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到徽县嘉陵车站,再步行往东三小时,路的尽头是一座海拔近二千米高的大山,植被繁茂,并不奇特。涉溪水,翻石坝,在窄窄的山间小路上观苍鹰翔天,听鸟鸣林梢,又走了二十几里,便来了徽县严坪村。
严坪村地处嘉陵江东岸,山高林深,几个自然村象晨星般散落在被林木包围的山头上。村子很小,村东挂着一条近七十米高的细瘦瀑布,落涧有声,远传数里,令人想起马远的山水画。村里很少来客,我们的到来,便成为全村人竞相奔走的新闻。走入一家小院,在堂屋坐定,主人热情的爬上梯子从阁楼里取下簸箕核桃,皮薄、肉饱,嚼得口齿生香,主人招呼主妇备菜,半天也不见出来,心里不由挺纳闷,想必没有烧好开水吧。堂屋的中央有一个中间用透底铁圈围起,四周支着方木架的火盆。热汗落尽,四月的黄昏的确令人寒意骤生。大家不由自主围坐于火盆四周,七手八脚放入几段干燥的圆木,烟气过后,火苗窜起,引得一阵呜呼。主妇拿来一只象咖啡壶一样的平常的带把陶罐,口沿上开着一个注口,又把一只小巧的白瓷杯放在火盆架上。她既没有往里放茶,也没有往里注水,“喝茶”?我脑子里闪过这个词,她的举动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约半斤菜油被倒入罐中,待油熟过,又加入两汤匙食盐,食盐在油里卟叭几声之后,一股炸盐的清香四溢开来,大家的目光全集中在主妇手上,四周一片寂静。
主人的两个孩子小的在剥花生,大的在砸核桃,果仁被主妇放入石臼舂了几下,成为小小的颗粒,又有匙子舀入火上的油罐,同时又加入几匙面粉和一把芝麻,这里才放入大家极为关注的主料——茶,是青茶,去年的青茶,色碧条饱,香气更是浓过当初,我被深深吸引了。
接下来主人端来一杯开水,只向罐里加入一点点水,一阵爆响之后,向白色的瓷杯里倒出了只有一口左右的略带褐色极浓的茶汁,微笑着问我们:“谁先尝一口?”我当仁不让端起来一抿嘴呷入口中,甘冽醇香之余大叫“这么咸!”主人笑着说:“越喝越淡。”
注水、倒出、端杯子……随着罐里的六种东西越来越少,茶水的成分自然增多,正应了那句古语:“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
平生第一次不经意中品尝了陇南山区别具一格的罐罐油茶。
油茶的用料全是山中所产,加以简单而极富创造性的组合加工,便成了今夜令人永远难忘的佳饮。三种油料作物在青盐的调和加之茶、水、面粉的生发下变得韵味无穷,满是野意,由于出茶少,且是传杯而饮,正体现了茶道的境界——平等与和谐。
此味正应天上有,而油茶的妙处,却令人在事隔多年,不时地忆起、聊起,却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用语言把它的风致表达明晰,谜一般的油茶,智慧一般的品质啊!
晚餐在喝茶尽尾声时备齐,所有的罐中物,都被我们“喝”光,一个油罐,清爽如初,令人想起禅意的“空”来。
呆呆的木头方桌——时下都市居室新潮的宠儿,上有四个菜——腌蕨菜、凉拌鱼腥草、鲜笋烧腊肉、何首乌炖子鸡,佐以自配的药酒。一时间大家都有刮目之叹。
热烈的气氛令主人一家分外腼腆,我红着脸扯着嗓子说:“穿山豹(主人大号),就这些东西在城里开个风味屋,不出一年,准发!”主人无言,只是微笑。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离不开油茶。 油茶不说煮而称“打”,是各地的统一称法,而各地的油茶却各有其不同的风味。
喝油茶不分季节,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来则不分早晚,随时煮好奉客,而且更为丰盛。恭城现在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长寿的秘诀跟油茶也有莫大的关系
恭城油茶制法特别讲究,选用清明、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少许开水浸泡5~10分钟,以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茶锅内放少许猪油烧热,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叶稍炒,随即将其捶茸,捶好后加水烧开熬至出味,放入精盐调味,
用竹漏斗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用小碟装好的米花、脆果(类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黄豆、排散上桌即成。制好的恭城油茶,端上桌后,首先闻到一股葱花、香菜特有的香味,进口后初觉是茶叶的清苦,过后便是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一锅茶水被饮完后,还可向锅内掺入清水熬煮,如此重复熬煮可达五六锅。这样油茶一锅一锅煮下来,感觉味道已没有先前的浓烈,这正应验了油茶的“一杯苦、二杯呷(涩)、三杯四杯好油茶”之说。近些年来,随着到恭城旅游的人增多,恭城油茶更是名声鹊起,芳名远播。
在传统油茶的基础上恭城人民开发出了浓缩油茶,褐色粉末状,类似果冻的包装。
扩展资料
2018年,“恭城油茶”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论从民族特色文化,还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角度而言,都是一件大事。恭城瑶族自治县近年已成四方瞩目的旅游胜地。说到这个地方的特色风物,恭城人会很自豪地告诉你:恭城有三宝,山歌、油茶、文武庙。
对于恭城油茶的魅力,广西山歌协会副会长、恭城县政协委员宁梓戈先生会用生动的俗话和一首首的山歌来向你描述。比如这句在恭城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粥字,普通话念“周”,恭城话念“足”。
山歌就这么唱:“讲起恭城有土俗,常拿油茶来泡粥;油茶好比仙丹水,人人吃了喊舒服。”南宁有位老作家听了之后评点说,这个“喊”字用得好。“舒服”经这一“喊”,就会成倍扩大。
恭城人说到油茶的历史,还会把它跟从恭城走出去的北宋监察御史周渭联系起来。周渭,字得臣。恭城路口村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出道比包公还早了六十年。包公从政的时候,是把周渭这个恭城人当作自己的楷模的。
根据宋史上的记载,周渭作为一个清官,他的政绩十分显著,处理贪官果断利索,他本人更是清廉,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死的时候,家中无钱下葬?。《宋史》就有这么一段关于周渭的记述:“上闵其贫不克葬,赐钱十万”,才使他得以入土为安。
于是恭城瑶乡一直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是恭城原本叫茶城,每年向朝廷进贡的茶税让地方不堪重负。周渭怜悯百姓,遂将“茶”字添了些笔画,将茶城改成恭城,免除了繁重茶税,救民于水火之中。
史上茶城改恭城也确有其事,据光绪十五年版《恭城县志》载:“隋末梁肖铣起兵巴陵,据粤境,始分平乐地置县,曰茶城。唐武德四年平肖铣,更名恭城县。”
恭城人民把来放在周渭身上,表示了恭城人民对这位瑶乡赤子的深切感念。县城就有一座庄严肃穆的周渭祠,又叫周王庙。现在已是我们的廉政建设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恭城油茶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毗邻川、陕两省。现辖成县、徽县、两当、西和、礼县、康县、武都、文县、宕昌等9县,占地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有人口250多万。
陇南历史悠久。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秦统一六国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辩道4个县级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设武都郡。民国初,陇南各县隶属渭川道。1949年8月,成立甘肃省武都分区,辖武都、西和、文县、康县、成县、礼县、西固(今宕昌县境内)7县,1950年--1951年改为武都专区,1958年武都专区合并于天水专区,1962年又恢复武都专区,1969年改为武都地区,1985年更名为陇南市人民政府。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记》记载,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即今西和县,现西和县有仇池山伏羲崖;成纪,即今天水一带,天水市秦安县存有大地湾遗址。到了周朝,陇南的礼县又成了秦国的发样地。 陇南市
秦先祖非子因在礼县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赐为“赢”姓,始有秦赢。自秦庄公被封为诸侯之后,秦庄公、秦文公、秦襄公等都在礼县红河一带建国立郡,其中札县大堡于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先祖的第一陵园一西垂陵园和《史记》所载秦人发样地“西犬丘”所在地。东汉建宁年间,成县为李翕、耿勋两位太守树碑立传。在丰泉山鱼窍峡的石壁上镌刻了《西狭颂》、《耿勋碑》。《西狭颂》摩崖石刻,以其方正雄伟的书风和“首尾无—缺失”的完整存留而享誉寰宇,令古今文人墨客叹为观止,是我国保存不多的汉代书法艺术瑰宝之一。汉末三国鼎立,地处魏蜀交界的陇南成为双方拚杀的重要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演绎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脍炙人口的西城弄险、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运粮草、姜维大战铁笼山等动人故事;魏将邓艾假道宕昌、武都、文县,借阴平古道,长途奔袭无人之地700余里,裹毡滚坡,终于进军成都,“得陇灭蜀”。宋金时期,宋将吴诘、吴麟、吴挺兄弟父子承先继后,驻师陇南,抗击金兵,取得辉煌战绩,与岳飞、韩世忠齐名,为南宋偏安提供了有力保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都经过陇南。特别是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后到达宕昌哈达铺修整,通过国民党的旧报纸,得到了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重要信息,并据此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去的重大决策,使哈达铺成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和长征胜利的转折点。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嘉陵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嘉陵居民委员会、上滩村委会、周咀村委会、张滩村委会、王垭村委会、草滩村委会、田河村委会、嘉陵村委会、铁山村委会、大滩村委会、黄桥村委会、庙垭村委会、三联村委会、大山村委会、稻坪村委会、严坪村委会。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7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叶苦丁茶的鉴别方法
下一篇: 苦丁茶溯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