堪称国宝。它代表了唐代茶文化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印证了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2 唐代长安茶文化向日本的传播 由于隋唐时期国力昌盛,日本在这个时期曾经先后派遣了20余批次的遣隋使及遣唐使前往中国。日本在唐代之前尚不产茶,但在805年左右,日本的京都附近已经有茶树的存在,故学者推测大致在贞观四年(630)至805年之间,日本所派遣的遣唐使将茶籽带回日本,并最终种植成功。但真正将唐都长安的茶文化传播到日本的却是日本派遣到唐朝的留学僧。其中,又以空海、永忠最具代表性。永忠和尚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随遣唐使到达长安,此后其在长安居住了30年之久。在长安期间,永忠深受长安茶文化的影响。所以,其在805年返回日本后,不仅将茶种带回日本,更是将唐都长安的茶文化传播到日本。根据《日本后纪》的记载,弘仁六年(815)四月癸亥,磋峨天皇?幸近江国滋贺韩畸,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命法师等,率僧奉迎于门外。皇帝降舆,升堂礼佛。更过梵释寺,停舆赋诗,皇太弟及群臣奉和者众。大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国司奏风俗歌舞。五位已上、并掾以下,赐衣被,史生以上、郡司以下,赐帛有差?。据日本学者小川后乐的研究,永忠为磋峨天皇所煎的茶是由其在日本栽培的优质茶。在磋峨天皇的推动下,永忠培育茶叶的方法得以在日本关西地区普遍推行。此外,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空海大师跟随遣唐使来到长安。而其在长安青龙寺学习佛教密宗教义期间,深受长安嗜茶风俗的影响。所以,在空海回国后,其一方面将从唐朝带回的茶籽分种各地。另一方面,他还将唐朝制茶的工具、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等也带回日本。空海在815年呈给嵯峨天皇的《空海奉献表》中,就有?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的记载。通过永忠、空海等高僧的努力,唐朝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寺院和上层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3 唐长安茶文化促成了阿拉伯饮茶之风俗 在唐代的中西方贸易当中,茶叶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茶外销的贸易中心。唐代茶叶的出口量很大,沿丝绸之路输往中亚、东南欧和北非占相当大的比例,是外贸的主体商品之一。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往来频繁,我国史书记载,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到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的147年间,阿拉伯曾37次遣使来唐。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逐步接触饮茶之风。在成书于851年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作者苏莱曼通过记述?关于印度、中国及其国王的情况?,对当时唐朝所出产茶叶也有所记述:?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Sa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盐税和这种植物税就是国王的全部财富。?通过商业贸易的方式,阿拉伯商人将茶叶向西传播。至今阿拉伯人饮茶风气很盛,自唐朝算起饮茶亦有千年历史了。

  (四)陕西茶商在明代创造了中国茯砖茶的始祖文化

  明清时期,陕西商人抓住中央政府在陕西实行?茶马交易?的政策机遇,输茶于陇青,逐步垄断了西北边茶贸易。为了减小茶叶体积,方便长途运输,精明的陕西商人把茶叶制成茶块,运往西北地区销售。对茶再加工的过程中,陕西商人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特别是通过一道特殊的?发花?程序,专门在?砖块?中培养?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因此泾阳茯砖茶一直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与粮、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泾阳茯砖茶制作工艺上形成了?三不能制?的说法: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经过多年反复摸索和试验,直到1953年,在陕西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经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才实现了在湖南安化砖茶厂所谓?移地筑制?的神话。

  陕西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至唐代,陕西茶进入辉煌时期。陆羽《茶经》记载全国茶叶生产情况时写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安康、紫阳、石泉、岚皋几县沿汉江山谷。又云:?梁州生金牛、襄城。?即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当然,陆羽对陕南茶评价并不高,那原因在于江南茶得其天时地利后来居上,中国茶业的重心也就是从唐代以后渐向东南倾斜。但陕南茶在中国西部地区独领风骚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新唐书?地理志》载:?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干漆。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柑、枇杷、茶。?

  陕西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自唐代始。据西安?清盛魁?茶行的传人回忆,他们家清代还保存有唐代在长安经营?山南茶?的帐册,上面记有唐代名臣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说明在唐代的陕西已有较成熟的茶叶市场,茶业的消费者不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达官贵人。

  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鉴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48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当时的贡献就是为唐王朝换回纥马,是隐性的国防战略物资。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场的时代。当时,山南人以种茶作为主要经济来源。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今洋县、西乡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区)人户以种茶为生。?周靖文的《宋代的茶叶产区》一文言道:秦岭以南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州?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宋熙宁七年实行?茶马法?,在京西路金州设买茶场6处,全陕西设卖茶场332处。在当时,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由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熙宁七年后,属京西路金州所辖的茶区和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全陕西卖茶的边贸市场共计有332处。榷茶政策的实质是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制定价格,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急需的马匹。国因马强,茶因马贵。当时一驮茶可换回一匹马,陕西每年输边茶叶20000驮,可换回20000匹马。南宋时马价增值,20000驮茶只能换3000匹马,朝廷每年购马11900匹之多。

  宋代茶风旺盛,且盛行斗茶之风。汤色白,喜欢选用黑色茶盏以衬托汤色,便于评判胜负。由此可见,饮茶自然已成为山南人的普遍嗜好,且以斗茶为乐。

  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汉中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万斤(1557年),合2500吨。

  明承宋制,不改以茶易马的国策。朱元璋认为?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汉中茶作为间接的?国防资源?又升了级别,《茶法》90%的文字皆针对汉中茶和川茶。《明史》载:?用汉中茶300万斤,可得马30000匹。?100斤汉中茶可交换1匹回纥良马,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 朝廷鉴于边境烽火绵绵,敌国又善骑射,便加大了扩军备战的力度,以茶易马更见其重要,对汉茶的生产成了当务之急。茶的产供销完全成了政府行为,全力以赴,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加之明王朝由于遭到了襄阳流民起义军的打击,不得不废止?禁山政策?,大规模的移民开发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万历《陕西通志》卷8载:明正德七年(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的茶户为2000余户。陕南的茶叶产量在陕西大地震之前,?正额茶易马外,多开中以左公家,有至500万斤者?。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是湖南人,见?汉茶?充斥大西北茶叶市场,有意提携湖茶,为湖南茶商争得一些份额。如左宗棠驻军的甘肃省,添设南柜,涌来大批南方商人。发展的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陕西茶业又有较大发展,仅兴安地区就达300万斤,合1500吨,其中紫阳一县的产出超过200万斤,合1000吨。

  总之陕西的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地位,在中国茶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茶知识|七张图一起回顾中国茶历史

茶知识七张图一起回顾中国茶历史

发乎神农

一片树叶,成为了茶。相传茶由神农氏发现,古人将其视为一种草药,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来汲取茶汁。

饮于秦代

茶之为饮,喝着更自在。“秦人取蜀,始知茗饮事。”人们开始将茶作为一种饮品,煮沸并与汤一起饮用。

成于魏晋南北朝

禅茶一味,开端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僧人对于茶的推崇也促进了茶的普及以及茶文化的萌发。

兴于唐朝

全民饮茶,大有“茗唐”。唐朝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茶经》问世,饮茶成为一种风尚。

盛于宋朝

茶风盛炽,巅峰造极!宋代的贡茶和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茶书、茶诗词、茶书画等茶文化作品无数。

改革于明

散茶的时代,正式开幕!崇尚勤俭节约的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

极盛于清

飘扬过海,茶闻名世界。清代前期,茶叶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

茶文化向国外传播追溯到什么时期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通过向海外弘扬推广中国茶文化,更进一步让海外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优势,茶文化向国外传播追溯到什么时期?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时期,希望对您有用。

  茶文化向国外传播时期   东传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国和朝鲜、日本当时都同处在分封建社会时代,都属于农耕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水平有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这两个邻国所全盘接受,其中又以日本最为突出。最早是永忠、空海、最澄和尚将中国唐代的煮茶方式传回日本,并且在天皇面前献茶,很快就在官僚贵族上层社会推广开来,宋元时期,日本的荣西和圆尔辩圆等僧人又将中国佛教寺庙中的茶事活动引进日本,后来在明清时期在千利休等人的手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茶道艺术。

  宋元时期中国的盛行的是点茶方式,是用蒸清茶粉冲点击拂泡沫后再饮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废弃点茶方式改用散茶冲泡,但千利休推行的茶道仍然继承宋元的点茶技艺,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主流"抹茶道"也还是沿用这种古老的点茶方式。

  茶叶西传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16世纪才通过葡萄牙人传播到欧洲,然后传入英、法等国。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得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只将茶叶当做保健的饮料,并没有接受中国的茶文化。他们主要是接受红茶,最早是将茶叶放在咖啡店出售,并且还是像喝咖啡那样加糖加牛奶,以致至今国际茶叶市场上还是以红茶为主导。

  他们并没像中国茶人们那样追求色香味形和诗化的意境,更不会去追求茶叶的自然形态美,所以他们只需进口一些中低档的红碎茶或绿碎茶,至今只盛行袋泡茶的方式,而没有接受中国的泡茶技艺。个中原因之一,是当中国茶叶在西方流行之时,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容易接受距离遥远、为他们所陌生的东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使他们至今一直停留在饮茶阶段,没有进入品茶的高级阶段。

  中国茶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历史   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 种在近江(滋贺县)。

  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 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 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 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 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 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

  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 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 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 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 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茶历史

中国茶历史

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相传,神农氏为了寻找能治病的药材和能实用的植物,满山遍野嚼食各种植物叶片时发现了茶。

在云南的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生吃茶树鲜芽叶的现象。

西周时期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秦汉时期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经考该荼即今茶。长答耐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槽"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三国时期

荆巴间采茶做饼。

三国时,魏张揖《广雅》中记载,虽也是煮茶做羹饮,但已前进一步,它是将采来的茶叶先做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作料调和做羹饮。

晋朝时期

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茶作羹饮,见晋代郭璞《尔雅》“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晋书》记述:”吴人采荼煮之,曰茗粥。“

煮茶羹饮的习俗,延续到唐代仍有出现,唐代诗人储光羲记述吃茗粥诗提到:“淹留膳茗粥,共我饭蕨薇。"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中国茶叶随丝绸、瓷器传到土耳其;唐代时,中国茶种传入了日本和新罗。

隋唐时期

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

此外,开始使用专门的烹茶器具,饮茶的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由之前的粗放式转为细煎慢品式。

唐朝时期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唐代,蒸青做茶饼已逐渐完善,其形状有大有小,据《唐食货志》载:“贞元江淮茶为大模一斤至五十两。"

大有“茗唐”唐朝时,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热衷于饮茶,陆羽《茶经》问世,饮茶成为一种风尚。

宋朝时期

采茶北苑,出造研膏,继造腊面。

自唐至宋,贡茶兴起,也促进了茶产新品的不断涌现。《宋史·食货志》载:“茶有两类,曰片茶,曰散茶。片茶……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

宋朝人的饮茶方式称为点茶和斗茶。点茶即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注入沸水,用茶筅(一种调茶工具)去拂,调匀后即可饮用原汁原味的茶。

元朝时期

采讫,以甑微蒸,生熟得所。

元代,制作散茶,重炒略蒸,王祯在《农书·卷十·百谷谱》中对当时制蒸青叶茶工序有具体的记载。

云南哈尼族中的老年人至今仍保留着吃蒸茶的习俗,他们常采茶树鲜叶,用甄子蒸熟,晾晒干燥后贮存与篾盒中,到时用沸水冲泡后饮用。

明朝时期

炒茶铛宜热,焙铛宜温。

明代时期,崇尚勤俭节约的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饮茶风气随之改变,冲泡散装茶叶开始流行。

经过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趋完善。另明代刘基《多能鄙事》中述及“熏花茶”,顾元庆《茶谱》中有用橙皮窨茶和用荷花含窨的记述,现代窨制花茶的香花除了以上花种之外,还有白兰、桂花、珠兰等。

清朝时期

清代,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

近代

20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从中国引进茶种,聘请中国茶工指导生产与种植。

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

现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茶叶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也正在蓬勃发展。首先,各种罐装饮料茶新品不断推出,有含糖的饮料茶,如冰红茶、低糖乌龙等,还有果味茶、香料茶、花草茶、药用保健茶,以及茶叶汽水、茶香槟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1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