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唐代茶政和宫廷茶俗的形成与发展

小小茶农 2023-11-18 13:31:17

唐代茶政和宫廷茶俗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前期,业还没有多大发展,茶利也不显著,所以官府对茶 也没有课税和形成什么固定的政策。中唐以后,随茶叶生产和贸易的 空前发展,不但在茶叶文化或饮茶习俗上有不少发展,就是在原来所 没有的茶政、茶法上,也获得了一系列的建设和发展。

首先从茶的赋税制度来说。在大历(766—779)以前,我 国茶叶还只有土贡而没有赋税。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贡 茶的州郡,主要有怀州河内郡(治位今河南济源),峡州夷陵郡(今 湖北宜昌),归州巴东郡(今湖北秭归)、夔州云安郡(今四川奉节 )、金州汉阴郡(今陕西汉阴)、兴元府汉中郡(今陕西南郑)、寿 州寿春郡(今安徽寿县),庐州庐江郡(今安徽合肥)、蕲州蕲春郡 、常州晋陵郡、湖州吴兴郡、睦州新安郡、福州长乐郡、饶州鄱阳郡 、溪州灵溪郡(今湖南龙山)、雅州庐山郡(今四川雅安) ①等地。 这里都是用的州名,但实际往往是该州某一二个县产茶,州治所在地 和其他多数县并不产茶。如常州晋陵郡,其茶实际就主要出在宜兴。 另外,这些地区的贡茶,多数始于大历以前,但可能也有一些是贞元 税茶以后入贡的。如《通典》载,安康郡贡茶一斤,夷陵郡贡茶二百 五十斤,灵溪郡贡茶芽二百斤 ②;其所说安康、夷陵和灵溪的贡茶, 就当是天宝以前的事情。这种贡茶,有的虽有定额,但似乎在唐代前期,还未形成一种定 制。据研究,关于贡茶的一些制度和规定,是随贡焙建立以后才逐渐 严格和完善起来的。

开元以后,在北方饮茶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国宫廷用茶的数量 ,也日增一日,已非一般地方贡献所能满足,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生 产王室用茶的场所,这样,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专门贡焙 —— 常州义兴和湖州长兴间的顾渚贡焙。关于顾渚贡焙的缘起,《唐 义兴县重修茶舍记》有这样一段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 史大夫实典是邦,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芳香甘 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厥后 因之,徵献渐广,遂为任土之质。” ③茶舍是顾渚贡焙之前宜兴采办 贡茶之处。

长兴“顾渚与宜兴接,唐代宗以其(宜兴)岁造数多,遂命长兴 均贡。自大历五年始分山析造,岁有定额,鬻有禁令;诸乡茶芽,置 焙于顾渚,以刺史主之,观察使总之” ①。这就是说,顾渚贡焙,是 大历五年长兴县与当时义兴均贡才专门设立的。义兴贡茶,最初只进 “万两”,后来愈贡愈多,以至如有的史籍所载,“顾渚贡焙,岁造 一万八千四百八斤 ②”。贡额一多,所付劳役也多,所以《元和郡县 志》中又载:“贞元已后,每岁以进奉顾山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 月方毕。” ③顾渚贡茶,是加在长兴和宜兴先民身上的一项沉重负担 。

曾任浙西观察使和湖州刺史的袁高,在亲自督造贡茶的过程中, 体察到贡茶的艰辛,一次在起贡时,袁高专作《茶山诗》一首,力陈 贡茶的痛苦和弊端,用以谏君。其诗中有“动生千金费,日使万姓贫 ”;“一夫旦当役,尽室皆同臻”;“悲嗟遍空山,草木为不春”; “造纳无昼夜,捣声昏继晨” ④等悲愤凄凉之句。关于揭露贡茶严酷的诗作,还有如李郢的《茶山贡焙歌》等,其 诗句“陵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贴催”;“驿骑鞭声砉流电,半 夜驱夫谁复见?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 ⑤等句,这些从 另一个角度,诉说贡茶限时限刻,必须在清明前三天贡到京城的艰难 。唐代茶叶,有“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之说,那么,贡焙为什么不 设在蒙顶而设在顾渚呢?蜀道难行,这可能主要是为清明前要赶送到 京城的关系。

贡茶,实质上也是一种赋税。如上面《新唐书》记及的贡茶,就 是一种实物税;而顾渚贡茶,则是带有一种劳役性质的赋税。但是, 真正课收茶税,还是德宗李适统治期间的事情。建中三年(782) ,为筹措常平仓本钱,赵赞上言“收贮斛匹段丝麻,候贵则下贾出 卖,贱则加估收糴,权轻重以利民。从之”。于是赵赞“乃於诸道津 要置吏税商货,每贯税二十文;竹、木、茶、漆,皆十一税一,以充 常平之本” ①。这也是我国文献中最早的税茶记载。课征茶漆十一税 的第三年,朱乱,德宗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为减轻百姓负担 ,诏罢商货税。但不久,如《文献通考》所说,贞元九年正月,盐铁 使张滂以水灾两税不登,请“于出茶州县及茶山外商人要路,委所由 定三等,时估每十税一” ②;由此重又恢复茶税,并自此把税茶作为 一种定制。

贞元时茶税岁入不超过四十万贯,还不算太重。但是至穆宗长庆 元年(821),因“两镇用兵,帑藏空虚”,又加“禁中起百尺楼 ,费不可胜计”,于是盐铁使王播请大增茶税,“率百钱增五十”, 使每年的茶税一下增加到六十万贯以上。文宗时,王涯为相,为尽取 茶利,他进一步提出了官营官卖的榷茶制度,自兼榷茶使,于大和九 年颁令榷茶。强徙民间茶树于官场,并焚其积旧;商人只能购买官场 的茶叶,而且大增茶税,一时搞得天怒人怨。不久,王涯被诛,榷茶 也随之中辍。武宗会员元年(841),崔珙任盐铁使,“又增江淮 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 邸以收税,谓之`` 地钱”。当时茶叶贸易由于中央榨取,地方搜括, 结果,只会使“私贩益起”。大中初年,斐休任盐铁使,针对当时茶 税混乱的情况,立茶法十二条,严禁私自贩运和销售茶叶。如规定“ 私鬻三犯皆三百斤乃论死;长引群旅茶虽少,皆死;雇载三犯至五百 斤,居舍侩保四犯至千斤者皆死。园户私鬻百斤以上杖背,三犯加重 徭;伐园失业者,刺史县令以纵私盐论” ①。对于这样一个苛法,颁 行后不但减少了私茶,官府增加了税收,百姓也仍然“以为便”。所 以至此,唐代茶叶的税法,才相对稳定一些。

茶叶从不税到税,除反映其时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以外,它虽 然是强加于园户、茶商和广大消费者的一种沉重负担,但另一方面, 同时也说明这时的茶业,也已成为国家赋税所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生 产事业了。

由于唐代广征各地名茶,贡焙的贡额也不断增多,宫廷中的用茶 和茶货积存也愈来愈多,于是茶在朝中如《苕溪渔隐丛话》所载,顾 渚紫笋“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 ②;开始又 出现了皇帝以茶赏赐勋戚重臣,以示恩信的一种习惯和制度。如“咸通九年(868),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里,上每赐 御馔汤物。……其茶则缘华紫英之号。” ③唐朝以茶分赐臣僚的例子 很多,这里可以刘禹锡代人书写的二张谢赐茶表为例。其一是代武中丞所书:“中使窦国宴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恭承庆赐,跪启缄封。伏以方隅入贡,株撷至珍,自远贡来 ,以新为贵,……既茶凡口,倍切丹心,无任。”另一张写称:“中 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新茶一斤,猥沐深恩。……伏以贡自外方 ,珍珠众品,……实惭于虚受,无任。” ①这种由皇帝遣官宦专赐, 臣下得茶后上表申谢的颁赐茶叶之风,在唐代后期至宋代的一个很长 时期里,几乎流为上层社会的一种隆重礼遇。十分明显,一旦茶叶成 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帝王将相自然也就会用之作为维护和巩固其 统治的一策了。唐代颁赐茶叶的主要对象是近臣,但高僧名儒、戍边 将士和其他各色人等,也都可因各种原因而获得颁赐。如韩罶熚短 锷裼裥徊表》载:“臣某言,中使至,伏奉手诏,兼赐臣一千五百串 ,令臣分给将士以下。圣慈曲被,戴荷无阶。” ②等等。

王室对臣下,表现为赐茶,反映在社会一般群众之中,则为相互 馈赠;两者比较而言,民间相互馈赠茶叶的风气,比赐茶出现的时间 更早。如大诗人李白,就留有一首《答族S煩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 》;表明社会上在李白之前,特别在士人中间,赠茶酬诗和以诗谢寄 的风气,就相当普遍了。及至唐代中期和后期,如白居易《萧员外寄 新蜀茶》、《谢李六郎寄新蜀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简自采新茶 见赠》等寄答茶的诗作,在《全唐诗》中,更是随处可见。近见一种 说法,唐代的茶道和一些茶俗,是先起之于宫廷,然后由宫廷再传及 民间的。由唐宋王室赐茶这点来看,适恰是本末倒置了,实质上宫廷 的茶文化,一般都先起于民间,是民间茶叶文化的一种宫廷化。

不过,也应附带指出,社会茶叶文化一旦宫廷化,它至少在物质 和礼仪等等方面,即上升为当时最高规格的一种文化。这一点,可以从1987年4月3日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 土的宫廷茶具得到说明。这套茶具,是晚唐僖宗李儇供奉法门寺佛骨 舍利作法器用的,据地宫《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 、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由茶碾、茶罗子等器物的錾文看,这套 茶具不少是咸通九至十二年期间制造的;并且在鎏金飞鸿银则和长柄 勺等器物上,还有用硬物刻划的“五哥”二字。“五哥”是僖宗幼时 的称呼,说明僖宗自己用过或很喜欢这套茶具。就出土实物来说,《 物账碑》所言“七事”,大致是“指茶碾子、茶锅轴、罗身、抽斗、 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 ①这样七件东西。当然,除此地宫同时还 出土了一些如瓷器、琉璃等饮茶用具。对这套茶具,学者们称其是“ 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最完整、最精美华贵的系列茶具” 。但是,不论是金银制的“七事”茶具,还是“七事”之外地宫中出 土的其他宫中饮茶用具,其名物全部没有超出陆羽《茶经·七之器》 中所列的茶器内容。这就有力证明,民间百姓用的茶具形制,不是从 宫廷中流传出来的;适恰相反,宫廷茶具,倒是大都源于民间寻常用 具。因为陆羽《茶经·七之器》中所列的27件茶器和饮茶用物,都 是根据民间用具所总结和设计出来的。

请问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致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清节,磨练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朴归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身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他发源于神农,闻名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冯敏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中国的茶文化缘起于巴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文化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中心,更确切地说是在云南,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巴蜀,这是由于当时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

  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们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于是,出现了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南齐世祖武皇帝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遗诏,说他死后丧礼要尽量节俭,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便可以。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在陆纳、桓温、齐武帝那里,饮茶不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用,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是进入了精神领域。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玄学相当流行。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谈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喝多了便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有失雅观。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态平和。于是清谈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提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的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形成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时期。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陆羽是唐玄宗时复州竟陵郡***今湖北省天门县***人。民间称他为“茶神”、“茶圣”、“茶仙”。陆羽的《茶经》一出,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方成定局。《茶经》是一种独出心裁的文化创造,它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突出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陆羽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茶经》首次把饮茶当作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作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释、道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搭设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构架,为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茶文化之所以在唐代形成,除了与整个唐代经济、文化的昌盛、发展有关以外,还与以下几个特殊因素有关。一是茶文化的形成与佛教的发展有关。隋唐之际,佛教在中国发展迅速。僧人中的上层人士不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锦衣的优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闲适。饮茶需要耐心和功夫,将茶变为艺术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寺院常建在名山名水之间,气候常宜植茶,因此唐代许多大寺院都有种茶的习惯。僧人道士们是专门进行精神修养的,把茶与精神结合,僧道均是合适人选。茶文化的兴起与禅宗的兴盛关系密切。禅宗主张佛在内心,提倡静心、自悟,所以要“坐禅”。坐禅对老和尚来说或许容易些,但年青僧人往往尘念未绝,既不许吃晚饭,又不让睡觉,便相当因难了。能解渴又可提神的茶,成了僧人喜爱的饮料。二是与唐代科举制度有关。唐代采取严格的科举制度,每当会试,考生与考官均感劳乏疲惫,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果送到考场。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朝廷一提倡,饮茶之风便更快地在士人中流行。三是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唐代是我国诗歌的极盛时期。诗人要激发文思,需要提神之物助兴。有的诗人以酒助兴,相当多不会饮酒的诗人则以茶提神助兴。此外,还与唐代贡茶的兴起和中唐以后唐王朝禁酒有关。贡茶促进了名茶、茶具的发展,禁酒令更多人转向饮茶。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和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

  从五代至宋辽金,是茶文化的拓展、兴盛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期。从中原王朝看,封建制度已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走下坡路。但从全中国看,却是北方民族崛起,南北民族大融合,北方社会向中原看齐和大发展的时期。茶文化正是在这种民族交融、思想撞击的时代得到发展。特别是从茶文化的传播看,无论社会层面或地域都大大超过了唐代。

  从茶文化的社会层面上看,唐代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集团领导饮茗运动,而宋代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正式出现,宋朝一建立便在宫廷兴起饮茶风尚。宋太祖赵匡胤有饮茶癖好,历代皇帝皆有嗜茶之好,以至宋徽宗还亲自作《大观茶论》。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品质优劣的一种形式。斗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从地域上讲,唐代虽已开始向边疆甚至国外传播饮茶技术,但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茗饮活动,仍基本限于产茶盛地的南方和中原地区。而到宋代,中原茶文化通过宋辽、宋金的交往,正式作为一种文化内容传播到北方游牧、狩猎民族之中,奠定了此后上千年间北方民族饮茶的习俗和文化风尚,甚至使茶成为中原政权控制北方民族的一种“国策”,使茶成为联结南北经济、文化的纽带。

  宋辽金时期,是中国茶文化承上启下的时代。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宋代已将唐代的穿饼,发展为精制的团茶,使制茶本身工艺化,增加了茶艺的内容。并且出现了大量散茶,为后代泡茶和饮茶简易化开辟了先河。民间的点茶和斗茶之风的兴起,将茶艺推展到广泛的社会层面。宫廷贡茶和茶仪的大规模举行,又使茶文化的地位抬升。如果说唐代茶文化更重于精神实质,宋人则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贯彻于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和礼仪之中。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著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兴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已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明代中叶以前, *** 有感于前代民族兴亡,本朝一开国便国事艰难,于是仍怀砺节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之势,表现为茶艺简约化,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苦节。在为人之道上“明是非、重名节、知廉耻”,“明是非”就是“坚持真理”,把“名节”、“廉耻”和“是非”联络到了一起,也就给“名节”、“廉耻”注入了新的内容。明代的士人最重操守,以茶雅志,以茶砺节,以茶砥行也就成为了茶文化的主流。

  明末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茶风趋向纤弱。这时,文化界出现一种新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实际上既无秦汉的质朴雄浑,也没有盛唐的巨集大气魄。待至满族入主中原,许多文人既不想“失节”助清,又对时局无可奈何,乃以风流文事送日月、耗心志,有些人甚至皓首穷茶,一生泡在茶壶里。在茶中寻求开释与舒怀。这反映了封建制度日趋没落,文人无可奈何的悲观心境。

  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茶文化的意义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群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建立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42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