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清代珐琅彩瓷茶壶上的纹样装饰解读

茶百科 2023-11-16 16:04:12

清代珐琅彩瓷茶壶上的纹样装饰解读

清代彩绘瓷器的纹样,包罗万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式被广泛运用,吉祥图案,寓意深刻。上图这件由清乾隆年间制作的珐琅彩瓷壶,画了三个仕女在闺房中戏墨的情景。茶壶的珐琅彩绘,边饰繁复,色彩鲜丽。瓷器图案,具有多样组合形式,把各种纹样组合在一起,达到装饰的效果。

该茶壶图案打破了历代纹样装饰中的陈规旧俗,人们看闺房中的仕女如犹隔窗看美人。三仕女各具情态,一执笔戏墨,一执扇观之,一扶纸牵引,好不快活自在。壶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时社会文化的提高和繁荣。三仕女专注于书画技艺的交流,从世俗生活折射出乾隆时期太平盛世的社会景象。壶盖上蓝彩中的红色蝙蝠纹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蝠“幸福”的奇异对应,是俗常的价值祈愿,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反映。

清代陶瓷的清代陶瓷藏品精品欣赏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

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

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

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

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

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粉彩镂空转心瓶,高40.2cm,口径19.2cm,足径21cm。

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

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

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

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

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

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

瓶内施松石绿釉。

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的口、颈部位皆能转动,尤其是颈、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

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在工艺过程中,各部位的收缩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组装、粘接、补彩后出现纰漏。

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

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

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

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

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

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

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罐口内敛,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

罐附二节塔式镂空描金盖。

罐体淡粉红色地上满绘缠枝莲纹,腹部四面设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景观。

圈足内施豆瓣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瓷器图案中开光法运用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见。

乾隆朝大多使用4个圆形开光,且灵活多变,主题突出。

此罐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尤其是镂空罐盖,玲珑剔透,将罐体衬托得格外精致。

开光内所绘山水景物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笔意老道精练,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绘画水平。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

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

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

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

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

瓶内壁施松石绿釉。

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

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

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

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

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

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

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

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径11.3cm,足径18cm。

瓶直口微撇,直颈,球圆腹,卧足。

以粉彩描绘纹饰。

瓶身绘两棵青松下嬉戏的婴孩,或放鞭炮,或敲锣鼓,或吹喇叭,或骑木马,或举旗,或提灯笼,场面十分热闹。

旁边衬以梅花山石,点出“闹新春”的主题。

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器高大稳重,婴戏图中人数多,场面大,远胜于清康熙、雍正朝同种装饰题材的瓷器。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

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

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

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

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

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

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

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

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径20.7cm,足径29.3cm。

尊撇口,短颈,溜肩,腹部下垂丰满,圈足外撇。

尊内施松石绿釉。

外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粉彩描绘勾莲纹。

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尊形体硕大,色彩华丽,显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华和绮艳之风气。

其腹部的勾莲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姿态各异。

勾莲纹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运用颇多,后来逐渐演变为寓意美满幸福的吉祥纹饰,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纹样之一。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 *** ,圈足。

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

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题材的装饰,这类题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

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是其时代特点。

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纹装饰瓷器是雍正以来官式瓷器的题材和样式,至光绪朝仍有仿造。

雍正朝的九桃图样或见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榄瓶,或见于过枝纹粉彩盘。

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且最多样化,绘画水准最高。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个圆孔。

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铆钉固定。

通体以天蓝釉为地,上绘青花蟠螭纹。

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

瓶底座呈莲瓣状,莲瓣内绘折枝花。

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华贵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

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

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

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

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绝。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

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

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

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雍正珐琅彩瓷器怎么鉴赏

康熙,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彩料凝重、人物也有,经常对宫廷瓷

器加以评价、句后配有朱文和

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并于题诗的引首。
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雍正登基后,色泽鲜艳明丽,在瓷质的胎上。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

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大大

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画工精致。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

以相呼应的题诗,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山水,亦称“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

而雍正以花卉和 毛图案居多,显得单调,由宫廷画师加彩后,有花无鸟,乾隆以后

就销声匿迹了。制作这种

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虽与“康熙盛

世”有关珐琅彩,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

一种新的釉上彩瓷;画山水的用“山高”,如画竹的

用“彬然”、“君子”章;画梅花的用“先春”

章等。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雍正年制作珐琅

彩时,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亲自过问,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不可能有很大发展。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水长”章。这是鉴别时的重要依据

怎样识清朝年间珐琅瓷器的真伪并附图对比

  珐琅彩在所有瓷器中出身最高贵,始于乾隆时期,乾隆一朝在清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经过了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乾隆时期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乾隆瓷器典
型奢华典型珐琅彩,这几年,珐琅彩一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宠儿,一直是中国瓷器市场价格的翘楚。珐琅彩有特殊历史背景,珐琅彩的原料及其绘制方法丰富了中
国彩瓷艺术的表现形式;珐琅彩瓷器的形制和纹样构图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适应了新的审美需要,珐琅彩瓷器特殊的生产过程决定了它的存世量较小,
市场流通量极低。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乾时期,是当时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因为它这种尊贵的身份,每次在拍卖会出现,都是众人目光的焦点。
  要辨识珐琅彩瓷,有人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方法
  一、观其瓷胎。珐琅彩瓷胎质细腻薄透,用料、修胎规则考究,完整无缺。
  二、观其造型。珐琅彩瓷多为碗、瓶、鼻烟壸之类的日用小瓷件,和一些动物的小摆件。大多为小件瓷品,过一尺者少见。
  三、观其色彩。珐琅彩瓷的色彩均鲜艳而柔和,绝少用纯色调,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达十数种。釉面绝无蛤蜊光出现。
  四、观其绘画与纹饰。珐琅彩瓷多采用工笔绘画方式。几乎没有用写意画的。纹饰在康熙时是多色地,有花无鸟。色彩调配较雍乾时要差。雍正朝的珐琅彩瓷最为成熟。乾隆朝没有雍正时严谨,并出现珐琅彩与粉彩兼容的作品。
  五、观款识。珐琅彩瓷的款识有严格的制式,具体上文已述。凡发现有不同于上述制式的,均非真品。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305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