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普洱茶在清朝中期最鼎盛

品茶 2023-11-18 18:07:15

普洱茶在清朝中期最鼎盛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前因后果的,无论结果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大家都应该尊重“历史” !只有尊重历史,才有真实、厚重的文化可谈、普洱茶才有了可挖掘的价值!

无论世人们的种种认为是:因为交通、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是游牧民族也好,事情总得有个渊源吧,比如说:茶叶是怎么送进清朝的宫廷里的啊?为什么会送进宫里的啊?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会被平时比较奢侈、对食品比较挑剔的皇帝认同的呢?专家、教授及学者们对这些说法,真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说什么的都有,其实不然。

史载,普洱呈贡始于清雍正年间,至乾隆九年(1744年),宫廷正式将其列入《贡茶案册》——标志普洱茶跻身正统皇族贡茶之列——继后沿贡至宣统三年(1911年),毁于盗匪,其间共历167年。清宫皇族实饮普洱200载有余,情有独钟,其间诸多宫廷礼仪、皇家文化、坊间轶事共同成就了中华贡茶史上这一朵奇葩,然至近代,清廷覆灭,兵戈四起,红墙碧瓦间一段精彩的茶史文化就此抱憾尘封。

实依清廷古风,正品普洱贡茶的选、采、贮、制等工序都有严格的管理名目,无论材料本身还是加工工艺皆限于一系列繁复苛刻的规定,以保证品质的上乘和身份的独特,也只有有相当采、制能力的老号名号,才有能力制成合乎规格的贡茗精品。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记》中就提到“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即是说,当时所有进贡朝廷的皇家普洱茶,都是只取上好野生大叶乔木的芽尖制作,民间采买的都是筛选过后的二等材料,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更兼各号工艺水平的参差不齐,故流传至今,真正的皇贡品质普洱已渐成传说。而流于坊间小号的所谓“贡茶”,则多是有名无实,至少是名不副实。

时值明末清初,吴三桂引狼入室,将清兵由奉天(沈阳)引入北平(北京)吴领兵打到云南,为防其再度反叛,而封其为铁帽子云南王,这也是满人第一个封外旗人为王,吴不得进京,终日借酒消愁,后饮到古六大茶山的茶品曾曰:借酒消愁愁更愁,饮茶去忧忧不忧。云南王为讨其主子的欢心。便用该茶品作为贡品之一进贡朝廷,给京城的王爷、大臣们送礼,并向当地的茶农们定制、定购一定数量的茶叶,运送进京城。

于是,从此产于六大茶山的茶叶精品便成了铁帽子王的专用礼茶。当地的、外地的运茶马帮也成了铁帽子王的运输队。至于以后的日子里茶商们为了赚钱,纷纷效仿也用马帮往京城运茶,都称是原产地,最正宗制茶工艺等等,一时间弄得鱼目混珠,很难搞清是非。直到清道光十八年(1839)京城要举行一次斗茶叶的赛事,消息传到云南,各地的茶商们纷纷备赛,老茶庄制茶的人们当然也不会错过这次的大好良机,也备了不少新茶和特制女儿茶送到了京城参赛,经初赛、复赛后,产于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被推为殿试,又经在圆明园牡丹台上的品、评之中,普洱茶被道光皇帝和众多大臣赞叹不已:“汤清纯、味厚酽、沁心脾、回甘久、乃茗中之瑞品也”之后,并特赐“瑞贡天朝”牌匾,以诏后人。从此正式被钦定为御用贡茶!

作为一代帝王怎么会为一种茶叶类大动干戈亲用御笔的呢?那当然是因为普洱茶源于自然、独特的香气以及品后与众不同的滋味、韵味征服了道光皇帝和群臣们,为了方便运输,让贡茶能够顺利地、按时送进宫廷之中,拨专款修理、加宽了之前的茶马古道,使之变成了茶马官道,随着茶马古道的通畅,数十万人也随之涌进了茶马古镇,更带来了茶山古镇至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彼时,普洱堪称国饮,更是贵为国礼,“倾一国之力,集华夏之珍”,身价斐然,纵皇亲贵戚尚难得享,而其中品茗、藏茗、赠茗等高雅宫廷文化更是特色独具,非常人可涉。今日,又逢盛世,普洱贡茶打破旧时阳春白雪、孤芳自赏的桎梏,而留存皇家珍品应有的品质和文化气息举世皆有幸得一领略这民族瑰宝的独特魅力。

加上“普洱茶”味甘性平,入肝、脾、肾、胃、膀胱经(即俗称九三襥讳两腑)功效醒酒解事物毒,降脂利尿。主治疏肝利胆、清脑明目、补肾利水。普洱茶被收入药典后,汉医们在临床时广为应用,效果甚佳。

普洱茶的种类和效用

一般说来,九年是真的,但也要看是生饼还是熟饼,再一个茶厂也很重要,茶的季节和场地也很重要,我有次喝了一回真正的当年的野生春茶,比我放了五年的生茶还好喝呢。有时间我们可以讨论一下的。
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中医认为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故普洱一直被誉为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

现代医学对茶的功效研究已有近20项:即暖胃、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毒、抗辐射、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预防便秘、解酒等。其中普洱茶的 暖胃、 减肥、降脂、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压、抗衰老、抗癌、降血糖 尤为突出。

许多医学实验证明,持续以恒的喝普洱茶能降低血脂尽 30% (当然视个体而不同),在克雷泰伊的莫道尔医院给 20 位血液脂肪过多的病人,一天喝3碗云南沱茶,一个月后,发现病人血液中的脂肪几乎减少了 1/4 ,而饮同样数量的其它茶的病人血液脂肪则无明显变化 [ 贝纳尔贾克托教授。巴黎亨利伦多医院 ]

普洱茶与脂肪的代谢有很深的关连。根据研究资料显示,因为它经过独特的发酵过程,可以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的功能。 普洱茶中的麴菌含有微量脂肪分解酵的脂肪酶,这对脂肪分解具有效用。【中国茶艺入门 - 12 页,日本 · 柳泽彦著 章学侬编译】麴菌后发酵普洱茶可抑制体重增加,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健康 - 1985 年 12 月日本杂志】

越来越多的关于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在进行,基于几千年中国普洱茶的饮用经验, 中华茶网总是建议您常喝茶,但是要喝卫生及质量有保障的茶。喝茶要顺其自然,在您最舒适,最想喝的时候喝茶,才会促使您走向一个身与心都十分健康的生活...
回答者:wangloda - 秀才 二级 4-17 14:37

普洱茶之所以受追捧,最重要的可能还是它具有的养生、健身功效。以往珠三角及港、台地区的人喝得多,主要是着眼于这一点。普洱由被人称为“老人茶”,到现在的“女人茶”,反映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它认识的日益深入。
林先生把普洱的作用归纳为三通一平,通即为通气道(呼吸系统)、通血道(循环系统)、通谷道(排泄系统)。平即为人体三道常通,体内机能自然平衡。
关于普洱的研究,近年来也日益繁荣。打开互连网,输入“普洱”的词条,有关它最新的养生功效的信息多种多样,日本、韩国等国在对研究与开发普洱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出了不少成果,这为普洱走向世界预先进行了舆论宣传,这也表明,普洱发明在中国、最好的普洱在大陆,但普洱将造福全人类。
普洱茶功效的现代研究共列术这20项,即减肥、降脂、防治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降压、搞衰老、抗癌、降糖、抑菌消炎、减轻烟毒、减轻重金属、抗辐射、兴奋中枢神经、利尿、防龋齿、明目、助消化、抗毒、灭菌、预防便秘、解酒及其它、部分功效是与中枢有关,如兴奋中枢神经与少睡有关、利尿与排毒有关等。下面主要简术茶叶中主要物质所产生的这些功效的作用和机理。
回答者:一片香茗 - 举人 五级 4-17 21:41

普洱茶
古代种植茶树的先民濮人,现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称“茶兴於唐,盛於宋”。主产於西双 版纳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销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记)记载: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进行川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以普洱茶与宋朝静江 军作茶马交易。运至中原和江南一带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紧团茶”,又称“圆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尝了芬芳浓郁的曹洱茶后, 写了一首赞美诗:“香於九畹芳兰气,圆如三 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 亲。”诗中所指“圆如皓月”,就是普洱紧团 茶。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为市场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云 南志略诸夷风俗)、<金齿)、(白夷>(指傣族) 条说:“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相互 贸易”。民间在普洱进行茶叶交易的年代甚 为久远。(滇云历年志>载:“六大茶山产茶 ……各贩於普洱。……由来久矣”。普洱茶 这一名词是由民间茶叶交易而形成.

正式载入史书则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谢肇制在<滇略)中说:“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云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华茶中所占的特殊置,远非安徽、闽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时 期,因为作为贡茶,很受朝廷赞赏,便极大地 促进了普洱茶的发展。此时,以“六大茶山 “为主的西双版纳茶区,年产乾茶8万担,达 历史最高水平。 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仅销往西藏的普洱茶就达3 万担之多。

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兴旺,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产5干余担。在西双版纳广袤 的沃土上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茶山 马道驮钧终年回荡,商旅塞途.生意十分兴 隆。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云南的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 行改土归流政策(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以 加强行政统治),在普洱设置“普洱府治”.在 攸乐山(现为景洪市基诺族乡,六大茶山之 首),设置“攸乐同知”,驻军5百,防守茶 山.征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管粮食、茶 叶交易。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销攸乐 同知,设置思茅同知,并在思茅设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设“官茶子局”,负责管理茶叶 税收和收购。在普洱府道设茶厂.茶局统一 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和贸易,一改历代民间 贩卖交易为官府管理贸易,普洱便成为茶叶 精制、进贡、贸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 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 洱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 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慢撒。周八百 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於各 处,可谓大钱矣”。 《云南通志>、《普洱府志> 和《大清一统志》都有“蛮民杂居,以茶为市, 仰食茶山”的记载。

从道光年间到光绪初年 (公元1821—1875年),普洱茶的产销盛极一 时,商贾云集普洱,市场繁荣,国内每年都有 千余名藏族商人到此买茶。印度、缅甸、锡 兰、暹罗、柬埔寨、安南等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前来普洱做茶叶生意。每年有5万多匹骡马牛帮商队奔走在千山万水之间,马铃 牛梆之声,终年不绝於耳。 清朝后期,由於苛捐杂税太重,普洱茶 开始出现衰落。

据清(普洱府志>记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规定茶捐每百斤茶为 “一引”,每引收税3钱2分,这一年颁发“茶 引”3千,收税银960两。此后每年都有增 加,最多曾达1万引,收税银3200两。由於 茶捐越来越重,茶农受损,茶商无利,以至 “普洱产茶,颇为民害”((续云南通志稿)卷 54)。到清朝末年,茶税更重。官府设置茶 官,控制茶叶贸易,收取茶税。随后又开“洋 关”,增收“落地厘金”,每l两银价值的茶叶 加收2分茶税。茶农不堪重赋,便弃茶另谋 它业,马帮也改走它途。六大茶山敷遭火 患,茶树焚毁,疾病流行,植茶之农,死亡甚夥,致茶产锐减过半,六大茶山逐渐萧条,西 双版纳的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产量由年产8万担减至5万担。 进入20世纪,普洱茶的生产仍然呈下降趋势。

在设置“思普沿边行政总局”期间 (公元1913—1928年),由於政局较稳定.对 茶叶生产销售采取“民营、宫茶合办”的经营 方式.茶农和茶商有利可图,茶叶年产量不 再下降,保持5万担的水平。

公元1929年至 1938年,云南省地方政府将西双版纳改为县 治,茶叶生产是“官办民营”,茶商设庄制茶. 民间运销,政府收税。公元1930年,每公斤茶叶收税滇币3元。公元1936年增至5兀, 公元1938年更高达8元。加上公元1936年后印度茶.锡兰茶进入国际市场,与普洱茶 竞争,普洱茶向东南亚的出口受到影响,年 产量降至3万多担。抗日战争期间,茶叶外 销路线被切断,社会动荡,茶农四迁,茶庄倒 闭,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由国民党经济部所 属的中国茶叶公司和云南地方陆系(陆崇 仁)财团所属佛海茶厂垄断,年产茶降到3 万2干多担。

抗战结束.中茶公司回迁南 京,遂由陆系财团独家垄断,后又合并改称 “人企公司”。解放前夕,公司将资产博移, 生产急剧下降,茶叶年产量仅达5干余担, 跌至最低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使普洱茶重现生机。人民政府采取 多项措施,大力发展普洱茶的生产,相继在 各县成立茶叶公司,在各茶区设立茶叶收购 站,提高茶叶收购价格;建立茶叶科研机构, 用科学理论指导茶农生产管理;积极改造老 茶园,创建新茶区,茶叶产量逐年提高。

到公元1952年西双版纳州共发展新茶园 32000亩,改变了古老茶区的布局。建立国 营茶厂。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茶叶的内 在品赏。为进一步发展普洱茶的生产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普洱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以其集散地与原产地之一的普洱命名。元朝时被称为“普茶”,明朝万历年间定名为普洱茶。清代,朝廷将普洱茶定为贡品之后,普洱茶火了起来,帝王将相及文人墨客以饮用普洱茶为时尚。唐朝甚至更远久时期形成的经济命脉——茶马古道也随之热闹起来,普洱茶行销内地、西藏,并通过越南、缅甸、泰国等地转运东南亚,甚至欧洲等地,使普洱茶成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随着时代的变迁,久负盛名的普洱茶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平淡沉寂。数十年后的今天,沉默已久的普洱又像失散的宝物,突然才被人们所发现。

普洱茶属大叶种茶,其历史悠久。分布于云南南部,大叶种茶作为普洱茶的特征,在云南南部种植最多、最广,且十分古老。据史志记载,云南从野生茶变为家种茶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澜沧江东西两岸的凤庆、临沧、双江、永德、勐海、思茅、景洪等地,人们习惯以普洱茶作为云南茶叶的通称。

普洱茶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茶。其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到三国时期已形成气候。三国之后普洱茶作为商品逐步往外扩散。到了唐、宋时形成了茶叶商品基地。清代雍正年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推广改土归流政策,雍正7年设普洱府,辖现在的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在控制普洱茶的购销的同时,选最好的普洱茶进贡朝廷。从此,普洱茶开始了189年的贡茶历史。

普洱茶,名重天下,源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古“六大茶山”三国前就有茶树种植,三国后茶就作为商品对外地贸易,晋时逐渐发展,唐宋时已形成茶叶商品基地。典籍中西双版纳产茶的记载,始见于唐代,樊绰《云南志》(卷7)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所谓“银生城”即南诏所设“(开南)银生节度”区域,在今景东、景谷以南之地,为唐时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辖今西双版纳及思茅地区。“诸山”指的就是今西双版纳境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慢撒“六大茶山”。

普洱茶成为一个名词,始见于明代谢肇淛《滇略》:“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那时已有加工揉制的紧茶了。茶叶主产于六大茶山,之所以命名为普洱茶,盖因当时普洱为茶叶贸易的集中地,茶叶市场在普洱,由此运出,所以称为普洱茶。

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茶入贡清朝宫廷,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清中叶,茶山鼎盛,产品远销四川、西藏、港、澳及印度、南洋各地,普洱茶从此名扬中外。因普洱茶贸易需要,形成了源起于六大茶山的茶马古道。所谓茶马古道,就是普洱茶的外销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茶马北道

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经昭通到四川泸洲、叙府、成都、重庆达北京。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的贡茶为主,但在“普洱茶名重京师”之后,它成为六大茶山茶叶流向中原市场的主要通道。

(二)茶马西道

茶马西道起始于六大茶山,经思茅、普洱、景谷、景东、南涧、弥渡等十三个驿站进入下关,再分两路,一路经保山入缅甸、到印度再到欧洲,这是东方土地上最早与外界沟通的南丝绸之路;另一条向西北而行,经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县)、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

(三)茶马南道

茶马南道分为三线:即东出老、越,南出缅、泰,西出缅、印。东线由勐腊的易武茶山起始,由马帮运至老挝的丰沙里,再到河内,上火车至海防装船,远销南洋;南线由勐海至边境口岸打洛再到缅甸、泰国;西线由勐海至打洛经缅甸到印度、西藏。

茶马古道促进了国内外经贸发展,对繁荣边疆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云南边疆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为便于马帮运输,茶叶制成了团、砖、饼等形状之紧压茶。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茶叶产生后发酵,而形成了普洱茶独特的陈香味。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人工发酵工艺的普洱茶,港、台地区及日、韩等国掀起普洱茶热,国内需求也日益增长,陈年普洱茶和古普洱茶饼备受争宠。

千百年来,普洱茶声誉长盛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其产自高山云雾之中,远离污染,品质纯真,滋味醇厚,耐冲泡,且有药用和保健之功效。

普洱茶的制品

普洱茶的生产加工随普洱茶的特点和茶经济的兴旺,形成七子饼、沱茶、茶砖及内外销紧茶、云南边销茶、普洱方茶、竹筒香茶、宫廷普洱茶、勃海女儿茶。

普洱茶的味道

普洱茶有着茶类共同的苦、涩味,适中的苦涩,是回甘润喉的前提。苦涩味的主要物质是儿茶素,它不仅具有杀菌的功效,还能抗癌,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抗食物过敏等。生茶品要苦轻、涩低、回甘快、生津强。熟茶品要耐泡、可久冲、无涩味。

普洱茶的香气

普洱茶最具代表也比较常见的香气有樟香、荷香、参香、梅香等,其它还有枣香、绿豆香、兰花香。这些香味有时显现在茶的某一泡之中,有时相伴而来,在口鼻之间,香气缭绕不散,令人心旷神怡。

普洱茶的品质

优质普洱茶的品质在冲泡时具有清、纯、正、气的特点,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纯——辨其汤色,汤色如枣,不能黑如漆;正——存于正确环境,放于干燥、不潮湿、不与易味接触之处;气——品其汤,生饼香气饱满,苦涩快速转化为甘甜。熟饼浓稠水甜,几乎不苦涩。

普洱茶的选购

普洱茶现在已不是单纯的“生茶”或“熟茶”,而是“生熟参半”或“三生七熟”或“三熟七生”的拼配普洱茶。无论新制生茶,陈年生茶,新制熟茶、陈年熟茶,或各种生熟搭配的茶品。购买时需不以错误年代为标杆,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不以茶色深浅为借口,不以添加味道为导向,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不以树龄叶种考量。

普洱茶的收藏

“普洱茶”是唯一一种越陈越香的茶品。存放茶叶必须置于洁净,无异味的地方或容器内。新茶不宜密封,要略透气,储存普洱茶的器皿宜用陶罐。茶品陈化时间不是三、五年就可以,一般生茶至少要陈放20年,才会达到好喝的境界;要使普洱茶达到完美、无与伦比的陈茶境界,至少需要50年。

从现在普洱茶的作用来说,生茶、熟茶都各具特色。由于普洱茶营养丰富,云南大部分地区群众喝新普洱茶的风尚从古至今也未间断,饮新茶为了追求健康,饮陈茶则是味觉享受,两者都有不同的时尚和追求。

如今,当人们在追求时尚和健康逐流中,又发现从前的普洱茶是那样地耐人寻味,纯朴、古老而至今还在的普洱茶更让人们回味无穷。一时间,普洱茶庄、普洱茶店在城市里处处可见。沱茶、饼茶、砖茶、青茶等都冠上普洱字样,高价收藏,拍卖吆喝,著书立说,风起云涌。

普洱茶为黑茶类之代表。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普洱茶。鲜叶经过杀青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茶,叫普洱散茶。用普洱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茶”、碗形的“普洱沱茶”、圆形的“七子饼茶”、心形的“普洱紧茶”。普洱茶品质别具一格,色泽润 ,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回甜,饮后令人回味无穷,而且茶性温和,有较好的药理作用。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生产历史悠久,南宋李石《续博物志》记载,西藩用普茶已自唐朝。清代普洱府即现代普洱县周围所产茶叶运至普洱府集中加工再运销,普洱成为集散地,蒙、康、藏各地普洱茶因此得名。

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是指三国时期的丞相诸葛亮)的说法,故普洱茶的种植利用,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普洱茶,是以“六大茶山”为主的西双版纳生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青毛茶,以及由青毛茶压制成各种规格的紧压茶,如普洱方茶.普洱沱茶.七子饼茶.藏销紧压茶.圆茶.竹筒茶.拼装散茶等.在长期的生 制作和销售过程中,普洱茶的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形成自己特有的产品系列。 普洱茶是用优良云南大叶种,采其鲜叶特殊加工制成,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并具独特香。普洱茶,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经医学临床实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 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因此,海外侨泡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

普洱茶有其独特的加工工序,一般都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堆捂等几道工序。鲜采的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之后,成为普洱毛青。这时的毛青,韵味浓峻、锐烈而欠章理、毛茶制作后,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待其味质稳净,便可货卖,贮放时间一般需要3~5年。“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 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而成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活泼生动的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及活力亦发显露和稳健,由此形成普 洱茶“做新茶卖旧茶”的传统。

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润,滋味醇厚,主要供藏族同胞饮用。游牧民族主食肉类,俗谚“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可见普洱茶对降低血脂自古即有明证。 人们选购、饮用茶叶一般是求新不求陈,但是黑茶类中的某些茶,如云南普洱茶、湖南黑毛茶、广西六堡茶等,它们都是陈茶香气好,新茶香气差,当然也不是说越陈越好

普洱茶文化简介

  普洱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一朵奇葩,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明代已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况。源于唐宋、盛于明清,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简介,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简介   普洱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等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总和。从公元180年,帕岩冷带领先民濮人种茶和利用茶开始,普洱茶就与云南的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相连,涉及到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以至藏族人民说?加霞热、加察热、加梳热?,汉语的意思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普洱茶成了生活的必需,融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生命的必需,融人了人们的生命。正是这种融人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许许多多与普洱茶有关的传说、故事、小说、诗词、曲艺、歌舞等文化艺术,普洱茶走进了《红楼梦》、《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巨著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普洱茶文化。

  普洱茶文化的知识   历史渊源

  三国时期,?武侯遗种?,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农历七月二十三日打开 普洱茶话史。?茶山有茶王树,较五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诸葛亮? 孔明先生,相传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然而当地兄弟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值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记》中说:?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内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茶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江莱茶道从普洱过江城,进入越南莱州,然后再转运到西藏和欧洲等地。旱季茶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而后到孟连出缅甸。勐腊茶道从普洱过勐腊,然后销老挝北部各地或出南洋;景栋茶道自普洱、景洪、勐海、打洛出缅甸景栋。

  现在,云南省内还保留着很多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址,譬如著名的丽江古城七一街,临沧的鲁史镇、宁洱县境内的孔雀坪等。

  茶马古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并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历史悠久

  在普洱的起源地云南,有?爷爷的茶,孙子卖?的俗语。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的鲜叶制成,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普洱熟茶色泽乌润或褐红,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儿,有?减肥茶美容茶?之声誉。普洱茶是历史以来形成的云南特有的地方名茶。是以云南原产地的大叶种晒青茶及其再加工而成两个系列:直接再加工为成品的生普和经过人工速成发酵后再加工而成的熟普,外型上又分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成品后都还持续进行着自然陈化过程,具有越陈越香的独特品质。

  发展历程

  【青铜茶香】云南是世界茶树原生地,全国、全世界各种各样茶叶的根源都在云南的普洱茶产区。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推知,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中古初名】普洱茶的名称或因族名而成、或因地名而得。到了唐朝,普洱茶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植生产,称为?普茶?;宋明时期,是中原逐渐认识普洱茶的时期,并且在国家社会经济贸易中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

  【近古鼎盛】到了清朝,普洱茶到达第一个鼎盛时期,《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天下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普洱茶开始成为皇室贡茶,成为国礼赐给外国使者;末代皇帝溥仪说皇宫里?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清代学者阮福记载说: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清末民初,是普洱茶价格最高时期,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也就是说:当时的普洱茶好茶价格是银子(或金子)的两倍!民国至抗战之间,普洱茶又得到一定发展,很多这个时期的老字号茶还有遗存,我们现在喝起来口感气韵非常好,但因价格奇高,假冒者比比皆是。

  【现代寂寥】抗战爆发直到新中国建立之间,云南整个茶业萧条;但解放后很长时期,云南的茶叶生产重视红茶、绿茶;并未继承发扬普洱茶优良传统;甚至大面积砍伐毁坏几百年的古茶园而取代种植无性繁殖的台地茶,七子饼茶的传统工艺中断近半个世纪;但是,值得一提的是,1975年,云南开始了普洱熟茶的生产。

  【近年高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的提高,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重视有强大保健功能和迷人口感的普洱茶,流行之势从南洋港台传至广东,回及云南,再迅速影响全国,于是乎,跟风投机者甚众,假冒伪劣品时出;鱼龙混杂,乱云飞度;三五年间,暴热暴寒。值得庆幸的是,此期间传统的普洱茶传统工艺得到恢复,人们对普洱茶价值的认知、品质的认知正在趋于理性。

  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2003年3月公布了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上述有三个方面的界定:一是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大叶种茶;二是阳光干燥方式;三是经过后发酵加工。云南普洱茶的感官要求:其外型色泽褐红或略带灰白,呈猪肝色,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浓,用100%表示,厚次之,用80%表示,其他类推,醇 - 60%,和- 40%,平-20%,到了平的地步,就平淡如水了。

?

从零开始学普洱茶第四篇《古六大茶山之易武茶山》

易武古茶山,古称“曼撒或漫撒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紧靠老挝。是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及产量最大的茶山,所以外界也称易武古茶山为易武茶区。

易武古茶山、古镇,曾是"镇越县"府所在地,易武是云南著名的古茶区,种茶 历史 悠久,早在唐代已有濮人(布朗族、佤族)在易武居住种茶,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据史料已载,清嘉庆、道光年间,易武山每年产干茶70000余担。所产普洱茶就源源不断地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到达康藏地区,部分运销印度、尼泊尔等国。

“山山有茶树,寨寨都种茶”,这是易武镇古茶山的真实写照。易武茶山据载,在明朝末年有江西人和云南石屏汉人进入易武,开始在易武贩茶、制茶。清乾隆年间是义乌茶快速发展的时期,从乾隆初年开始普洱府,鼓励外地人进入六大茶山种茶上班的汉人涌进,义务在义务改造老茶园开建新茶园。经过几十年的拓垦,易武茶园新增上万亩,使整个义乌茶山由南至北,山山有茶园。

道光年以后易武的茶号、商号大增,易武人不仅卖茶还卖棉花、药材等各种物资。从同治、咸丰年间开始六大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清咸丰后期滇西发生战乱,义务人转而将茶注销东南亚和中国香港,越南莱州,老挝风沙里成为六大茶山,茶叶外销的中转站,由广东商人在莱州设商号专收易武茶,而易武茶商也开始跑香港,到光绪年间义务经济实力超过乙方称为六大茶山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鼎盛时期从易武杰,麻黑、易比,曼秀、落水洞、大漆树几个村寨就有茶号20多家。较大的有同庆号、同兴号、福元昌、同昌号、乾利贞号、车顺号、安乐号、同泰昌、泰来祥等等。

百年前,易武是贡茶产地,易武“茶马古道”的源头。如今无数茶人、茶商不远千里来易武朝圣,亲身感受易武和易武茶的浓厚 历史 和茶汤底蕴。易武茶山生态环境绝佳,在森林秘境和高山阔野之间,古茶树与密林共生,形成了高低错落的完美生态链。易武的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麻黑、曼撒、曼乃、曼腊等地。易武茶区名山名寨林立,有当今普洱茶界一泡难求的薄荷塘,以及各种名声赫赫的各路高手,如:多依树、天门山、弯弓、铜箐河、百花潭、白茶园、凤凰窝、刮风寨(茶王树、冷水河、白沙河、茶坪地)蟒蛇箐、麻黑、高山、三合社、易比、张家湾、大漆树、冷水洞等等。

易武茶香甜醇厚、平衡细腻、刚柔并济,滋味高度协调,其次,易武茶后期陈化效果非常理想,是业界公认的陈化之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