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产茶,历史悠久,名品辈出,各种茶俗,一年四时,均有所闻。
大年初一元宝茶
绍兴卖茶的茶楼、茶室、茶店,无论通衢大道还是里巷小街,旧时比比皆是。解放前花巷里的“适庐”茶室,宝珠桥堍的“宝珠茶楼”,上大路的“天香阁”,都是上档次的茶肆,内设雅座,兼售香烟点心,至于街坊小茶店,往往是劳动者和老年人休憩、娱乐场所。通常半夜生火,五更天就供应茶水。一些老年人睡不着觉,很早就去茶店消闲解闷;一些赶早市的商贩,因尚未到上市时分,也就近入茶店等待开市。这些都是“老茶客”,喝的是“茶缸满碗茶”,不求茶叶好歹,只求浓汁浓味,所谓“头开苦,二开补,三开胀胀肚”。意思是头开汁浓味苦,二开最得灵,三开茶味已淡。如有事起身,还要来喝,则把碗盖盖住,“茶博士”是不会撤去的;如不准备再来喝了,则茶缸盖翻转,茶博士就会撤去。常年的老茶客,不必现付茶资,在店主账桌的“水牌”上有专户名,每天划上一笔,五天写成“正”字,一月结账一次,三文钱一碗,一个月月大九十文,月小八十七文,名曰“日积月清”。大年初一,这些老茶客总会得到“元宝茶”的优惠。所谓“元宝茶”,一是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如原喝“茶末”,这天喝“茶梗大叶”;并在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这就是“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外乎“招财进宝”。在一些上档次的茶室茶楼中,如以布业沙龙性质的“适庐”,以箔业沙龙性质的“天香阁”,以米业沙龙性质的“宝珠茶楼”,大年初一,不仅能喝“元宝茶”,而且还供给瓜子、花生、寸金糖、芝麻糕之类的茶食。因为这些茶客多系行业老板、跑街、掮客等,又往往熟人围坐一桌,所以茶壶、金边茶碗,茶具也比较讲究,茶食用碟子装,氛围自然比小茶店要雅致了,当然茶资也不是三文大钱而是小洋一毫。
其实大年初一这一天,一般人家待客也是“元宝茶”,备有金橘或橄榄,只是茶杯上不一定贴红纸元宝而已。至于瓜子花生是户户必备的,考究的人家还用“什锦盒”装十色糕点饷客。
清明尝“仙茶”
旧时没有大棚培植茶叶,如遇天时适宜,清明前采摘头档茶虽不会多,但总可采到一些。这种“明前茶”最为名贵。因茶树刚吐新芽,采新芽而制成的珠茶或龙井,往往只一芽一叶,如果在产茶区,用溪流之净水,以松子实做燃料,紫铜茶壶煮水,在紫砂壶中泡开,芽叶舒展,香味浓郁,茶色碧绿清莹,连泡六七次,仍能保存良好茶味,所以称之谓“明前仙茶”。
品尝“明前茶”是茶区很高的礼遇。因为这种茶售价很高,数量很少,一般茶农不会轻易飨客。但清明这一天,一些来茶区的贵客,茶农大都 会请客品尝“仙茶”。
在明清两朝,“明前仙茶”是绍兴的主要贡品之一,号称贡茶。而且朝廷在绍兴专门开辟了“御茶园”,专门栽培名贵品种,采摘“明前茶”,制成皇家御用茶叶送上京城,为此还设置了“御茶监”这个衙门专司其事。据《职官志》记载,“御茶监正”是个六品官,比山、会两县的知县还大一个品位。这是为了派差、派工的方便,“御茶监正”有权指挥当地政府。
清明尝仙茶,绍兴人视为一种福气,要有福之人才能享受。作为一种茶俗,是人所向往之的。
端午茶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是日,绍俗 除吃端午粽外,还在中午餐桌上摆出“五黄”,即黄鱼、黄鳝、黄瓜、黄梅和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白酒中洒上雄黄粉。传说饮雄黄酒之俗,源于《白蛇传》。白蛇与许仙结成恩爱夫妻后,金山寺住持法海视白蛇为邪端妖孽,劝说许仙离开白蛇,许仙不信妻子是蛇精,法海暗中唆使许仙在端午日强劝白蛇饮雄黄酒,使其现出原形。白蛇虽明知是法海作对,但一来自信千年修炼未必会现出原形;二来碍于笃爱之情,不能扫丈夫之兴;三来丈夫既启疑窦,不饮此酒无法解脱,只得勉为其难。但结果难逃此劫,终于原形毕露,吓死了许仙。因此故事,人们以为雄黄酒可以镇邪除魔。杭绍一带民谣有“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说法。据现代医学科学分析,雄黄的主要成分为硫化砷,具有抗菌与驱逐吸血的作用。但此物性“剧热”,所以饮雄黄酒后必然躁热难当,必须喝浓茶以解之。一般人口较多的家庭,总是泡一茶缸浓茶供家人饮用。过去绍兴号称锡半城,锡箔工人多达数万。端午节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黄酒”宴请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锡箔师傅多善饮酒,往往雄黄酒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浓茶供他们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为不可缺少的“时令茶”,相沿成习。
盂兰盆会茶
七月十五古谓中元,俗称鬼节。绍俗有“七月十三,枉死城中的孤魂野鬼放出来了”的说法,称“放光野鬼”任他们“自由活动”五天,至七月十八才收进去。所以绍俗有盂兰盆会的盛事,专为给鬼过节。据《佛说盂兰盆会经》云:目莲出家修行,回来见母亲已死,而且成了饿鬼。于是目莲即以钵盛饭去供奉母亲。岂料食未入口,已化为火炭,以致救母无效。目莲请如来佛施救。如来佛赐他“目莲”法号,并教他在七月十五日用盆子盛着百味五果去斋养四方僧侣。目莲照此办理,果然救得母亲,一切众生亦为之高兴。盂兰盆会由此而兴。据《万历会稽志》和《乾隆绍兴府志》载:是日城内大善、应天两塔燃灯照明,一般人家悬灯于树或放灯于水,喧以箫鼓,儿童则垒瓦塔燃灯。是夜,设席宴鬼,摆茶供鬼饮。家家户户,从七月十三夜间到七月十八午夜,在天井设七至九碗茶水,供过往鬼魂饮用,名之曰“盂兰盆茶”。而民间这段时间,多演“目莲戏”,所以戏台旁必大缸“青蒿茶”供看客饮用。
茶馆有怎样的历史起源 茶馆又叫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室等,它是营业为目的、供客人饮茶的场所。
我国的茶馆,由来己久。在《广陵蓄老传》中曾谈到一个神话故事:"晋元帝时(317~322年),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这与现今的茶摊十分相似。南北朝时,又出现供喝茶住宿的茶寮,它可说是现今茶馆的维形。
而关于茶馆的最早文宇记述,则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其中谈到自邹、齐、沧、样,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自唐开元间后,在许多城市已有煎茶卖茶的店铺,只要投钱即可自取随饮。
试述绍兴师爷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做官靠乡谊,当幕友(师爷)、书吏(胥吏、书办)也少不了乡谊,一些地区的幕友、书吏还以乡谊为纽带结成牢固的地域性行帮。如淮军幕府中虽引用各省籍的幕友,但仍偏重皖籍,故皖籍幕友的比例最高。李鸿章曾说:“吾庐英俊,多从游者。”从游者即游幕者、幕友。四川的刑名、钱谷幕友,十分之九是浙江绍兴、湖州两地人,两地幕友各成一帮,各树党援,各自为本帮幕友得以入幕出力,衙门中的幕友系何帮之人,则何帮中人得馆较易。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说的是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数量极多。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chì)万家。”他们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域性“师爷帮”,彼此互通声气,互为党援,并排挤其他乡籍的师爷。《文明小史》曾说到绍兴师爷在衙门中的情况:“原来那绍兴府人有一种世袭的产业,叫做作幕。什么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门,无论大小,总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钱谷老夫子,……说也奇怪,那刑钱老夫子,没有一个不是绍兴人,因此他们结成个帮,要不是绍兴人就站不住。”有名的绍兴籍师爷,如杭州府首席刑名师爷周省三是绍兴府会稽县人,幕学专著《佐治药言》的作者汪龙庄是绍兴府萧山人,《雪鸿轩尺牍》的作者龚萼是绍兴城里塔山下人,另一部师爷名著《秋水轩尺牍》的作者许思湄是绍兴府新昌人。《文明小史》里写的师爷余豪是会稽人,《如此官场》里的师爷宋锦诗也是会稽人,《歧路灯》写了两个师爷——荀药阶与其表侄莫慎若,皆是山阴人。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原贯以浙绍为多”。金安清《水窗春呓》说:“六部胥人皆绍兴籍。”有一首竹枝词也反映了六部书吏多绍兴人的情况:“部办班分未入流,绍兴善为一身谋。得钱卖缺居奇货,门下还将贴写收。”意谓中央各部的书吏分几种班,都是未入流,绍兴籍的书吏最善谋划,并善于弄钱。这里特别提到书吏的绍兴籍贯。清代京师书吏多绍兴人这种情况,是由明代沿续下来的,即源于明万历年间朱赓辅政。清乾嘉时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谈到这种情况的源流:“各部署书吏,尽用绍兴人,事由朱赓执政,莫不由彼滥觞,以至于今,未能已也。”朱赓是绍兴府山阴人,他利用职权引用了很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或曰“绍兴籍胥帮”。
幕友和书吏所以多绍兴人,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有关,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绍兴人所以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又与绍兴人不恋乡土的乡风和当地人多地少的经济状况有关。明人王士性《广志绎》说到明代的情况云:“绍兴、金华二郡,人多壮游在外。如山阴、会稽、余姚,生齿繁多,本处室庐田土,半不足供。其儇(xuān)巧敏捷者,入都为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清代沿明之俗,未改旧况。
绍兴有几千年的历史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郡治吴(今苏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东巡至会稽,更名大越曰山阴,山阴县名始此。吴黄龙元年(22*****山阴隶属会稽郡。此后郡时有分置,山阴县为会稽郡治未变。陈后主时(583~589)析山阴县,置会稽县,山、会两县并设,同城而治始此(一说在永定年间)。隋开皇九年(58*****废山阴、上虞、永兴、始宁4县,入会稽县。唐武德七年(62*****析会稽县,复置山阴县。翌年又废山阴,入会稽县,垂拱二年(68*****复置山阴县。大历二年(76*****因刺史薛兼训之奏,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七年,因刺史陈少游之奏,复置山阴县。元和六年(81*****撤山阴县并入会稽县。十年复置山阴县。自南朝后期250余年间,山阴县七度置废。元和十年再置,山、会两县并设,始长期稳定,隶属越州。南宋建炎三至四年(1129~113*****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山阴、会稽两县属之。元至元十三年(12*****建两浙都督府,后废绍兴府为绍兴路,山、会仍其属县。朱元璋丙午年(13*****改绍兴路为绍兴府,隶属依旧。清因明制。清咸丰十一年(18*****太平军攻占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属太平天国。同治二年(18*****清军收复绍兴,山、会两县隶属复旧。宣统三年(19*****月,裁山、会两县,嗣以展缓至八月裁并,两县将印信档案缴府。民国元年(19*****月,废绍兴府,原山阴、会稽两县,改为绍兴县,隶属浙江军 *** 。三年,设会稽道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十六年,废道,绍兴县区属省。二十四年,设绍兴行政督察区于省县间,绍兴县隶属之。翌年,以数名区,绍兴县隶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三十年四月,日军陷绍兴,县 *** 先后迁至王坛,蒋村、裘村,政令仅及龙会、稽东两乡。6月,绍兴城区设伪乡镇联合会,次年6月,设汪伪绍兴县 *** ,属伪第五专署。三十四年8月,伪政权垮台。三十七年,第三行政督察区改编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绍兴县隶属之。
1949年5月7日,绍兴解放,6月6日,绍兴县人民 *** 成立。属浙江省第十专署。10月,析绍兴县,置会稽县。城区设绍兴市(县级),11月,改第十专置为绍兴专员公署,两县一市俱隶属之。1950年5月,撤绍兴市、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9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县级),隶属依旧。1952年1月,绍兴县直属省府。1953年2月,改属宁波地区专员公署。1958年2月,绍兴县、市合并,称绍兴县。1962年1月,析城区,复置绍兴市。1964年9月,复绍兴地区专员公署,绍兴县为其辖区。1981年3月,绍兴县改建绍兴市(县级)。1*****年7月,撤绍兴地区,建立省辖绍兴市(地级),恢复绍兴县。(《绍兴县志》第一编建置)
茶楼的历史简介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
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燕赵环保网文字广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
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
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
。”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 *** 。
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茶楼里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的行踪。“陶陶居”门厅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据说是康有为的手笔。
过去,陶陶居曾是粤剧艺人不挂牌的俱乐部,是他们埋组班”的活动场所。五十年代,陈残支的中有几个典型人物,是在茶楼中找到模特儿的。
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在广州的茶楼中拾缀,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笔记中却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广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经到山泉太平馆、陆园、妙奇香、别有春、北园、南园、一景酒家、国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楼、晋华斋、福来居、大观饭店等地方,看来鲁迅之到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作家韦君宜来穗坐了三四个茶楼,对广东人上茶楼很有体会。
她称赞茶楼“象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这点人情味实在令人愉快。“说”茶楼的楼梯上下人头攒动,食后自动招呼服务员以碟为单位计价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风格”,是“真正老广东人的风格。”
这不是虚言妄赞而是体验入微。
春节: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过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从虞舜兴起的。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舂年糕:
每年过年时,是新年糕上市的时节,不少家庭有在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取“年年高”和“年高”长寿的吉祥意。从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开始,几乎家家都要舂年糕的。舂年糕其实就是手工做年糕的过程,主要的工具有木杵、臼、木蒸锅、印板,主要程序是打糕花、烧镬窠、打榔柱、、拔倒臼、搓糕团、印年糕……最后把年糕叠成整齐的一叠,整个舂年糕就完成了。期间,满屋飘香,笑声不断,其场面之热闹红火,让你难以忘记。
扯白糖:
扯白糖是绍兴旧俗中颇受欢迎的,据说起源于明朝年间。扯白糖需要相当的力气,一般扯糖的师傅舀一斗雪白的砂糖,倒进锅里,加热、搅拌,糖成了糖汁,糖汁被飞快地扯成长长的一条软白糖,粗大滚烫的糖条在师傅手里上下翻飞,自如得像是绕着毛线,最后切成小块,一嚼,甜甜的、香香的、软软的、热热的,让你心头都暖暖的。
裹粽子:
绍兴素有吃粽子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裹粽子,特别是在端午和春节期间,吃粽子更是传统的习俗之一。传说粽子最早是因乡民于屈原投江后,唯恐江中鱼虾吃掉屈原身体,乃以竹叶包糯米饭掷入河中,想要使屈原身躯完整,后来所包的食物除糯米外,尚加入猪肉、花生、咸蛋等内馅,演变成现代的粽子。裹粽子多用箬叶,其手工精细,技巧娴熟,其式样多种多样,斧头形、三角形、圆筒形等,裹得越紧越有滋味。
吃讲茶
旧时绍兴民间有茶店“吃讲茶”的习俗。这实际上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社会、调解民事纠纷的民间自发活动。旧时绍兴的茶店,遍布城乡集镇的大街小巷。其中又有几爿规模较大、格局较高的,如绍兴城区布业会馆里面的“适庐”,宝珠桥堍的“第一楼”等,吃讲茶的茶店,大都选择在那里。
在旧社会里,老百姓最怕吃官司,他们知道“朝南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奥妙,所以,老百姓之间,一旦发生了纠纷,宁愿上茶店里去吃讲茶。
吃讲茶,总是由双方当事人自愿邀集一帮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知情人士集合到某一茶店里。旧时的茶店,既是老百姓喝茶、听说唱、谈天说地的娱乐、休憩场所,也是民间议是非、判曲直、调解纠纷、息事宁人的去处。诸凡街坊、邻里、亲友之间发生房屋买卖、租赁,田产出入瓜葛,水利灌溉权益,山林开发、砍伐以及婚姻、分家、析产等纠纷时,多半按传统习俗到茶店里去解决。按规矩,待双方当事人邀集的“茶客”到齐后,“茶博士”(服务员)就给每一“茶客”沏上一碗用上边有盖的焖碗盛泡的焖碗茶,给坐在“马头桌”上的“调解主持人”泡上一壶上好“龙井”。接着,先由双方当事人当众陈述事情的经过及各自所持的理由,并提出要求处理的意见。“茶客”们一要依据双方的陈述,二要根据亲眼目睹或亲耳听闻的事实,各抒已见,进行分析、判断、评理,弄清谁是谁非。既不能偏袒一方,也不能为之护短。
旧时绍兴茶店的一般格局,靠近店门口帐桌头的地方,总是安排有成双的一对桌子,俗称“马头桌”,顾名思义,不无“马着是瞻”的涵义。所以,一般茶客是决不敢坐马头桌的。有资格坐的,必是在当地辈分高、有声望、办事公道、受人尊敬、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地方知名人士。在吃讲茶时,他总是担任主持人的角色,也就是当然的裁判长。当“茶客”们发表各自的意见或提出处理办法的建议后,“裁判长”就在马头桌上综合阐述个人的见解,当场拍板,判定谁是谁非,一槌定音,而“茶客”们则纷纷表态,拥护裁决,说些诸如“某店王话咚就算数哉!”之类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得负责付清全部“茶客”包括坐马头桌的主持人的茶资,相当于庭缴付诉讼费一般。事后按“裁判长”的裁决执行,不得再生异议。一般来说,这种民间调解往往都会顺利执行生效。当然也难免有横蛮之辈,当场不服裁决,甚至恶语伤人、大打出手的。但这种人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群众公论,最终还得在吃第二次讲茶时认错服输,从而解决纠纷。这种“吃讲茶”是约定俗成的地方规矩,公众舆论所系,往往能胜过官府判决,具有极强的威慑力。
绍兴吃讲茶这一习俗,源于何时,一时倒也无从查考。但据地方野史记载,创建于清末的“第一楼”曾有因吃讲茶而大打出手的“案例”。流传的一般说法,认为和绍兴出师爷有关。因为师爷回籍以后,往往在地方上颇有影响力,他们又多精通律法,所以吃讲茶在明清两代乃至民间时期最为盛行,这也和“绍兴师爷”兴衰史相吻合。有人以为晚明以后,官府在百姓中威信多有丧失,倒是民间调解应运而生的良机。看来此说也不无道理。
另外还有祭祀,上坟,看戏,做酒,等等等等风俗习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3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布朗族人民吃酸茶的风俗
下一篇: 居然99%的人都不知道我该放多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