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古滇国,在西汉时代就有部分地区成为中原的行政区,诸葛亮南征“平定夷越”后,又对云南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但崇山峻岭和高原深谷把云南与中原隔得远如天涯,同样也阻断了群山中散居的各民族的联系。一直到了南诏国时期,云南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南诏国通过东征西讨,建立了八大行政区:直辖区十赕区、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弄栋节度、宁北节度(剑川节度)、丽水节度、铁桥节度、拓东节度,其辖区已包括今天的云南省的大部分和东南亚一些地方。银生节度是当时南诏国的八大行政区之一,境内设有银生城(今景东县)、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宁洱县)、柳追和城(今镇沅县)、利润城(今勐腊易武)、送江川(今临沧)、朴赕(今南涧公郎)、羌浪川(今越南莱州)、林记川(今缅甸景栋)、大银孔(今泰国景迈)、通镫川(今墨江县)、河普川(今江城县)、邛鹅川(今澜沧县)、茫乃道(今西双版纳)等,治所设在银生城,就是现在的景东县城(开南节度时设在景东县文井镇开南村),它的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临沧市的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北部等地,银生城是唐时大理国滇西南的重镇。
樊绰来到云南,从南诏都城太和城到了银生城,考察云南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风俗,他徜徉在无量山哀牢山间、李仙江畔繁华的银生城里,走在繁茂的茶林里,看当地傣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采茶、制茶、饮茶,写下前文所述的那段文字,记录下了一段几乎让人忘却的历史。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云南茶主要产于以银生城为中心的无量山、哀牢山等群山之中,这是樊绰行历南诏之后给云南大叶茶生产范围做的准确解释。“散收、无采造法”,点明当地少数民族采制茶叶方法还十分简单,当时中原一带茶事鼎沸,采茶、制茶已十分讲究。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陵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接着又说:“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饼茶的制作要经过采、蒸、拍、焙、穿、封七道工序,可谓制作精良。相比之下,樊绰认为银生茶确为“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是南诏少数民族的泛称,也是银生城的统治者,这种以椒、姜、桂一同烹煮的饮茶习俗倒是如今白族“三道茶”的始祖。当时长安一带的饮茶风尚却大相径庭,要先炙茶,然后碾茶罗茶,制成茶粉,才投入沸水中煎煮。水又有讲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煎饮十分繁复。至于放姜、葱、薄荷之类,陆羽认为不过是“沟渠间弃水耳”,是不堪一饮的。在银生城豪华的府邸里,当银生节度使传令婢女把一盏又香又麻又辣的醇茶倒进樊绰杯中,这位尊贵的客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银生城之所以成为了滇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首先是取决于它的重要战略地位,银生往北可直通都城太和城,南可扼制西南诸夷,东西有无量山、哀牢山重山之险、三江之隔,实为战略咽喉之地。另外,据茶学专家和历史工作者的考证,更重要的是它是唐时云南茶的生产和集散转运中心,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茶都。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证过,在《茶经评述》中说到:“银生城古址在今云南景东县,唐时南诏国的重镇,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波斯即伊朗,婆罗门指古印度。茶叶把普洱、西双版纳、临沧这些“瘴疠之地”连在一起,把银生与大理紧紧连在一起,再和遥远的西藏、中原、国外连在了一起。
清朝的檀萃(1725~1806)在《滇海虞衡志》(1799)中说:“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藏族古谚中云:“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翻译为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自文成公主唐贞观十五年(641)入藏之后,茶叶便成了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饮品,并形成了独特的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然而西藏虽是茶叶消费大区,但却不产茶,那么唐时西藏的茶从何而来呢?专家认为:主要是与西藏山水相连的云南和四川,特别是云南。唐王朝为控制吐蕃,要求四川和云南限量销售茶叶给吐蕃,但南诏毕竟是一个自主政权,不同于四川,并曾与唐朝反目而与吐蕃结盟,云南茶当时就用人背马驮向大理、丽江、中甸、西藏大量输出。这条跨越崇山峻岭、高峡深谷、雪原丛林的路后来就成了最早开辟,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成了维系青藏高原牧民生存的“维生素之路”。
当时的银生城周边大量出产好茶,这些大叶子茶因内含物质丰富,味苦而涩让樊绰喝不习惯,但对藏胞来说却是不可替代的佳品。银生节度及周边茶山的茶叶,源源不断地靠人背马驮运到了银生城,又由商贩用马帮运到大理,运到吐蕃的神川都督府,运到西藏。银生城成了滇藏茶马交易的中心。银生茶是南诏与吐蕃最重要的交易货物和政治砝码,银生茶能为南诏王带来大量的白花花的银子和黄澄澄的金子,茶还真是一棵能生银子的“摇钱树”呢,银生城的得名大约缘于此。银生城得名缘于茶,银生节度的设置也为了茶,当时银生节度所辖地方,威远、奉逸、柳追和、通镫川、河普川、邛鹅川、茫乃道,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连成一片恰是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及临沧市部分地区,恰恰与今天的普洱茶主产区重叠吻合。
作为银生茶的产地和集散中心,当时的银生城城墙高耸、城郭宽阔,城内街道宽敞,店铺林立,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业兴而百业旺,茶叶生产和交易的兴盛带动了整个银生城的兴旺发达。
到了宋朝大理国后期,银生节度废置,但银生茶的影响却不衰减。南宋李石在《续博物志?卷七》中仍记述:“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桂烹而饮之”。李石的记录与樊绰惊人的相似。近来有人对樊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提出质疑,认为樊绰没有到过银生,所述为道听途说,须知作为书记官的樊绰在云南生活多年,为写三万字的《蛮书》准备了多少年,查了多少资料,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还差点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还有理由怀疑他的敬业精神吗?如果樊绰所述不实,那么,时隔一个朝代的李石在修史时仍然作出同样的结论,恐怕就不能说是一个巧合了吧!樊李二人可是对云南茶记录最早的人。
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出:“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的是滇西南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元时景东军民府辖地也是傣族聚居区,宋元时期普洱一带的风土人情与唐时差异不大,茶叶生产仍然以银生(景东)为交易集散中心。时序更迭,岁月荏苒,历史舞台上不断更换着主角,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唐宗宋祖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想南图霸业,直至元时才将云南行省划入版图,而云南茶却随着愈来愈深的马蹄印经年累月地输入藏区,并逐渐拓展形成新的纵横于茶区内外的茶马古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远古时期,老百姓就已发现和利用茶树,如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公元前1122-1116年,我国巴蜀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汉宣帝年间 (公元前57年-54年) 蜀人王褒所着 <<僮约>> ,内有"武阳实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阳即今四川省彭山县,说明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已初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我国历史上曾发生几次大规模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它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四川的茶树栽培,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陜西.河南等地传播,陜西. 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羡实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江南初次饮茶的纪录始于三国,在<<吴志. 曜传>>中,曾叙述孙皓以茶代酒 客的故事.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两晋.南北朝(265-587年),茶产渐多,郑羽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及至晋后,茶叶的商品化已到了相当程度,茶叶产量也有增加,部再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以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乃从事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再南朝宋山谦之所着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即今吴兴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支用."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座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我国许多名茶,相当一部份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从这方面看,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南北朝以后,所谓士大夫支流,逃避现实,终日清淡,品茶赋诗,茶叶消费更大,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和"坐席竟下饮"的普通饮料,这说明在江南客来早已成为一种礼节.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了,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习俗.茶叶产地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陜西.河南等十四个区的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分布在现今的十四个省.市.自治区.两宋的茶叶生产,在唐朝至五代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全国茶叶产区又有所扩大,各地精制的名茶繁多,茶叶产量也有增加.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元朝,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至元朝中期,老百姓做茶技术不断提高,讲究制茶功夫,有些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茗茶,当时视为珍品,在南方极受欢迎.元时在茶叶生产上的另一成就,是用机械来制茶叶,据王桢记载,当时有些地区采用了水转连磨,即利用水力带动茶磨和椎具碎茶,显然较宋朝的碾茶又前进了一步.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废止过去某些弊制,在茶业上立诏置贡奉龙团,这一措施对制茶技艺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明代是我国古代制茶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的一个重要时代,它为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奠立良好基础.明代制茶的发展,首先反映在茶叶制作技术上的进步,元朝茗茶杀青是用蒸青,明茶揉捻只是"略揉"而已.至明朝一般都改为炒青,少数地方采用了晒青,并开始注意到茶叶的外型美观,把茶揉成条索.所以后来一般饮茶就不再煎煮,而逐渐改为泡茶了. 来自中国茶酒信息网
清末,中国茶叶生产已相当的发达,全中国共有十六省(区).六百多个县(市)产茶,面积为1500多方亩,居世界产茶国首位,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4%,产量已超过800万担,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17%.1984年全国出口茶叶280多万担,约占世界茶出口总量的16%.江南栽茶更加普遍.据资料记载,1880年,中国出口茶叶达254万担,1886年最高达到268万担,这是当时中国茶叶出口最好的记载.身为华人您觉得自傲吧!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线路。
茶在国内的传播
茶树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嘉木”,所以,中国的茶业,最初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
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据文字记载和考证,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时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之一。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三国西晋)
秦汉统一中国后,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而增强。尤其是茶的加工、种植,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说明问题。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已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东晋南朝)
西晋南渡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高水准的结果,就是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七八。现在赣东北、浙西和皖南一带,在唐代时,其茶业确实有一个特大的发展。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宋代)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香喷喷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大面积栽培。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来我国学习佛经,归国时不仅带回茶籽播种,并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订了自己的饮茶仪式。他晚年著的《吃茶养生记》一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对推动日本社会饮茶风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间,西欧各国的商人先后东来,从这些地区转运中国茶叶,并在本国上层社会推广饮茶。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海船自爪哇来我国澳门贩茶转运欧洲,这是我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最早纪录。以后,茶叶成为荷兰人最时髦的饮料。由于荷兰人的宣传与影响,饮茶之风迅速波及英、法等国。
1631年,英国一个名叫威忒的船长专程率船队东行,首次从中国直接运去大量茶叶。
清朝之后,饮茶之风逐渐波及欧洲一些国家,当茶叶最初传到欧洲时,价格昂贵,荷兰人和英国人都将其视为“贡品”和奢侈品。后来,随着茶叶输入量的不断增加,价格逐渐降下来,成为民间的日常饮料。此后,英国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到了19世纪,我国茶叶的传播几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叶出口量达268万担。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给世界人民创造了茶叶这一香美的饮料,这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自豪的。
茶史概论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
茶的起源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其实到底在哪里现在对我们饮茶者来说并不重要。也许具有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学术界的一些说法:
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饮茶发源的地点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普洱茶
拉丁名 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 Kitamura
中文名 普洱茶(野茶树)
拉丁科名 Theaceae
中文科名 山茶科
保护级别 2
简介:
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型制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
分布
主要产云南勐海、勐腊、思茅、耿马、沧源、双江、临沧、元江、景东、大理、屏边,河口、马关、麻栗坡、文山、西畴、广南,西双版纳、其欠是贵州盘县、榕江,广西扶绥、昭平,福建南靖,广东乳源、连山、茂名及海南昌江、琼中、乐东、保亭、陵水等地。生于海拔1 200-1 400米亚热带、热带山地森林中。越南北部、泰国、缅甸、印度也有分布。
现状
稀有种。野茶树(包括栽培型野茶树)又名普洱茶,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均有分布。其中云南有树龄达800多年的“茶树王”,为目前较大的植株,当地虽已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植株仍在受到人为干扰,如不加强管护,将有被摧残致死的危险。海南随着人口的增加,天然林急剧缩减,同时每年“清明节”前后上山采野茶叶的人众多,野茶树也日益减少。
海拔下限(米) 1200
海拔上限(米) 1400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灌木,高5一13(-20)米,主干直径可达1米以上;幼枝和幼叶被细柔毛。叶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4一8(一12)厘米,宽1.8一4.5厘米,先端钝尖,有时急尖,基部楔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光滑无毛;叶柄长3一7毫米。花单生或2-4组成腋生聚伞花序,白色,直径2.5一3.5厘米,有香气,花梗长6一10毫米,下弯;萼片5(-6),圆形,果时宿存;花瓣7一8(一9),宽倒卵形或圆形;雄蕊多数,外轮花丝合生成短管;子房3室,外面被毛,花柱顶端3裂。蒴果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25厘米,果皮革质;种子1或2,近球形,微有棱角,直径约1.5一1.8厘米,淡褐色。
特性
云南分布区多属南亚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产地勐海南糯山年平均温17--19℃,极端最高温22.3℃,极端最低温-5.4℃(出现在1月);年降雨量1300--1400毫米。土壤多为赤红壤或黄色赤红壤。喜山坡沟谷,干季云雾弥漫,空气潮湿,土壤深厚,排水良好又富有腐殖质的小环境。花期9--11月,果期4--6月,有时花、果并存。野茶树果实常被采收,天然繁殖差,林下幼苗罕见。与其伴生的主要乔木树种有峨眉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截果柯Lithocarpus truncatus Rehd. et Wils.、普文楠Phoebe puwenensis Cheng等。
保护价值
野茶树原产我国南部,尤以云南南部有较多的分布。它系新生代古老的植物之一,对研究茶树的起源、进化等有重要意义。云南的普洱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饮料,种子富?椭?勺魇秤糜突蚬ひ涤糜汀?br />
保护措施
对特大的野茶树植株应加强保护措施,严禁采叶采果,建议将分布集中的云南勐海南糯山划为野茶树保护点,保持必要的生态环境,创造天然繁殖条件。云南境内尚有大黑山野茶Camellia taheishangensis F.S.Zhang产地和生境与野茶树相同,亦应保护。
栽培要点
用种子繁殖,种子寿命短,宜采后即播。栽培法和茶树相同。
普洱茶的种类: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也就是在茶菁制成之后仍会持续进行后氧化作用,茶性会、越来越温和、不刺激,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完整,茶汤滋味越醇和,所以才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普洱茶依树种分,同有乔木与灌木之分,依制法不同,可分为生茶和熟茶;依存放方式不同,又分为干仓普洱茶及湿仓普洱茶。
普洱茶的分类
(一)以树种分类
乔木:主要摘采乔木树叶作为茶菁,叶片较大。
灌木:主要摘采灌木树叶做为茶菁,也就是我们一般常看到的矮茶树种,叶片较小。
(二)依制法分类
生茶:采摘后以自然方式发酵,茶性较刺激,放多年后茶性会转温和,好的老普洱通常是以此种制法。
熟茶:以科学加上人为发酵法使茶性温和,让茶水达到软水好喝。以1973年后为分界点。
(三)依存放方式分类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我们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四)依外型分类
1、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2、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3、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送。
4、金瓜贡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半瓜形,从100克到数百斤均有。
5、千两茶:压制成大小不等的紧压条型,每条茶条重量都比较重(最小的条茶都有100斤左右),故名:千两茶
6、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型的普洱茶为散茶,分为用整张茶叶制成的索条粗壮肥大的叶片茶,也有用芽尖部分制成的细小条状的芽尖茶。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分传统和现代两种制作工序。
1、传统普洱茶制作工序:杀青(生晒、锅炒)揉条(手工揉团)晒干
2、现代普洱茶制作工序(人工熟化):杀青(锅炒、滚筒)揉捻(机器加工)干燥(烘干)增湿渥堆(洒水、茶菌)干燥
如何选购普洱茶
普洱茶主要产地是云南省,近10年来,才开始在各地流行起来,由于卫生部门研究普洱茶有降血脂、瘦身、抗癌的功能,尤其是保存越久的普洱茶越有效能,所以价格的变动也相当剧烈。
辨别新、老普洱茶
由于普洱茶可持续发酵,因此越陈越香,价钱当然也较贵。新的普洱茶指的是刚制成的普洱茶,外观颜色较绿有白毫,味道浓烈,老的普洱茶指的是陈放较久的普洱茶,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叶外观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闻茶叶香气
通常保存不佳的普洱茶会产生霉味,有些商人为掩盖其气味,会加入菊花等花香。因此若看到普洱茶中参有菊花,或闻起来有花香,表示茶叶品质不纯正。
辨别茶汤颜色
请店员或老板试用,观察茶汤颜色。由于陈年普洱经过多年持续发醇,茶汤颜色较深,但绝非黑如漆;而新普洱茶的茶汤颜色较淡。不过这一点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即使新制的茶也会很深,最好的方法还是试喝。
试喝
试喝是选购茶叶最重要的部分了,因为一杯茶好不好,合不合口味,从试喝就可以完全知晓,一杯好的普洱茶不会有霉味、也不会是苦水。新制的普洱有白毫,未经过陈化,因此会有苦涩味;普洱茶陈化、白毫转金针后,性温和、不刺激,因此味道较甘醇。
普洱茶会变坏吗?
普洱茶如果保存得当,是会越陈越香的,不过购买时会发现在普洱茶的外包装上有标示保存期限,这是因为规定食品必需要标志,事实上消费者在饮用普洱茶时,是可以不须在意的。另外如果发现茶叶有霉味,通常是保存不当所致,不宜选购。
新普洱茶味道浓烈,刺激性强,对于喝惯高山茶或者普洱茶的人比较不习惯。老的普洱茶由于陈放较久,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茶性变得较温和无刺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不刺激胃,据说还能养生、助气、补气,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高,茶汤滋味越醇和。
看懂普洱茶年份:普洱茶价钱、等级、茶叶的存放年份是一个重要因素,一块普洱茶砖叫价可以从100元到1000元,主要是因为普洱茶有越陈越香的说法,所以商家动则20年、30年,甚至于说是50年、60年的珍品、贡品,价格更是炒上了天,其实普洱茶的年份并无有效的方法辩认,而且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影响茶叶品质,惟一的方法就是多喝、多比较。尽管如此,这里还是提供简单辨识普洱茶叶年份的方法供参考。
辨别普洱茶年份的方法、看茶叶外观:新普洱茶外观颜色较新鲜,带有白毫,且味道浓烈;普洱茶经过长时间的后氧化作用后;茶叶外观会呈枣红色,白毫也转成黄褐色。
区别包装纸颜色:通常压制过的陈年普洱茶,其包装的白纸已随时间变得陈旧,因而纸质略黄,因此你可以从纸质手工布纹及印色之老化程度着手,这只能作为参考,非绝对依据,因为可能有些不肖商人会利用这种心理,以陈黄的包装纸掉包次级品。
看懂茶品年份:一般而言,通常将普洱茶的年份划分如下:1949年以前这时期生产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百年同兴贡品、百年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在茶饼内放有一张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称的纸,称为内飞。
1949-1967年中国茶业生产印级改由各茶品,也就是在包装纸的茶字上,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1968年以后这时生产的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业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选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包括: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如何冲泡普洱茶
许多人都以为普洱茶的味道有霉味、事实上好的普洱茶应该味道甘醇浓厚,不能有霉味。云南的茶都特别强调香气,但是普洱茶是一种以味道带动香气的茶,刚喝下去的时候好像没有味道,不过茶汤吞下去的时候,舌根又逐渐浮起甘醇的滋味,因为香气藏在味道里,感觉较沉。普洱茶是中国茶的一种,所以在冲泡时,基本上参考乌龙茶的泡法即可,但是在小细节上仍然和一般茶有别。
茶壶的选择
泡普洱茶需要选择腹大的壶,因为普洱茶的浓度高,用腹大的茶壶冲泡,较能避免茶泡的过浓的问题,材质最好是陶壶或紫砂壶。
茶叶的处理
冲泡时,茶叶分量约占壶身的1/5。若是普洱砖茶,则需要拨开后,置放约2周后再冲泡,味道较佳。普洱茶可续冲10次以上,因为普洱茶有耐泡的特性,所以冲泡10次以后的普洱茶,还可以用煮茶的方式做最后的利用。
泡茶的水温
由于普洱茶的茶味较不易浸泡出来,所以必须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第一泡在开水冲入后随即倒出来(湿润泡),用此茶水来烫杯。
泡茶的方式
(1)第二次冲入滚开水,浸泡15秒即倒出茶汤来品尝,当然不是必须依各人口感需求斟酌。
(2)第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汤可以混着一起喝,综合茶性,以免过浓。
(3)第四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钟,以此类推。
普洱茶的优点
一、 普洱茶茶性温和,不伤胃。现代人紧张、压力大的生活模式,胃疾普遍,气血偏虚,食不正常,一般轻发酵茶对爱茶之人而言,确有“不可承受之轻”的顾忌。
二、 普洱茶是有科学根据的保健饮料。现代人“以命博钱”者,比比皆是,普洱茶的防癌保健功能一经医界证实后,“以小钱保长命”的观念,不但强化了爱茶人的信念,同时吸纳了许多新进茶友。此外,普洱茶去脂消食,减肥瘦身的药理特性,更是风靡了无数爱美塑身族、中年发福者的心。
三、 普洱茶易冲耐泡,操作平易随和。陈化得宜的普洱茶,不苦不涩,即使久浸亦能入喉,既不需像高山茶分钞必较,却乃有茶事的乐趣,甚至不失茶包便利性。
四、 普洱茶保存容易,茶性转换富变化。从某个定义来说,普洱茶是“活的有机体”,其主要特点在于茶体完成后,所持续进行的“后发酵作用”(或称后熟作用、陈化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它的风味转换越趋稳定内敛,不同陈期的茶体所拥有的风味皆不尽相同,这也是品茶茗,藏茶者某种程度地参与了“茶叶的制作与完成”,其实,一饼普洱茶的最终完成可能长达数十、近百年之久,因为打从茶叶离树起,直到热水冲入壶中,它都在处于“现代进行式”,无时无刻不在转化进程中。
五、 普洱茶是“可以喝的古董”。很少有饮料或食品具备普洱茶这种“可饮、可藏”的双重特性,“人人皆可饮,越旧价越高”,新普洱茶是人人可得的日常饮料,老普洱茶却又“价等兼金”,可望不可及,如果在“普洱天平”的左端是“典藏价值”,是只涨不跌的“耐久财”;而右端则是“饮用价值”,是喝一片少一片的“消费财”,那“时间”就是游走在两者之间的“砝码”,随着时间砝码往左推移,这饼茶的典藏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远年普洱茶所具备的典藏性类似红酒,两者一样讲究年份、出身(酒庄、茶庄),注重稀有性与保存状况。
普洱茶分生熟,各有短长
普洱茶的制作工序大体是:鲜采茶叶经杀青、掇捻、干燥后,即成毛青(滇青),此时的茶韵浓烈霸道,一般人是喝不惯的。随着毛青茶的加工不同,普洱茶自此分为生茶、熟茶两大系(也有互相拼配的半生熟茶),一般将生茶归属于“绿茶”,熟茶归属于“黑茶”。
[生茶]
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而完全依自然转化而成,这是历史上的传统制法,。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近十年以上,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陈香益发醇和稳健,但韵致活泼生动,这种活力即为茶人所称道的[茶气]。
[熟茶]
是指毛茶经过“渥堆”这项工序,通过湿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这是1973年起昆明茶厂首先借鉴黑茶工艺,而发展出的技术,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对“渥堆”的相关研究,在1985年还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要说明的是,有的人对“渥堆”有所误解,还把“渥堆”和“湿仓”划上等号,事实是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湿仓”是指投机者将年份比较新的普洱茶成品,陈置于湿度甚高的环境,利用高湿度(或泼水)促使茶品发霉,以改变茶体,使外观上可伪充陈年茶,这种不健康的湿仓茶,是禁不起高温冲泡下的品鉴考验的。
普洱茶的保健和药理
长期以来普洱茶深受肯定,除了因其茶质优良,止渴提神,还有特殊的药用功效,普洱茶的药理功用古谱早有记载,清人赵学敏“本草钢目拾遗”云:“普洱茶性温味香,……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变迁,致癌因子无处不在,现代人可说是身处在癌症阴影中,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普洱茶的抗癌作用早就经云南昆明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证实,并在1991年亚太地区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上获得举世认可。
普洱茶的保存之道
早在十九世纪,茶人对普洱茶的品质提高和保管即有研究,在《普洱茶记》中记载:“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中杂石者最佳”,“种茶之家,芟锄备之,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这说明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早在栽培时期便要讲究,同时,为了保持普洱茶的品质,古人也有“或与他物同器,则杂其气而不堪饮矣”的警语。其实普洱茶的保存条件,已是所有茶品中最为宽松的了。
一般来说只要不受阳光直射,阴凉通风,远离其他气味浓厚的物品或环境污染,例如香皂、蚊香、樟脑丸、神龛、厨房、卫浴等就可以,如果普洱茶的陈放数量较多,不妨拨出一个小房间,摆上除湿机,湿度计,定期翻堆。目前较广为茶客采用的是“陶缸堆陈法”,取一口陶缸,将老茶、新茶掺杂置于缸肉,有包装者最好退除,以得陈化,缸口则以木板、棉布覆盖,使其通风、不落尘、不进异物即可。陶缸堆陈法的概念是模拟一个微形茶仓。安排一个适合茶菌生长的环境,让老茶的茶菌顺利繁衍到期新茶上,且新茶的茶气刺激老茶,达到新旧并陈,阴阳互补的效果。
对于即将饮用的茶饼,老茶客们另有一套“茶气调和法”:将茶饼整片拆为散茶,置入半斤、一斤的陶罐中(勿选不透气的金属罐),静置半月后即可取用。这是因为一般茶饼往往外围松透,中央紧结,加上七饼这一落的包装方式,长期下来,茶饼内外氧化后熟程度不一,外围水滑,中央气强。经过上述“茶气调和法”处置后,即可让内外互补,享受到较高品质的茶汤。
普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普洱茶”自古以普洱府府名命名,普洱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集散地。早在唐代,“普洱茶”就远销内地和西藏。宋代已形成“以茶易马”的茶马市场。明代时“士庶所有,皆普洱茶也”。到清代,“普洱茶”发展到鼎盛时期,远销号称十万担以上,宫廷将“普洱茶”引为贡茶,作为进贡珍品,并在普洱府增设官茶局。文学家曹雪芹将“普洱茶”写入了《红楼梦》,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巨著中,也描写了喝“普洱茶”的场面。
思普区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伴随茶叶的生产、运输、销售而兴起的。据光绪《普洱府志》载,普洱茶早在唐代就已行销西蕃。
1983年思茅地区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建于嘉庆17年至道光3年的古茶马驿道。明末清初,为了方便向京城进贡“普洱茶”,便由普洱到省城昆明修了一条“官道”,铺设了一些不甚规则的方形、长形石条,这条道成了商旅行人骡马运输茶盐来往的交通要道。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一是位于同心乡那柯里村的“茶马古道”;二是位于凤阳乡民主村的“茶庵塘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左右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盘山径仄而上。那山石上深印的马啼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以茶易马”的艰险;沿古道而上,人们可以去体味,去追寻“径仄愁回马,峰危畏如去”的意境。三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孔雀坪地古道遗址”,长约10余公里,那昔日林立的“马店”,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山间铃响马帮来”,茶马古道那石板上滑润的苔藓,那长年累月被马践踏出的累累坑凹,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昨天的历史。茶风犹存,古道飘香,令人忆“百乘马帮竞争行”之盛况。
普洱分布着多处古茶树群落,有勐先小高场大茶树群、勐先茶山箐大茶树群落、白草地万亩茶树群落等。
香飘四海的“普洱茶”,酿造了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在漫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普洱茶文化伴随着普洱茶的诞生、发展不断丰富,成为联系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科研、外贸、农业、园艺等方面的桥梁。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祭祀、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为艺,成为普洱社会文化进步、民族团结的象征。
“六大茶山”概况
清乾隆进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载,“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这“周八百里”不仅指茶山的面积,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连成一片的。西面是攸乐茶山,中间是革登、莽枝、倚邦、蛮砖茶山,东面是慢撒茶山。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车里宣慰使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这是为适应茶叶,特别是贡茶的生产而必须的。据《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载,六大茶山除慢撒茶山属易武土司管辖外,其余五山均属倚邦土司管辖。有史籍讲“易武茶山,实际上就是慢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记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确的。
关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讲在澜沧江以东,有的讲在澜沧江以西,还有的说澜沧江两岸各有六大茶山。清光绪年间绘制的《思茅厅界图》表明,古“六大茶山”确都在澜沧江沿岸。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勐腊县。其中,慢撒在易武乡,革登、莽枝、蛮砖、倚邦在象明乡。据说,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为云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现均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传说与诸葛亮有关。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山,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编撰的《普洱俯志古迹》中。有记载:“六茶山遗器俱在城南境,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悠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其山名慢枝、革蹬有茶王树较它山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壮观,是诸葛亮寄箭处(民间传说射箭处是普洱俯城东南无影树山),上有祭风台旧址。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以后茶就作为商品与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间被划作一个单独行政区域。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南阳各地,普洱茶从此闻名中外。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过去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曾经吸引内地数十万同胞前来开发,这对於繁荣边疆经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普洱茶名品
位于当今西双版纳境内的古“六大茶山”在昔日繁荣鼎盛时期,经营茶叶的商人开设制茶的商号、茶庄遍及各个茶山,创造出的普洱茶传统制作手工艺达到了顶峰,制作的普洱茶及其品牌留芳古今。由于品质超群,倍受欢迎,还获得了清朝皇宫赐扁嘉奖。金瓜贡茶 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 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
福元昌圆茶 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 已历时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
同庆号老圆茶 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版纳六大茶山之冠。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厂制茶,在易武的制茶历史就达百余年。
同庆号圆茶分为内票和内飞两种,1920年以前是“龙马商标”,之后则是“双狮旗图”,两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为绝品。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若。同庆号老圆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的优美茶品,被视为国家级绝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
敬昌圆茶 清光绪年间,个体茶商纷纷介入普洱茶出口业务。制茶工艺与同庆号茶庄不相上下的敬昌号(后改为信昌号)茶庄,取曼洒最好优质的茶菁,以制“七子饼茶”为主,然后用牛帮或马帮运往老挝,再装船运往越南、傣国和香港等地销售。敬昌圆茶之所以价值连城,可遇而不可求。究其原因,除品质优异外,其制作工艺和包装也令人迷醉。敬昌圆茶,压制技术一 流,饼体丰满而富有韵致,饼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手触之养手,目测之美目。其外形,茶菁凸凹,叶叶清晰排列,优美之致。天下普洱茶无—能与其较量形式之美。其现存者大都为40年代的产品,每饼直径为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最为细滑者。
杨聘圆茶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却是倚邦茶山,以种植小叶茶而著称。杨聘号茶庄建于民国初年,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其所制“杨聘圆茶”现存较少,其饼身较小,直径约19公分,每饼重约280公克,每饼有一张5 X 6.8公分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据专家考证及品评、“杨聘圆茶”现存最陈者为60年左右,其茶汤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叶种的普洱茶
同心圆茶 同心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是同心号茶庄所制,同心号茶庄创办于1733年,原名为顺祥号,亦称中信行,设厂于易武镇。清朝时所产茶品目前已绝迹,现存均属1921—1949年间的圆饼茶。1921~]934年间所产的同心兴圆茶称之为“同兴早圆茶”。1935~1949年间的则称之为“同兴后期圆茶”,这一时间所产的同兴圆茶都各有少量,且又均为绝品。
无论早期还是后期,同兴圆茶的内正都有这样的文字“本号未办易武倚邦山松顶上白尖嫩茶”(曼松顶上茶园,在旧时就是高品质茶叶的代名词)。
192l年前后,同兴号茶庄产茶500担,是当时的茶叶豪门之一。设厂于易武,用倚邦之茶菁为源料。现有同兴圆茶,早期者陈期70多年,后期者亦有60余载。两者之间茶性相袭,是倚帮普洱茶的代表,又可显示出同兴号茶庄制茶技艺非凡。
同昌圆茶 同昌号茶庄始创于同治七年(1869年),该茶庄几度易主,茶品名有三种。最早原昌号圆茶已不复得,至今所存者皆为30年代后的标明“主人黄文兴”或“同昌黄记主人”之茶品。“同昌圆茶”品质最好,饼身厚实并呈深栗色,条索扁长,白毫粗
茶叶发展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起源于神龙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氏,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茶不但推进了我国文明的进程,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西方以及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
我国是世界茶叶和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先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茶学典籍,其中问世最早、内容最全面的是唐代“茶神”陆羽的《茶经》。
它对茶的起源、品种、分布、制作、茶的冲泡用水、器皿以及茶的趣闻轶事等均有论述,对我国及世界茶业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概述
六朝以前:最早发现茶是神龙时期,神龙尝百草日遇72种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以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发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到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苦茶常服,可益以思”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另一原因是当时的气候是最温暖的一个时期,有利于茶叶的生长和发展,唐代中期后,随着茶业的发展,使茶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一门独立的学问。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三、涌现出一大批文士茶人和茶书。宋代著名的文士很多,如:丁谓创制龙凤团茶并撰写《北苑茶录》三卷、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翁,江西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福建省武夷山度过,后人将他视为儒学宗师。他把建茶的本质升华到了“中庸之为德”的哲学高度去认识,何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中庸为德,其至矣乎”。朱子将儒家最高之道德——中庸之德赋予了建茶,这是他对陆羽《茶经》中提出以“和”为哲学基础,以精行俭德为道德观核心的中国茶道的深刻理解和生动阐述。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达到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三、改进了茶具和茶艺。在茶具方面,明代宜兴紫砂壶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茶艺方面明人首创了“三投法”。先茶后汤,日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日中投。先汤后茶,日上投。至今现代茶艺亦讲究此法。中国的茶道明朝时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
清朝时期:虽然有过“康乾盛世”,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茶文化也无力回天。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精神上看清朝的一些文人已失去了以身许国、积极入世、志图畅通坚雄心,同时也失去了通过品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体道悟道的志趣,走上一片强调以茶示雅的狭路,呈现出了玩物丧志的倾向。二、是从茶道的表现形式上看,清代以后的一些文人不再具有唐宋时代茶人那种崇尚自然、不拘形式、心闲神静、超然洒脱的茶风,而蜕变为在品茶时故作风雅、注重繁文缛理、矫揉造作、格调纤弱的病态茶风。
现代茶业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6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段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贸易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竟争中失败。当时,东印度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工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竟争力。
第三阶段:1950年到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园总面积从317万亩扩大到1130万亩,成为茶叶生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茶的十大起源和发展历史。有兴趣的不妨一起了解一下!
茶的十大起源和发展史
1.全世界每年生产300多万吨茶叶。茶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仅次于水。2005年,全球茶叶市场价值超过200亿美元。
2.历史上,茶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饮料。最近的研究表明,茶,尤其是绿茶,有助于减少某些形式的癌症,改善口臭,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血压,帮助控制体重,杀死细菌和病毒,发挥抗炎作用,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3.立顿是世界上最畅销的茶叶品牌。白茶是加工程度最低的茶叶,红茶约占世界茶叶消费量的75%。根据传说,茶是在公元前2737年被中国的皇帝神农发现的。当茶叶不小心掉进他的开水锅里时,他发现了这种饮料。
4.绿茶富含抗氧化剂,绿茶中发现的单宁可以通过凝血帮助止血。红茶是美国、英国和欧洲最常见的茶饮料,绿茶在日本和中国很受欢迎。
5.据说红茶中的单宁酸有助于去疣。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研究所2009年的一项研究认为,绿茶中的儿茶素有助于减肥,并在减肥后保持平衡的体重。
6.在摩洛哥,倒茶是男人的工作。直到19世纪,在西伯利亚,固体茶被用作货币。英国人每天喝大约1.65亿杯茶,相当于每年620亿杯。
7.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茶在美国的受欢迎程度下降了。直到今天,咖啡仍然比茶更受欢迎。1904年,美国同时发明了袋泡茶和冰茶。在美国,超过65%的茶是由袋泡茶制成的。
8.所有的茶都是由植物的叶子制成的,特殊类型的茶是由不同的加工方法制成的。婚姻治疗师安德鲁·g·马歇尔(Andrew G. Marshall)建议,在做爱时停下来喝茶,互相交谈,可以让曾经15分钟的性爱持续一个半小时。
9.18世纪末,英国茶叶主要靠非法进口。走私者通常将茶叶(最常见的是绿茶)与其他种类的茶叶和添加剂混合,以增加利润。这些添加剂通常是有毒的。1785年,英国政府干预并降低税收,使茶叶更加便宜,并打击非法走私活动。
10.虽然茶在东方已经使用了4500多年,但茶只是在400年前才传入西方。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喝茶是一天中重要的事情,也是好客的标志。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5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湖北老青茶制作工艺
下一篇: 大红袍产地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