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梅山擂茶、泡茶、煎茶与茶礼

茶百科 2023-11-20 20:04:25

梅山擂茶、泡茶、煎茶与茶礼

湖南省资水中游的安化、新化两县为古梅山地域,梅山茶文化可以上溯至秦汉之际,历经2000余年发展,今天仍可以看到梅山文化遗存。本文重点介绍现代梅山擂茶、泡茶、煎茶及茶礼,读者可以据此了解丰富多彩、扎根民众之中的梅山茶文化风貌。

梅山擂茶

今天梅山中心地安化及桃江、桃源等地习俗,用专制的陶器擂钵来制擂茶。因梅山有日不可少的吃擂茶习惯,因而有窑工专门生产擂钵,运到各集镇或担下乡村销售。钵为倒园锥形,口大底尖,内有一排排的齿。擂茶杵,大多用结油茶果的山茶木棒做。这种山茶木质又硬又重,适手耐磨。擂茶原料用茶叶、芝麻、花生、豆子、大米等。但茶叶芝麻是主料。茶叶一般用粗茶,先泡软加芝麻或花生带水擂细,再加盐用开水冲泡而成。在桃江一带是加糖冲泡,吃糖擂茶。安化流传的一首打擂茶歌谣唱道:“高山砍来山茶木,削个擂槌打擂茶。先放茶叶花生米,再放豆子炒芝麻。客人来了先请进,让客上坐吃擂茶。”

以茶叶芝麻为主要原料的称芝麻擂茶。还有以大米为主的米擂茶。米擂茶做法,先将大米炒黄磨细和擂好的茶叶加盐冲泡,如果加八角炒的,吃起来又香又浓,喝上二碗可当餐饭。喝芝麻擂茶,渣子沉入碗底,茶汤稀薄,喝时还得撒上炒芝麻或炒花生或炒豆子。边喝边嚼,又香又脆,别有一股风味。加上茶点,边喝边聊,更是情趣无穷。茶点多土产的花生、南瓜子、炒薯片、玉米及盐姜等多到20来样。最诱人的是酸碟。酸碟是用黄瓜、萝卜、茭头等预先放入菜坛做的。吃起来又酸又辣,是下茶的佳品,妇女和小孩特别喜爱,尤其是孕妇,日不可少。拙文《安化茶和茶点》作了如实描述。这种擂茶因芝麻可解凉润胃,夏天喝了确有解暑的作用。在冬天加入生姜又起去寒发热的作用。我的老伴常隔三五天打擂茶,一家老少喝,夏防暑冬去寒,且陶陶然于其中,自有一番天伦之乐。

说起待客,来了至亲贵客,总要打擂茶,这比泡茶更显礼重。安化有竹枝词云:“家家款客有擂茶,妇女逢迎笑语哗。炒豆煨姜随意著,最宜还中炒芝麻。”可见其礼遇和风俗。

擂茶不仅用来招待客人,还是婚礼上少不了的茶礼。有歌云:“新郎木棒手中拿,新娘扶钵打擂茶。擂茶白,擂茶香,不生伢子生姑娘。”这种新婚擂茶要由新娘亲手擂。新娘在娘家做妇女时就学会了打擂茶。因而平日的打擂茶都是妇女的事。其实新婚后,还要请百客来喝擂茶,因喝的人多,在农村几乎全村老少都来。做起来要请相邻的妇女自带擂钵工具帮忙,那场面才好看呢。她们一字儿摆开,坐在竹椅上,双脚夹着擂钵,右手握着擂棒,左手扶着擂钵,腰肢微扭,有节奏地擂起来,只听见擂钵擂得沙沙作响,如果配上音乐,不正是动人的打擂茶舞么!

梅山泡茶和煎茶

泡茶有盖碗茶、芝麻茶、芝麻豆子茶、芝麻姜盐茶等。盖碗茶,即用较好或名贵的细茶冲泡,一般用以招待有身份的男客和外来远客。并以西瓜子或炒花生为茶点,酸碟是不用招待这类客人的。如湖南省原政协副主席杨第甫先生品了安化名茶“松针”吟诗道:“磁盖轻移薄雾腾,碧罗龙井色香同。三巡饮过犹余味,口齿留芳数此盅。”芝麻茶,即细茶加芝麻冲泡。芝麻豆子茶,只是加入炒豆子或炒花生米。芝麻姜盐茶,再加盐渍姜丝而已,喝时略带咸味。吃这类茶也有再撒上炒芝麻的,喝着香咸可口。梅山人家,一般常备有芝麻、豆子、姜丝。芝麻预先洗净晒干,随时食用。我的老伴,每日少不了要喝两次芝麻姜盐茶,客人来了多以此招待。每年鲜姜上市,她总要买十来斤,刮去皮后切丝盐渍,然后晒干用磁坛装好备用。原在安化老家时,那时大屋里住了四、五家人,每日到茶时(上午10时,下午4时左右)各家妇女就聚在一起喝泡茶,还喊上左邻右舍的女人。她们是今日东家泡,明日西家泡,轮流为东。吃泡茶必有茶点,但没有喜庆或来贵客那么齐备,只是随便摆上三四样粗茶点,如炒薯片玉米或花生瓜子,但总少不了有酸碟,这是妇女们最喜欢的,主人总让大家吃个尽兴。她们边喝边聊,这往往成了她们的新闻发布会或信息交流会,也是她们解决问题的场所。碰上不平的事,还就自己的道德标准加以评论。每次喝,没两个多钟头收不了场。她们说长道短,闹闹嚷嚷,嘻嘻哈哈,真是“三个堂客们当面鼓”,气氛十分友好热烈。但这种泡茶,在市镇上一般男人少参与,偶尔碰上自然邀喝一碗或泡了给忙着的男人送去。在农村妇女们比城里人还有瘾。若是请了匠人,上午和下午的茶时都有喝,也邀男人参加。清人黄本骥《湖南方物志》云:“安化茶友善,楚中款客,三君者一有不至,无以为欢。”正是这种风气。俗话说的“茶是草,客是宝,茶客不来不得了。”如此以茶待客,又说明梅山民风的纯朴热情。

煎茶,又称大碗茶。煎茶多用陈年老红茶。正如清代陶澍《咏安化茶》诗中写的“茶成与商人,粗茶留自啜。”这种茶用一个专制侧边开口的蔑蒌装着,长年吊在火炕上让烟薰。煎茶时,取下一把茶叶洗静后丢入开水中煎几分钟,倒入茶缸,供一两天饮用。煎茶喝起来略带香甜味,夏天饮很解渴。住在大路边的人家,随时让过路客人到家饮用。解放前,安化山区几乎没有公路,出门就是两条腿走路。渴了可随意到路边人家歇息喝茶。不分贫富贵贱,老幼妇孺或挑夫走卒,热情的主人等客人在阶沿刚坐定就送上了一碗红彤彤的凉茶。如果客人未喝够,还可自己进屋斟,直到喝够。

煎茶,在冬天还专制有保温的木桶,开茶倒入陶器包壶可在木桶内保温十来个小时。包壶有大小不等,那时我家开着店子,包壶足可存入约30煎茶,以招待乡下来购货的顾客。壶,口小肚大底小,壶嘴从肚边中部申出与壶口平齐,口边有四耳用于提运。保温木桶成园鼓形,底部架两边有轴,装在茶架上,桶盖上装有活动的雕花横木闩扶手,用以搬动茶桶斟茶,架上安有能搁好几个茶杯的长形杯槽。瓦包壶放入木桶,周围塞旧棉絮或稻草保温。这种包壶,几乎每家必备,成为梅山茶文化特有的茶具。

梅山茶礼

茶礼,主要指婚事茶礼。为什么婚事要讲茶礼?古籍中有不少记载说明。如宋代的《品茶录》、明代的《七修汇稿》等。直接涉及到“南中夷人”的有明代许次舒的《茶疏·考本》:“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念人犹名其礼曰下礼,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不移置子”即当地俗称的“好女不吃两家茶”。而文中所指“南中夷人”,自然包括了梅山人,因而梅山人的婚事也很重茶礼。北宋建县后,迁入大批汉人,开始讲究“三茶六礼”了。所谓“三茶”指下茶、定茶、合茶。“六礼”为纳彩、问名、纳吉、纳证、请期、亲迎。民国时期简化为问名、为定、纳吉、亲迎四个程序。问名,俗称合“八字”,同媒人把女方的庚帖(八字)拿到男家请算命先生推算相合,若不合庚帖则退女方,婚事也就拉倒了。为定,俗称“扎庚”,男方要送去衣料行装等茶礼。纳吉,俗称“解礼”,即送去女方所要的彩礼,大多依嫁奁多少提出或看双方经济而定。亲迎,即是迎亲。先天由男方抬去花轿牲礼,由乐队迎亲。现在,移风易俗,改为相亲,纳聘、迎亲三个环节了。相亲为下茶,纳聘为定茶,迎亲为合茶。梅山风俗不同有的由女方准备到男方待客的新娘(媳妇娘)茶。即女方出嫁时备足闹新房和新婚后待客的茶和茶点。清代范寅《越谚》中所说的“茶料”:“母以莲、粟、枣、糖遣出嫁女,名此。”这说明梅山越人继承了越俗并传至今。不同是的大多用土产或自种自做的花生、瓜子、炒薯丝、花耳及糖果等。一小包一小包的包着,用陪嫁的红木箱装着,用来撒给闹新房的客人。所谓客人,大多是些好热闹的青少年,当然也有不少成年人。俗话说:“三天不分大小”,闹新房是可以不分男女老少,长辈晚辈的,都可入洞房闹。闹的目的,除了戏耍逗乐新郎新娘,当然为讨包茶点。正如安化清末秀才夏默庵写的《安化竹枝词》中一首描述的:“满门宾客闹新房,笑向新娘索枣糖。私语伴婆将钥匙,床头为启女儿箱。”如今农村生活大为改善,这种茶点也随之变了。有些商店适时发展这种新婚糖点商品,即用小塑袋包着花生、瓜子和糖果,这就方便省力多了。在陪嫁的茶点中还有蛋、碗茶、鸳散等。这是新婚第二天由新娘招待宾客的茶。这种茶先把鸡蛋煮熟去壳,每碗二个,再放入碗茶或鸳散,然后用鲜汤冲泡,再由新娘用茶盘送向客人。客人可不能白吃,要回以红包。茶的碗茶是用糯米蒸熟阴干,称之阴米,吃时用沙炒或油炸即成。鸳散制作工序复杂多了。先把糯米用水泡发磨浆,然后用植物颜料染成红黄绿加本色白四色,分别用底侧钻有一个小眼的小竹筒盛着。米汗从小眼流出,在烧热抹油的大灶锅上画着图案。图案有“鸳鸯戏水”、“喜鹊啄梅”或“梅花含喜(双喜字)”等吉祥图案。图案有16开纸大小。在油锅上一次楞画四幅,图案成型后,再把图案卷成空心园筒阴干。新娘出嫁时,用分四格的抬福装着,底用红纸垫,一排排摆着彩色镂花的鸳散,煞是好看。吃时用滚油一炸就成,再撕碎放入园蛋鲜汤冲泡,颇有风味。我儿时常喜欢站在锅边看母亲和邻里老婆婆做这种鸳散,那种花花绿绿的图案,很能培养人的美学兴趣。可惜现在几近失传了。

新婚茶礼,第三天再由新娘接街邻百客的擂茶。擂茶料和茶点,也是新娘娘家陪嫁来的。这种擂茶,接男方的至亲,必须由新娘亲自去接,喝后还得送包有四个蛋和茶点的礼品,这也是娘家带来的,称之茶礼。这种茶礼,多是出嫁时,亲戚邻里送给新娘的,因此新娘的茶礼十分充裕丰盛。新娘上门送茶礼,客方要放鞭炮接。客人吃了新娘的擂茶,三日后还要回接新娘擂茶,亲戚则办酒席和擂茶。接的人多,则按序应酬。有的几乎一个月不得清场,天天在外应酬吃喝。

婚后十天或在春节正月初二,新郎新娘结伴回娘家,称之回门。回门的茶礼也是很讲究礼重的。茶礼有蛋茶、擂茶和泡茶,让新郎新娘吃不赢。除了岳家隆盛招待新郎到新娘的亲戚家,进门刚坐下,主人就递上蛋茶,有汤蛋两个。按习俗只吃一个,留下一个敬福或称敬财,表是吃得有余。有的主人知道客人要敬福,就用三个蛋,要让客人吃双蛋,以示吉利。若是煎的荷包蛋,则就全吃了。宴后是泡茶,茶时是擂茶。亲戚依序逐日宴请,那茶点、泡茶、擂茶吃不赢,几乎不想吃饭了。此外在得子、做寿、拜年、过节等喜庆,也离不了茶礼。这里就不赘述了。

关于茶文化的发展


,风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饮料之一 --- 在崇尚自然与健康的 21 世纪,茶叶饮料将成为世界饮料市场的主流,茶文化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茶的发现地球上的茶树植物已有数千万年的历史,然而茶被人们发现和利用,还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在巴蜀一带已用当地所产茶叶为贡品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有更早对茶的记载和发现,中国是最早采制和饮用茶的国家。在中国西南地带,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大茶树的记载。中国解放以后,通过考察,发现的大茶树就更多了。据统计,在云、贵、川等省的大茶树有二百多处,有的地区甚至是成片分布的,如云南省思茅地区镇源县千家寨的古茶林群落,其面积达数千亩之多。山茶是茶树种群最接近的植物。全世界山茶科植物23属,380余种,除其中的10属产于南美州外,其余各属都搀于亚洲热带和温带,中国有15个属260余种,大部都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云南省是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大理山茶、茶梅、怒江山茶、云南大花茶等都很著名。自第四世纪以来,全世界经历过几次冰河期,对所有植物造成极大的灾祸。根据中国西南地区冰川堆积物分布情况考察,云南受到冰河期的灾害不大,所以原来生长在云南的大叶种茶树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保存的也最多。 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经过科学家的考究,云南茶树芽叶的新陈代谢类型比其他品种茶树简单,从而更有理由断定,云南茶树是现在所有茶树中最为古老的原始类型。 根据以上事实,我们可以认为茶树原产中国西南部,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茶作为饮料的历史茶作为饮料是中国人的一项重大发现。它的利用历史可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远。不过,中国饮茶起源却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斲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 六朝说 中国饮茶起于六朝的说法,有人认为起于孙皓以茶代酒,有人认为系王肃提倡茗饮而始 ,日本、印度则流传饮茶系起于达摩禅定的说法:传说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言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渐不支终于熟睡,达摩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扶疏,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然还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达摩采食了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六朝达摩的说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汉说具有史料证据确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说的地位。茶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形成在最初很长的时期,茶一直被作为药品服用。直到秦、汉时期,由于人工栽培的茶树多起来,人们发现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饮茶才渐成风气。尤其是在汉代,司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对茶这一当时的时尚饮品情有独钟,并撰文从药理、文学等方面阐述对茶的看法。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作用。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从洛阳到长安、随处可见卖茶水的店铺,茶叶贸易也十分发达。到唐朝中期,煮茶、饮茶已被认为是高雅的艺术行为。从茶、水、茶具等几个方面研究饮茶方法的专家也多了起来,这些专家多是佛教中人,从中还出现了一位圣者,他就是被誉为“茶圣”的陆羽。 陆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陆羽因嗜茶而云游各地,采茶觅泉,躬身实践,多方搜寻和茶有关的资料,然后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写成了《茶经》。《茶经》共三卷,从茶的起源,特性、种植环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类等等做了系统的论述。《茶经》不仅使人们更为了解茶叶,完善了茶文化的内容,也引起了后人对茶文化的重视。《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汤一样,把茶煮了喝。这种煮茶方法一直维持到宋朝才被冲泡法所替代。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朝的茶叶生产和茶学研究都很发达。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喜欢举行泡茶比赛“斗茶”,他们把茶放进茶盏后,用开水冲泡,充分搅拌与水溶和,待细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谓的“汤花”)出现后,看谁的汤花多,散得慢,谁就是“斗茶”的赢家。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宋朝人喜欢“斗茶”,还喜欢在茶饼的制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饼比较名贵的有“龙凤团茶”,茶饼上有造型精美的龙凤图案。它是专门为皇家制作的,价同黄金。这种茶饼在宋朝很流行,但随着制茶工艺的提高,散茶的制作方法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让进贡团茶,制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艺得到迅速发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见的绿茶。明朝茶艺家认为:把茶紧压成饼,需要碾压成沫,损伤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制作的茶叶,色如翡翠,气味清香,较好保留了茶叶的自然特性和营养的价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红茶的制作。乌龙茶的制作方法也产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叶已经是采摘精细,炒制得当。随着饮用和制茶技艺的发展,茶及茶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至此,绿茶、乌龙茶、花茶、红茶、黑茶、黄茶的茶叶品种格局基本形成。 明、清时候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由于此时已出现各种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及茶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茶自发现以后,由他的起源中心地带呈扇形向我国的东南、华南地区扩 展,并通过各种渠道引向国外。目前世界上五十多产茶国的茶种,饮茶风尚,都 来自中国。中国茶叶最早转入日本,约在汉代就开始了。唐代,日本大批僧人来华。唐顺宗永贞和唐宪宗元和年间,日本高僧最澄(805年〕、海空(806年〕禅 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学佛,回国带去茶种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日本宋西禅师两次(1168年、1187年〕来中国学佛,回国时带去茶子种于日本佐贺县。中国茶叶传入欧州是在东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1607年〕荷兰船首次将茶由澳门转运 到爪哇。1664年、1666年,茶叶作为"贡品"输入澳州。1669年,英国印度公司把 14万磅茶叶运到英国。当时只在伦敦咖啡馆中供应少量的中国茶。17世纪初,明 神宗万历年间(1618年〕,中国大使将少量茶叶运入俄国。中国茶叶大量输入俄国是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以后。俄国19世纪中叶(1893年〕聘请中国茶工发展茶叶生产。以后中国茶叶又从欧洲和中国传入东南亚各国。1684年,德国克莱尔将中国茶种引入爪哇。1780年英国人将广东和福建的茶种再不丹和加尔格 答植物园中试种。1825年荷兰人大量收购中国茶种在爪哇大规模种植。1834年印度哥尔顿从中国贩运多批茶种到印度,聘请中国茶工进行技术指导和种植。1824 年斯里兰卡曾从中国引进茶种,1841年以后沃姆斯聘请中国茶工,引进制茶技术。进入20世纪以来,全世界茶叶发展讯速。产茶国家已达五十多个,茶园面积二白五十多万公顷,茶叶产量二白六十多万吨,茶叶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产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82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