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茶与生活中茶与佛教的关系

茶百科 2023-11-21 22:32:16

茶与生活中茶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自请入中土以来,大兴于汉、藏两地(此可详见于汉史,佛教为我国请入之宗教,除道家兴于本土之外,其他宗教均为打进来的,比如伊斯兰入侵导致的新疆佛教败落,基督教等在洋人船坚炮利攻略下沿长江修教堂……有史为证)。佛教深深的与中华文明溶为一炉,传承至今。

中国人早期喝只有道家的自然、现世的想法;到了汉代,儒家的观念逐渐成为重心,规范、约束受到重视;而到了中世纪的唐代(618~907年),佛教思想已深入人民的生活,茶文化也结合了佛家思想,进入一般人的生活中。

不论是道家、儒家或者是佛家都有主张清静的理论。因此,茶文化融合了这三家思想,很快的就以「清静」作为饮茶的主体思想。于是,佛家中以打坐静修、禅定悟道的禅宗便与茶结合成为「体用」的密切关系。

一、 佛教的历史沿革

茶与禅的结合,可以从达摩祖师来中国起。相传达摩祖师面壁打坐九年期间,时常因打瞌睡而苦恼,于是将自已的眼皮撕下,丢在地上,对久之后,地上就长出一株绿叶植物。有一天,达摩祖师的弟子在旁煮水以备饮用,正好一阵风吹来,绿叶子掉落在锅里,达摩祖师喝了这过掉落绿叶子所煮的水之后,精神非常的好,打坐时也不再打瞌睡,从此以后,达摩坐禅时都喝以这种叶子煮的开水。

上面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茶与禅结合的故事。达摩祖师是于南北朝时来到中国,而佛教则早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根据<<后汉书.楚王英例传>>的记载,汉明帝异母弟楚王英于明帝永平8年(65年)信奉佛教,这一年有派遣蔡惜等出使西域求佛法的历史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信仰的人增多,各地寺院纷纷建立起来。

唐朝茶业的兴盛与佛教兴盛是不可分开的,特别是佛教的禅宗影响茶业的发展特别大。根据封演所着<<封氏闻见记>>所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唯许饮茶,人自怀夹,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根据陆羽<<茶经.七之事>>引释道悦<<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沉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又摘引<<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县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从此可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的僧道在江淮以南的寺庙中,已经有尚茶的风气了。

二、 茶与佛教的关系

茶和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上,佛教特别是禅宗需要茶叶来协助修行的功能,而这种嗜茶叶的风尚,又促进了茶业的发展。而精神境界上,禅是讲求清净、修心、静虑,以求得智能,开悟生命的道理:茶是被药用特用作物,有别于一般的农作物,它的性状与禅的追求境界颇为相似。于是「禅茶一味」、「茶意禅味」,茶与禅形成一体,饮茶成为平静、和谐、专心、敬意、清明、整洁,至高宁静的心灵境界。饮茶即是禅的一部份,或者可以说:「茶是简单的禅」「生活的禅」。

佛教禅宗的主要修为方法是坐禅,而坐禅除了选择寂静的地方外,还要求注意「五调」:(一)调食(二)调睡眠(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这五调,特别是调睡眠,都与饮茶有一定的关系。就是佛教其它的各宗各派的修行,对于五调或多或少都要注意到,茶叶不但受到佛教禅宗的重视,同样的也受到其它各宗各派的重视,以致于名寺大庙里,不但设有专门招待上客的茶寮或茶室,就是法器,或者是一些法会活动也都与茶有关,例如:普茶、施茶等等。而在佛殿、法堂的钟、鼓,一般都设在南面,左钟右鼓,若是设有两鼓,就将两鼓分设在北面的墙角:设在东北角的,叫「法鼓」,设在西北角的,就称「茶鼓」。这些与茶有关的作为和称呼,无疑的也是佛教重视茶的一种表征。

茶与藏传佛教关系尤深,实在是因为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之上,需要茶来补充营养,解腻除毒……现代之班禅大师曾于1982年到云南亲自订制“班禅贡沱”,运往藏区,解决藏族人民对茶的需求。历代藏地的佛教修行者,都喜饮茶。……

怎样理解禅宗和中国茶道的关系

中国的禅学不等于印度的禅修,渗透着禅的思维的“道”也仅仅使用着道家的“道”这个词,与中国的“道”也有不一样的追求。我以为,无论是道家的“道”,还是禅宗应用于生活行为的“道”,都是一种行为的灵魂,体现精神和文化的品质。
禅讲究的是无染无着,平淡安静的境界。而茶的清、静、虚、远等精神特征正好于此符合。
早先,茶只是用于药物,而后唐中期由陆羽的大力弘扬而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寺庙中使用茶,最早也是由于茶的药物作用,能够提神和帮助消化,对寺庙生活的禅修有一定的帮助。在唐至五代兴起印度佛教与中国形式结合的禅宗后,茶的饮、种等都成为禅宗和尚发现、表达佛法的工具。著名的是赵洲和尚的“吃茶去”,成为重要的禅宗话头。

茶道 佛教 道教_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的形成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华。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关系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道德经》言:?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意思是说 ,道是一种物质化的混元气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道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着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 ,天地万物都是道的派生物,而不是本原。关于道的特征,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杳兮冥兮 ,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在这里,道是空虚的、微妙的,它连绵不绝 ,充塞宇宙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它混混沌沌,恍恍惚惚,无上无下,无头无尾,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能描绘其形状 ,无具体的物质可以比喻其形状。

  由于长期受道家学派重?道?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都形成了重?道?的传统,表现为人们不管做何事,都喜穷源竟委,追本溯源,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出一定的规律,悟出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习惯上认为,大到天体运行、四季更迭 ,小到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收藏,其中总是有一个看不见的?道?或?理?在主宰 ,?天不变 ,道亦不变?。因此 ,天有天道, 自然界有各物种的生息繁衍之道 ,做人有做人之道德,人与人之间君臣父子之道,经商有经商之道,做官有做官之道,即使是赚钱以维持生计这样的小事,也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至于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弹琴奕棋这样的雅事,更是要遵循其中所固有的?道?规律的约束,而饮茶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人格修养手段和生活方式, 自然离不开?茶道?。

  所谓茶道,其实就是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理念精神和道德观念 ,它是茶人的自我修养、处世哲学、审美情趣等的集中体现。人们一般认为,中国茶道诞生于中唐 ,陆羽《茶经》的问世,促使中唐以前的粗放式饮茶转变为艺术品饮,标志着中国茶道的初步形成。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的萌芽 ,到中唐时期茶道的最终形成,处处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印迹。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与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 ,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林治先生在《中国茶道》一书中曾经指出:?儒学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筋骨 ,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道家的自然天道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个源头。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之?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 自己如此,非有意造作而成,也非外力所推动。在老子心目中,?道?是自然而然地?无为而无不为?的,因为它不是外力使然的,从而表现为一种决无勉强、自然而然的一种精神状态,因此,?道?的本身即?自然之道?。庄子的学说,也是有关?自然之道?的哲学,但它在想象和思维方面更显超凡脱俗。郭象在为庄子《齐物论》作注时说:?自己而然 ,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在这里,?天然?与?自然?意义相通。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和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及求真求美的理念。

  中国茶道中的崇尚简朴、返朴归真的理念,在茶品、茶具、茶人、茶境四个方面都有深刻而集中的表现。从张华?饮真茶令人少眠?、桓温?常仰真茶?,到唐宋时期团饼茶统摄茶坛数百年,再到明清时期茶人们极力反对加珍果香药的团饼茶,大力推崇炒青散茶,因?天然者自胜耳?,从而在茶叶品类上实现了从饼茶到散茶的飞跃。茶类的变迁,当然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隐含着中国茶道求真求美、顺应自然的理念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从茶具方面来说,茶道中的尚朴尚雅、反对奢华的观念,在自唐以来的茶具流变史上 ,无疑是明显的和一贯的。而历代茶人们对品茶环境的重视,主张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品茶之乐 ,更是茶道中崇尚自然观念的集中反映。

  要达到?道?的自然境界 ,必须于?虚?、?静?中方能求得。老子言:?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天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庄子亦言:?夫虚静恬淡 ,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这种致虚守静、虚静恬淡的思想,既是道家自然观鲜明的体现,又是道教最基本的修养方式和终极追求。古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家的清静无为、宁静淡泊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表现为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大都讲究在静中明心见性,在静中证道悟道,同时又在静中感悟人生、寻求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之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这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深相契合,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也就是说,人们在饮茶之时,通过营造一种宁静气氛和空灵虚静的心境,让茶的甘芳静静地浸润心田肺腑,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唐代诗人温庭筠有诗云:?乳窦溅溅通石脉,绿尘愁草春江色。洞花入林水味香,山月当人松影直。仙翁白扇霜乌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静空明的茶道境界,这当然是以致虚守静为旨归的道家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也明显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有论者曾经指出,道家思想是《茶经》的哲学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陆羽曾经说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一之源》这句话一向被后人所津津乐道,其涵义与道教的崇简抑奢信条何其相似! 陆羽设计的风炉 ,则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用铜铁制成 ,如古鼎形。它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意思是煮茶时把水坎放在上面,风巽从下面吹入,火离在中间燃烧,所说的是煮茶的原理。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是饮茶使五脏调和,百病不生,所强调的是饮茶的功效。在炉口上方,设三个用于支撑茶复的支垛 ,每个支垛也分别铸上?巽?、?离?、?坎?符号,以及象征风兽的?彪?、象征火禽的?翟?和象征水虫的鱼,其涵义与足上所铸文字一致。风炉的尺寸 ,壁体?厚三分 ,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这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单从煮茶的风炉设计上即可见一斑。
  道教思想与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长观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人们如何才能得道而长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们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种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西汉壶居士在《食忌》中说;?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锡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谱》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有清峰?。说其地之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为?地仙?,就是地上活着的仙人。可见,茶的轻身换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饮茶与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观念联系到一起。在道家看来,茶本身既是与丹丸、经书一样的不寻常之物,是可以引领凡人登录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饮茶可以超凡脱俗。一些道士为了达到长寿成仙的目的,视茶为甘露。

  2、道教清静无为的养生观与中国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养生要旨是清静无为,这与春秋战国时道家的创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庄认为养生的关键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宠辱,保持心地纯朴专一。老庄的?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是一种符合自然法则的养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乐,才会使内心恬静。因此, ?静?是道教的特征。能与道教精神相辅相成者,非茶莫属。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树性喜潮湿,因为云雾笼罩,又生长在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较少人涉足,经常与清静相依。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尝,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义,才能获得品饮的愉悦。静品才能使人安详平和,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才能进入超凡忘我的境界。卢仝的咏茶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七碗茶诗》常被人引为典故。诗人紧闭柴门,独自品茶有着无限情趣,每饮一碗茶,都有一层细细的体会,一连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冷静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归自然、现实,?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忧及种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兰,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诗人,和?茶圣?陆羽友善。她写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曰:?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欠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诗里无不蕴含着道教的自然、清静、无为之感。

  ?静?是道家的重要范畴,把静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本质。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所以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静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即可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复归其根底。复归其根底则曰静,静即生命之复原。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也是一种修养。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已经非常熟悉茶叶的药用性能,当然也会发现茶叶的自然属性中的?静?与他们学说中的?虚静?是相通的,自然也会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动中去。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明显。中国茶道精神的?静?的特性与道家学说的关系极为密切。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是因为茶淡泊,清纯,自然,朴实的品格与他们所追求的淡泊,宁静,节俭,谦和的道德观念相一致,从历代文人的煎茶咏茶的高雅意境中我们不难悟出他们清静无为的追求品饮中所蕴含的?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地遵循返璞归真的茶艺茶规。这一切无不洋溢着道家的气韵,无不闪烁着道教文化的色彩。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_道家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中国各重要思想流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源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道?是先于天地而生的宇宙之原、人类之本,由它衍生万物。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相和而生,发展变化后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因此?圣人法天顺地,不拘于俗,不诱于人,故贵在守和。?可见?和?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国末年的《易传》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到唐代陆羽《茶经》创立茶道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精华,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为中国茶道的灵魂。

  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历代茶人都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中国茶道将自然主义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茶是吸取了天地灵气的自然之物,人乃宇宙的精灵。茶的品格蕴含道家淡泊、宁静、返朴归真的神韵。茶性的清纯、淡雅、质朴与人性的静、清、虚、淡,两者?性之所近?,在茶道中得到高度统一。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可作为追求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于是道家之道与饮茶之道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同时,道家的?和?与儒家之?和?有共通之处,二者可以互补。因此,道家的?和?也就融入儒家的?中和?思想范畴,共同丰富了中国茶道的思想内涵。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接受的是儒家的正统教育,但是道家思想对他们的影响也不能排除。特别是士大夫们在政治上受到挫折,人生抱负得不到实现时,道家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就开始占上风,所以历代知识分子普遍遵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晚明许多文人的茶事绘画中,如唐寅的《事茗图》、文征明的《惠山茶会图》等,均描绘了文人雅士们在野石清泉旁、松风竹林里煮茗论道的场景。相对于在室内煮茶品饮,文人似乎更钟情在大自然的山水间品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理想境界。历代许多茶的诗文也反映了这一点。如唐代陆龟蒙有诗《奉和袭美茶具十咏》描写户外煮茶,?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灵一的《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诗吟:?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明代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指出:品茶适宜在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流白石、绿藓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等,都充分体现了道家的天地人合一思想,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饮茶去感悟茶道、天道、人道。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领略与大自然的奥秘。文人雅士置身于幽谷深林,煮泉品茗,观云听籁,回归大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苏轼喜欢煮水烹茶,茶事是其自我解脱而至旷达的精神慰藉,他的《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词将茶道中物我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描绘得淋漓尽致。金代着名诗人元好问的《茗饮》诗吟:?宿酲未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煎。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邂逅华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这是茶道追求天人合一、契合自然境界的绝妙写照。

  茶道蕴含的道家精神,更直接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这种观念也渗透到茶道中。朱权《茶谱》说:?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马钰《长思仙?茶》词云:?一枪茶,二旗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为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体现出淡泊无为的思想与?自然?主义,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自然之茶,并在饮茶中寻求对自然的回归,也就是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在茶事中,主张用本地之水煎饮本地之茶,强调茶与水的自然之道。品茶时,茶人强调?独啜曰神?,?独品得神?,追求天人合一,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道家主张静修,而茶是清灵之物,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高,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静虚则明,明则通。?无欲故静?,人无欲,则心虚自明,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各自归其根底。归根称之为静,静就是复原生命。精神进入虚静状态,就能洞察一切,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庄子》又说:?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谓之天乐?。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也就是?天乐?的境界。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入静?视为一种工夫,一种修养。只有素朴虚心,静养人生,提升悟性,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达到?无我?的境界。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与道家学说中的?虚静?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赖功欧的《茶哲睿智》认为,在品饮过程中,?人们一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深刻。?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而真挚。因而必须先行?入静?,洁净身心,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禁?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这说明道家学说密切关系到中国茶道?静?的精神形成,使得中国茶道虚静空灵,美学境界深幽恬明。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茶与心灵的对话,是茶人的返璞归真。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这也是中国茶道审美追求的境界。
  道家思想与茶文化的思想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40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