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茶税作为一项独立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始自中唐时期的。本文拟就茶税形成的历史根源、主要内容和特征作一阐 述。
一、唐代茶税的形成
大唐帝国“开元天宝盛世”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虽然时间不长、地域不广,但政权内部体制遭到削弱,藩镇势力形成割据, 成为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自广德元年(763)至永贞元 年(805),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地区,都为军阀节镇所占据,他们“虽称藩臣,实非王臣”。在政治、军事、财政上完全独立,实际是各自独立的军阀王国。
德宗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惟岳(原为其父李宝臣, 其父病故后由其袭位,要求朝廷承认,德宗不许)、魏博节度使田悦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遂联合起兵反唐,史称 “四镇之后”。由于长期的军阀割据,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抬、经济危机,为了解决严重的财政困境,唐朝统治者采取了许多苛细酷烈的办法,搜刮民财,其中之一就是建中三年(782),户部侍郎赵赞于 诸道水陆要冲之地征收商税,“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什税一”,以充盈国库,赡济军资。“四镇之乱”结束,德宗下诏罪己 ,罢除茶叶等项杂税,看来,当时征收茶税只是权宜之计,但打破了历史上茶叶不征税的先例。
建中四年(783)十月,正当“四镇”与淮西叛乱之际,长安告急,调兵不至,德宗被迫逃往幸天(陕西乾县)避难,下令泾原节度 使率兵五千赴援保驾,士兵不满朝廷给养,因“粝食莱啖”而叛,史称“注原兵变”。叛军推举罢归故里的大尉(武官之长)朱泚为王。朱泚自称大秦皇帝,建号应天,率兵围攻奉天。德宗因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师勤王,朱泚乃从奉天退至长安。次年六月,唐将李晟率神策军收复长安,朱泚西走,其部将斩之降唐,“泾原兵变”方告平息 。
从历史时序上看,征收茶税在前,“径原兵变”在后,德宗回到长安时已是兴元元年(784),因此,笔者认为,德宗征收茶税为起因是“四镇之乱”而非“泾原兵变”。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到唐玄宗天宝年(755),中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的统治,约一个世纪,这段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重大发展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有显著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茶叶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迅速发展。唐初饮茶之风尚局限于山林寺院、皇宫富邸和东南、西南等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随着社会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达,寺院僧侣的传播,饮茶之风迅速向北方漫延,宫廷常置茶宴,帝王以茶赐大臣,进茶成为官廷礼仪,德宗也很嗜茶,其因兵变出走奉天,韩滉遣使运粟帛入关中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以夹练囊缄茶未,遣健步以进御”。社会对茶的需求日益迫切,茶由野生到山林寺院少量种植,发展到成片集中的大量生产。“安史之乱”后,出现了家庭手工制茶作坊,茶农种茶的目的转向商品交换,茶在农产品中是独一无二的最发达最典型的商品化生产,为封建王朝征收茶税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唐代税茶法规
唐代把茶税固定下来,列为国家财政收入是德宗贞元九年(793 )正月的事。《食货志下》载:“盐铁使张滂奏曰,伏以去岁水灾, 诏令减税,今之国用,须有供储。伏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充所收两税。其明年已后所得税外贮之,若诸州遭水灾,赋税不办,以此代之。诏可之。仍委滂具处置年奏,自此,每岁得钱四十万贯,然税无虚岁,遭水灾处亦未尝以钱拯瞻”从张滂的奏折,说明贞元九年朝廷决定征收茶税的原因是“去岁水灾”,倘后“赋税不办”,所以要征收茶税“以此代之”,目的在“供锗”。税率定位较低,估价征10%,但从此“税无虚岁”,以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成为封建国家的专利,我国茶税法规正式宣告成立。
宪宗时期,先后平定刘辟、李铸、吴元济等藩镇叛变,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了全国的统一,但还未根除藩镇势力。此时 期提倡屯田、营田,重视农业生产,对维持残破的北方生产局势有积极作用,使大唐帝国曾一度出现中兴时期。可能是由于时局的安定, 财政情况的好转,将原先“置茶盐店收税”的措施罢除,但不久又予恢复。
晚唐是唐政权由衰落趋向瓦解的历史时期,朝廷日益腐败昏聩,宦官檀权与藩镇割据想始终。皇权低落,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死亦为宦官所掌握。穆宗长庆元年(821)七月,成德、魏博两节度使又叛乱反唐,穆宗发兵十五万讨伐。以致国库空虚,盐铁使王播“图宠以自幸,乃增天下茶税,率百钱增五十”,大幅度提高茶税。
武宗即位(841),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诸道置邸以收税,谓之塌地钱”,正税之外,又加横税,可以说茶叶杂税始自 晚唐武宗时期。
到宣宗大中初期,“庐,寿、淮南(茶)皆加丰税”,“每斤增税钱五,谓之剩茶钱”。“天下税茶,增倍贞元”,即茶税提高到20 %。正税之外,还有横税,而且由初期的按值计征改为按重量计征。
由于诸道关卡林立,茶税苛重,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供应偏紧,私贩茶叶就更有利可图。大中五年(851),湖州刺史杜牧上书:“ 几千万辈尽贩私茶,亦有已聚徒党。”大中六年(852),盐铁转运 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条”,其中有“厘革横税,以通舟船”,禁止各州层层设卡,使“商旅既安,课利自厚”,保护了商人利益,有利于促进滴品流通,但对私贩的处罚极其严酷。
三、剖析与评仪
唐朝征收茶税,初因“四镇之乱”,复因水灾用赋减免,是在物质条件已具备的特定时间和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当初税率1O%,并不 算高,经商纳税,无可非议,不能把封建杜会的合理税收笼统斥之为“掠夺”。但茶税伴随着宦官擅权、藩镇割据而一再加重,正税之外,又有横税,且直线上升,税重价高,厚敛伤尺,不能不说是蠢政,应该受到谴责。唐朝的茶税,初按三等估价,后按重量计征,很不完善,属首创期。四川的茶税体制,唐朝起就有别于东南各地,且沿袭到后世,在我国茶叶税制史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封建国家时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居乐业,捐税 就少,反之则重。从唐朝茶税的征收和或征或停以及由轻到重的全过程,突出地反映了这个可题。
唐代风俗贵茶,是由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昌盛,为饮茶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治阶级对饮茶的重视和倡导,在全国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文人士大夫的饮茶活动及其茶诗文的创作对饮茶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禅宗佛教与茶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当然这一切又与茶本身丰富的生理功效及广大的社会功效吻合时代需要有决定性关系
据史料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最初为药用,继而食用,据晏子春秋所记: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菜耳。至西汉,茶始作饮料,开始为宫廷贵族士大夫专有享用品。吴志韦曜传曾记载吴王孙皓喜欢饮酒,对韦曜密赐茶_以代酒。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这时,茶已成为普通饮料了
到了唐朝,茶不仅不再是宫廷贵族士大夫阶层专有享受品,而且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甚至达到了滂时侵俗以为比屋之饮之势。在唐进士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也反映了唐代的饮茶盛况: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不仅饮茶之风至盛,而且于此时,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茶字也因唐玄宗御批而被定夺,从此茶字在唐代之前的种种别称如荼、_、_、茗、_、诧等归为一统
至此,不由人不引起深思,为什么茶自神农被发现历经数千年,至唐代始风俗贵茶?形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及意义何在?一、唐代茶风的社会条件和背景自神农氏发现茶为有用之物始,至唐历经数千年,因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用茶的演变进程缓慢曲折。唐朝始,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业包括茶业的发展:野生茶树普遍实行人工栽培种植;全国产茶区域据茶经记载已达8个区,包括42个州和一个郡;至德宗建中元年,全国产茶量已达100万老担;茶税收入40万贯,茶叶产值突破400万贯;制茶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发明了蒸青制法,提高了茶叶品质,使茶不仅具食用、药用等功能,且大大增强了茶的品饮价值;饮茶方式首次程序化、规范化;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基本形成,等等。这一切又为唐代饮茶的普及和饮茶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唐朝统一强盛,令中国人重新树立起对自身的信仰、认定生命的价值、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在这样的特定时代背景中,茶以其涤烦除腻、健体轻身、祛病延年、修身养性等功效吻合时代的需求,而使饮茶之习蔚然成风
唐朝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开明的经济政策,促使商人积极贩茶、卖茶、为饮茶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市场条件,而促成举国之饮、比屋皆饮的饮茶之势。封氏闻见记中记有: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辅,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贩茶获利可观,令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杨化在膳夫经手录中记录了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裔、数千里不绝于道路的商茶情况。茶借助贯道发达的交通,大量涌入北方,使饮茶在占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北方传播开来
二、皇家的重视和倡导据神农本草所记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茶最初被当作一种具有解毒疗疾奇特功效、并带有神秘色彩的珍贵之物。因而为历代帝王所钟爱和用享。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桑、蚕、麻、茶、皆纳贡之。这表明3000多年前,茶叶已作贡品了。周时王室,就有专门的官吏--掌荼,专聚荼以供宫廷祭礼作贡品之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西汉1号墓和3号墓时,均发现随葬物中有茶箱及敬茶仕女帛画,该茶箱和帛画描会了距今约2100多年前汉室皇族烹煮饮茶的情景。赵飞燕别传中有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的记载,可见在西汉宫中,茶仍是极珍贵的,即使后妃也不能经常饮用,饮茶一直是一种权贵的象征。至唐时,饮茶因适应宫廷统治需要而得到大力和重视提倡
唐贞观15年,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此后,以奶与肉食为主的边民得茶之大益,达到守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于是自唐代开始了与加纥等边地民族长达数世纪的茶马交易。很显然,皇帝以茶和亲、以茶输边,为的是强国固边,以示福惠边民
唐代宗开始,为满足宫廷对名茶的需要,建立了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贡茶制,并责成专门官吏督造贡茶入贡事宜。如大历五年在浙江顾渚山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贡茶院,其产制规模之宏大,至今也属罕见。史载:采制盛期,役工三万人,仅常年从事制茶的工匠千余人岁贡达一万八千斤之多。宫廷对贡茶的需要及因此而设施的贡茶制,客观上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对兴起竟制佳品名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年入贡的茶叶,为示皇恩,皇帝皆于清明节举行茶宴,分赐群臣功戚。全唐文载有柳宗元为武中函谢赐新茶表和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表明在宫廷,茶被统治者作为安抚边蕃和臣下的特别礼遇
唐德宗建中元年,首开税天下茶,十取其一,贞元九年上茶税岁则四十万贯。税额十分可观,使茶叶生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茶业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倡导
中唐酒道大行,耗粮日渐增加,人口也日趋增多,朝延为节约粮食,确保人民生活所必须,一边禁酒、一边倡导饮茶,以茶代酒,于国于民皆有大益
不仅如此,唐代宗后,朝廷内凡举考、论经修志、较量文章,宫人已下待茶汤。唐时,中国成为世界文化经济交往中心,赠茶又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得饮茶习俗随之流传国外
唐代最高统治者直接提倡饮茶、热衷茶事,皆因茶体现了皇家的意志,适应统治的需要,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因而茶的地位由此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的高度
三、文人士大夫的褒扬唐以前文人士大夫就介入饮茶活动、与茶结下缘份,并有作品留世。但唐之前的茶诗文零星散见。唐朝的统一强盛、国泰民安、宽松开明的文华背景为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激发了文人创作的激情;加之茶能涤烦提神、醒脑益思而深得文人喜爱。文人士大夫面对名山大川、稀疏竹影、夜后明月、晨前朝霞尽兴饮茶,将饮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因此,自唐以来,从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来看,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这对饮茶风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史料记载来看,写过有关茶作品的文人中,人数之多、影响之大的当属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白居易、卢仝、杜牧、皮日休、刘禹锡、柳宗元、姚合、元稹、温庭筠、韦应物、岑参、皎然等诗界名流,无不留有烩炙人口的茶诗。如李白曾写下仙人掌名茶诗;自称茶叶行家的白居易写茶诗50首;波日休以茶经为内容用诗注释,写下茶中杂咏10首与陆羽唱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茶诗千古佳作。诗中写到由于茶味好,竟一连吃了七碗,且细细品味,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诗把饮茶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觉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深切喜爱。此诗一出,后人竟相引用。如扬升庵鹧鸪天有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功。最为有名的是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匕碗茶。这对提倡饮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茶诗多达数百首,题材涉及茶的载、采、制、煎、饮,以及茶具、茶礼、茶功、茶德等等。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名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
唐代诗人有极为广泛的活动范围,在饮茶习惯尚未普及和逐渐普及过程中,诗人们利用交游、酬唱机会,写下了大量的动人茶诗,言茶妙用、宣茶功效、普及饮茶知识。人们通过这些动人的茶诗,得以了解茶功用,这无疑推动并加快了饮茶风尚的形成
不仅如此,一些爱茶成癖的诗人还热衷于从事茶的其他活动。如诗人白居易平生无所好如获终老地架岩结茅宇、砍壑开茶园。更有甚者,诗人陆色蒙有田数百亩、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弟。诗人身体力行,爱茶、种茶、研茶,对茶的生产及饮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茶圣陆羽不仅作茶诗,从事茶的研究、著茶书,也曾在饶州依山结芦、开垦茶圃,并以其精湛的茶术两度进京为皇帝表演,向宫廷推荐贡茶,促成贡茶制形成,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而天下益知饮茶矣。四、禅宗佛教与茶一味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段文字证实,唐代饮茶习俗的兴起,尤其是占当时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北方的饮茶,与佛教传播关系甚为密切。饮茶藉信佛而盛行
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唐僖宗供奉佛骨舍利的系列金银精美茶具来看,其造形和纹饰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且入藏地宫供奉佛骨舍利、反映唐代以茶敬佛、献佛的习俗,唐皇室宗佛以茶敬佛的风尚对佛教在全国的传播及饮茶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脱胎变革为禅宗佛教后,至唐代逐渐向全国传播开来,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达到中国佛教最隆盛程度。此时,名僧辈出,僧居佛刹遍及全国各地,僧人数以十万计。禅宗佛教提倡坐禅,通过身体的修练达到精神的升华。坐禅夜不能睡,且只允许早、中两餐进食,以便身心轻安、静坐敛心、专注一境、最终顿悟成佛。而坐禅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空腹长时间静坐,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教义戒规,又能清心提神、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性宁静清雅、质朴致和、淡泊去欲,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僧人从饮茶实践中发现,饮茶即可提神醒脑、消除疲乏、修身养性,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因而茶深得僧人喜爱,与佛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适应佛教生活一日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饮茶逐渐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内容,饮茶之风传遍各大小寺庙
为满足禅宗佛教用茶的需要,各大小寺院大力种茶制茶、研茶,现流传下来的多数名茶、皆产自仙居名山的寺庙。如;长兴吉祥寺的紫笋、霍山长岭庵的霍山黄芽、庐山招贤寺的庐山云雾、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当阳玉泉山玉泉寺的仙人掌茶、黄山松谷庵、云谷寺的黄山毛峰、徽州松萝庵的徽州松萝、杭州龙井寺的龙井,等等举不胜举,这其中的名茶,有的直接以产茶的寺庙名命名,如徽州松萝、杭州龙井等;有的甚至直接以创制名茶的僧人法名为名如:徽州老竹大方;有的是僧人专为拯救民间病人采制而著名,如:九华山的黄石毛峰。佛教界广为种茶、制茶、研茶,对促进茶叶的生产及品质的提高作了历史性的贡献。此外,寺院有茶头僧专事烧水煮茶,以备献茶待客;有施茶僧专为游人香客惠施茶水;有名僧著茶书、写茶文、作茶诗,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即是一名僧。佛教寺院兴起的种茶、制茶、研茶、尤其是饮茶风尚,在唐朝佛教极大的社会影响下,由僧及俗,促成了唐朝风俗贵茶的局面。概而言之,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所以有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之说
综上所述,唐朝饮茶风尚成因,有其社会条件和基础。没有盛唐的社会背景和条件难以产生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商人贩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茶诗文的创作传播普及了饮茶知识、宣传了茶的功效,对饮茶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商人积极经销茶叶,繁荣了茶叶市场、方便了人们饮茶,对饮茶风尚的普及作出了保障;茶佛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统治阶级对饮茶的倡导和重视,使茶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的高度,在全国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而使饮茶风尚达到了高潮,并持久而稳定的发展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月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越红工夫茶加工工艺
下一篇: 越红工夫茶制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