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茶常识

宋代六大名茶

小小茶农 2023-11-14 10:35:04

宋代六大名茶

研膏茶

在唐代、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制工艺大体是蒸焙、研末和凝膏三个步骤,因为研磨成粉后加以凝结成膏状,所以代称研膏茶。

蜡面茶

蜡面茶也有称为腊面茶。在唐代早些时期,研膏茶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逐渐随后由于士大夫阶层讲究品茗规格,因而精心加工研膏茶,到宋朝时期,在茶中渗入沉香木、麝香等名贵的香料,把自然茶发展成为香料茶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由于茶质特佳,芬香扑鼻,冲泡后有乳状物泛于茶汤之上,与溶蜡相似,所以定名为蜡面茶,后人讹为腊面茶。

大龙团

北苑龙凤茶是一种饼状茶团,属蒸青片类,龙凤茶团面上印龙凤花纹,龙纹称龙团、团龙、凤纹称凤团、团凤,合称龙团凤饼。 有《画墁集》记:“贡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

小龙团

庆历间蔡襄所造的小龙团茶不仅是制作精细,产量极少,一年只造出十斤。蔡襄造小龙团以十饼为一斤(十六两制),即一饼只有一两六钱分作八份,每份仅有二钱重。赏茶尤如秤金。

密云龙

宋熙宁四年(1071),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始制密云龙,二十饼重一斤,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绯”色包装为赏赐大臣,“黄盖”包装为御用“玉食”。 当时宣仁皇帝因被丐赐密云龙闹得不得安宁,感叹道:“叫建州今后不要造密云龙算了”,然而密云龙茶的名声却更大了。

龙园胜雪

最高峰当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郑可简任福建路运使,始制银线小芽,号龙团胜雪。

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茶叶形式有

在宋代才开始出现的茶叶形式有片茶、散茶、花茶。

1、片茶,因蒸压成一片片的,故称片茶;又因茶表面涂有一层蜡而又叫腊面茶和腊茶。亦称“团茶”、“饼茶”、“团饼茶”,是唐、宋时的团状或饼状茶叶。

2、散茶在被压制前的形状是散乱开的、一片一片的茶叶,其实本质上就是和绿茶那样相似的大叶种的晒青茶一般。散茶可以直接拿出冲泡不需要用茶刀分解,在散茶中也是有等级之分的,通常等级越高的的散茶芽头越高、原料的质地就越细腻。

3、花茶不属于六大茶类,是一种再加工茶,通常是由草本植物的花卉、叶子或者果实为基本原料,再利用茶叶易吸附其他气味的特性,通常将茶叶与鲜花放在一起闷制,让茶叶充分吸收花香后,再剔除掉干花,制作出成品的花茶,花茶比较显著的特征便是有着很浓郁的花香气息。

宋代饮茶方式

宋代是以点茶和斗茶为特色的品饮方式,宋代点茶和斗茶的品饮方式相对应,在品饮中讲求色、香、味、形俱全,饮茶需要一系列能充分发挥茶叶特质的器具,宋代的茶具也随着发展而发展。每种茶都有自己相对应的茶具。

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饮用煎茶为主,但方法已较煎茶有所简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宋代的点茶法较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

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宋代为评比茶的品质,兴起“斗茶”之风,当时在闽北一带最为盛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生动描写了当时斗茶的盛况是“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同时,斗茶也促进了饮茶方式的日益完善。为达到斗茶的最佳效果,宋代对茶具的选用更讲究。唐人推崇越窑青瓷茶碗,而宋人崇尚黑釉建茶盏,如斗茶盏(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由于黑釉建盏适宜斗茶,因此受到斗茶者的青睐。

六大茶类|绿茶

六大茶类之“绿茶"

【绿茶】——基本类型与制作方法

西湖龙井、安吉白茶、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

中国生产的茶叶约70%是绿茶,每年数量在50万吨以上。绿茶以国内销售为主,部分供应出口。绿茶每年出口量超过15万吨,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70%以上。销往世界五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绿茶是基本茶类之一,属“不发酵茶”。制作过程不经发酵,干茶、汤色、叶底均为绿色,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绿茶按其制作工艺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分为:蒸青绿茶、炒青绿茶、烘青绿茶、晒青绿茶。

①蒸青绿茶

用蒸汽杀青制作而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唐、宋时盛行的制法,如玉露、煎茶等。特点是:三绿(干茶绿、汤色绿、叶底绿),香清味醇。

②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产生于明代。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形状特点,可分为:长炒青(眉茶)、圆炒青(珠茶),扁炒青(细嫩炒青)三类。代表性的名茶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等。

③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主产于安徽、福建、浙江三省。高档烘青直接饮用,其大部分用来窨制花茶。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干茶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代表性的名茶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

④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以后,用日光晒干的绿茶成为晒青绿茶。主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湖北和陕西,是压制紧压茶的原料,最后一道工序是晒干。代表性的名茶有滇青绿茶。

绿茶品质特征:清汤绿叶,汤色清澈明亮,呈淡黄微绿色。滋味讲究高醇,绿茶以春最好,夏茶最差。俗称三绿: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

基本制作工艺:鲜叶-杀青-揉捻-干燥。杀青的目的在于蒸发叶中水分,发散青臭味,产生茶香,并破坏酶的活性,抑制多酚类的酶促氧化,保持绿茶绿色特征。杀青要求做到杀匀杀透,老而不焦,嫩而不生。其方法有:锅式杀青、滚筒机杀青、蒸汽杀青三种。

揉捻的目的在使芽叶卷紧成条,适当破损组织使茶汁流出,便于冲泡。方法有:手工揉捻和机器揉捻。揉捻原则是:嫩叶冷揉,中档叶温揉,老叶热揉。

六大茶系分别是什么茶叶(中国茶分类代表茶基本知识介绍)

中国的六大茶系按照发酵工艺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其中绿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各个茶产区几乎都生产绿茶。中国生产的茶叶约有70%是绿茶,北到山东、陕西、甘肃,南到海南,都生产绿茶。
中国的六大茶系按照发酵工艺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主要是根据制作工艺不同来划分,发酵程度不一样。
这六大系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那每个系再细分呢?会分为多少类,这就会犯迷糊了~
一、绿茶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唯一的不发酵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茶类,各个茶产区几乎都生产绿茶。
中国生产的茶叶约有70%是绿茶,北到山东、陕西、甘肃,南到海南,都生产绿茶。
其余还包括: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几乎涵盖了南方各省。
二、白茶
白茶属于轻微发酵茶,主要产于闽东的福鼎和闽北的政和等地。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等品种茶树的鲜叶为原料制作而成。
多年来,白茶一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早在清朝末年起,就开始销往海外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地颇受欢迎。
近几年,白茶才在中国茶友间流行起来。如今,福建以外也有很多企业制作白茶,但如果要说白茶原产地,政府和业界认定的只有福鼎、政和两地。
三、黄茶
黄茶为轻发酵茶,按照鲜叶采摘的老嫩程度不同,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
黄茶主要的代表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的蒙顶黄芽、浙江的莫干黄芽、安徽的霍山黄芽等。
别看黄茶的产量不大,不过覆盖的地区倒是不少,包括:湖南、四川、浙江、安徽、广东(大叶青)、湖北(远安鹿苑)、贵州(海马宫茶)等地。
四、青茶
青茶,也称为乌龙茶。兼具绿茶的清香和红茶的醇厚,是半发酵茶,主要产于中国的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前后。
五、红茶
红茶,始制于17世纪初期,发源地是近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最早的红茶为小种红茶。它不仅是中国红茶的始祖,也是世界红茶的始祖。
如今,中国的红茶除了武夷山的小种红茶之外,最有名的还有安徽的祁红工夫和云南的滇红工夫。
此外还有福建的闽红工夫、江西的宁红工夫、湖北的宜红工夫、湖南的湖红工夫(湘红工夫)、四川的川红工夫、浙江的越红功夫、江苏的宜兴红茶、广东的英德红茶等。
安化黑茶(图)
六、黑茶
黑茶,为后发酵茶,主要产于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西、陕西、安徽(古黟黑茶)等地
以前主要销往西藏、新疆、内蒙等地,有“边销茶”之称,为了方便运输,多讲茶叶压制成紧压茶,如砖茶、沱茶、饼茶等。
黑茶中最有名的当属普洱茶,此外,近年来湖南的安化黑茶广西的六堡茶也呈上升趋势,逐渐受到茶友的热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cha/26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